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2: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作业.doc_第1页
人民版必修2: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作业.doc_第2页
人民版必修2: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作业.doc_第3页
人民版必修2: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作业.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进入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c报纸杂志 d铁路交通解析:选c铁路交通不属于“传播媒介”。报纸杂志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中期前后,而电影、电视、电报、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出现时间较晚,因此本题选择c项。2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八天申报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解析:选b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3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传播商业信息c宣传政治主张 d娱乐大众解析:选b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辟为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4梁启超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主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责任”在于( )传播信息开启民智引导舆论控制政府a bc d解析:选a材料中梁启超用形象且生动的排比句罗列出报馆应起到的作用是传播信息、开启民智、引导舆论等,正确。报馆只是新闻部门,不可能控制政府,故不选。5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 ()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 b c d解析:选c本题考查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据所学可知互联网具有负面影响,但不可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排除项。6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这种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a电视 b广播c电影 d互联网解析:选c广播虽然产生比较早,但是其并不能“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故b项错误;19世纪末期电影产生并传入中国,可产生如上所述的效果,故c项正确;电视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互联网出现于1969年,与本题时间不符。7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 ()a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b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标志着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d体现了电视技术的迅速提高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说明新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8“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解析:选d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文化存在,对人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并没有体现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只能说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梁启超时报发刊词材料三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口”“上海”“广州”“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概括特点;第二小问,中国人办报的原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从内部和外部原因分析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归纳。第(3)问,从材料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答案:(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