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1 王安石变法 作业1.doc_第1页
人民版选修1 王安石变法 作业1.doc_第2页
人民版选修1 王安石变法 作业1.doc_第3页
人民版选修1 王安石变法 作业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动成长夯基达标1.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措施的理解。方田均税法是通过丈量土地来收取赋税,地主也不得例外,这势必会引起这部分人的不满。答案:c2.“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解析:材料中的“多散为功”“抑配之弊”是关键词。答案:b3.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 )a.市易法b.方田均税法c.均输法d.免役法解析:市易法规定: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答案:a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b.镇压人民的反抗c.提高军队的战斗力d.巩固自己的权势解析:材料中的“寇”是指起义中的人民。“息”指镇压、平息。答案:b5.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解析:不经科举就可任官反映出王安石已认识到,科举制度不能完全选拔真才实学。答案:a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大商人打击最大的是( )a.均输法、市易法b.保甲法、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募役法d.青苗法、免役法解析:市易法、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使原属大商人的巨额利润转归国家所有。答案:a7.“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造”这些言论实际上代表了( )a.农民利益b.贫民利益c.士族利益d.大官僚、大地主利益解析:材料的核心是反对实行免役法。答案:d8.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法的实施( )a.保马法b.将兵法c.保甲法d.军队精简解析:保甲法的实施,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因而“盗贼”减少了。答案:c9.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指的是( )a.拥护变法的人b.反对变法的人c.政府中的贪官污吏d.变法中得益的人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司马光是新法的反对派,因而他所谓的“谗侫”指的是拥护变法的人。答案:a10.阅读下列材料:(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之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请完成: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为什么?解析:材料中反映了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分析司马光的观点,要注意他所谓的“民”指的是大地主、大官僚,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容易作答了。参考答案:态度: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原因:王安石的理财措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必然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11.阅读下列材料:北宋诗人韦骧在钱塘集中写道:“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请完成:(1)材料的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持何种态度?(2)据材料归纳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历史影响。解析:从作者用词来看,他对王安石变法持赞成态度。在诗中,作者虽然对王安石变法有溢美之词,但我们仍可透过作者的描述,来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参考答案:(1)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成态度。(2)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困难,减轻了农民的差役和纳税负担;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打击了贪官污吏;稳定了边境秩序,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经济,兴修了水利,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扎子材料二: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失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日知录宋世风俗请完成:(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各是什么?(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解析:此题涉及的材料反映了新法推行过程中的激烈斗争。在解答时,要注意尽管司马光是新法的反对派,但他和王安石在阶级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是政见不同而已。参考答案:(1)应不应该实行免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免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反对,理由是免役法“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2)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关心百姓利益,但从本质上看并非如此,而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为害天下。但材料三对其指责更为严厉,认为变法不单是青苗、水利法为百姓害,关键是败坏了世道人心,为害久远。(4)一致。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走近高考13.(2006重庆高考,12) 史书记载:“始置诸升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 d.明朝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消弱地方政府的权力包括任文臣为知州、设通判、转运使等,由材料中的设置通判可知正确选项为c。答案:c1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青苗法募役法将兵法市易法a.b.c.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理财措施,也涉及军事方面。首先搞清限定词“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然后通过阅读材料搞清这一问题实际是“聚敛财富”,再根据变法措施内容选择。答案:d15.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作用。青苗法的用意是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贷盘剥,达到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答案:a1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解析:分析题干可知,其主要说明的统治危机是国家财政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官僚机构膨胀和官僚地主大搞土地兼并。而这些都是“吏治腐败”的体现。答案:d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赵翼廿二史札记请完成:(1)在材料一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解析:第(1)问的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