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过程与方法: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教学时间:7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毫米。教材P2-P3例1,练习一第2题。教学要求:1、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2、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教学准备:硬币5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 同学们,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米、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 (1米=100厘米)师: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师:真能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测量。二、探索新知。1、学习例1。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你们手里都有一本崭新的数学书,喜欢吗?那你能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吗?在小组里说说!生小组交流,交流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不同的长度,到底哪些同学估计对了呢?请你们自己量一量吧!学生动手测量,老师注意提醒学生测量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尽量测得准确一点,为毫米的认识做铺垫。师:把你测量的结果在小组里说说!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刚才哪些同学估计的数比较接近你测量出的实际数据的,请举手!师:真不错!刚才老师听到有几位同学说出了“比15厘米多一点,不到14厘米,还差2格”这样的话,证明这些同学测量得非常仔细,观察得非常认真。同学们,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教师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教师指导生看放大的1厘米图。师:瞧:这是放大的1厘米,有的同学刚才就已经发现了,1厘米被分成了许多小格。那其中的1小格表示多长呢?谁知道?师:对,其中的一小格就表示“1毫米”。数数,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师:对。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也就是1厘米10毫米(板书)自己读读。师:用手指比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谁来说说?师:1毫米大约有1分硬币那么厚。你们桌上有硬币,自己感受一下1毫米的长度。师:一起比比,1毫米大概有多长?那你能说出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吗?教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测量得非常精确时,可以用毫米做单位。2、完成“做一做”。指导生看做一做的3幅图。师:请同学们准确的读出这三种物品的长度各是多少,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2、活动:用毫米量。要求:要求学生用毫米为单位量出自己文具盒里物体的长度,并在组内交流。四、课堂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五、作业布置练习一第3题。六、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认识分米,教材P4例2,练习一第3题。教学要求:1、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2、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教学准备:米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谁来说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了?(米、厘米、毫米)师:自己比比,这些长度单位大概有多长呀?师:它们之间的进率呢?(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师: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那么1分米究竟有多长呢?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二、探索新知。1、学习例2。师:同学们,想知道课桌的长吗?同桌两个同学为一组,自己用尺子量量吧!小组的同学可以商量商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老师可以适当提醒学生自己的尺子不够长可以采用的办法)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多请几组学生回答)师:同学们真聪明,虽然手里的尺子不够长却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量出了课桌的长,有的同学是按照自己尺子上最长的刻度为标准来分段测量的;有的同学是按照10厘米为一段来分段测量的;有的。你们可真会动脑筋呀!师:想知道1分米到底有多长吗?告诉你们吧,刚才有的同学以10厘米为一段来量课桌的长,10厘米的这一段呀就是“1分米”。师:观察一下,1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呢?(10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再想想,1米里面又有多少分米呢?在小组里说说。谁来说说?(1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的?师:(拿出米尺)这是1米,请你们1分米1分米的数。看1米里到底有多少分米?板书:1米10分米师:你能用手比比1分米大约有多长吗?同桌互相比比!师:请你用左手手掌对准0刻度线,右手手掌对准10厘米刻度线,再抬起双手来,这样两手之间长度大约就是1分米,再试试吧!完成“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三、巩固练习。1、填空,并说说为什么?5厘米()毫米30厘米()分米8米()分米 90毫米()厘米2、练习1第3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按要求完成书上内容。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 1分米=100毫米,1米=10分米。五、作业布置。练习一第4、5、6题。六、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第三课时练习内容:教材5-6也练习一1、4、5、6、7题。练习要求: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确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2、通过练习让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更加清晰。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1、用手势分别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短。2、互相说说这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二、基础练习。1、练习一第1题。要求:先判断、再测量。(注意提醒学生回忆正方形的特征)2、练习一第4题。要求:独立完成,老师订正。3、练习一第5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适当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4、 这张纸条长()厘米。如果用毫米做单位呢?5、发展练习。(1)练习一第6题。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评讲。(2)练习一第题。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3)游戏:排队。要求:请学生将写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的纸块按照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的运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坦率都能清晰的判断。五、作业布置。小调查:灶台高大约( )分米,抽油烟机离灶台高约( )分米,火苗离锅底约( )毫米。六、板书设计。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P7例3、4。 教学目的:让学生体验1千米(公里)的实际长度,了解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教学重点:体验1千米(公里)的实际长度,了解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小朋友,你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谁来说一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引入课题大家来估一估长江大桥的正桥部分有多长?(大约500米、800米、1000米)对,长江大桥的正桥部分就是大约1千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三、新授过程1、教学例3(1)自己认真看P7的内容,用波浪线勾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2)4人小组活动:说一说从书上你都了解了些什么?哪些知识比较重要?(3)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千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记住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呢?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想自己走一走体验一下吗?2、教学例4(1)让学生到公路上走一走,体验一下100米的距离有多远,自己走多少步?(2)想一想,1千米有几个100米?你大约要走多少步呢?(3)完成做一做四、巩固练习1、P9第1题。读懂题目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2、P9第2题。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问题?六、作业布置:1分米=( )厘米=( )毫米 1厘米=( )毫米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七、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长度单位有:千米(公里)、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1千米=1000米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千米的换算P8例5。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能够进行正确的换算和简单的计算,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能够进行正确的换算和简单的计算。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1米=( )分米 2厘米=( )毫米 50厘米=( )分米 1米=( )厘米 3分米=( )厘米 80分米=( )米 1千米=( )米2、1米 7分米=( )分米 1分米 4厘米=( )厘米25厘米 + 15厘米=( )分米23毫米 + 27毫米=( )厘米 二、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最聪明,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三、新授过程1、教学例5。(1)这两道题你能自己完成吗?独立完成书上的填空。(2)同桌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汇报:你能出一道题考考大家?试一试。(4)老师这儿也有几道题想考考大家,看看谁能全部都做对?4千米=( )米 9000米=( )千米8千米=( )米 7000米=( )千米12千米=( )米 10000米=( )千米2、完成第8页做一做。(1)弄懂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2)说一说通过填图,你有什么体会?四、P10巩固练习1、3、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在生活中离不开今天学的知识,走,咱们一起去瞧瞧生活着的数学。2、P10第4题。(1)仔细观察这幅图,他们在说什么呢?(2)四人小组活动:讨论回答小精灵提出的问题。3、P10第5题。(1)观察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画图。4、动脑筋题P10第6题(1)读题,讲一讲(讲了一件什么事?还知道什么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们能解决吗?)(2)四人小组活动:回答书上的问题,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你写出算式吗?12时-8时=4时 4*80=320千米 320千米308千米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六、作业:P11第7、8题。七、板书设计: 千米的换算 1千米=1000米 进率:1000 例5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吨的认识P11、例6、例7。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新的质量单位吨,了解它的实践重量,掌握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能正确的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教学重点:了解它的实践重量,掌握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能正确的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回忆一下:前面我们认识过哪些能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师板书:( 1千克 =1000 克)进率:10002、出示图片:请说出它们的重量个是多少? 鸡 猴 小鸭 鹿 3千克 8千克 350克 15千克二、引入课题这些小动物的体重太轻了。但森林里的有些动物比这些动物重得多哟,如果把它们的重量加起来那就更重了,我们必须认识新的重量单位,猜一猜是什么呢?(板书课题:吨的认识)现在我们去森林里瞧一瞧三、新授过程:1、教学例6。(1)仔细观察图意(学生自由看书学习)。(2)从图上你知道了一个什么故事?还获得了什么信息?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四人小组说一说)。(3)继续看书,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勾画出来。(4)汇报:小精灵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你还知道了什么?(5)现在你们能解决小动物们遇到的困难吗?(四人小组讨论怎么解决?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6)汇报:师板书:方案一400+500+100=1000 方案二400+300+100=800 方案三300+100+500=9002、生活中的数学除了在书上看见这个吨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吗?(1)看书。P12:小精灵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2)读一读书上3个小朋友举的例子。(3)你能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例子吗?3、教学例7。(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完成做一做p12:1题:口答2题:(1)读题,理解题意(载重,超载 什么意思?)(2)自己能解决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四、巩固练习:4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6吨= 千克 5000千克= 吨13吨= 千克 10000千克= 吨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六、作业:P13第4题。七、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有:吨 千克 克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第七课时教学内容:吨的认识(练习课)P13P14、14。教学目的: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表示物体重量单位的有关知识能用学过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用学过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答(1)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吨 1000 千克 1000 克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2)1克大约有多重?1千克呢?1吨呢?2、填空1吨= ( )千克 3000千克=( )吨1千克=( )克 7000克=( )千克 二、重点练习1、P13第1题。(1)理解题意,独立连线,说一说你是这样想的?(2)师提醒:做这类题,同学们要仔细,判断时不仅要看数字的大小,还要看单位的大小,记住了吗?2、计算:1400千克+600千克=( )吨2700+千克+3300千克=( )吨2800千克800千克=( )吨1吨 500千克=( )千克3、P13第3题。(1)了解题意,找出关键词(两辆、2吨、一次运完)(2)四人小组活动:讨论,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3)汇报:师板书A:6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2吨 800千克+700千克=1500千克(小于2吨)B:600千克+400千克+800千克=1800千克 1000千克+700千克=1700千克(都小于2吨)C:600千克+400千克+700千克=1700千克 1000千克+800千克=1800千克(都小于2吨)4、汇报昨天的家庭作业。三、发展练习:P14(了解生活中的数学)1、看图:自己看后,讲给同桌的听:你都经济了些什么?2、下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知道吗?谁来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作业:P13第2题。六、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练习课)1、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吨 、千克 、 克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2、计算:1400千克+600千克=( )吨2700+千克+3300千克=( )吨2800千克800千克=( )吨1吨 500千克=( )千克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过程与方法: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连续进位加减,能进行正确计算;合作、交流各自的算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教学课时安排:13课时教学设计:1、加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万以内加法例1,做一做及练习四1-3题。教学目的:1、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连续进位加,并为后面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奠定基础。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计算速度。3、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教学重点: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连续进位加,能进行正确计算。教学难点: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连续进位加,并为后面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奠定基础。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引导生看动物主题图)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喜欢我们的动物伙伴,都是富有爱心的好孩子,但是你知道吗,由于人类的迅速发展,动物们的生存正在受到威胁,有的还可能永远的离开我们。我们必须救救这些可怜的动物们!如果你不相信,请看看下面的这个统计表:(出示统计表)类群已知种数中国特有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哺乳类581110134鸟类124498182爬行类3762517两栖类284307二、教学例1师:特有动物的种数,也就是只有我们国家才有,而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动物的种类数。瞧,明明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谁来把这个数学问题完整的说一说?师:谁来说说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列式?(9825)98加25,你打算怎样算?(1)以把98看成100算,10025125再减去多加的2,1252=123。(2)竖式计算(可以请一个学生上台板书其余的同学自己在草稿本上完成。) 98+25123(种)9 81 2 3 21 5板书完后,一起检查回忆,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谁发现了,今天我们做的加法,和以前做的有什么不同吗?师:像这样,在计算中不止一次进位的加法,我们叫它“连续进位加”(板书课题)。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加上进上来的1。做一做1、完成做一做第1题,在书上写出竖式。2、完成做一做第2题,在草稿本上列竖式完成。做完后订正。三、练习1、练习四第1题,连一连。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五、作业布置练习四第2、3题。六、板书设计:连续进位加例1 中国特有动物的种数鸟类98爬行类259 8 + 2 5 1 2 3 (种) 21 59 81 2 3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万以内加法例2,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教学目的:1、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连续进位加,并为后面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奠定基础。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计算速度。教学重点: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连续进位加,能进行正确计算。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8+6+1 6+4+1 7+5+1 9+3+12、笔算下面各题。28+65 78+29 47+72 85+68先独立完成,然后订正。二、教学例2生读题。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解决了明明提出的“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的种数”的问题。今天聪聪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师:谁来说说聪聪给我们提了什么问?(先同桌互相说说)生:中国部分动物已知总数爬行类376种,两栖类284种,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师:说得真棒!我们先来估计一下,两种类型的动物大约有多少种。生:376大约是400,284大约是300,它们的和大约是700。376不到400,284也不到300,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师:如果我们要准确的算出一共有多少种,又该怎样算呢?生: 376+284师: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你们会算吗?自己试一试!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376 + 284 660(种) 21 81 43 7 66 6 0 订正。师: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即: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加上进上来的1。2、练习五 1题,在练习本上笔算完成。完成后订正。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笔算连续进位加法的时候要注意五、作业布置:练习五第2、3题。六、板书设计:连续进位加例2 中国部分动物已知种数爬行类376两栖类284376 + 284 660(种) 21 81 43 7 66 6 0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万以内加法练习五4-7题。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能力。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计算速度。3、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反叙的求一个数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反叙的求一个数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反叙的求一个数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8+5+1 7+6+1 6+9+1 3+8+1 7+8+12、第一组有8朵花,第二组比第一组多3朵。第二组有几朵?第一组有8朵花,第二组比第一组少3朵。第二组有几朵?第一组有8朵花,第一组比第二组多3朵。第二组有几朵?第一组有8朵花,第一组比第二组少3朵。第二组有几朵?后两题是逆向思维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是谁比谁多(少),求的是多的还是少的。二、巩固练习练习五4题。这是一道反叙的比多少的题,先让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弄清楚是谁比谁矮,求的是高的还是矮的。再决定用什么方法解决。计算时提醒中间有0的算法,以及某一数位上相加刚好是十,就写0占位。练习五7题。先观察,找出错误并改正。(1)数位没对齐。(2)个位满十没有向十位进一。(3)满十向前一位进的一没有加上去。三、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逆向思维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是谁比谁多(少),求的是多的还是少的。笔算时要注意四、作业布置:练习五5、6题。五、板书设计:第一组有8朵花,第二组比第一组多3朵,第二组有几朵? 8+311(朵)第一组有8朵花,第二组比第一组少3朵,第二组有几朵? 8-35(朵)第一组有8朵花,第一组比第二组多3朵,第二组有几朵? 8-35(朵)第四课时教学内容:万以内加法练习五8-10题。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能力。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计算速度。3、开放性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考虑问题更全面。教学重难点:开放性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考虑问题更全面。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笔算85+26 97+43 125+287 256+737 859+3892、练习五8题。先由老师举例下面哪两个数相加得1000 456 789 211 544通过这两组数,让学生发现相加得1000的数的方法。(可以用估算,也可以用从末位看起的方法)二、提高练习1、练习五9题。此题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在比较两条路线的路程长短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估算的策略,如要比较75329和440的大小,可以用80330估算,要比较410125与510的大小,只要想410100510即可。2、练习五10题。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3、自由练习回到本小结主题图。让学生在小组中,根据统计表上给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小组内可以轮流提问,全体解答。看看哪组提的问题好,提的问题多。最后各小组汇报自己的问题。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同学们基本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希下去多加练习。四、作业:218+75+75+329+510= 256+737+859+389888+88+8+8+8 97+43+125+2872、减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万以内减法例1,做一做及练习六1题。教学目的:1、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一般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计算速度。教学重点: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一般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同学们,在暑假里你们出去旅游了吗?你们去了什么地方?老师也去了,我去的是美丽的云南。想知道我都去了那些地方吗?来,看看导游图。(出示图1)我先来到了云南省的省会昆明,昆明有著名的石林;又去了大理,那儿有白族的大理三塔;最后到达丽江,看到了巍峨的玉龙雪山。从我的导游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还发现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昆明到大理有348千米。一路上,老师还遇到了一群小朋友,他们也和你们一样是些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出示图2)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是什么问题吗?同桌的同学商量一下,谁能把他们的问题完整地说出来。生:昆明到丽江有517公里,从昆明出发到大理已经走了348千米。到丽江还有多远?二、新课说得真好,老师把这个问题用线段图表示了出来,我们一起来把这个问题再说一遍。找一找题目告诉我们了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看线段图再读题)生:条件:昆明到丽江有517公里,从昆明出发到大理已经走了348千米。问题:到丽江还有多远?师:聪聪想请你们先估计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生:517可以看作500,348可以看作350,500-350150,大理到丽江大约150千米。师:孩子们估算的能力真棒,不过我们还得来算一算大理到丽江的准确距离。自己动手算算吧!先由学生独立计算,老师巡视。再由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计算。个位78不够,从十位退一作十加上7,变成1789。再算十位,几减4?(0减4)该怎么办?(从百位退一,)算几减4?(10减4得6)百位算?(4减3得1)517-348169- 3 4 85 1 71 6 9517 348 169 (千米)三、练习做一做。先找出题目告诉了我们几个条件?再选择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五、作业练习六1题。六、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5 1 7 3 4 8 1 6 9 (千米)- 3 4 85 1 71 6 9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24的例2和例3,练习六第2题、第5题。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多位数减法,能进行连续退位减、被减数中间有零的减法的计算,初步养成估算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讨论得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引入。问:有那位小朋友知道,昨天我们学的什么?出示习题:537-348问:这道题会做吗?抽生说说,然后齐练,抽生板演,全班订正。教师把537改为507,问:现在还能做吗?二、新课1、出示例2 507-348学生试做,集体讲评,注意强调先估算,计算时注意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师边讲评边板书:5 0 7 - 3 4 8 1 5 92、出示例3。怎样计算500-185(1)请大家估计一下,差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计出的?(2)估计得对吗?下面我们就来算一算。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注意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汇报讨论结果185可以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185+15=200,500-200=300,300+15=315可用竖式计算;教师进行表扬、鼓励。你比较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鼓励全班发言(3)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小结。三、练习游戏:找朋友。P26第5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和减少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有很多同学爱动脑筋,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真不错,希以后继续发扬。五、作业练习六第2题六、板书设计:例1 507-348159 例2 500-1853155 0 7 - 3 4 8 1 5 95 0 0 - 1 8 5 3 1 5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P25第3、4题,P26第6题。教学目的:巩固多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灵活、正确的进行计算,养成估算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熟练地计算多位数减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100-35 24+18 52-16 49+102 76+24 0+27 521-521二、填表。P25第4题。小黑板出示。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汇报结果。抽生说说多位数减法的竖式计算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三、P25第3题。指导生看科技游园图。故事引入。故事中叙述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请学生编出应用题。1、你估计以下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2、列式解答,抽生板演3、教师讲评,激趣。板书:园内有多少游客?852-265+403=990(人)全天园内来了多少游客?852+403=1255(人)四、P26第6题。动画故事小明和小红。学生进行讨论。注意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发挥,找出解决的方案。五、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同学们基本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希下去多加练习。六、作业:208-129+563= 528-89-235= 352-135+656=405-228-76= 208-129+785= 737-520-96=七、板书设计:园内有多少游客?852-265+403=990(人)全天园内来了多少游客?852+403=1255(人)3、加减法的验算第一课时 加法的验算教学内容:P27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掌握用多种方法验算加法计算的正确性(三种:交换加数位置,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加法交换律、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等。教学重点: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 引入。故事买衣服。指导生看小朋友和妈妈一起购物的图,通过计算两个物品的总价,计算找零两个问题引出例1内容。二、新课1、讨论:找的钱对吗?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2、出示例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先让学生估算,再列式解答:135+48=183(元)1 3 5 + 41 8 1 8 3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评讲。3、问: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方法一: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方法二: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方法三: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你还能想出别的方法吗?你认为那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师讲解验算格式。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抽生说说验算的方法。三、课堂作业1、练习七第1题的第一排。2、练习七第4题,学生填后抽生说说填的过程。四、课堂总结:小朋友们,你们今天又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学了这些知识有用吗?五、作业:练习七第7题。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验算例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135+48=183(元)1 3 5 + 41 8 1 8 3第二课时 减法的验算教学内容:P28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的:继续加深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减法的验算,养成检查和验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突出验算方法多样性,对加强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引入。再次指导生看小朋友和妈妈一起购物的图。师:昨天我们一起讨论了怎样计算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并用多种方法验算了加法的计算结果。今天,我们再来讨论讨论:妈妈付出200元,营业员阿姨找回17元对不对?二、新课1、学生猜一猜:营业员阿姨找回17元对不对?说说你的理由?生畅所欲言,师根据生的回答进行小结。2、提出问题:应该找回妈妈多少钱?怎么列式?200-183谁能估算?说说估算的方法。算一算,看估计得对不对?2 0 0 1 8 3 1 73、得出的17元对不对呢?我们来检验一下。你认为可以怎么检验?学生讨论:方法一: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方法二: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方法三: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同学们真能干,用这么多的方法来检验了这道减法算式。在今后的减法计算中,我们就应用这些方法来检验了,自己就可以当老师。4、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359-136= 408-57=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集体评讲。注意强调书写格式。三、课堂练习1、练习七第1题第2排。2、思考练习P28的方框题四、课堂小结:学节课我们学习了减法的验算,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这么多的方法来检验了这道减法算式。在今后的减法计算中,我们就应用这些方法来检验了,自己就可以当老师。五、作业:练习七第2题。六、板书设计: 减法的验算例2:应该找回妈妈多少钱?200-183=17(元) 2 0 0 1 8 3 1 7 第三课时 练习教学内容:P29-30 第3、5、6、8、9题。教学目的:通过联系,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引入:指导生看第8题的图。问:你能提出那些问题?先抽一、两个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如:一部电话和一台录音机一共多少元?210+208=318(元)然后分小组提出问题,并解答。教师进行总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才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你能说说你学到的方法吗?然后小黑板出示问题:用500元可以买那些商品?还剩多少钱?学生分组讨论,写出方案。然后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先进行估算,再列式计算,最后验算。二、完成第3题。学生试做,然后集体订正。独立完成第5题三、观察第6题的插图(以故事的形式叙述)学生进行解答,集体评价。四、向学生介绍加、减号的来历。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练习了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同学们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了估算意识和估算的能力。六、作业:第9题。七、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32的内容及练习八教学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提高估算能力。养成检查和验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法则和验算方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指导生看P32图1。问:你知道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吗?他们在讨论: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朋友,我们也来讨论讨论好吗?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小组汇报。由学生汇报中得出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1、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那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2、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计算前可以先估算一下得数,算完后,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验算。二、指导生看图2。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数据提出不同的问题。1、上层和中层一共多少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车运营管理办法
- 规范公司流程管理办法
- 科研及实验管理办法
- 行业项目库管理办法
- 落实健康照明管理办法
- 个人理财预算管理办法
- 东莞酒店隔离管理办法
- 财务部资料管理办法
- 中央厨房开放管理办法
- 东莞殡葬宠物管理办法
- 2025年版《煤矿安全规程》考试题库(含答案)
- 押运员持枪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医药代表一院一策工作汇报
-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解读
- 二次供水卫生监督课件
- 2025年保密观试题题库及答案
- 人教新课标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诚信是金2》教学设计【教案】
- 2025浙江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招聘7人(第一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2024年四川泸州医疗卫生辅助岗位招募笔试真题
- 常州墓地管理办法
- GB/T 45933-2025养老机构康复辅助器具基本配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