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作业.doc_第1页
人民版必修二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作业.doc_第2页
人民版必修二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作业.doc_第3页
人民版必修二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作业.doc_第4页
人民版必修二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作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 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解析】题干材料中最能体现出作者观点的“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故答案应该是b,即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答案】b2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下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a汉族 b蒙古族c回族 d满族【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旗袍是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可以判断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满族。【答案】d31912年5月1日,申报载文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手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俗b国人逐渐接受西方的婚俗c新文化运动推动婚俗改变d婚姻自主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解析】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并以失败而告终,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d项开始于建国以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12年”不符,故排除a、c、d三项。由题目中的信息“看侬亲手挽郎行”可知b项表述正确。【答案】b4“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实行公历,而民间依然有按照农历过年的,反映了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故选择c项。【答案】c5.近日,一本距今80多年前的青年男女的“情书大全”求婚尺牍吸引了众多网友眼球,“一不尚貌美,但需端正清白;二需先经几度口头谈话,半年或一年,以朋友资格相处,然后方可订婚;三有知识而无旧式闺秀恶习,且非自命不凡,专尚新时者,态度温和,身体健康;四有牺牲及服务社会之精神。”这反映了当时()a传统婚俗受到挑战 b择偶必须借助传媒c新式婚姻蔚然成风 d女性实现婚姻自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求婚尺牍的内容来看,可以看出婚姻观念变了,要求婚姻自主,冲击了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c、d材料没有体现。【答案】a6“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a近代交通工具 b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c物质生活的近代化 d近代工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近代中国人眼中的“文明”,从材料中“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等等这一系列的工业成果,说明近代中国人眼中的文明是指物质文明。a选项说法片面,交通工具只是物质文明之一;b选项只针对城市而言,也比较片面,d选项与上述选项有相同的问题。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答案】c7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组号流行服饰流行语阅读文娱形式a列宁装最可爱的人苏联小说扭秧歌b军装破“四旧”毛选学唱样板戏c中山装“时间就是金钱”古典文学看电视剧d唐装上网时装杂志跳交谊舞【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学样板戏、破四旧都是“文革”时期特征。改革开放以后,式样、花色等都多样化了。因此a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答案选a;b是属于“文革”时期的;c组内容属于不同时期;d属于改革开放以后的。【答案】a8“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a上海地区 b北方地区c西部地区 d两广地区【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识的了解,北方地区典型的民居是四合院。【答案】b9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 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在近代上海引进时”,说明新工业文明刚进来,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题干说法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抵制,从本质上反映了中西文化冲突,所以综合材料说明了西方文明刚进来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故选d。其他三项都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答案】d10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国日益与世界潮流接轨【解析】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交礼仪的变化,从“跪拜礼”“老爷”“大人”不平等的礼仪发展为“握手、鞠躬”“先生”“同志”等平等的礼仪,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精神,故b项正确。a、c、d三项反映的都是其表面现象。【答案】b11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解析】a项中“完全接受”、b项中“公开赞成”、c项中“无法融合”的说法均太绝对,未能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答案】d12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注意题干“民国时期”这一时间限制。“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反映了婚姻习俗虽已发生变化,但旧的婚姻礼仪仍居主导地位,这说明习俗变迁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材料并未反映出“旧式婚礼”“简便节约”的特点,而且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不正确,符合题意。【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传统道德观念。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材料二: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的这个领域中间扮演着主角。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摘编自凤凰网材料三: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项目年代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615.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113.9学历10.611.712.625.3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其中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请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妇女走出家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要说明18世纪以来妇女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答案】(1)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合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性别分工,家庭稳定。不合理:偏向要求妇女,等级观念,从一而终。(回答合理不合理均可)(2)资本主义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如能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回答也可)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政治活动。(3)择偶标准的多元化,男女双向选择,政治色彩减弱,重个人能力。14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材料二:阅读下列两幅图片材料三: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材料四: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并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答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