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doc_第1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doc_第2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doc_第3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doc_第4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与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2.学习文章写景技巧。3.体味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2.难解的词语。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二、 回忆有关鲁迅的知识(激发学生回忆,巩固所学知识)1.生平及相关知识(学生展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故乡:浙江绍兴2.野草与朝花夕拾的基调之别 前者:沉闷、压抑 后者:开朗、活泼三、 整体感知: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1.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2. 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四、 细读课文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五、(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1.结合课后练习一3谈谈作者的感情。百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1有趣的动植物2神奇的传说3雪地捕鸟)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2.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感情丰富,符合孩子的心理,突出了对百草园的依恋)3.模仿“也许也许也许总而言之”句式造句六、过渡段1.由解题引入根据“从到”的句式将文章分为两部分:/末尾第一部分: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2.提出质疑:第9段也涉及到一点百草园的事情,为何会划入第二部分?明确:过渡段3.讲解相关内容作用:承上启下划分原则:“划下不划上”第二课时一、 学习课文1、2段1.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两段(学生朗读)2.问题研究:(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解题方法:联系上下文 联系上文“已经隔了七八年”,故用“似乎”联系下文“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故用“确凿”3.结合课后习题二(1),仿照句子(学生发挥想象,动笔仿写句子)“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例:不必说金色的沙滩,也不必说连天的大海,单是蔚蓝的天空,就让人有美的憧憬。不必说一飞万里的鲲鹏,也不必说展翅翱翔的胸鹰,单是浮云中那自由弱小的麻雀,就足以让人称羡不已。二、写景特点(第二段)1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找出表示颜色(或隐含颜色)的词(学生快速阅读) 碧绿、紫红、黄蜂、菜花词“高大”、“肥胖”、“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它们都描写了事物的什么?(学生思考) 明确;形状总结、,它们均为作者的视觉感受,试找出作者的其他感受:听觉;味觉;触觉;嗅觉春、夏、秋景: 菜花;蝉;蟋蟀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从整体到局部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从植物到动物或从动物到植物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3.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体会“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四个修饰词体会“吟”、“伏”、“窜”三个动词的妙用延伸:能否分别换成“叫”、“趴”、“飞”?为什么?(学生讨论并发表见解)明确:“吟”更富有诗情画意; “伏”更能体现黄蜂的“肥胖”这一特征; “飞”更能体现云雀的轻捷,也更能突出飞行速度之快。品味“低唱”、“弹琴”、“喷出”等一组动词,仿照其用法为“蜈蚣”也加一个动词。(如跳舞)三、课堂小结1.写作(写景、写事)要按一定顺序2.写作(写物、写人)要抓住所写对象的特点四、作业背诵第2段第三课时一、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结合背景讨论)背景知识有人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人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人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明确: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感兴趣?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 最后要让学生明白: 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二、探究:阅读“冬天的百草园”一段1.捕鸟条件 明确:“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2.体会动词的妙用。(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明确:可以体会出童年鲁迅对“捕鸟”感兴趣,对这件事记忆犹新。 动词可以体现孩子欢快的心情。三、鲁迅在三味书屋时做了哪些事?(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后半部分并提取信息)爬上花坛折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念课文;看老师读书;玩指甲;画画儿;等等。四、课堂小结1对一些观点要有自己的看法,反对牵强附会;2要学会使用动词来描绘事件的过程。第四课时一、 三味书屋中的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童年鲁迅对他是什么态度?明确:极方正、质朴、博学(11段),幽默、风趣(22段),迂腐(21、22段),等等。以敬慕、信服为主(鲁迅不是不喜欢先生,只是不太喜欢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二、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练习一)(学生讨论)明确: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 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现在的观点偏向于第三种)(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三、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读朝花夕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