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必修三 都江堰 教案.doc_第1页
鲁人版必修三 都江堰 教案.doc_第2页
鲁人版必修三 都江堰 教案.doc_第3页
鲁人版必修三 都江堰 教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都江堰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多处对比的作用。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3.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多处对比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不少同学读过课文后对文章的开头提出了质疑。现在大家一起来齐读课文开头:我以为,世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众所周知,在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地位无可替代。余秋雨为什么偏偏说:世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呢?到底是他故作惊人之语,还是确实慧眼独具?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一探究竟。二、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理解文中多处对比的作用。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3.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三、整体感知师:本文分为三部分。那么三部分各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尝试着概括一下。生答师明确:第一部分:都江堰和长城的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的形象四、研读第二部分过渡: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表现出鲜明的情感倾向:对都江堰情有独钟。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位散文大家呢?还是让我们借余秋雨的眼睛先到都江堰看看吧。本文集中写作者游都江堰的是哪一部分? 生答:第二部分。那么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部分。并思考两个问题。(课件出示)(1)游览前后作者的态度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都江堰的水有何特点?1.朗读课文生单独读第二部分第一段。师对其朗诵作评价和指点。生齐读第二部分第二段。师读第二部分第三段。2.师生共同探讨两个问题,并明确:(1)游览前后作者的态度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游览前:懒懒地、散散地不屑游览后: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被震撼,情有独钟对比的好处:前后态度的大相径庭,突出了都江堰的水的魅力。(2)都江堰的水有何特点?关键词:狂野、强悍、驯顺、规整在研读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延伸出一个问题:第二部分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对比?生答师明确:游览前后作者态度的对比,水的狂野与驯顺的对比,海水和都江堰的水的对比。五、研读第三部分:过渡:这就是都江堰的水。既强悍狂野而又驯顺规整。而在这水的背后,我们分明看到站着一个人,千百年来指挥着这滔滔清流,灌溉巴蜀良田,换来鱼米满仓。这个人,就是李冰。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部分,并思考:李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2.学生自由提问不理解的词句。师引导学生互相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点拨。需要关注的词句:冰清玉洁的政治:含义:是一种心中装着百姓,服务于百姓的很简单很清亮的政治。它就像岷江的水、像冰和玉一样清亮。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含义:“手握一把长锸”代表着一种为百姓服务的政治。“金杖玉玺”代表着权利;“铁戟钢锤”代表着武器,合起来代表了一种暴力统治。反复辩论,指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斗争。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无所事事,甚至无视百姓疾苦;或者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走向,即有利民忧民的胸怀和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的祸患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此时的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暴力统治可能会一时逞强,但是终将被人民唾弃。而拿着长锸为人民服务,修筑都江堰滋润民生的人,终将被人民铭记。这又是一种胜利。以使命为学校含义:使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使命感,就有了动力,有了决心,也就有能力完成治水的使命,造福于民。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汽淋漓含义:他的学问,是从实践中来,是浸泡在岷江水中才得出的经验。这是一个比喻,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治水经验的鲜活实用、富有生机。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含义:大愚,是说李冰不擅长蝇营狗苟而又无所专攻的为官之道,而是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正是因为其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才有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有淳朴善良的民本思想,才能够更清澈更透彻地关照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从而被人民铭记感念。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现出超乎寻常的格调。含义:长城为体面而建,对人民而言,实际用途不大。都江堰却实实在在给百姓带来了实惠带来了滋养。清朗可鉴,一语双关,既是说,都江堰的水清朗可鉴;也是说,都江堰的精神为民造福的精神清朗可鉴。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含义:李冰的精神熏陶着代代后辈,使得他们认定评价对错是非的标准就是是否对百姓有利;对百姓有利的就是对的,就可以做。所以,他们会把李冰的雕像放在江水中镇水测量。活着或是死了应该站在哪里?含义:站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就像李冰那样。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含义:中国历史上只要有李冰这样抛弃一己私利,尽心为百姓谋福利的杰出人物,只要这样的精神代代流传,中华民族就会更加富强,更加生机勃勃。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含义:遗言的内容是:为官一任,就当造福一方,贴近苍生,心系百姓。3.生探究总结:李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师明确:为民造福、务实求真、淡泊名利、贴近苍生。六、研读第一部分。过渡:同学们,在第三部分,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李冰心系百姓、造福苍生的崇高,触摸到了余秋雨对李冰父子的深深景仰。他充满深情地遥想当年李冰父子筑堰治水的音容,热情地赞美他冰清玉洁、至圣至善的政治纲领。他要赞美,他要激起每一位读者的共鸣,他要深深地吸引每一位读者,让他们一读惊心,一读倾心,一读留心!于是,他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开头:我以为世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部分,再来看看作者这些充满了个性与思辨的对比。并思考(课件展示):作者对长城和都江堰都作了哪些方面的对比?1.朗读课文。一二两段写长城请同学单独读,第三段师读,四五六段生齐读。2.学生讨论:作者对长城和都江堰都作了哪些方面的对比?师明确(课件出示):多处对比: 长城 都江堰影响上: 晚辈 早数十年年代上: 占据辽阔的空间 占据了渺远的时间功用上: 社会功用早已废弛 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规模上: 宏大、突兀在外 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气质上: 僵硬的文明,摆老资格 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七、总结拓展:由都江堰观照余秋雨文化散文和现代散文的特色过渡:在理解了这一系列的对比之后,我想,我们应该可以回答刚上课时大家提出的问题了。不得不承认,都江堰感动了余秋雨,而余秋雨也确实是慧眼独具,所见非凡。这样的开头,真是语出惊人,开篇奇崛,引人入胜。而熟悉余秋雨先生散文的人都知道,开篇奇崛,正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色。而这开篇奇崛突兀、先声夺人的效果是如何形成的呢?用了对比的手法。是的,第一部分,作者将都江堰和长城作了很多方面的对比。其实本文中还有很多处对比,刚才咱们在欣赏文章的过程中,大家也都注意到了,现在我们再来梳理一遍。请同学们寻找文中的多处对比,并理解对比的意图。明确(课件展示):多处对比,凸显主旨一、都江堰与长城二、游览前后的态度都江堰的水与海水三、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衮衮诸公总结:正是这些对比,让我们明白了作者抑长城而扬都江堰的原因。多处对比,是本文的特色,也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色,形成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魅力。而这一点,也是我们这些后生小辈在应该好好琢磨学习的。真正理解全文之后,我们就明白,真正最激动人心的,与其说是都江堰,不如说是李冰父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本文化。从苏东坡疏浚西湖、两筑苏堤,到林则徐被贬伊犁修林公渠、挖坎儿井,从带领兰考人民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死而后已的焦裕禄,到带领农民致富、鞠躬尽瘁的小岗村书记沈浩,中华民族这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至圣至善的民本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是一个多么伟大厚重的主题啊!但是余秋雨却能举重若轻地将这一厚重博大深邃的主题,浓缩在都江堰这样一个水利工程上。而这一点,也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鲜明特点(课件展示):余秋雨文化散文特色用山水关照文化反思历史用有限的山水承载无限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需要提醒大家,这不光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也是我国现代散文最有魅力的表现手法之一以小见大。(课件展示)以小见大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八、作业(课件展示)请仿照以下示例,另写两组句子,表达你学习本文的感悟。长城是一座恐惧的纪念碑,蜿蜒在历史的群山;都江堰是一座坚守的雕像,镶嵌在历史的长河。附:板书都江堰 余秋雨散文作者的结论: 最激动人心 开篇奇崛都江堰的水: 壮丽、驯顺 多处对比李冰的精神: 至圣至善 以小见大获奖感言长沙行记赴千里赴长沙,前方是一场只能赢的战役。我是代表河南参加高中语文基本功展评的唯一的选手。省市两级教研室的领导在看,武陟一中在看,责无旁贷,难卸重负。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琢终于到了长沙。长沙仲春的嫩绿嫣红,历史名城的清灵厚重,我都无心观赏。大赛规格高,要求严:提前24小时抽课,提前15分钟见学生,老师没有试讲机会,学生没有预习时间抽课后的24小时,市教研室的党红英老师,和我同行的我校教师小卫和玉良,都进入一级备战状态。细读文本,思索讨论,遍搜资料,他们和我一样认真,甚至和我一样紧张。玉良和小卫制课件熬到深夜,党老师凌晨三点还在帮我审阅课件。因公出差无法前来的省教研室丁老师打长途电话为我说课长达半个小时。真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啊。有丁老师的千里牵挂,有党姐的运筹帷幄;有玉良和小卫的尽心尽力,我自莫愁前路。长沙雨脚不歇,我心头艳阳高照。晤上课前15分钟,我终于见到了让我倍感亲切的学生。我说:“孩子们,我们上辈子就是师生,缘定前生,千里一晤。”的确,长沙是陌生的,长铁一中却是他乡故知。我不远千里,就是为了见今生失散的学生,讲一节都江堰,续一段师生缘。归最后一天,专家评课,颁奖典礼。专家评课或幽默随和、深入浅出,或辛辣尖锐、高屋建瓴。真是臧否中肯,有理有据,与会的老师都觉得受益匪浅。号称“麻辣评课名师”的全国语文教育名家张玉新老师给予我高度赞扬。说我的课“诵读有法,掌控有度”,“从第二部分切入很有独创性”。颁奖了。终于听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