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1页
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2页
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3页
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4页
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苏联“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并通过教材中所显示的材料分析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探讨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影响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借鉴意义;(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教材内容)探讨“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和弊端;(3)学会自学探究,用历史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课前准备学生对于经济史的掌握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有普遍较差,因此在讲述经济史的内容,特别是古代经济史时,需要我们尽量联系实际,借鉴浅显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述给学生。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法前苏联有部对中国人影响很深的小说,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段非常著名的人生自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为了这壮丽的事业,苏联人民做出了艰苦探索,在20世纪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发展新道路。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新课讲授】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学生阅读教材p94第一段、第二段并结合导言所述史实,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及主要内容。1背景:内忧外患,危机重重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按实物分配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教师就目的和内容进行简单地分析,目的最重要的是战胜敌人,列宁因此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其主要途径就是集中,因此在后面农业和工业中,高度集中管理、采用行政、军事手段就是主要的途径了。在内容上,余粮收集制之所以能实行是与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采取的土地法令是分不开的,农民分到了土地,这对于俄国的农民来说,是前所未有过的,当然对新生政权存有好感。教师结合教材所提供材料具体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具体分析起来,不同措施的性质和作用不尽相同。比如,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等,无疑是保证战争胜利所必须的,具有明显的战时性,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而另一些措施,如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并不是进行自卫战争所绝对必须的。实际上,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因而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这些措施,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学生结合“学思之窗” 、“历史纵横”的相关内容,试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简要评价5评价积极:为战胜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所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在战争状态下,它的实施无疑起到巩固新生政权的作用,但是战争结束后,它的继续存在不仅引起农民的强烈的不满,也破坏了政权的基础工农联盟。到1921年的时候,由经济危机又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各地农民发动了规模不等的暴动,尤其是1921年2月,苏俄的一个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德水兵发动兵变,提出“只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人感觉事态的严重性,经过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农民的意见,果断采取措施,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8)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概况:时间(1921年3月)、标志(俄共(布)十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量收集制)3内容:农业:粮食税 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取消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和比较。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比较于战时共产主义而言的,因为主要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所以称为“新经济政策”。按照我们前面对于罗斯福新政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列宁等经济政策的调整肯定也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的各项政策出现问题而言的,下面大家不看教材,本着解决问题和通过学习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有关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并说说这样做有何意义?农业: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工业: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贸易: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分配: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特点: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与世长辞,人民在深情哀悼列宁的同时,也倍感期待与彷徨,期待的是苏联这艘巨无霸的下一任船长将是谁?彷徨的是他将苏联引向何方?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是以形势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 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15)三、“斯大林模式”(19281991年)1背景: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下政治形势:苏联成立;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2含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3主要表现: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目的?)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引领学生看p96的第聂伯河水电站认识计划的作用;时间许可的话,可类比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田纳西水利工程)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读图感悟历史,看有关集体农庄的宣传画,该图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集体劳动和使用机器。使用机器(拖拉机)应用于土地之上,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业的剩余产品,满足工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和原料。)4特点: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这样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后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阅读教材p96第三段和第四段,讨论和思考斯大林模式的利弊,进而思考: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5.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积极方面: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消极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p96历史纵横体会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利用毛泽东对于该政策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启示: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