13作文教学ABC.doc_第1页
13作文教学ABC.doc_第2页
13作文教学ABC.doc_第3页
13作文教学ABC.doc_第4页
13作文教学AB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写作教学ABC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甘其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段话回答了文章写作教学的三个主要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写作?为了表达和交流。写什么?写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怎样才能写得好?要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进行创造性表述。义务课标“总目标”对写作的要求似乎并不高:“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具体到79年级阶段的写作目标有10项之多,包括要考虑目的对象,要感情真挚,表达独特体验,观察生活,有创意地表达等,并非轻而易举。因为写作是复杂的智力活动,是综合能力的展示,涉及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结构篇章、组织语言、文字书写诸多方面,因此,文章写作教学法,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面对不同学生要因人施教,在写作的不同阶段要因时施教。在本文有限的篇幅里,我们选取几个基本的方法略加论述。一、模仿范文为借签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学生写作要“进行创造性表述”,“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很少提及这种能力从何而来,于是给人一种误解,好像这种能力是天生的,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或者仅仅依靠观察就可以获得的。于是有人提出学生作文“模仿不是好办法”。其实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误区。试问:不让学生模仿又有什么好办法?我们认为:中小学生作文应该从模仿起步,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最终走上创造之路。“模仿是人的天性。”(亚里士多得诗学)模仿就是仿照一定榜样做出类似动作和行为的过程,或者说照着样子做。从某种意义讲,广义的学习就是模仿,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曾有农谚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这话当然有片面性,但也说明了模仿是行之有效、能解决问题的。种地,做工,甚至体育、唱歌、绘画、舞蹈、书法等技能的获得,大多靠模仿。小孩子学习口语,也主要是模仿。孩子模仿大人说话有时似懂非懂,常幼稚可笑。但也正是在笑声中领悟怎样说才是对的。模仿是必由之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认识,文字改革1963年4月)毛泽东词“一唱雄鸡天下白”化用李贺诗句“雄鸡一声天下白”;鲁迅写狂人日记借鉴果戈理。莱蒙托夫在少年时期写的诗,许多就是普希金诗句的简单改写。成人写作尚且模仿,何况学习中和发展中的中小学生?习作模仿、借鉴范文,是必由之路,范文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某篇作文该写什么和怎样写,这比任何解释都清楚。任何人都不可能跳过“模仿”阶段而一步走上“创造性表述”的舞台。因此模仿不仅不应指责,反而应当鼓励。模仿是创造之始。“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茅盾大题小解,茅盾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出版)。第一步迈不出去,创造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范文引路”一直是教学法的金科玉律。模仿什么?模仿优秀文章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取舍材料,安排详略,开头结尾,前后照应,片言居要,彰显主旨凡是学生习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无不可以模仿。当然,模仿不是抄袭。成段成章地默写别人的文章,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是不道德的。模仿也不是套用。背熟几篇文章,七拼八凑,改头换面再贴自己的标签也不光彩。模仿只能是创造的第一步,茅盾先生说:“我们拥护模仿只能到此为止,过此一步,则本为向上的垫脚石模仿就变为了绊脚石了。”(同前)模仿与抄袭、套用的区别的尺度是:要有“自我”,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思想提炼,自己的语言表现,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近年高考、中考中的仿句题,充分说明了模仿的必要性,也启示了模仿的方法。如:仿照下列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1998年全国高考题)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模仿的步骤是:分析句子展开联想斟酌语句形成答案。答案之一:时间如同一位法官,他会评判我们行为的得失。时间仿佛一本史书,它能记载我们追逐梦想的行程。语句可以模仿,语段也可以仿写。(可参阅章熊、张彬福、王本华著中学生语言技能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整篇文章也可以仿写,有唐以降,代有陋室铭的仿作,累计不下百篇。我们可以给学生同时提供好几篇作家的范文。同一写作对象,如写父亲、写秋景,不同作家的描写千差万别,这样学生可以从比较中独立思考,去寻找自己的语言,也就由单纯模仿而走上创造之旅。二、读写结合双转化读写结合既是我国传统的文章教学法,“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多数人认可;也是国外仍很重视的教学方法。读与写本来是一体两面的认知活动。写作是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情意再到书面文字表达;阅读是从书面文字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意,再去观照客观事物。读与写是从物意文,再到文意物的双向转化过程,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对读与写的分与合,曾有不同的观点与实验。1980年中央教科所编过一本初中阅读、作文分编分册的实验教材,没能推广。1992年人教社的大纲本教材,取分编合册体例,分编合册体例理由是避免阅读与写作互为附庸,其好处是阅读写作训练容易自成序列,缺点是读写名为“远距离结合”,实则脱节,不利于读写能力谐调发展。21世纪初的两个语文课程标准都很注意对阅读与写作分别提出要求和教学建议,但很少论及二者的联系。按课标编写的新教科书,人教版和苏教版都比较注意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的结合,而较少关注读写结合。语文版79年级的语文教科书重视读写结合的传统经验,某单元阅读叙事类课文,就练习记一件事;阅读记人类课文,就练习写一个人;阅读写景类课文,就练习描写景物;阅读古诗文,则练习改写古诗或编写寓言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有利于读写能力相互转化,共同提高。台湾地区一向重视读写结合,近年又运用考试手段,强化读写结合的指导力度。2002年新增“语文表达能力测验”一科,使1994年以来的“阅读写作与文章赏析”类作文登上大雅之堂。例一是提供了关于“再生纸”的5则资料,计约800字,要求以“使用再生纸的特点”为题,选择并归纳资料中的要点,重新组织,写一篇400字以内的短文。例二是阅读15行的新诗风之彩,抒发感想,限用语体文,400字以内。例三是阅读一首18行的美国诗歌怎能出卖空气,试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你的观点,300字左右。例四是阅读德雷莎修女创办的“加尔各答儿童之家”墙上的一段话(20行),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结构完整,约300字左右的短文。以上四例都属于阅读写作,与内地的材料作文有同有异。台湾地区作文的题型很丰富,包括文章缩写、文章扩写、文章改写、引导写作、文章赏析、小评论作文、阅读写作、看图写作、图表判读、佳句延伸等,都重视读写结合。(林明进台湾地区作文教学新趋势,语文学习20071)。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的语文教育属于“西方古典模式”,都珍视本国文化传统,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本国名家名作,而读书报告、文学评论都是常用的作文形式。列入法国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课外阅读作品包括16和17世纪蒙田等5位作家的8部作品,18和19世纪狄德罗等31位作家的47部作品,20世纪法朗士等35位作家的48部作品,其中有文学作品,也有散文、政论、书信、日记、演讲词等大量文章作品。美国语文教育属于“西方现代模式”,特点是重视实用文章的读写结合。比如在阅读林肯葛底斯堡演讲第二次就职演讲和罗伯特李的给儿子的一封信三篇课文后,这一课(相当于一个“单元”)的写作练习包括:假如你是李的儿子,给李写一封回信;假如你是林肯,以日记的形式概括演讲的内容要点;以记者的身份写专栏文章,对葛底斯堡演讲做出评价;下载或复印葛底斯堡战役的图片,并写说明文字;做出制作一个网页的计划,绘制一个流程图说明你的网页将要包括的链接;写一封信给图书馆等相关机构,请求提供相关信息(参见叶黎明美国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借鉴与讨论,语文建设2006/6)。上述作文练习,实用目的很明确,要求也具体可行。由此可见,读写结合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近年的高考、中考作文,读写结合的试题比例在增加,形式在丰富,要求也有所提高。如2007年全国卷的看图作文摔了一跤,北京高考作文题,春夜细雨,写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读后感等。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对生活阅历较少的中小学生来说,读书是作文素材最重要的来源。三、观察体验获灵感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为了改变教学远离实际的状况,上述要求是作文教学应特别努力的改革方向,即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观察体验感悟表达,是写作的自然流程,大家都不持异议。但在作文教学中就不这么简单了。首先是要让学生有时间观察。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大都被限定在家庭学校两点一线之间。而越来越多的寄宿生更可怜,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有的一个月才有机会出一次校门,哪有时间观察自然体验社会呢?为此,学校、家庭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与人交往、亲近山水、认识自然的机会,保证学生最起码的观察时间。其次是培养观察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意碰上一个人、一件事、一片景色,偶尔印在记忆中,这是无意观察。相反,我们为了了解一件事、一个人、一处风景而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观察,叫有意观察。无意观察与有意观察的收获是大不一样的。宋代画家文与可画竹反复观察、思考,“先得成竹于胸中”,才能振笔直遂,画出竹的神韵。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要求他观察人和事物,最后要把这个人或物区别于其他人或物的独特之处,用一个词描述出来。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审美的眼睛和耳朵。有了比较敏锐的观察意识,就能从平凡的生活中观察到有价值的素材。中小学生接触最多的,无非是父母、同学、老师。如果有意识地观察,就能发现父母的脸色有阴睛雨雪,眼神有喜怒爱恨。光是一个爸爸就有写不完的材料:爸爸的工作、学习、爱好、性格、脾气、面貌、身材、穿戴,爸爸的生日、童年、少年、学生时代,爸爸的老师、同事、朋友、邻居,爸爸的梦想、秘密、口头禅、伤心事、喜悦、忧愁、遗憾;爸爸是个(老好人、小气鬼、和事佬、“两面派”),爸爸也有时(失信时、摔跤时、犯错时、哭泣时),爸爸教我学爸爸跟我学这么多角度,够写一本书了吧!这么多的题目,大都可以用于写妈妈、老师、同学,每个人都有写不完的故事。有意观察的意识培养出来了,偶然遇到的不起眼的小事也就有了含金量,如“谁在为老人让座?”“他俩为什么争吵?”“下雨了卖不完的西瓜怎么办?”“这家修车铺为啥顾客多?”体验、感悟大多来自有意观察。第三要指导观察方法。对静止的事物如一座山、一池水可以定点观察,也可以移步换景。朱自清的绿、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就是动点观察。对发展中的事物如一棵树、一条小狗可以作连续观察。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中说:“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叶,只要用心观察,有时也能深刻地领略到生命的涵义。”他凝望枝头的一片树叶,从夏到冬,再从冬到春,从中得到启示:“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生死轮回的要谛。”对复杂的人或事物,则要从多角度、多侧面、不同时间、地点、场合来观察,才能获得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体验,进而经过记录、比较、思考、整理,获得与别人不同的感悟。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是“有创意地表达”。总之,熟视可能无睹,充耳未必能闻,要指导学生用心观察并学会观察的基本方法。好的文章往往是灵感忽至,妙手偶得,但灵感绝非凭空而来,要靠平日点滴积累,蓄之已久,其发必速。这就是古人写文章倚马可待,文不加点的奥妙。四、系统训练贯全程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训练”,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各阶段目标中似乎有意回避“训练”二字,仅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但要训练哪些技能,用什么方法训练,达成什么要求,都语焉不详,致使课程改革中“训练”几乎成了禁忌,作文教学大多浮在热热闹闹的泡沫之上。培养写作能力需要训练,作文教学要研究训练的方法,本来是语文教育的常识。早于1922年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就主张“教以作文理法”,“由简单而复杂”,特别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即“点石成金”的方法。1925年孟宪承在初中作文教学法之研究中指出:“作文是一种技能的练习,凡技能的娴熟,练习愈多愈好,作文当然也是如此。欧阳修说: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原是不错的。”1946年蒋伯潜在习作与批改中也说:“写作是一种技术。凡是技术性的能力,不能单靠知识、理论来增进的,必须有实地的练习,使它渐渐地纯熟、精进。”1963年张志公在说工具中更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作和使用语文工具,不允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重温这些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训练的方法。写作是复杂的智力活动,作文训练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而言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的训练。记叙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描述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景物、场面、正面、侧面、细节描述。抒情有直接、借景、借物、借人之口抒情。议论有论点、论据、归纳议论、演绎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驳论等。说明有举例、比较、比喻、定义、分类、图表、数字、描摹等方法。2写作过程的训练。包括审题、拟题、立意、选材、剪裁、构思、谋篇、布局(安排顺序、斟酌详略、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修改等环节,这些都是文章常规训练。3写作思维训练。包括观察事物,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求同与求异、形象与抽象等),联想(接近、类似、对比、因果联想等),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等。4文章体裁训练。文章体裁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应用四类。每一类都包含许多实际应用的小类。比如记叙类文体,包含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叙事性散文、随笔,游记,传记,回忆录、家史、村史、厂史等,日记、以叙事为主的书信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读文章要识体,写作文要得体。文章体裁训练要先学规矩,写什么体裁就像什么体裁。但文章体裁又在不断演化,许多文体在交叉、重构。大体须有,定体则无。文章写作教学法要在学生把握文章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再鼓励他们借鉴文学创作的手法,力求创新,出奇制胜。5命题形式训练。写作训练还须考虑命题形式。不同形式的写作要求有所不同。近年常见的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包括文字和图表)、话题作文、选题作文、写读后感等,也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6良好写作习惯训练。包括列纲起草、修改加工、文面誉清、标点运用、行文格式,还有写作速度训练、随时作记录、坚持写日记、经常小练笔等。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也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写作文先学做人。写作教学当然也包含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内容,恕不在此赘述。总之,写作训练要考虑与作文相关的方方面面,贯穿从观察事物到指导行动的全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写作与说话分“思考与表达”,“思路与章法”,“思辨与立意”三个层次,构建想、说、写三位一体的作文训练系列,可以借鉴。五、合作交流同切磋写作是个性化行为,文章是个体生产的精神产品,贵别开生面,新颖独创,忌拾人牙慧,落入窠臼。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有创意的表述”,“创造性表达”,正是希望学生的作文各具特色,彰显个性。但个性化作文应该是写作主体个性人格的自然流露,而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理想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同理,个性化作文是作文教学的理想目标,最终达成要靠整个中小学阶段十多余年坚持不懈而且方法得当的指导。文学创作提倡单兵作战,独立完成。文章写作则不然,常须团队上阵,集体攻坚。大至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法律法规文件,小到村规民约、社区居民守则,都要经过反复协商,才能达成共识,让大家自觉遵守。学生写文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发展的过程。在长达十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班级授课制的“密林效应”,在集体学习环境中,倡导学生团结合作,交流切磋,以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诗经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读书作文要商讨研究。渊博如陶渊明还以“奇文共欣赏,疑以相与析”为乐。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写作前,开启思路,明确目标。审题时师生合作交流,把题目切割成几个词语,并找出关键词,以便理解题目对文章主题的限定,对取材范围的限制,对文体要求的暗示等,明确题目要求写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