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4 《原君》学案2.doc_第1页
语文版必修4 《原君》学案2.doc_第2页
语文版必修4 《原君》学案2.doc_第3页
语文版必修4 《原君》学案2.doc_第4页
语文版必修4 《原君》学案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 语文版必修4 原君学案2第一部分 热身训练一、阅读孟子中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回答后面问题:【原文】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注释】国人:路人;服:名词动化。穿。这里指的是穿丧服。三有礼:臣去国之后,君待臣三项礼节。极:让他穷困之极;1、请用“/”给第一段文字断句(4分)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2、翻译下列句子:(4分)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3、理解填空:(5分)孟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境界是 ,而这种关系的获得应该取决于君臣之中的 。所以在齐宣王指责的臣子不能按礼制为君主尽忠的时候,孟子提出了君主待臣子的“三礼”,这三项礼节的实质可以概括为: 、 、和 。二、下面一首诗是黄宗羲所作,阅读后回答问题:书壁绝句 黄宗羲倦钩帘幕昼沉沉,难向庸医话病深。不信诗人容易瘦,一春花鸟总关心。简注 沉沉:犹深沉。令狐楚宫中乐诗:“银台门已闭,仙漏夜沉沉。”1、这是一首书写在墙壁上的绝句,抒发了诗人的故国之悲。请简要分析“倦钩帘幕昼沉沉”一句的写法和作用。(4分)2、如何理解“一春花鸟总关心”一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其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三、作家作品1、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浙江余姚人。他父亲黄尊素,是有名的“东林党人”。黄宗羲14岁时考中秀才,就到北京和父亲住在一起。1645年,当清兵大举南下时,黄宗羲愤而毁家纾难,和浙东人民团结在一起,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他组织起一支抗清的“世忠营”,有3000多人。后来他又联合了太湖一带的豪杰,抗拒清兵达半年之久。当他扼守的四明山寨被攻破后,宗羲渡海到舟山,和张煌言等继续搞复国活动。1664年,张煌言殉难后,宗羲遂改名换姓回到故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黄宗羲学识广博,研究过天文、地理、算学、音乐、历史和哲学等。他留下了许多著作,有南雷文定、南雷诗历、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在他54岁时,写下了划时代的反帝制的光辉著作明夷待访录。明夷待访录中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黄宗羲以勇敢的“异端”精神,批判旧的,设计将来的新世界,不愧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更是中国资本主义民主第一人。2、明夷待访录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公元663年,“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日:“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所谓“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明夷待访录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在这部书中,黄宗羲开篇就说: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所以他主张“无君”。这部书比卢梭的民约论还要早100年光景,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明夷待访录计有论文21篇。原君批判现实社会之为君者“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实乃“为天下之大害”。原臣指出,臣之责任,乃“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原法批评封建国家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学校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议政参政的作用,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属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黄宗羲所设想的未来学校,相似于近代社会舆论中心和议会的机构。黄宗羲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设置,但主张君主开明立宪制,加强平等因素,扩大社会对执政者的监督权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这种思想并非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来的,因而更加可贵。这部书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重视和赞许。其民权思想,一直影响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邹容和陈天华等爱国志士。 第一部分参考答案一、1、 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2、 【译文】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宣王说:“礼规定,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穿孝服。君主如何做,臣下才能为他服孝呢?”孟子说:“(臣下)有劝谏被实行,有建议被采纳,恩惠润泽民人;(臣子)因故辞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事先到他的去处安排;离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三有礼。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不实行,有建言君主不听,恩惠不能润泽民众;因故离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其去所;离开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圭地和房屋。这就叫做寇仇一样的关系。(彼此成了)寇仇,还怎么能服孝呢?”3、 君臣之间情同手足,互为心腹;君主;纳谏、宽容、关怀二、1、 首句开篇就渲染出一种沉闷的气氛,以烘托诗人的苦恼,奠定了沉寂的基调,给下文做了铺垫。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一个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诗人,处于异族的黑暗统治之下,该是何等压抑痛苦啊!在忧思积郁的心境中,诗人神情疲倦地钩起窗帘,本想见一线光明,然而,“倦钩帘幕”的结果,见到的却是“昼沉沉”的境况,这怎不令人更加苦闷!“沉沉”一词,通常是形容夜色深沉的,诗人却用以描状白昼,这就暗示清初社会的暗无天日,也反过来可见诗人的“倦”乃是由于长期以来忧国忧民所致,是对清朝统治者愤恨不满的情绪流露。2、 这句话呼应了上文三句话,深化了诗的主旨。首先,呼应第二句,点明自己患的是心病,心病还得心药医。那些只关心区区小我的平庸之辈,岂能治好诗人深切长久的心病!其次,呼应“不信诗人容易瘦”一句,上一句表面上说不相信自己容易消瘦,实则意味着自己为国事忧愤已消瘦了许多,因为国家的任何事情自己都牵挂于心。因此最后一句借物抒怀,进一步显示出诗人的襟抱。尽管肉体消瘦,诗人仍铁骨铮铮,对祖国忠心不减,壮志未磨。此句表明了诗人永不沉沦屈服、时刻将国家兴亡萦怀于心的坚强意志和高尚情怀。 第二部分:课堂随练一、选择题1、请选出下列各项之中字音、字形都完全正确的一项( )a屠毒(t d) 寇雠(ku chu) 惨然 好逸恶劳b骨髓(g su) 爱戴(i di) 离散 溢于言表c敲剥(qio b) 窥伺(ku c) 腐儒 量入为出d桀纣(ji zhu) 怨恶(yun ) 崩溃 无稽之事2、请选出下列各项之中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a而使天下释其害 释:释放b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某:不定指代词c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妄:胡乱d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稽:滑稽3、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b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c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d人各得自私也二、请解释下列各句中重点实词的意思:1、原原君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伶官传序)平原忽其路超远(九歌国殇)地者,万物之本原(管子水地)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左传)2、安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原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论语)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沛公安在? (鸿门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世家)3、除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原君)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 (史记)爆竹声中一岁除 (元日)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五人墓碑记)4、辞不觉溢之于辞矣 (原君)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蔺列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 (鸿门宴) 听其讼狱,察其辞 (周礼)以辞害意不辞劳苦归去来兮辞5、居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原君)居则曰,“不吾知也!” (侍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居十日,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核舟记)居功自傲 囤积居奇6、私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原君)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原君)私见张良 (鸿门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蔺列传)项王乃疑范曾与汉王有私 (项羽本纪)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请解释下列各句中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原君)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原君)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 (原君)入而又去之者 (原君)道之不行也,我知之也 (中庸节选)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由褒禅山记)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大学节选)2、焉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原君)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原君)就有道而正焉 (十则)天下归仁焉 (十则)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杀鸡焉用宰牛刀 3、曾曾不惨然! (原君)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 (原君)荀勖,汉司空爽之曾孙也 (荀勖传)曾不能已一瞬 (赤壁赋) 曾经沧海难为水4、固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原君)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原君)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过秦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鄙人固陋,不知忌讳 (上林赋)独夫之心,日益娇固(阿房宫赋)5、或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原君)或在其渐,或已将终(求谏)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蔺列传)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与妻书)四、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人各自利也 2、名之为独夫3、离散天下之子女五、重点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处的特殊句式,并翻译整个句子:1、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2、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3、是以其末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4、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参考答案:一、1、a 2、c 3、c(经营:古今全都是筹划治理的意思。在“韩魏之经营”中,“经营”作名词了。自私,现代汉语是一个形容词,指只顾自己的利益。本文中是两个词,需要分开讲,是偏爱自己的意思。)二、1、推论的本质 推究的本原 原野,宽广平旷的地方 事物开始的起源 水的源头,源泉2、安心,心安理得 使安定 安稳 疑问代词,哪里 供养 安逸、安适 疑问词,哪里、怎么3、清除、除掉 台阶 逝去、过去 拜官、授职 清理、修治4、言辞、话语 委婉地 推辞、辞让 告辞、道别 口供 辞藻、修辞 推辞、推脱 古代一种文体的标志5、居处、接受 平日 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居住 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 坐,处于 占有、拥有 积蓄,储存6、偏爱、偏私 偏爱 私下、偷偷地 私人的、个人的 秘密的活动 偏爱 三、1、前者:结构助词“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后者,助词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译 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天子的职位 前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后者,代词,道不行这件事 结构助词,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不译 对于 2、助词,不译 助词,用形容词后,的样子 语助词,不译 兼词,相当于“于之”疑问代词,哪里 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3、副词,竟然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连都” 曾经4、副词,本来 副词,本来 副词,牢固地 顽固 鄙陋 顽固5、语气助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有的有的 有的人 或许、也许 有的时候 有的人表假设 四、1、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2、名词作动词 命名3、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离散五、1、介词结构后置句。译文: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2、判断句。译文: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3、宾语前置句。译文:因此,当他未得到天下时,毒害天下人的性命,使天下的子女离散,以(更多地)获取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竟然并不感到悲惨!4、定语后置句。译文:后代那些想要凭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来禁止别人窥测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以至于废除孟子在孔庙中的牌位,这难道不是来源于小儒吗? 第三部分 读写训练1、请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对下面一个事件给予评价:郑筱萸:中国共产党党员,复旦大学生物系动物及人体生理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由杭州第一制药厂的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成为技术科科长、副厂长、厂长兼党委书记。后曾任浙江省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首届全国医药行业优秀企业家。2007年7月10日,郑筱萸被执行死刑。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确认,郑筱萸利用职务便利,为8家制药企业谋取利益,收受财物649万余元。并在全国范围统一换发药品生产文号专项工作中,擅自批准降低换发文号的审批标准,其中6种药品是假药。2、随笔:我若为王假如权利在我手中3、大作文:我看“愚忠” 士子精神与小资情调第四部分 拓展训练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以人民监督官吏近代梁启超【原文】中国未尝无法以限官吏亦未尝不设人以监官吏之守法而卒无效者何也则所以监之者非其道也。惧州县之不守法也,而设道府以监之;道府不守法,又将若何? 惧道府之不守法也,而设督抚以监之;督抚不守法,又将若何?所谓法者,既不尽可行,而监之之人,又未必贤于其所监者,掣肘则有万能,救弊则无一效,监者愈多,而治体愈乱,有法如无法,法乃穷。是故监督官吏之事,其势不得不责成于人民。盖由利害关切于己身,必不肯有所徇庇;耳目皆属于众论,更无所容其舞文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注释】节选自梁启超立宪法议,题目为选者所加。针对中国一直设法设官员监督官员而终于无效的情况,梁启超提出要以人民监督官吏。这种办法当时是难以实现的,但仍具有先进性和启迪作用。州、县:当时的基层政治区划,指代本级政府行政长官,即知州、知县。相当县级。道、府:管理几县的政府,指代其行政长官,道尹、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督、抚:当时省级行政区域行政长官,总督或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级(总督有时管两省或三省军民事务)。舞文:任意曲用法律条文来作弊,或指利用文字来曲解事实徇私包庇。1、下面各项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两项是:( )卒:终于,最终 掣肘:指从旁牵制捣乱救弊:拯救社会弊端 穷:生活艰难、贫困治体:管理体制 徇庇:偏私、包庇2、给划线句子断句:中国未尝无法以限官吏亦未尝不设人以监官吏之守法而卒无效者何也则所以监之者非其道也3、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的监督管理体制如要完善,就要把监督的权利交给百姓。在这段文字中,他是从哪些方面论证这个道理的?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 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兄弟六人。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作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其兄里、系、年、貌为零丁(寻人启事)。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卒无所遇。 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为寻兄至此。”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舂陵,今之道州。君入道州,定知消息。”府君遂至道州。彷徨访问,音尘不接。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 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惶恐不安),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明英宗亲征瓦拉,兵败被掳;其弟郕王继位,为明景宗。其后瓦拉请和,送回英宗;英宗归国,入居南宫,景宗不许其朝谒,形同软禁。后景宗病甚,英宗于是发动政变,夺回皇位,景帝被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视府君,爱恶顿殊 视:看 b作而曰作:奋起 c冀兄或见之 或:也许 d觉而以为不祥 觉:睡醒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 a魂祈梦请卜之逾十年不归 b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 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 c见伞而心动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 d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当他历尽艰辛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 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宗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4翻译下列文言文句。(10分)(1)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3分)(2)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4分)(3)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3分)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剃光头发微何满子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大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对联曰: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 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方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1、 发微,“发”是探究之意;微,奥妙。发微就是从细微的事物阐发开去。剃光头发微,即要探究剃光头一事中所潜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后的内在本质。杂文的写作规律之一是以小见大。那么本文的“小”和“大”是指什么呢?2、 本文的中心既然是谈弄权的话题,那么如果只保留关于剃光头的读者来信和结尾处谈掌权这两部分文字,把其他内容全部删去,你觉得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3、 谈谈你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并说说它的作用: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第四部分参考答案一、1、救:止。救弊:遏止社会弊端 穷:困窘,没办法,陷于困境。2、中国未尝无法以限官吏,亦未尝不设人以监官吏之守法,而卒无效者何也?则所以监之者非其道也。3、其一、历史史实的方面,中国以前的官吏监督制度存在弊端;其二,百姓与管理的关系方面,管理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百姓对于官吏不会偏私袒护;其三,国外经验的方面,宪法与民权不可偏离,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验。二、1、a(“视”应为“比”,全句意思为“拿来与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视”这一义项也见于中学教材五人墓碑记中:“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2、b(a“逾十年不归” 是写其兄长的;c“见伞而心动”是写其兄长的;d“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是写兄弟二人的)3、b(错在“只好惋惜而归”。文中“卒挽之而归”,“挽”义为“拉,牵引”,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后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4、(1)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的地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要点:“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是判断句,“尽历”是“走遍”)(2)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要点:榜、冀、即、或)(3)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在书上见过。(要点:人子、间关踣顿、闻)文言文参考译文 黄宗羲的六代先祖小雷先生,名叫黄玺,字廷玺,有兄弟六人。年龄最大的叫伯震,伯震在外地经商,过了十年也没有回来。先生心理祈祷,梦里询问,占卜,模糊不清,不能得到伯震的消息。先生站起来说:“我哥哥不过是在国内。我哥哥能到的地方,我为何不能到呢?”他穿上鞋准备出行。乡里的人阻拦他说:“你不知道人哥哥到达的地方,东南西北哪里开始寻找呢?”先生说:“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地的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 于是他裁了几千张纸,写上哥哥的家乡、年龄和外貌,做成寻人的招帖。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他走了万里路,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的山川和洞穴,四面八方的各个角落,最终没有遇到哥哥。 先生在衡山祈祷,梦见有人吟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醒来后认为是不祥的预兆。便求得一个读书人占卜这梦境。读书人问:“你求的是什么?”先生说:“我是为了寻找哥哥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人说:“这是杜甫诗歌舂陵行中的句子。舂陵,就是今天的道州。您进入道州,一定会知道消息。”先生于是到了道州。来回不安地访求询问,没有消息。 一天,先生进厕所,将伞放在路边。伯震经过那个地方,看见伞,心里被触动说:“这是我家乡的伞。”顺着伞把儿看,看到上面有一行字:“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正惊诧的时候,先生出来了,兄弟二人相互看着,好像在做梦一样,忍不住放声大哭。路上旁观的人也叹息着流下眼泪。这时,伯震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妻子,先生最后还是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我曾经看史书和传记。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难道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吗?或者是有这样的事,却被写书的人忽视了呢?当先生穿越险阻,冒着风霜大雪、爬越山川,饿着身体,冻着肌肤而不顾惜,没有吃食,瘪着肚肠面不体恤自己,穷尽天地之间的地方,到达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急迫匆忙,只有寻找哥哥这一件事情,认为天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代替哥哥。而当时正是明朝景泰、天顺年间,明英宗和景泰皇帝,难道不是兄弟吗?景泰皇帝害怕他哥哥回到国内,明英宗害怕他弟弟活着。富贵利益和祸害,损害着人的本性,妨害着恩情德惠。用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难道不可以说,天地之间的三纲五常所寄托的地方,反而是民间吗?三、1、 小:理发师握刀拒绝理头大:当权者掌权办事没门(指有少数人玩弄权术、以权欺人,为所欲为,危害民众利益,破坏党的形象。)本文就是这样从剃头这样平凡的小的生活现象中引发对重大的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而指出要警觉和监督社会上“有权就耍”的现象。2、不好,原因之一:文题为“剃光头发微”,这“发微”二字,就要求文章不能就事论事,应当就“剃光头”这一话题,加以联想和发挥,否则文章就显得单调。原因之二:开头两节的引述部分,也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尤其在旧社会理发室地位低下,受到社会的歧视,作者为之不平,同时也为下文理发师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这一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愤恨。原因之三:如果文章只保留这两部分,文章写关于剃光头读者来信,开篇显得仓促,缺少引述,显得突兀。没有4、5两节的分析,古今的对比论述,就缺少说服力,也就没有“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同时这样也不符合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要求。原因之四:从杂文的问题兴之角度来说,杂文就应该杂一点。如果只有那么点文字,文章未免单薄。文章一竿子到底,缺乏迂回曲折的美感。而有了那些文字,文章才更有看头,更给人以丰富的信息。3、作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文字深化了文章的认识。作者用手握剃头刀的人类比手握大权的人,要“理发师”在“读者来信”栏里亮相,也就是说利用舆论监督、人民的力量,让那随心所欲弄权的人收到公开的批评,尝到鄙弃与指责的滋味。同时提醒这样的当权者,一味弄权,会使自己从拥有权力的位置上被拉下来,对这些人提出了严厉的警告。“亮相”“剃头”,幽默的言辞中尽含辛辣的嘲讽,表现了作者对随意弄权的人的奚落、不满与警告。第五部分:相关链接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程志华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唯一的政治专著,是他结合自己几十年斗争实践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十三个部分。明夷待访录“明夷”一词取自周易“明夷卦”,是由晦而明之意,黄宗羲认为自己的学说能把国家由黑暗引向光明。在这本书中,黄宗羲深刻地批判了君主专制和封建法统的罪恶,探讨了社会治乱的根源,大胆设想了民主政治的蓝图。 1 、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批判 自封建社会产生之时起,专制作为伴生物就深深地扎根于封建制度的土壤中。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废封建立郡县为专制制度开了先河。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专制统治也愈来愈发展。黄宗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 - 黄宗羲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明确提出合理的君、臣、民关系。 道学家把 封建 君主美化为“居天下之至中”,“有天下之纯德”,足以为“至极之标准”的“圣王” ( 朱熹皇极辩 ) 。黄宗羲则纵观历史,力 陈 君主专制主义的危害,公开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什么长期以来,“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 明夷待访录原君, 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 ) 呢?黄宗羲说: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原君) 君享其利,民受其害,君主一人之享乐建立在万民的痛苦之上,这本来是“私中之大私”,却被美化为“天下之大公”。不言而喻,对于这样的君主,人们理所当然地应敌视他们、抛弃他们。就这样,黄 宗羲用 君民之间现实的利害矛盾戳穿了所谓“天生蒸民而立之君”,“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之类的神话,进而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思想。他认为,远古同 后世的 君民关系不同,具体表现在于:“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 原君 ) 黄宗羲理想中的君主,是“以天下万民为事”,“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而不是剥削压迫人民的公敌。这种君民关系的新解释和主客地位的再颠倒,是对君贵民贱、“ 屈民伸 君”的传统观念的大胆否定。 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残酷地剥削压迫广大人民,还要人民“惩忿窒欲”,“安贫乐道”,心甘情愿地忍受剥削压迫。宋明理学家们否定人民争生存、争温饱的权利,叫嚷“存天理,去人欲”。黄宗羲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的口号,把满足个人利益看作人们的基本权利。这一冲破封建思想藩篱的主张同李贽把“穿衣吃饭”看作是“人伦物理”的观点一样,是早期市民阶级争取平等权利的功利主义的明确反映。为了恢复人民的这种权利,黄宗羲大胆提出了废除 封建 君主专制的设想。他说: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原君) 黄宗羲进一步分析到,君主专制下的整个官僚机构 都是 君主的爪牙、帮凶,他们全不顾人民的死活,把“民生之憔悴”,视为“纤芥之疾”;却把人民创造的财产看作君主的私产,“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 ( 原臣 ) 。黄宗羲认为,君和臣都应为万民的利益各尽职守,彼此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他说: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原臣) “君为臣纲”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和道德准则之一。黄宗羲对此予以大胆的否定。他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把一姓之君主同天下万民看作社会的两极,把天下万民看作社会的主体,黄 宗羲的 君、臣、民关系图是:民 - 为主非为客,君 - 为客非为主,臣 - 为民非为君。这种君民、君臣关系的新见解,是黄宗羲社会史观中最富于民主性的思想精华。 - 批判封建的礼法 东汉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云:“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云:“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关于封建礼法的明确表述。到了唐代,韩愈在原道中对君主专制和封建法统进一步作了阐述,“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韩愈认为,君为整个国家的主宰,臣、民都是遵守君的号令的,而且 都是为 君服务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就是利用这种封建法统残酷地剥削压迫广大人民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封建礼法的基本原则。封建政权确立后,统治者一方面高谈礼乐的妙用:“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 (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 极力掩盖等级差异和阶级对抗的现实矛盾;另方面,所谓神学倡导的“三纲可求于天”,何晏、王弼之玄学的“名教本于自然”,佛学的“贵贱来自因果”,理学的“伦理通乎天理”,使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等级法权成为“天生铁定底道理”,成为不能违抗的威临人类的异己力量。黄宗羲揭开了其神学、哲学的外衣,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王法”,不过是保护封建统治者的既得利益的手段。封建法权的特点在于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实质上是“一家之法”,在广大民众看来,都是“非法之法”。 他说: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原法)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原法) “一家之法”企图把天下的“福利”垄断于“筐箧”之中,而天下之人则把仇恨集中于“筐箧”,于是法网愈密,疑惧愈多,祸乱愈深,治乱之法成为兴乱之因,统治者从制法者变为制于法者。黄宗羲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对抗看到了产生“非法之法”和“天下之乱”的社会根源 , 这一认识是比较深刻的。 黄宗羲认为同“非法之法”相对立的是“天下之法”,“天下之法”应该取代“一家之法”。那么,何谓“天下之法”呢?黄宗羲的“天下之法”有如下规定性: (1) 立法的根本目的是为百姓休养生息,而不是为了对百姓巧取豪夺,是为民, 而不是为君主;这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原则的进一步体现。 (2) 立法的原则是平等,“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根据“天下之法”,朝廷与“草莽”是平等的,更 何况 君臣呢? (3) “天下之法”还为百姓树立道德伦理规范, 对其进行礼法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以防其乱和淫。 (4) “天下之法”的特点是“无法之法”, 而“法愈疏而乱愈不作”。这实际上是休养生息的思想。 2 、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勾画和设想 为实现“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思想,黄宗羲总结历史经验,开创性地提出了新的民主政治方案。 - 限制君权,学校议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