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 第4课宋明理学 教案.doc_第1页
岳麓版必修3 第4课宋明理学 教案.doc_第2页
岳麓版必修3 第4课宋明理学 教案.doc_第3页
岳麓版必修3 第4课宋明理学 教案.doc_第4页
岳麓版必修3 第4课宋明理学 教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第4课 宋明理学从容说课 本节主要内容: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朝的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中学生在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方面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努力提高教学效益。教学重点 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的历史地位。教具准备 1.多媒体及课件。 2.有关理学人、物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观点。2.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认识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了解其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拓展教材知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2.了解程朱、王陆的思想观点,观察发展变化,比较综合归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2.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3.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它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的形成有积极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丁云鹏三教图) 师 中国古代史上曾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图中三人分别代表了三教,是哪三教呢?猜一猜。 生 儒、道、佛。 师 为什么会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这“一”又是指什么呢?学完第4课“宋明理学”,就能弄清这些问题。 推进新课 板 书: 第4课 宋明理学 师 春秋以来,儒学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生 春秋战国时期一度为显学;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地位低落;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师 事实上,儒学的统治地位并不是一直稳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危机。 板 书: 一、三教合一 1.背景:佛、道教盛行 师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兵戈不息,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的信徒,而且皇帝大臣信奉道教。 道教、佛教的流传冲击着儒学,这是儒学危机的表层原因,那么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生 我想应该是它自身的。具体我也说不清是什么。 师 你的推理是正确的。它的深层原因就是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此后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儒学进行了论证,但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而且,东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动荡也使人们怀疑它的权威性,儒家思想的大一统并没有使天下统一。 板 书: 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2.情况:从三教并修到呼吁三教合一 师 谁能讲讲这部分的情况? 生 宋代的智圆有一段话: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意思是说三教各有其可取之处,正是这样,许多知识分子三教并修,如王维就有“诗佛”的称号,白居易既学道又礼佛。这样就加强了三教之间的交流、影响,由此,隋末大儒王通认为“三教可一”。 师 讲得不错。这里的“三教”是指儒、道、佛。儒学在传播过程中,逐渐神学化、宗教化,但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在中国古代,它的教化意义超过了道、佛两家。它的思想不仅渗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血液中和潜意识中,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仍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这个时期人们只是提出“三教可一”,还没有真正实现三教合一,这时最大的问题是怎样合一。 (多媒体课件显示 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师 尽管儒学一度受到冲击,但它曾经的统治地位、它对封建统治的作用使它在这场三教融合的大潮中仍居于主流地位,因而,最终的结果是形成了理学。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了佛、道思想,为儒学的发展增加了新的血液。它是儒学的新发展,但为什么叫它程朱理学呢? 生 因为它的发展与二程和朱熹有关。 板 书: 二、程朱理学 1.代表:程颢、程颐和朱熹 师 能讲讲程颢、程颐和朱熹吗? 生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宋代理学家。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登进士第,历任永兴军邗县(今陕西户县)和江宁府上元县(今江苏南京)主簿、晋城县令。宋神宗熙宁初,入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安石议新法不合,出任签书镇宁军判官等。元丰八年(1085年)病死。 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宋代理学家。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赵祯末年,入太学,任学职。宋哲宗初,经司马光等引荐,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因参与党争,削籍。宋徽宗时,被定为“奸党”,大观元年(1107年)病死。 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二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生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40年)在福建讲学。晚年卷入当时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师 准备得挺充分的。程颢、程颐和朱熹确实为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难怪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那为什么又叫理学呢? 生 因为他们思想的核心是“理”。 问题探究 多媒体课件显示: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材料二: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材料三: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请完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教材,说说什么是“理”?(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如何“穷理”? 生 (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师 在程朱理学中,“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生 (2)“穷”“格”。 师 也就是“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呢? 生 “格”是推究、探究的意思,也就是通过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师 查字典了,是吗? 生 是。(笑) 师 学习就是要有这种探究精神。在这里,“格物”的目的,是“致”我们对于永恒的理的“知”。 板 书: 2.思想:核心“理”;“穷理”的方法“格物致知”(1)内涵宇宙: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社会:儒家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个人:人性(2)方法:“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理解,最终贯通明理 师 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板 书: 三、陆王心学 师 陆王是指谁? 生 陆九渊、王阳明。 师 谁能概括一下他们的主要观点? 生 陆九渊:理“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方法“发明本心”以求理。王阳明:理良知;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板 书: 1.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2.思想: 陆九渊:理“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方法“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理良知;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合作探究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相比有何异同? 生 不同点:在理的内涵上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贯通于宇宙、人伦的客观存在,是一种普遍的规律准则;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是“良知”,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方法上也有不同:前者向外追究,“格物致知”;后者向内探求,“发明本心”以求理,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生 相同点:都提出了一个宇宙、社会、人生遵循的“理”。 师 对。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这两者的分歧是理学范围内的分歧,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师 宋明理学与汉唐以前的儒学比较,最大的特点在于批判地吸收了佛教哲学的思辨结构和道教的宇宙生成论,将儒家的伦理学说概括升华为哲学基本问题。其实质是把佛、道“养性”“修身”引向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儒家的纲常道德给予哲学论证,使之神圣化、绝对化、普遍化,以便深入人心,做到人人遵而行之。理学否定佛教对超自然的神灵崇拜和信仰,也否定儒家传统的“天命论”,但对佛教的“去欲”“悔过”思想加以继承,对道家的“道统万物”进行发挥,强调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不容置疑的“天理”,必须努力践行,做到“知行合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宋明理学又被哲学史家称作“新儒学”。 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宋代,程朱理学曾被斥为“伪学”,几次受到查禁。13世纪20年代后,其地位才逐渐上升。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合作探究(1)程朱理学在何种时代背景下产生?(2)为什么理学没有在宋代成为思想界的主流思想,却在元明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生(1)受到佛、道的挑战。 师 它产生于宋代,联系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看呢? 生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师 有道理。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式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而上学的主观努力。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宋朝建立,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注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生 (2)理学没有在宋代成为思想界的主流思想,主要是它的影响还小。 师 我们还可以通过下面的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 理学也称道学,道学似可称为应用理学,要求人物道德上没有瑕疵,而道德的标准则是由道学家制定的。用高调的道德理想批评实际的事例很多。程颢以道德评价王安石变法是重“利”忘“义”;宋神宗问他治政之要,他回答说,先要“定君志”,“明善恶之归,辨忠邪之分”,把政治策略与伦理评价混为一谈。因此,宋神宗很不屑地说:“今一辈人所谓道德者,非道德也。”王安石也批评程颢“公之学如壁上行”,是空谈。用高尚的道德要求别人,责备就会永无止境。道学要求人们无时无刻不思念忠君爱国,舍此无他。反对道学的则认为这种学说空谈误国。北宋的皇帝只不过嘲笑理学家迂腐,南宋的宋宁宗不爱听这一套,干脆下令禁止道学,朱熹也遭免职。改编自教参 这段话表明理学在宋代没有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有哪些? 生 一些人反对道学。 生 宋代的一些皇帝不支持。 生 理学对人的道德要求太高,皇帝和普通人都无法做到。 师 对,这些都是制约理学流传的原因。但到了元明时期,它还是被统治者看中,确立了它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拓展提高 多媒体课件显示: 小型的辩论会:宋明理学的利弊 学生甲组:我方认为宋明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利大于弊。 学生乙组:我方认为宋明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弊大于利。 学生甲组:宋明理学强调“理”,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这有利于遵循规则,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持续。 学生甲组:它还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学生甲组:“格物致知”的方法强调实践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这于今也是可取的。 学生乙组:宋明理学把规律、人性、伦理都说成是“理”,并把“理”与“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这本身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学生乙组:理学对妇女贞节极端强调,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戕杀多少人啊。 学生乙组:他们还重男轻女,这也是要不得的。 学生甲组:宋明理学注重主观意识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它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的作用。 学生乙组:宋明理学已经把儒学推向了极端,所谓“有口为君言,有耳为君听,有目为君视”,已把大众驯化成君主的工具。在其统治下,人不为人啦。 师 双方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一种思想的流传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流传的是不是都是有益的?这要一分为二来看。对于宋明理学的利弊问题,我提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课堂小结 师 本节的内在线索是什么? 生 三教并修呼吁三教合一三教合一。 师 请依据这一线索,建立本节知识结构。 方法引导 从时期内容原因影响等方面归纳。 布置作业 本课自我测评。板书设计第4课 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1.背景2.情况二、程朱理学1.代表2.思想三、陆王心学1.代表2.思想活动与探究佛教、道教和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指导目的1到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书籍介绍相关书籍1.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三派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影响2.培养学生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确定文章的主题和内容适时指导3形成文字,互相交流评点论文习题详解 阅读与思考 解题关键:重义轻利。 思路引领:两面性。 答案提示:(1)理学发展了传统的儒学思想,将先义后利发展为重义轻利。 (2)这一观念强调义的重要,是片面的。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节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解析与探究 解题关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与禅宗南、北两派的异同与渊源关系。 思路引领:弄清禅宗南、北两派的主要观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吸收其部分思想,然后比较异同。 答案提示:(1)材料一为禅宗北派的观点,在内容上认为“有”,修持方式强调渐悟。材料二为禅宗南派的观点,在内容上认为“无”,修持方式强调顿悟,舍繁趋简。(2)程朱理学吸收了北派的一些观点,陆王心学吸收了南派的一些观念。(3)程朱理学与禅宗北派都强调修行渐悟;陆王心学与禅宗南派都强调本心,修持方式趋简。 自我测评1.答案提示:(1)概念: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它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宋代儒士解经,大都不顾旧有传注,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即人的本性及其根源),因此被称为“性命义理之学”,简称为“理学”。(2)背景:隋唐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式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而上学的主观努力。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宋朝建立,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注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2.答案提示:不同点:在理的内涵上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贯通于宇宙、人伦的客观存在,是一种普遍的规律准则;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是“良知”,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方法上也有不同:前者向外追究,“格物致知”;后者向内探求,“发明本心”以求理,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相同点:都提出了一个宇宙、社会、人生遵循的“理”;都以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为基础,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备课资料1.相关网址中国儒学网国学网/中国禅宗网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