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周村区王村镇中心小学 王春英课前交流:师:孩子们,咱们又见面了,趁着还没上课,咱们先聊一聊吧!生:好。师:昨天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自己,记住我了吗?以后见了我可以叫我生:王老师。师:你记住我了,可我还不认识你呢。今天,不知道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一下你或你身边的同学让我也能迅速地记住你们。生:我叫杨子仪。我今年8岁,上三年级。师:这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年龄还有班级。谁还能在他的基础上说得更详细些?生1:我的名字叫 毕志成 ,我也是八岁,我在实验学校三年级一班上学。我是个性格开朗的孩子。师:他说出了自己的性格。这可是他的一个特点啊。(板书:特点)生2:我的名字叫李东泽 ,我九岁,我的性格很外向,我最喜欢踢足球、读书。师:太棒了,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我记住了你的特点。生3:我的名字叫沈驿童,我也喜欢读书。我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都很喜欢我。师:刚才这几个同学都能抓住自己的特点向别人介绍自己,这样,别人很快就能记住你了。师:那,大家观察一下老师有什么特点?生1:老师特别爱笑。生2:老师长得很苗条,也很漂亮。师:谢谢你们的夸奖,大家刚才说的只是老师的外表,相信上完这节课以后大家会对老师有更详细的了解。你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上课吧?一、板书课题,检查预习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拿起手来,跟老师一起认真板书课题。师:虎”,是本课的一个生字(课件出示)。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虎的第三笔是“横钩”,老师发现有些同学的预习卡上把第三笔写成了“横”或者是“横折钩”, 虎字头里面的“七”是“小斜横”,不要要把它写成“撇”。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字,怎样才能把它写美观?生1:虎字头里面的“七”不能超过横中线。生2:左边一笔是长竖撇。生3:虎字头写在横中线以上,给下面的“几”留空,才能写得舒展。师:按照大家的提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好这个字。师:在同学们的学习卡片上还有一个字出错比较多“痕” 猜猜有的同学把哪里写错了?生:里面多加了一点。师:这正是同学们写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还有的同学为了省劲把最后两笔连起来写成“撇点”,也要注意改正。观察这个字,我们又应该怎样来写才好看呢?生1:这个字的左边也是竖撇。生2:捺应该写得舒展。师:捺除了要写得舒展外,它的的长度不能超过“竖提”。拿起你的笔,把这两个字再认真写两遍。(强调姿势)师课堂展示:这个同学写的字完全正确得一星,结构合理,能做到笔画流畅得一星,整体美观、大方再得一星,三星作业真了不起啊!其他同学对照我们刚才说的这几点你都做到了吗?做到了,那你也是三星作业。师:课前同学们都认真做了预习,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师: 谁来读第一行? 生1:重叠 叶柄 触角 痕迹 均匀 师:谁来读第二行? 生2:逐渐 顺利 舒服 牢固 休想 师:这一行谁来读? 生3: 一顺儿 一根茎 漾起波纹师:预习得很仔细,特别是儿化音读得真好。师:最后两个词谁来读?生:铺着 空隙师:“铺”还有另外一个读音,谁来说一说,并给它组个词生:还读作铺(p)(当铺) 师:谁来说说“空”?生:还读作空(kng)(天空)2、师:多音字你们学得真扎实,文中还有几个长句子,看看你会读吗?(课件出示)生1:(1)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师:读得正确,声音也很美。生2:(2)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师:老师听出刚才你在这几个地方停顿,所以读得很流利,谁也来这样读一读?生3:(2)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课件出示)师:读得既正确又流利,谁来读第三句?生4:(3)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师:这个长句子如果也注意停顿一下这几个地方,相信一定会读得更好。生:齐读师: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1: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生2: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的样子和爬山虎的脚。师:这两个同学概括能力很强,但这样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过于简单了。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方法-问题概括法课件出示:作者写了爬山虎哪几方面的内容?师:只要你回答了这个问题,你就会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写了爬山虎哪几方面的内容?生1:第二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师:大家把“叶子的样子”写在第二段的空白处作简要批注。依次补充其他内容师:把刚才这些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试着说一说? 生2: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的样子、脚的形状及特点、它是怎样爬墙的、它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师:真好!看来你已经学会这种方法了。二、精读课文,抓点提升师:老师从同学们的预习卡中发现大部分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一整段的内容是写爬山虎的叶子呢?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读读课文,然后讨论一下为很么要写爬山虎的叶子呢?2、 全班交流生1:因为叶子很好看。生2:因为看见爬山虎时会先看到叶子。生3:爬山虎的脚藏在叶子底下等。师:原来爬山虎的叶子与脚是有密切关系的。师:有的同学说写叶子是因为叶子好看,那我们就来看看那一墙漂亮的叶子吧!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师:自己读一读,说说这些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生1:我觉得叶子很新鲜。师:把你新鲜的感觉读出来。生2:我觉得叶子很看起来很舒服。师:带着你舒服的感觉读一读。师:孩子们,想不想看看那一墙新鲜的叶子呀?生:想!课件展示师:带着你现在的感受, 想象着刚才的画面谁再来读一读?生3:师:语气读得很好,如果感情上再饱和一些就更完美了。师:绿叶的下面就是脚啊!咱们来接读,我读黑色的,你读红色的。师生接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师:刚才你读得触、巴、拉、贴都是写爬山虎(生:动作)的词。师:那我们就带着动作来读,把你的手当作爬山虎的脚,把桌面当作墙,一边读一边体会这些动作。生:边读边做动作。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动词换成相近的词,你再来读一读,会觉得怎么样?爬山虎的脚摸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拽一把,使它紧靠在墙上。生:自读。师:谁来说说这样换词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生1:不合适。师:你能结合其中的一组动词来具体说一说吗?比如“巴”换成“贴”你觉得怎么样?生1:不好。这样写就不具体了。生2:觉得贴得不结实。师引导:“巴”给人的感觉比较牢固,“贴”就没有那么结实了。所以作者用“巴”而不是“贴”。一个小小的“巴”字就让我们体会到了脚的力量啊!师:谁再来说说自己的体会?生:“拉”换成“拽”,拽的力量大,太猛烈,容易拉断。师:是啊,这是谁在拉?茎还是细丝?生:茎。师:再读读句子,想一想。生:是细丝。师:是啊,它是那么细,那么嫩,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去拽呢?这就是叶老用词的精妙啊!师:“触”换成“摸”你觉得怎样?生:不好,但又说不出为什么。师:伸出你的手去触一下你的同桌,再摸一下,体会这两个动词的区别,你觉得应该用哪个?生:用“触”。生:“贴”换成“靠”贴在墙上仿佛是粘住一样,而靠很可能会掉下来。师:是啊,这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爬山虎的牢固啊!师小结:同样是动词却给人不同的感受。这一触、一巴、一拉、一贴不仅让我们知道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叶老用词的精确啊!板书 用词精确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体会一下这些动作吧。4、美读,抓点升华 师:爬山虎就是这样爬出了它的第一脚,生1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师:爬山虎就是这样爬出了它的第二脚,生2:读。师: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生:齐读。师:每一脚的上面就是一片嫩绿的叶子,(同时出示课本插图)。 那满墙的叶子下藏着多少脚啊!每一片绿叶的下面就是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脚啊!正因为有这样的脚才有了这样的叶。谁再来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好看得很。生1:读师:读得多美啊,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满墙的绿叶。谁还想试一试?生2:读:师:你们读得太好了,不仅使我们看到了那满墙的绿叶,还仿佛看到了那藏在叶下顽强向上的脚啊。师: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背得更美,让我们来美美的背下来吧!生:齐背。师:这么美得叶子下藏的是是可默默无闻的脚,谁来读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生:读6、体会动作的特点触着墙的时候,巴住墙。拉一把,紧贴在墙上。师:再来看爬山虎的这四个动作,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它们是有顺序的,一步一步地。师:如果它的脚先巴住墙,再触着墙可以吗?生:不可以。师:也就是说这些动词是有先后顺序的,必须先触,然后巴,接着拉,最后贴,这就 是连续性动作(师板书)师:作者就是这样精确地抓住了爬山虎这些连续性的动作把爬山虎怎样爬墙写具体的。 板书(写具体)。师:来,孩子们再来读读这一段,深入地体会一下吧。课件出示生: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三、拓展训练,阅读巩固师: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些连续性动作就可以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我们一起来看看茅膏草捕食大黄蜂的过程,仔细观察茅膏草做了哪些连续性动作捉住了大黄蜂。课件出示 师:一直大黄蜂飞过来,落在了茅膏草的触须上。茅膏草做了哪些连续性动作捉住了大黄蜂?师:注意看师:孩子们,拿出笔来,模仿叶圣陶爷爷仔细观察连续性动作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把刚才看到的写下来。师提示:注意用词的精确。同时要注意写字、握笔的姿势课堂展示:生1:一只大黄蜂飞来了,落在了茅膏草的触须上。然后,茅膏草用自己的触须渐渐地把大黄蜂包起来吃掉了。师:用上了“包”“吃”两个动词,不错。生2: 一只大黄蜂飞来了,落在了茅膏草的触须上。茅膏草吐出黏液,粘住了大黄蜂。它的触须慢慢卷起来裹住大黄蜂,把它吃掉了。师:用上了5个连续性动作,学以致用,真不错!五、拓展阅读师:孩子们,拿出你手里的蝉这篇文章,边读边把第三自然段红色字体中的动词圈出来。师:说说你都圈了哪些动词?生1:裂开、腾跃、翻转、伸直、张开、钩住、脱出师:谁还有补充?生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851.12-2025道路车辆液化天然气(LNG)燃气系统部件第12部分:铜及其合金管
- GB/T 42125.13-2025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3部分:实验室用热原子化和离子化的原子光谱仪的特殊要求
- 应急安全培训证课件
- 应急安全培训活动课件
- 应急安全培训企业培训课件
- 2024职称计算机考前冲刺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A卷】
- 秋季腹泻患儿辅食调整方案与喂养指导
- 非开挖施工合同(标准版)
- 建筑商合同(标准版)
- 租用香菇大棚合同(标准版)
- 人才服务合同书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 2025年工会入职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校园招聘笔试题型分析及备考策略
- 旅游服务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公司章程制定合同协议书范本模板
- 2024人教PEP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 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2022年)解读
- 立体车库应急预案范文
- 体彩专管员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严重腹部创伤院内救治专家共识(2024)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