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学案).doc_第1页
岳麓版必修3: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学案).doc_第2页
岳麓版必修3: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学案).doc_第3页
岳麓版必修3: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学案).doc_第4页
岳麓版必修3: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岳麓版必修3: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一孔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要内容(1)思想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仁”,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人际关系上则是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为了实现“礼”,就必须“正名”。(2)政治主张: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但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3)哲学思想: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4)教育思想主张评价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教学学习方法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鼓励独立思考3.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易错提醒“仁”和“礼”并不是完全无关的两个概念“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仁”是“礼”的内在基础和灵魂,“礼”是实现“仁”的外在手段和保障。克己复礼为“仁”,只有遵循“礼”才能达到求“仁”的境界。名师点拨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重视的原因(1)客观方面: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轻巧识记孔子的思想体系深度点拨孔子“正名”的主张,实质上是要求恢复奴隶制社会的正常等级秩序。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春秋时期,这种主张有悖于历史发展潮流。探究点孔子思想的地位及影响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材料二孔子是主张积极入世的领着一班学生东跑西颠,周游列国十四年,向各国君主进行游说。可是,人家对他常常是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孔子四处碰钉子,最后只好又回到鲁国。摘编自中国通史故事思考(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主张进行评价。(2)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和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答案(1)主张:“仁”和“礼”。评价:一方面,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礼”的目的是恢复周朝的社会等级秩序,这是其保守的一面。(2)主要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结果: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原因:“仁”和“礼”的主张无法适应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理解(1)孔子思想体系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2)“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对当今社会提倡的人本理念、建设和谐社会也有借鉴作用。(3)“礼”的实质是维护没落的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4)“仁”和“礼”的关系:“仁”与“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仁”是理想,是目标;“礼”是方法,是途径。知识点二老聃与道德经1历史地位: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代表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3思想内容(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4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易混易错道家学派不等同于道教道家学派为春秋末年老子所创,战国时期发展,其重要经典著作为道德经。而道教是东汉时期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而形成的,东汉时期为民间宗教,魏晋时期才开始官方化,并建立其神仙系统。深度点拨正确看待老子的辩证法思想(1)老子认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2)老子的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他把转化看作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具有很大的消极性。史论要旨(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哲学上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等。(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否定“天命论”,老子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3)孔子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受太多重视。在西汉,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对中国的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点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认识材料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德经材料二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追求,而是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颇有些像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 摘自老子哲学思考(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老子思想。(2)依据材料二,指出“无为而治”的含义。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意义?答案(1)“无为而治”。(2)含义:“无为”并不是“不为”,所谓“无为”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意义:这种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与老子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老子核心思想“仁”“礼”“道”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考虑实际问题世界的本原是“道”,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政治思想提出“仁”,主张“为政以德”“无为而治”思想重心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影响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与道德准则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课堂小结1孔子非常崇拜“制礼作乐刀的周公”。春秋时,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意在()a恢复封建等级秩序 b解决现实问题c重建西周礼乐文明 d重回远古社会答案b解析春秋是诸侯争霸时期,孔子希望借助“克己复礼”来平复当时的乱世局面,故b项正确。2.下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答案b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反映了孔子在教育方式上主张启发式教学。a项是孔子的教育原则;c项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d项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三者均与材料内容不符。3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答案b解析“仁者爱人”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两者都崇尚秩序,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由此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4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映出()a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b老子重视法律c老子主张顺应自然d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法”字的含义是“仿效”“效法”。材料的核心观点是“自然”,是天地万物效法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c项符合题意。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的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答案b解析老子以水为例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联系老子的思想,可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辩证法思想。6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答案a解析福、祸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一种辩证关系,符合老子的观点。其余选项都是孔子的观点。阅读与思考一是因为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二是在天道观方面,儒家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三是在历史观方面,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四是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正因为如此,汉代以后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解析与探究材料一认为上帝了解人民的疾苦。材料二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主张“无为而治”。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并不否认天命的存在,但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自我测评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2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基础达标1复旦大学的校训来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经典。按语义判断,复旦大学的校训应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a荀子 b墨子c老子 d论语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仁在其中矣”可知是孔子的思想。故选d项。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他所指的“礼”是指()a周礼 b和谐的人际关系c礼貌待人 d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答案a解析“克己复礼为仁”指儒家提倡的要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遵循)周礼。本题选a项,容易错选为d项,孔子的思想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3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主要依据是()a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b儒家思想一直被古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c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d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特殊地位。4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c“无为而治” d礼乐规范答案d解析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规范。a、c两项不符合孔子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5孔子有一个教育思想:就是把“性相近,习相远”的各种人群,通过教育来消除他们之间的差别。我们可以把这个思想归纳为()a温故知新 b有教无类c克己复礼 d因材施教答案b解析解题关键是把题干的中心含义弄明白,“通过教育来消除他们之间的差别”就是有教无类的思想。6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答案c解析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7老子的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理想c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法思想答案d解析老子的本原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但其辩证法思想却充满着东方的哲学智慧,c项错误,d项正确;a项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b项是老子思想中非常保守的一面。故选d项。8下图人物的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克己复礼,主张正名小国寡民,结绳而用有教无类a b c d答案c解析首先明确图片人物是老子,属于孔子的主张,排除。反对战争,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主张“无为而治”;要求回归自然,“结绳而用”,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9“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老子实际上主张()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c杜绝浪费,勤俭治国 d无为而治,缓和矛盾答案d解析老子认为人民难以治理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的“有为”,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符合此主张的只有d项。10某学生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思想家为:思想上“矛盾”,政治上“无为”。这位思想家应该是()a孔子 b孟子c韩非 d老子答案d解析思想上“矛盾”体现的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无为”体现的是“无为而治”的观点,二者都属于老子的思想,故选d。能力提升11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a礼 b仁c中庸 d德治答案a解析 “孔子出门必坐车”反映了孔子注重等级,强调礼仪,这符合儒家思想中“礼”的主张。12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答案b解析“有教无类”意即不分贫富贵贱,所有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13面对社会疾病,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他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君子言有物,行有格,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由此可见,孔子()a拒绝祷告是由于他不相信鬼神存在b主张尊敬神灵的同时尽量保持距离c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d明确否认神灵祷告对社会的推动性答案c解析从材料“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可知孔子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14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这说明()a周天子强化统治,孔子难以生存b“仁”“礼”思想不合时宜c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d当时战乱不断,思想萧条答案b解析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轮番称霸,a项不正确;当时“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c项不正确;社会大变革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思想界十分活跃,d项不正确;孔子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在于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选b。15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答案d解析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材料体现的是道家无用思想,d项属于老子思想。a项是心学;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c项是荀子的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