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层温差对钓鱼的影响水体各层次的温度不相同,而且随着季节、天气(阴晴风雨等)而发生变化。这对鱼类活动有重大影响。昼夜温差直接影响着水层温差的变化,特别是光照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测定的一些数据中,笔者注意到水层温差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一般情况下,水表层温度高于水底层温度。水表层受到太阳光的直接照射,较容易升高温度。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水底层温度变化比较缓慢。两年中,我只遇到过三次水底层温度高于水表层温度的特例。 水层温差与季节天气有关。在四川北部地区,一年中水表层最高温度达34度,最低7度;水底层最低温度6度,最高29度。水表层水底层温度差值最大为9度,最小为0(特殊情况下如下雪、结冰等有逆差)。大约在112月水表层水底层温差较小,甚至可以趋于一致。大约在310月温差值较大。一天之中,早晨气温通常低于水表层温度。随着太阳升起,阳光照射之下,气温比水温升高快,水表层比水底层升温快。中午以后,通常气温高于水温,水层温差增大。水层温差变化主要决定于太阳光照射的时间和强度。大晴天,大太阳,水层温差变化大。这可以解释冬季大晴天难钓鱼或大晴天上午尚可下午难钓。在多数情况下,夏天只适宜钓早,不适宜钓晚。在阴或多云天气,或许亦可钓晚。当然,晚上9点以后的夜钓,又当别论了。 水层温差变化呈梯形变化。离表层越近,变化幅度越大;离底层越近,变化幅度越小。 阳光照射下,水表面升温快,而光线穿透力不强,水导热本领小,所以下层温度变化小,这就导致表层水温较高而且变化较大,底层水温较低而且变化较小。有一实例是,离水表层30厘米处下降温度3度,从30厘米处到1.5米处(深度差1.2米)下降温度只有4度,从1.5米到4米深处(深度差2.5米)温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总之,水层温差变化不是平均变化的,而是从上到下呈几何级数衰减的,在深水处温度变化甚微,甚至难以测定有什么变化。 笔者以前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水底冬暖夏凉,冬天鱼儿游向深水处是因为那里更暖和。通过水层温差的测定,不得不否定在不结冰的日子“水底冬暖”的观点。 冬天鱼儿为什么要潜入深水处呢?可以这样解释:深水处温差变化极小甚至没有什么变化,最适宜鱼儿的生存和生活。 而立秋以后,气温水温逐渐下降,即使水层温差变小,也渐渐难钓了。 温差对钓鱼有影响的理论依据鱼是变温动物。鱼类的侧线能测知水温很微小的变化(比人体敏感得多)。当水温发生变化时,鱼儿要调节自身体温去适应环境温度。这个生理调节过程,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需要消耗能量,想来也许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温度变化越大,这个生理调节过程时间越长,越艰难痛苦。在这个生理调节过程中,鱼儿有气无力,不吃不动,就象垂危病人,对山珍海味也不感兴趣了。另外一个原因,水层温差对溶氧量影响很大。水里的氧气主要来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空气。空气与水表面接触,只有一点点氧气溶解于水。水表层溶解的氧气,主要通过水的上下对流而转移到水底。水的上下对流的条件是上层水温低(密度大)下层水温高(密度小)。前述下雪天仅管温度很低也好钓鱼,正是因为水底温度较高,容易对流,导致水底层含氧特别丰富。但是,一般情况下,表层水温高于底层,不利于水的上下对流,而这种水层温差越大,越不利于水的对流,换句话说,水层温差越大,水底层缺氧越严重。严重缺氧,鱼儿奄奄一息,还有什么食欲。理论和实践都说明:夜间晚差大、昼夜温差大、水层温差大、时段温差大,以及气温水温温差大,不宜出钓。反之,温差小,鱼儿已经调节好了体温,精神来了,食欲来了,出钓必有收获。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注意从温度的变化趋势中捕捉出钓的最佳时机。在实际垂钓活动中,我们也可以不去测定各种温差,凭着对温度变化的感觉,对气象变化的观察,作出恰当的分析和判断。温差对钓鱼确实有重大影响,值得研究和重视。但是,钓鱼与很多因素有关,温差趋势的影响不是唯一的因素。要想鱼获丰厚,还必须重视其他天气因素及水情、鱼情、地情及钓具、钓法等等。温差与钓鱼温差与钓鱼 文章来源:老渔翁钓鱼网 张铨 在线发布 尽人皆知,气温水温影响着鱼类的活动。仅仅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气温水温的变化趋势对鱼类活动有重大影响,对鱼获多少至关重要。气温水温的变化,体现在月、日平均气温差及水温差,昼夜气温差,夜间气温差,水层温差,气温水温温差,等等。为了观察温度的变化趋势和探索温差对钓鱼活动的影响,笔者一次又一次地去一家药店买了好几支温度计。营业员可能都有点诧异了。在水边测水温,有时忘了收拣,有时失手落水,有时一脚踩断,上了点年纪,糊涂啊。很想通过测量各种温度寻找些客观规律出来,但至今还没有重大发现。不过,通过零星的积累,也注意到一些不太成熟的小规律,公之于众,供钓友参考。一、夜间温差值对钓鱼的影响一天之中,从黄昏到笫二天拂晓前,温度逐渐下降。下降的幅度有大有小。在下把黄昏以后,晚上7时左右和笫二天早晨7时左右的温度差值叫做夜间温差值(早晨5时可能更准确,但需一早起床,观测不便)。室内温差值较小,我用的是阳台窗外的温差值。我注意到,夜间温差值与钓鱼有密切关系。晚秋、冬季、早春,夜间温差值大于5摄氏度时,很难钓鱼,很可能打白板(当空军)。去到塘边、河边,常常看到岸边的浑水变清了,甚至清彻见底。这是因为夜间降温多,特别寒冷,鱼儿躲在深水处一动不动,不会游动到岸边,所以岸边水特别清彻。笫二天鱼儿仍觉寒冷,懒动懒开口。出钓一天,常常是不见浮子动一下。相反,夜间温差值小于2摄氏度,夜里降温很少,鱼儿不觉得特别冷,夜间仍四处游动,笫二天正常觅食。这样的天气出钓会有收获。2005年2月20日,晚上室外4度,21日晨室外3度,夜间温差值1度。何钓友在一小塘钓获6斤。2月24日晨2度,头天晚上7度,夜间温差值5度,我和另一位钓友去该塘,效果极差,两人共获半斤。2004年3目26日,阴雨,降温天气,夜间温差值为4度(1614),去东兴一塘垂钓,蒋钓友获4尾鲫鱼(半斤),我和另一位获4尾,2尾。第二天,夜间温差值为1度,(1312),蒋又去该塘,据说获5斤。虽然夜间温差值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确实举足轻重。多次验证,该温差值大于5度时不宜出钓,出钓不是打白板也是难钓几条。而夜间温差值小于2度时,倒不一定定获丰收,因为影响因素多多。但可以出钓,收获或多或少。可以推想,夏季夜间温差值也同样会对钓鱼有影响。不过,应是夜间温差值越大,笫二天越是好钓鱼。夏季夜间降温较多,鱼儿感觉凉爽,夜间活跃,笫二天早上适宜垂钓。常说的夏钓早,是普遍规律。夏钓早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夜间温差值的大小。这一点,只是推测,相信可以得到验证。 二.昼夜温差对钓鱼的影响 全天24小时温度最高值大约在下午23时,最低值大约在拂晓前56时。24小时之内最高与最低的温度差值越大,越难钓鱼。温差差值大的主要原因是大晴天,大太阳。红日高照,使水表层温度迅速升高,造成水表层水底层温差拉大,影响鱼的觅食活动。天气预报提供的每日最高最低温度可作参考。如果两者之差较小,比较适宜出钓。反之,如果昼夜温差值很大,出钓的收获可能不多。2005年3月10日的钓况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头晚天气预报:晴转多云,720摄氏度(高低相差13度)。测得夜间温差值为2度(1311)。从夜间温差值看,似乎3月10日很好钓鱼,但去董家河垂钓,感觉上午还可以,中午以后极难钓,几乎不上鱼了。8时测气温为9度。由于太阳大,下午3时测气温为25度,升高达17度之多。上午太阳刚升起,对温差影响小,较好钓鱼,而下午温差增大很多,很难钓了。冬日,无冷风的阴天或只有花花太阳(微有阳光)的多云天,之所以易上鱼,就是因为昼夜温差值较小。相反,艳阳高照,晒得人脱衣服,昼夜温差大,鱼很难咬钩。夜间温差值大,昼夜温差值也大,就简直休想上鱼了。2004年12月31日,前日夜间温差值为5度,当天又出大太阳。闫钓友等4人去东田坝一无所获。廖钓友等6人在汤家沟二道堰,竟无一人浮子动一下。三、水层温差对钓鱼的影响水体各层次的温度不相同,而且随着季节、天气(阴晴风雨等)而发生变化。这对鱼类活动有重大影响。前述的昼夜温差直接影响着水层温差的变化,特别是光照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测定的一些数据中,笔者注意到水层温差有如下的一些特点:一般情况下,水表层温度高于水底层温度。水表层受到太阳光的直接照射,较容易升高温度。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水底层温度变化比较缓慢。两年中,我只遇到过两次水底层温度高于水表层温度的特例。一次是2005年2月19日,下雪天,在东田坝,10时左右,气温0.5度,水表4度,水底6度。因为气温急速下降,水的比热大,水温还来不及降得很低,水底层降温更是缓慢,造成水温高于气温,水底层温度高于水表层温度这样的特例。寒潮刚来临时,可能也是类似情况。另一次是3月13日10时,在黄家坝,气温7度,水表层9度,水底层11度。当天的前两日降雨降温。这两次,都明显地感觉到鱼获比平常多。还有一种情形,水底层温度比水表层要高,那就是水面结了冰.水表面结冰的温度在零度,而水底未结冰,当然温度高于零度了.破冰钓鱼效果甚好,其原因恐怕就是水底层温度较高.(最新资料:今年元月7日,有空就钓鱼兄在江苏南通实测气温-5摄氏度,水表层0度,水下1.8米处6度). 水层温差与季节天气有关.在四川北部地区,一年中水表层最高温度达34度,最低7度;水底层最低温度6度,最高29度。水表层水底层温度差值最大为9度,最小为0(特殊情况下如下雪、结冰等有逆差)。大约在112月水表层水底层温差较小,甚至可以趋于一致。大约在310月温差值较大。一天之中,早晨气温通常低于水表层温度。随着太阳升起,阳光照射之下,气温比水温升高快,水表层比水底层升温快。中午以后,通常气温高于水温,水层温差增大。水层温差变化主要决定于太阳光照射的时间和强度。大晴天,大太阳,水层温差变化大。这可以解释冬季大晴天难钓鱼或大晴天上午尚可下午难钓。说夏钓早是很有道理的,但夏钓晚就值得具体分析了。2004年8月17日,晴,在沙溪一塘几乎钓不上鱼。9.30时,气温27度,水表30度,水底(2米深)27度。下午6时,气温32度,水表34度,水底29度。期望太阳西坠时有点收获,但傍晚时候根本钓不上鱼。原因是傍晚时,仅管气温略有下降,但水表温度仍居高不下(由于水散热慢),水层温差又大,造成水体严重缺氧,鱼不开口。可见,在多数情况下,夏天只适宜钓早,不适宜钓晚。在阴或多云天气,或许亦可钓晚。当然,晚上9点以后的夜钓,又当别论了。水层温差变化呈梯形变化。离表层越近,变化幅度越大;离底层越近,变化幅度越小。 以一次日记片断为例,进行分析。2004年4目4日,晴,室温21度,相对湿度75%,昨晚室外21度,今晨14度,夜间温差值7度,说明夜晚寒冷。今日晴,水层温差大。下午4时,气温27度,水表24度,水下30厘米处21度,水底2米处17度,水表水底差7度。鱼浮水面,难钓。又测堰口4米水深处,温度与2米深处基本相同。上例不仅说明了夜间温差值、昼夜温差值和水层温差值对钓鱼的影响,而且也说明各水层温度呈梯形变化。阳光照射下,水表面升温快,而光线穿透力不强,水导热本领小,所以下层温度变化小,这就导致表层水温较高而且变化较大,底层水温较低而且变化较小。在上例中,离水表层30厘米处下降温度3度,从30厘米处到1.5米处(深度差1.2米)下降温度只有4度,从1.5米到4米深处(深度差2.5米)温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总之,水层温差变化不是平均变化的,而是从上到下呈几何级数衰减的,在深水处温度变化甚微,甚至难以测定有什么变化。 笔者以前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水底冬暖夏凉,冬天鱼儿游向深水处是因为那里更暖和。通过水层温差的测定,不得不否定在不结冰的日子“水底冬暖”的观点。 冬天鱼儿为什么要潜入深水处呢?可以这样解释:深水处温差变化极小甚至没有什么变化,最适宜鱼儿的生存和生活。 今年夏季,我和阆中市老年钓协几个朋友常在白鹤水库钓鲢。感觉立秋(8月7日)前后特别好钓。平常,一天能钓3、5尾3斤左右的白鲢。8月10日,王大禄钓友钓了20尾,创造了本地的最高纪录。8月6日,二流水平的我,也钓了11尾,创下了自已的最高纪录。其他钓友均获丰收。究其原因,是秋凉降温,水表层温度降得较多,水表层水底层温差变小(约为4度),导致鲢鱼十分活跃。而立秋前,例如7月23日,水表水底温差高达7度,我钓了5尾。立秋以后,气温水温逐渐下降,即使水层温差变小,也渐渐难钓了。 四、当日平均温度与10日平均温度的温差对钓鱼的影响 当日平均温度等于或略高于10日平均温度则比较好钓鱼,反之,低于10日平均温度则难钓。说得通俗点,就是一段时间的温度变化比较平稳,气温稳定,鱼儿已经适应,则宜出钓,反之,正在降温过程之中,鱼儿还不适应气温水温的变化,则不宜出钓。例如,寒潮来了以后,短时间不宜出钓,必须经过较长时间,温度比较平稳以后,方可出钓。不怕冷,只怕不稳。 五、几种温差对钓鱼有影响的理论依据 鱼是变温动物。鱼类的侧线能测知水温很微小变化(比人体敏感得多).当水温发生变化时,鱼儿要调节自身体温去适应环境温度。这个生理调节过程,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需要消耗能量,想来也许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温度变化越大,这个生理调节过程时间越长,越艰难痛苦。在这个生理调节过程中,鱼儿有气无力,不吃不动,就象垂危病人,对山珍海味也不感兴趣了。另外一个原因,水层温差对溶氧量影响很大。水里的氧气主要来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空气。空气与水表面接触,只有一点点氧气溶解于水。水表层溶解的氧气,主要通过水的上下对流而转移到水底。水的上下对流的条件是上层水温低(密度大)下层水温高(密度小)。前述下雪天仅管温度很低也好钓鱼,正是因为水底温度较高,容易对流,导致水底层含氧特别丰富。但是,一般情况下,表层水温高于底层,不利于水的上下对流,而这种水层温差越大,越不利于水的对流,换句话说,水层温差越大,水底层缺氧越严重。严重缺氧,鱼儿奄奄一息,还有什么食欲。 理论和实践都说明:夜间晚差大、昼夜温差大、水层温差大、时段温差大,以及气温水温温差大,不宜出钓。反之,温差小,鱼儿已经调节好了体温,精神来了,食欲来了,出钓必有收获。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注意从温度的变化趋势中捕捉出钓的最佳时机. 在实际垂钓活动中,我们也可以不去测定各种温差,凭着对温度变化的感觉,对气象变化的观察,作出恰当的分析和判断.温差对钓鱼确实有重大影响,值得研究和重视。但是,钓鱼与很多因素有关,温差趋势的影响不是唯一的因素。要想鱼获丰厚,还必须重视其他天气因素及水情、鱼情、地情及钓具、钓法等等。在下虽然测定了一些温度变化,但是,断断续续,既不全面系统,又不精确,摸索的点滴规律未必正确。在下对温差与钓鱼关系的探索,才仅仅开始,但愿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钓鱼与温度钓鱼与温度垂钓是一项综合多方面知识的活动,除了调钓和用饵之外,还涉及气候、地形、水情、鱼情等诸多因素,也是钓鱼高手厚积薄发,随机应变的先决条件。野钓中有“三分钓技、七分钓位”之说。虽说三七开不完全准确(因为还有很多其它因素),但是足见客观因素的重要性。从多年的实践中,我感悟到在诸多的因素中,天气条件是取决于垂钓成绩好坏的首要因素。我认识一位资深的休闲钓高手,除了钓技高之外,还特别注意天气的变化。遇到不宜的天气,可以十天半月不钓。一旦遇到适宜的天气,他可以连续地出钓。我们很多人往往沉不住气,只要一高兴就顾不得其它了。我曾和他出钓几次,颇受启发,总结一二,以飨同仁。一、 气温、水温和鱼的关系鱼是变温动物。气温影响水温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它们之间的细微变化对鱼的影响,人类是不易察觉的,只有细心地从现象中去摸索、总结。我的一位老乡曾回忆说四十多年前他和一位日本籍技师顾贺先生一起钓鱼,每次出钓顾贺总带一支温度计,测温度、量水温。估且不论此举是否可取,其严谨科学的态度还是可以令人深思的。在钓鱼活动广为开展的今天,不少高手已经注意到气温与水温的变化对钓鱼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气温骤然下降,鱼类很敏感,即使在夏季,较急的北风使气温下降过快,气温低于水温时导致鱼停止摄食(在风向转变期间也会停止摄食)。本人在垂钓中有过几次明显的验证。盛夏,急风冷雨过后,本觉应该好钓,但西北风过后气温骤降,身上凉得有些发冷,原来风中尚有的鱼讯,却在气温下降后变得一动不动。只可惜我没有带温度计的习惯,不能测得气温与水温之差的理论数据,只有感性认识。两年前有幸看到湖北刘君亮先生也论及此现象,很有同感。但唯一不敢苟同的是在强冷风过后不是气压低水中缺氧,而是气压、气温急剧变化,使鱼一时难以适应,此时气温下降气压增高,而水温相对较高,在此提出这一现象供有心的钓友去进一步探讨。 二、 气压、气温及空气相对湿度之间关系及对鱼的影响 风力大小是受气压高低和气温变化影响的,除温度对鱼有很大影响外,气压变化的影响也很大。气压变化较小时,人是感觉不出来的,而鱼却很敏感。近几年来,天气预报不再预报气压变化,即便是关于风力风向的预报也仅预报大概的风向。我们也知道目前科技手段很先进,天气预报很准确,特别是在天气形势方面。但是在垂钓中不难发现具体到某一地区时,往往会出现预报的天气情况在时间上或提前或滞后,有时间差现象。这本无可非议,但是这阴、晴、风、雨的时间差,却足以影响当天的垂钓成绩。为此,我们应该学一点气象知识,从预报的天气形势中去分析、判断在本地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特别是当天的阴晴变化(有时预报有雨本地却是晴天,结果第二天才变天,正如古诗所云:东边日出西边雨),风向和空气相对湿度情况。空气湿度大小受风和空气乱流的影响,空气稳定时蒸发慢,湿度大天发闷。这种闷热天气鱼类很不适应。其中最敏感的鱼类是鲢鳙及草鱼。不少钓手都喜欢钓草鱼,但有时却不吃钩,其主要原因在天气上。本人出于某种原因,近几年每天要记录天气阴晴变化以及气温和空气湿度情况。经长期观察发现每逢能钓到草鱼的天气,除气温较高以外(有时气温低些也能钓到),其空气湿度很少超过70%,而湿度在50%60%时草鱼特别好钓,但是我们家中不可能都备有湿度表。我观察到在盛夏草鱼好钓的天气时,空调冷凝水很少滴或不滴,说明空气相对湿度小,天气热而蒸发量大。谭佛航老先生曾在一篇钓鲢的文章中写道:钓鲢外部条件很重要(主要指气候、水质、钓点)。而草鱼和鲢鱼一样,外部条件达不到时很少咬钩或根本不就食。鲤鱼和鲫鱼耐力稍强些,但也有不同的影响。关于气压的认识问题,一致认为气压高时水中含氧量多,缺氧时鱼不爱咬钩。但是,什么情况下气压高,气压和气温及空气湿度又是什么关系?在认识上不见得一致。从地面情况上看温度高气压则低,温度低则气压高。气压高时,空气水分子蒸发的就比气压低时进行得慢,此时空气相对湿度就大。如果遇到高温,无风则必然形成潮热发闷的天气,其昼夜温差也不会很大,这样的天气里鱼是很难钓到的。三、 关于温差问题一年四季之中,每天昼夜温差不同。温差变化较小的季节往往是在冬季或盛夏。而春秋季是天气多变的季节,也是钓鱼的旺季。昼夜温差过大影响鱼类活动。在北方,春秋季的温差往往在15度左右,而钓鱼适宜的温差变化在10度以内较好,当然不是越小越好(其实春秋季温差也不会太小,尤其是北方)。在盛夏如果温差在5度以内或更小时,非但钓鱼困难,人也感到不舒服,夜间难以入睡,空气潮热。对于较小而水浅的肥水鱼塘往往会在凌晨翻塘。本人曾有过亲身经历,白天没能钓好鱼,继而夜钓。入夜天气无风潮热难耐,一夜漂不动,天将亮时鱼池骚动,塘中鱼突然乱窜,鲢鱼草鱼很快翻肚上浮而死亡。综上所说不难看出昼夜温差、空气湿度、气压高低和风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也影响着水中含氧量(当然也和水质肥瘦有关)。需要我们在垂钓中善于观察,从偶然的现象中找出必然因素,通过不断总结、不断探索来积累自已的经验。冷空气来时好钓鱼出处:中国钓鱼初冬或初春,冷空气频频南下。许多钓友以为此时不宜垂钓,其实,只要时机 把握准确,钓法得当,常是钓获丰收的时机,而且有时可以钓到平时难见的大鲫鱼。 一、抓准时机。每次冷空气来临,几乎都有这样的规律:冷空气降 临前一至两天,都会出现气温陡升,蚊虫低飞的现象。这时出钓,虽是艳阳高照, 鱼欢水面,但往往久等无鱼咬钩。但见窝内鱼星连连,就是浮漂纹丝不动,真是“ 让你喜欢让你忧”。这种天气,只有在清晨和日落前一刻尚能钓到鱼,且鱼摄食不 贪,常拉空钩。这是因为天气升温快而气压低,水中溶氧少,鱼闹水面是吸氧而非 觅食。最佳时机应选在气温初变这一天。冷高压到来之际,水面温度骤降,相对形 成了水底层温和效应。促使趋暖性鱼类潜入水底。再则鱼儿因前一两天升温时水中 缺氧难以进食,此时则食欲大开,在水底形成疯狂摄食的高峰,此时出钓,常会取 得意想不到的收获。1991年11月27日,强冷空气南下,气温比前一天骤降8,当天 最高气温仅9,最低气温4,西北风5-6级。气温虽低,但却是半日雨雾后突然 放晴,我抓准时机,及时赶到15公里外一处过去曾放养过鱼的野荡垂钓。7点半下 窝,直到11点40分左右鱼开始咬钩,到下午1点半左右鱼停止进食。不到两个小时, 钓获鲫鱼3800多克,其中最大的510克,最小的也在150克以上,超过300克的大鲫 有7条,创我多年钓鱼史上野外钓短时间获大鲫之最。更令我不解的是,此处平时 钓鱼人较多,偶而能钓到300克以上大鲫的人不多,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大鲫猛咬钓, 实为罕见。打这以后,每年初冬或初春凡冷空气来临,只要气温刚开始下降,不管 刮风,下雨,甚至下小雪,我必出钓,而且每次都有好收获,无一次“脱靶”。多 次实践证明,冷空气降临的当天出钓为最佳时机,超前或拖后一天出钓,都有可能 钓而无获。两次冷空气来,只要间隔一星期以上,且当中气温回升,此经验照样有效。 二、选准钓点。初冬或初春,水温低,鱼伏底少动,活动范围小。钓点一般应 选在深潭,稍远,靠边水中障碍物处,最佳处为周围浅,当中有深沟或大石处,鱼 常常群集此地。但无论何处,窝点底脚要清爽,否则杂物埋钩鱼难觅寻。另外,平 时常有人垂钓,窝内有鱼而不进食或鱼已被钓滑的地方,是冷空气袭来时垂钓的好 地方。近两年里我都在降温天气里从这些地方取得满意的成果。 三、注意饵食。浓香、鲜活是初冬和初春垂钓饵食的关键。由于水温低,饵味 散发慢且范围相对缩小,对鱼诱力锐减,因此宜用浓香。我常用曲酒浸碎米加菜仔 饼并发酵,辅以常用的诱鱼粉剂之类,搅和而成。钓时多点下窝,但每窝投料切忌 过大,乒乓球大小即可。因为冷天鱼食量小,过多的饵料使鱼饱食饵料而不咬钩。 在各窝点轮钓过程中,只要有窝上鱼,即守此窝,而弃其他。因为冬天鱼儿常常群 集在一起,有一条即可能附近有一鱼窝。还有一点很要紧,即这种时节要想多获鱼, 一定要配制好理想蘸饵。由于水温低,使用平时那种入水即化的蒸饵效果不佳。经 过多次实践,发现此时使用有高粘附度的香蘸饵效果较理想。我使用的是炒香的纯 黄豆粉加白面粉,比例为2:1,再添加部分老鬼鲫鱼蘸饵合成。这样配制的蘸饵, 不但色香具备,且粘附度高,对鱼引诱力强,促其咬钩。饵球大小,比平时宜加大 一倍。钩落底后以少动为宜,钩上挂荤饵强于素饵。 四、适时提竿。初冬和初春垂钓,上钩的大多为鲫鱼,一般宜用小钩细线。主 线可选择0.81.2号线,脑线一般可选0.30.6号超强尼龙线,如果河塘鱼头较大, 也可适当选择粗一点的线。鱼钩最好选用6号以下长柄钩,穿以整条鲜活细红蚯蚓, 钩尖留一粒米长短任其活动,诱鱼咬钩。由于天冷水温低,鱼儿吃食张嘴幅度小, 吸食动作不同于热天,因此浮漂反应也有区别。与平时鱼吃食浮漂正常反映相比, 此时的特点是:轻、缓、迟。轻即鱼摄食时浮漂反应动作幅度小,小心翼翼似的, 很少有突然大幅的升漂或黑漂;缓,无论升、沉、横移、浮漂反应的速度比平时明 显缓慢;迟,平时鱼摄食,浮漂点动过后接着是或浮或沉的连贯动作,而这种“一 气呵成”的连贯动作此时较少见,常常变成有停顿、有间隔地,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迟慢动作。由于此时节很少有小杂鱼闹食,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浮漂的每一个细小反 映。如出现连续点动,或者升高一目,下沉一目,横移一目半以上,即是提竿的好 时机。也有浮漂上升半目后即停止不动的,也应果断提竿。气温初变好垂钓在各大钓鱼杂志和专业钓鱼网站上,很多钓友撰文,说在临近气温变化之前钓鱼效果比较好,事实也大致如此,但这种说法却不尽然,它的问题是使广大钓友产生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认为只有在临近气温变化之前钓鱼效果才好,却不知在气温突变的当天和第二天,垂钓效果同样非常理想,甚至要超过气温变化之前,我就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并且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总结。二四年十月十六日那天,气温突变,狂风裹挟小雨,自下午两点多钟一直持续到午夜时分,更兼有超过十度的降温,和我约好在第二天一起出钓的钓友陈灿打来电话,问我明天是否还正常出钓,钓瘾奇大的我想了好一会,才咬着牙说出一个字“钓”。早晨起来,天气已经放晴,但仍刮着三四级的西北风,而且给人的感觉特别冷。我特意加穿了一件毛衣,然后骑上摩托车接了钓友陈灿直奔预计的钓点流畅河而来。来到钓点,我俩已经是冻得浑身颤抖,上下牙一个劲地直打架,我虽然多穿了一件毛衣,却感觉好象丝毫没起作用。陈灿哆嗦着说:“这种鬼天气肯定没戏,咱俩这是找罪受啊!”我的心里也是一点底都没有,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我安慰陈灿说:“来了就钓一会吧,不行咱利马开路回家”。用丁香酒泡的小米打好窝子,我俩开始各自整理自己的钓具。拴好钓组拿出蚯蚓正准备挂钩调标时,却发现窝子里已经是大泡小泡地不断泛起,布满了鱼星,心中一喜,看来今天有戏,果不其然,饵钩打下,浮标刚刚立稳,就被缓缓地送了上来,我连忙提竿,一条足有半斤多重的大鲫鱼随即被拉上岸,看着草地上不断翻滚挣扎的大鲫鱼,心里那个美啊!赶紧再下钩,一分钟不到,浮标又被慢慢送起,急忙提竿,一下却没提动,水下的鱼左右冲了好几次才被拉出水面,我一看好家伙!这条大鲫鱼至少也在一斤以上。用抄网抄上鱼来放入鱼护,我顺便在河边洗了洗手,哎!天气这么冷,这水咋热乎乎的啊?一时也不及多想,赶紧挂饵下钩接着垂钓,就这样整整一天鱼都没有停止咬钩,而且钓上来的都是二三两以上的大鲫鱼,到下午收竿我钓了足有二十多斤的大鲫鱼,有两条超过一斤的,陈灿也钓了十多斤,这种钓获在流畅河这个钓点是绝无仅有的,一斤以上的大鲫鱼更是极少有人钓到。回到家后我就琢磨开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次垂钓能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获得如此好的成绩?天气那么冷,河里的水为什么会热乎乎的?可总也琢磨不出个头绪,问了很多钓友,也没有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最后,我一个在气象局工作的朋友对我说的话令我茅塞顿开,他说:“空气和水的温度变化速度是不同步的,空气的温度变化速度要比水快好多倍,你这次垂钓很可能是这种原因造成的”。自此,我开始注意并研究这个问题。又经过多次垂钓检验,证明情况的确如此,只要是在这种气温初变的天气出钓,几乎每次都能有很好的收获,特别是初春和深秋的季节里,情况尤为明显,但如果连续几个恶劣天气之后出钓,情况却决然相反,十次倒有九次不理想。今年三月十八日,一次强冷空气袭来,而且夜里还下了几个小时的小雨,第二天我和钓友陈辉、刘永进一起到东平湖岸边垂钓。我为了彻底搞清水温和气温变化的规律,特意买了一支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十八日早晨测得的气温是十四摄氏度,中午测得的气温是二十二摄氏度,十九日早晨八点半我们来到钓点,测得气温是八摄氏度,水面下二十厘米测得的温度是十二摄氏度,水面下一百二十厘米测得的温度是十七摄氏度,水面下一百六十厘米测得的温度居然是二十摄氏度,这就证明水温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气温的变化速度。我这边忙活着测量水温气温,而陈辉、刘永进二人此时已经开始上鱼了,我赶紧收好温度计,慌里慌张地开始垂钓。打窝、拴钩、挂饵、下钩一通忙活,时间不长,我也开始上鱼,并且鱼的个头明显大于平时。钓到中午十一点多,天又开始下雨,我们只好收竿。清点鱼获,放掉二十多条一两以下的小鲫鱼,我还钓得二至七两的大鲫鱼十六条,三两以上的大黄颡四条,总重六斤多。陈辉和刘永进钓获的具体重量不详,但看鱼护的样子都比我钓得多。在返程之前,我又冒雨进行了一次温度测量,当时的气温是六摄氏度,比早晨的气温下降了两摄氏度,而水下的温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水面下二十厘米处下降了一摄氏度,水面下一百二十厘米和一百六十厘米处基本上没有变化,下降了还不到半摄氏度。回到家后,我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对比,并查阅了一些书籍,而且后来又做过多次的测量对比,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气温初变好垂钓。原因及论据:一、水温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气温,也就是说气温已经开始剧烈变化了,而水温还没有多大变化,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跟上气温的变化,所以气温变化之初不会对水下的鱼儿造成多大的影响。二、气温突变,水面最先开始跟着气温变化,迫使鱼儿游向水的底层,造成鱼的泳层相对比较稳定,从而有利于垂钓。三、气温变化后,自水面逐渐向水底开始变化温度,鱼儿预感到寒冷将至,急需补充能量以抵御寒冷,所以开始疯狂进食,大大提高了咬钩率。四、气温下降,气压随之升高,水中的溶氧量也会大量增加,有利于鱼儿的活动和摄食,从而影响垂钓的效果。以上的总结不一定很成熟,但我还是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希望能对广大钓友有所帮助,使大家能在气温初变的季节里都有良好的收获。天气骤变鱼情骤变寒潮来临前后鱼情变化浅析天气骤变鱼情骤变 寒潮来临前后鱼情变化浅析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前几天钓鱼很爽,鱼获满篓;过几天到同一个地方去,浮漂一动不动,空手而归。什么原因?主要是天气的变化,包括气温、气压的变化。一般说来,天气稳定鱼情稳定,天气骤变鱼情骤变。天气怎样变化鱼情如何变化?可能是钓鱼人十分关心的问题。今年4月,我对两次降温天气过程和鱼情变化的关系作了比较认真的观察并且探究了可能的原因。我把相关的资料和个人的肤浅认识提供出来,相信对广大钓友会有启发和帮助。首先,看看我的所在地4月分7天气温趋势图两张:两张气温趋势图图中蓝色、红色曲线分别代表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从图上最低温度曲线看出,4月2日、23日是寒潮来临(骤然降温)的当天,4月1日、22日是寒潮来临的前一天,3、4、5日以及24、25、26日分别是寒潮来临的第二、三、四天。我对这些天的气温、气压作了记录,并且对钓效作了观察了解。记录的气温就不说了,以网上天气预报的7天气温趋势图作参考。记录的自测参考气压(不同于标准气压)数据如下: 日期 : 早 午 晚(单位百帕) 说明: 4月1日 1014 1009 1010 降温前一天,气压下降达到54月2日 1019 1023 1026 降温当天气压上升7, 比前一天上升最大值27 4月3日 1029 1029 1029 降温第二天,气压高、平稳 4月4日 1032 1031 1029 降温第三天,气压高、平稳 4月5日 1028 1028 1026 降温第四天,气压高、平稳 4月22日 1015 1007 降温前一天,气压下降达到8 4月23日 1016 1018 1018 降温当天气压比前一天上升11 4月24日 1018 1016 1019 降温第二天,气压高、平稳 4月25日 1023 1024 1024 降温第三天,气压高、平稳 4月26日 1025 1022 1024 降温第四天,气压高、平稳寒潮来临前一天或者两天气温高而气压低,闷热。寒潮来临当天气温骤变(两次都有中雨),下降很多(5-10度),而气压比较前一天上升比较多,甚至当天呈现上升趋势。寒潮来临第三天以后,气温、气压变化不大。因为住地离钓场(左海公园)很近,为了验证,除了自己钓鱼体验之外,经常去钓场参观、访问。3月31日气温高达28度,4月1日傍晚暴雨,降温到22度。2日上午有雨降温到14度。温差10度左右。根据气压观测,估计好钓,2日下午我去小左海钓鱼,一场(5小时)钓得350克左右白鲫8尾(用力不当还切断子线3次),创造了我在左海钓鱼的最高纪录。左海水情、鱼情比较特殊,水肥、淤泥厚,鱼稀鱼猾吃口轻微。即使是高手,也很难一场钓鱼10尾,通常钓到三五尾就很不错了,当空军的时候也难免。我视力差、反应慢、技术臭,有时候能够钓上两三尾,多数时间当空军。所以,我钓鱼8尾(别人更多),说明了鱼情特别的好。 4月3日,阴有小雨,高手小朱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快检知识培训班课件
- 土木识图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普高数学必修题目及答案
- 2025年趣味单词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天津高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 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反馈课件
- 围棋教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临床思维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绝对值题库及答案
- 洗手选择试题及答案
- 口岸防控埃博拉出血热操作指南
- JG/T 264-2010混凝土裂缝修复灌浆树脂
- 202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3683管理学原理(中级)》试题
- 学校供菜合同协议书
- 2025届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初级中学七下数学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北师大计算机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新会计法培训课件
- 环保机构舆情处理机制流程
- 皮划艇旅游线路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品质客诉培训
- 加油站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