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五游褒禅山记 2课时 教案.doc_第1页
粤教版必修五游褒禅山记 2课时 教案.doc_第2页
粤教版必修五游褒禅山记 2课时 教案.doc_第3页
粤教版必修五游褒禅山记 2课时 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五游褒禅山记 2课时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3.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4.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2.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二、整体感知组织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1纠正不正确的读音。2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l、2段)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段)得出怎样的结论?文章“记”是“论”的基础,“论”是“记”的升华。()本文详细记述了登山游洞的过程,最后得出游览的体会。()三、课文分析1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老师问:“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学生答: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老师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与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2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l)第1段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为后文议论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2)第2段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对比有:前洞后洞平旷幽深甚众已少、又少余所至浅好游所至深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后的后悔相比。作用:为议论作铺垫。四、布置作业1课后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第二课时一、导入: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1提问,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2诵读第三段。(l)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2)问: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对学生回答的不同答案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应作分析,然后总结,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由此而生。因此主旨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问: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3)“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明了这样的意思。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止。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3读析第4段。(1)教师范读,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4略讲第五段。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这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见过,是哪一篇呢?说说这样做的好处。小石潭记。好处: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二、总结、扩展总结文章中心思想。作者从古人“有得”谈起,接着以“有志”为中心进行分层议论,在“至”与“悔”上作文章。先说“至”,作者肯定“非有志者不能至焉”,说明“有志”是“至”的首要条件。而后又用两个“亦不能至也”,说明“力”和“物”在一定条件下对“至”也会起决定作用,因此,“有志”还不能说是充分条件。最后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不能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