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作业 .doc_第1页
岳麓版必修2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作业 .doc_第2页
岳麓版必修2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作业 .doc_第3页
岳麓版必修2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作业 .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选择题11878年,申报记录了人们对某新鲜事物的描述:“新来中国之传音机器,西人名曰德律风相距十余里,将德律风各一具与电线连接,以口互相传话,两处听之宛若面谈。”由此可知,这一新鲜事物是()a电报b电话c电灯d电影21873年8月18日,申报报道上海洋泾浜一带已有人力车往来,乘坐者喜其便捷。这种人力车,双轮上装座厢,以一人拉行,一般一人乘坐,轻巧便捷。由于人力车轻便价低,经济适用,大受人们的欢迎,上海输入后迅即得到推广,不久就有人依式仿造,不再依赖进口,数量也大增,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材料从侧面反映出()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b人力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d人力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3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4下面是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止1898年11月)统计表。它反映出() 国名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共计 英国 2800英里 6420英里 俄国 1530英里 德国 720英里 比利时 650英里 法国 420英里 美国 300英里 a列强侵华实力不平衡b列强侵华方式多样性c侵华列强矛盾尖锐化d列强侵华后果的危害性5上海乡土志记载“租界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晚间照耀,无异白昼,颇便行人。近年(光绪三十三年)以来,南市及制造局亦已装设。电车,光绪三十三年创行,后又有无轨者。”该记载反映了() 列强入侵带来文化影响 上海电车的发展变化 作者对电灯的赞美之情 民国时期的生活状况abcd6“中国传统交通方式以自然力为动力造成流动困难,这一方面限制了人们流动范围,形成安土重迁的传统;另一方面形成交通特权和等级性,流动多为官、士、商,国家设官道、驿站、舆轿等级制度。开口通商后,西方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清末民初时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众化、公共化长途交通网和城市交通体系。”材料表明,中国近代交通方式的变革()a使中国对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b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c促进中国交通在城乡的均衡发展d冲击了社会等级和特权制度7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a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b应用西方科技速度不断加快c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使命d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8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诞生。这些交通事业的进步主要由于()a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b洋务运动的推动c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d收回路权运动的开展9“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航海事业b铁路运输c航空事业d电报电讯10清末提倡平等的新派人物,往往不愿乘坐人抬的轿子,而宁可坐较低等的人力车。但有人作竹枝词,讽刺这些新派人物:“短小轻盈制自灵,人人都喜便中乘。自由平等空谈说,不向身前问弟兄。”这说明()a交通运输工具向近代化转变b清末社会变革平等意识高涨c社会风气受到客观条件制约d人力车能体现社会地位平等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本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鲨鱼,故有此名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方志经济史料选辑材料二“黄包车”之于上海或许有着特别的典型意义,他在黄浦江边无奈地转动了82年,如一位风霜尽染的老人,于1956年安然退进博物馆。摘自新华网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说出材料反映的生活景象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生变革的原因有哪些?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b 2a 3c 4a 5a 6d 7b 8b 9d 10b11解析:本题以上海为例,考查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第(1)问,从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