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汉语宾语前置例说古今汉语有着历史的承继关系,所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在平时阅读文言文时,会经常遇到某些有别于现代汉语语序的句子,我们谓之“文言特殊句式”。如果对这些“文言特殊句式”缺乏了解,则给文言文阅读带来困难。“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等,这里就文言文最常见的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作简要归纳说明。(一)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 (鸿门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例句中,疑问代词“安”、“何”、“奚”分别作动词“在”、“以”、“疑”的宾语。“安在”即“在哪里”,“何以”即“做什么”,“奚疑”即“犹疑什么”。这种形式的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是疑问句;必须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奚、谁、安、孰、胡”等。(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放在介词之前。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论积贮疏)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例句中,疑问代词“何”、“胡”、“谁”分别作介词“以”、“与”的宾语。“何以”即“凭什么”,“胡以”即“用什么”,“谁与”即“跟谁”。(三)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或否定性无定指代词“莫”作主语,宾语前置。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例句中,“之有”即“有这事”,“自信”即“相信自己”,“己若”即“赶上自己”。常见的副词有“不、弗、未、非”等。(四)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如: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患之至也。 (左传)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孤臣惟命是听。 (越王勾践世家)句是说“有何厌”;句“亡之不恤”是说“不忧虑自己逃亡在外”,“群臣是忧”是说“担心群臣”;句“唯奕秋之为听”是说“听奕秋讲授”;句“惟命是听”是说“听从你的命令”。以上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宾语前置。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古文阅读中经常遇到,也不应忽视,这里补充说明:(一)介宾前置。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如: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老夫其国家不能恤。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如: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句中“北望中原”倒置为“中原北望”;句中“应笑我多情”倒置为“多情应笑我”;句中“无觅英雄”倒置为“英雄无觅”。这种形式多见于诗词和韵文中。(五)“相”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指代作用,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狼)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孔雀东南飞)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黔之驴)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相托之言,慎勿相负。 (狱中上母书)句中“相”代“他”(屠夫),作“向”的宾语;句中“相”代“他”(焦仲卿),作“逢迎”的宾语;句中“相”代“它”(驴),作“知”的宾语;句中“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句中,“相托”即“托咐你,“相负”即“辜负我”。(六)“见”在动词前,表示受事者自己,有指代作用,指“我”、“自己”,充当句子的宾语。如: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句中的“见”代“我”(刘兰芝),分别作“丁宁”、“录”的宾语,即“嘱咐我”、“记住我”;句中“见”代“我”(王安石),作“恕”的宾语,即“谅解我”;句中“见”代“我”(李密),作“背”的宾语,即“背离我”(指死去)。上述古汉语中的几种宾语前置,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识别和理解,则有益于文言文的阅读。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总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4中心词+数量词如:(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今)(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另外,要注意: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村中少年之好事者(定语后置)村中少年之好事(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被动句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主动句的表达方式基本一致,都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组成动宾结构,如古代说“治人”,今天说“统治人”。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基本上只有一种格式,如“敌人的阵地被我们攻破了”,加一个“被”字表示被动;有时也可以用“受”、“挨”等相当于“被”的介词表被动。文言文表示被动的方法则比较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种格式:一、用“于”字引进行为主动者的形式表示被动。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被赵王宠爱)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在国内受到郑袖的迷惑,在国外受到张仪的欺骗)二、用“见”表被动,或组成“见于”格式(“于”引进主动者)。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想要把和氏璧给秦王吧,秦城恐怕得不到,白白地受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坚持高尚的品格而让自己被放逐呢?“自令”等于“令自”)三、用“为”表被动,或组成“为所”(或“为所”、“为之所”)格式(“为”引进主动者)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自家性命死在他人手中,被天下人所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不这样的话,你们都将被俘虏!)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吓倒啊!)四、有时没有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即所谓主动与被动同形(有的资料称为“意念被动句”)。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弄得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割让,丢失了六个郡) 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方苞狱中杂记)(又有某人控告他的儿子不孝顺,左右邻居也受到牵连被用枷锁押进监狱,他们整夜号哭,直到天明。)遇到这一类被动句,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否则有可能把意思搞反。例如上例问题不大,但例有可能理解成主动句:左右邻居把他的儿子用枷锁押进监狱,因受拷打而整夜号哭。这就把施事者和受事者弄反了。这种错误理解,孤立地看似乎可通,但联系全文就不合逻辑,因为狱中杂记是揭露清朝司法腐败,株连无辜,“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致使狱中人满为患、贿赂公行的黑暗现实。至于用“被”“受”这一类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介词表示被动,只是偶尔的现象,在翻译上也不成问题了。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古汉语判断句一、什么是判断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肯定判断)或不是什么(否定判断)的句子。二、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以及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古汉语判断句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需要出现判断动词(也称判断动词)“是”字。那么,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字又是作什么的呢?得从不同时期来分析:(一)在先秦,那个“是”是指示代词,在句中充当判断句的主语或者谓语。例如:(1)作主语1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2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4是乃仁术也。5是非君子之道也。(2)作谓语:1取之而燕民悦,而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3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韩非)4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韩非)(二)两汉以后:“是”字作为判断词可能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出现,并逐渐在书面语中有所使用,但始终没成为文言判断句的主流。1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此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俄又复得一,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韩非)2陈侯喜猎,淫猎于蔡,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谷梁传) 3此必是豫让也。(史记)4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马王堆汉墓帛书)5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东汉 王充论衡)6问今是何世。(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比较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三、古汉语判断句的各种结构形式1用“也”字煞句制,岩邑也。(左传)虢,虞之表也。(左传)余,尔所嫁妇人之父也。(左传)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汉书)农,天下之大本也。(汉书)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同上)2用“者,也”式南冥者,天池也。(庄子)伍子胥者,楚人也。(史记)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兵者,凶器也。(韩非子存韩)对比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论语)注意:这不是判断句!3。用“者”字提顿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地者,先君之地。(史记)兵者,凶器。(史记酷吏列传)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虎者,戾虫;人者,甘饵。(国策)4。“者、也”均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端木赐,卫人。(史记)荀卿,赵人。(史记)兵,凶器;战,危事也。(汉书晁错传)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韩非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5。用“非”字表否定判断非吾徒也。(论语)是非君子之言也。(论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是非君子之道。(孟子)6。用“诚、即、乃、则”等副词加强判断子诚齐人也。(孟子)吾乃梁人也。(国策)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四古汉语判断句的实质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病防治管理办法时间
- 高校续聘管理办法
- 环卫保洁车管理办法
- 中高端人才管理办法
- 爱心捐助站管理办法
- 产品维修品管理办法
- 田庄村集镇管理办法
- ttu运维管理办法
- 校长组阁制管理办法
- 防危减灾管理办法
- 海南托老院2024年招考工作人员(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TB 10012-2019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 光伏支架培训课件
- 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
- 湖南省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实验高一物理摸底试卷含解析
- 医院预算专项审计方案
- 汽车安全维护和检查
- 2023拖车运输合同
- 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 公司总经理年终工作总结
- 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场所建设和设施配备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