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诲人不倦 学案.docx_第1页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诲人不倦 学案.docx_第2页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诲人不倦 学案.docx_第3页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诲人不倦 学案.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诲人不倦一、复习要点1背诵7.8、11.22章。2掌握“习”、“趋”、“愤”,“与”、“素”、“诸”在文中的含义。3理懈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4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5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教育观。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敬”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简要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二、知识梳理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知智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反返女与回也孰愈女汝其斯之谓与与欤2、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a名作动 b名作状 c名作使动 d名作意动e形作名f形作动 g形作使动 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 j动词作使动句子类型活用后意思句子类型活用后意思求也退,故进之j使前进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f得到厘正由也兼人,故退之j使后退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f离开3、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言语:宰我,子贡善于辞令说的话尝独立,鲤趋而过庭独身一人站着不依赖他人文学:子游、子夏精通文献文字艺术告诸往而知来者未来的事来的人素以为绚兮用画认为富而好礼者也喜欢礼好的礼物4、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句子类型句子类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判断句何谓也?疑宾前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被动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省略句陈亢问于伯鱼曰状后句绘事后素省略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宾前句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疑宾前其斯之谓与“之”宾前天何言哉疑宾前素以为绚兮“以”宾前5、成语解释求仁得仁: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令色,讨好的表情。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结合。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有教无类:类,种类。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诗礼之训: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以“诗礼之训”谓子承父教。举一反三(一隅三反):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此及彼。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切磋琢磨:古代把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分别称为切、磋、琢、磨。后比喻道德学问上的互相研讨、砥砺。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推知很多。形容人聪慧,善于类推。爱素好古: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后以“爱素好古”谓爱好朴质,不趋时尚。述而不作:述:陈述。作:创作。泛指只阐述前人成说,自己并不创新。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三、阅读题(一)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高山仰止(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1)反复(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一点一分,简要分析一分。(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诗经中的含义是什么?子贡引用它的用意又是什么?为什么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诗了?“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求学之德应精益求精)。子贡由谈人生道理而开悟,悟到了诗经的深意,反映孔子对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重视。(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针对相同的问题,孔子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方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解答学生的疑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考试命题中,标准化试题却泛滥成灾。这种标准化考试只能考查学生的思维结果,而不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能求同,不能求异;只能唯一,不能举一反三。这样既扼杀了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又会导致语文教学的程式化、刻板化。(意思对即可)(四)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2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四)(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六)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四、探究题1、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2、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它们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作用(17.217.3)教育对象(15.39)教育内容(7.2516.13)教学方法和原则(11.37.85.93.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