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技巧.doc_第1页
诗歌鉴赏技巧.doc_第2页
诗歌鉴赏技巧.doc_第3页
诗歌鉴赏技巧.doc_第4页
诗歌鉴赏技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诗歌鉴赏步骤与方法高考诗歌可遵循以下五步法: 一、读标题,定题材 确定诗歌的题材有助于较好地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古代诗歌从内容上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类题材: 1.写景抒情诗(含山水田园诗);2.咏物言志诗;3.咏史感怀诗;4.边塞征战诗;5.羁旅行役诗;6.送友赠别诗。诗歌的标题往往就隐含了题材类型: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从“幽居”二字中就可以看出其属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向往的山水田园诗;王昌龄的从军行就很明显是边塞征战诗;杜牧的早雁一看便知是咏物言志的诗;杜甫的蜀相便是咏史怀古之作;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不正是赠友送别吗?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即为羁旅行役之类。 二、知作者,论时世 高考所选诗歌作者多为我们所熟知的诗人,积累一些著名诗人的经历、风格、流派、语言特色等的基本情况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作品。“初唐四杰”的诗多为反宫廷之作,他们的诗或表现从军报国的壮志,或揭发统治阶级的荒淫空虚,或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悲愤;陈子昂改变齐梁浮靡诗风的局面,显示了刚健的风骨;盛唐诗歌空前繁荣,出现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飘逸豪放,还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他们的诗歌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边关将士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边塞艰苦的乐观精神,也反映了战士们怀土思家的情绪;另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他们的作品以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为主,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杜甫则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他的诗带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其诗沉郁顿挫;安史之乱后,元结、顾况成为杜甫的同调。中唐诗歌的主流是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内容上多表现对百姓疾苦的深刻同情,他的诗平白晓畅,通俗易懂;另有浪漫主义的李贺,还有诗风清淡秀丽的大历十才子。晚唐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有“小李杜”之称的李商隐和杜牧,他们的诗以咏史咏物为主。咏史诗大多错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历史、现实或人生的感慨;咏物诗则往往托物寄情,或托物言理。 时世指诗人创作的背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三、辨情感,析意境 分析意境应从找意象入手。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往往通过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情感特征和意象特征是相融合的,二者的完美统一就是意境,即: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了什么情(趣),效果如何。“诗言志”,“志”包括作者的情和趣。诗人感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哀、乐、忧、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对景的描写来表达;“趣”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趣、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来表达。也就是说作者抒情言志都要通过对景或物的描写来达到目的。那么如何从诗歌的意象中辨析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呢?作者在写景状物的时候,往往在这些景或物的前面加上一些形容词进行修饰,这些词也往往带有一定的色调,笔者习惯称之为“冷色调”和“暖色调”,这些色调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暗示。如2005年浙江省高考题第16题指出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和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首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杜诗中的“落日”、“轻”、“恨”、“背”等就属于典型的冷色调词语,杨诗中“热”、“藏”、“碧”就是属于暖色调的词语。根据这些带有冷或暖色调的词我们不难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是悲还是喜。当然还有注意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所以在具体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注意“著名诗人不著名的诗”这种情况。 四、明结构,评技巧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技巧即表达技巧,也就是艺术手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起兴、联想、想象、烘托、抑扬、照应、白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象征、对照、虚实、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 3.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五、品语言,赏特色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准确传神,如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化静为动,富有诗情画意。言简意丰,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跌宕,非凡气势,一缕孤烟从荒凉的沙漠里升起,蜿蜒不屈的黄河滚滚东流,夕阳即将消逝在黄河的尽头瘳瘳几个字描绘出了浩瀚无垠的大漠风光,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音韵和谐,诗歌的音乐美由押韵、节奏和音调构成。押韵能使全诗在音响上联结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鲜明的节奏感如能与诗的内在情感保持一致,能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音调由平仄协调、双声叠唱、重言复唱等几方面组成。平仄和谐,有助于形成诗歌语言的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重章叠唱,令人有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语言特点:清新、平淡、明快、含蓄、自然等。诗歌鉴赏易混手法的区别表现手法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但有几种手法很相似,容易混用。为了能更准确地理解并掌握这几种手法,下面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区别。 对比和反衬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 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伏笔和铺垫 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 。 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间。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 象征和托物言志 这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用典和借古讽今 这两种手法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典故)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目的是委婉抒发作者某种情感。如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作者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表达自己抗金主张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苦闷。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讽谏当朝统治者。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采用这种手法。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作者咏叹六朝的灭亡,就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教训,不要再骄奢淫逸,荒芜朝政了。古诗鉴赏中需辨析的几组术语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必考考点之一。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术语很多,其中有些术语在使用时容易张冠李戴,因此必须准确地加以辨析。 一、“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三种:描写、议论、抒情。在鉴赏 “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时,“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这一组术语最常用到。 1.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它可以是以动衬静。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 也可以是化静为动。如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出”一“排”一“送”,把静止的山写活了。 还可以是动静辉映。如宋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 “明镜” “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间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2005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 2. 虚实相生 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借助联想与想象,写假想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古典诗歌创作中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以至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在这首诗中远与近、高与低、明与暗、动与静、抑与扬对比强烈。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是为虚实相生。(2006年高考天津卷第16题) 又如,鉴赏登鹳雀楼,有人得出“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的结论。其实,这两句诗只是借助想象的表现手法来虚写(绝非“真实客观地”实写)鹳雀楼的高耸的,并非虚实相生。(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6题) 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古典诗歌中的议论与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常常相伴相生,不大可能,也没必要将它们截然分开。 抒情,可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古典诗歌中的直接抒情,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并不常见。 古典诗歌中的间接抒情,主要方式是“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1. 托物言志 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全诗表面写石灰,实则借物咏志,表现自己坚韧的性格、高尚的情操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亦是以梅自喻,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来表现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和在黑暗的环境里坚持战斗、虽粉身碎骨而矢志不移的精神。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则以梅花象征社会主义中国,用“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来表达中国人民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坚持马列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到底的伟大情怀。这都是托物言志的经典之作。 2. 借景抒情 如唐李商隐的诗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从艺术手法上说,第三、四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和“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2006年高考福建卷第10题) 再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韩琮暮春浐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来写“水”。前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后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暮春浐水送别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特色。(2006年高考湖北卷第14题) 那么,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究竟有何异同呢? 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首先,都借助于描写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其次,都可以使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列子)“托物言志”之“物”指的就是“人”以外的、客观存在的物体,如,植物、动物、物品等。而“借景抒情”中的“景”,是指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草木、建筑物及雨雪等自然现象组成的景象。第二,“托物言志”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志向、趣味、情操、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第三,“托物言志”是依托某一实物,写出它与人的某些相似点,将它人格化,赋予其象征意义,并借此传达出人的某种志向。“借景抒情”则是借助描绘某一自然景象的机会,把自己的心境融于其中,表达出自己的某种感情。 三、“联想”与“想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用典、联想、想象、比较、衬托、象征、抑扬、照应等。下面就分辨一下“联想”与“想象”这组表现手法之间的区别。 1. 联想 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别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出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2. 想象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可以说,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诗歌创作尤其如此:没有想象,就不会有离骚锦瑟蜀道难这些传世之作。 约客与雨晴两诗的后两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与“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前者可使人“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后者则可以让人由“蜂蝶过墙”而去想象邻家的景色。(2000年高考上海卷第18题) 四、“比较”与“衬托” 最后,再说说“比较”与“衬托”这两种表现手法。 1. 比较 比较,是一种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突出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法。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将军和士兵之间的尖锐矛盾。而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中,“万壑”与“数峰”既不是相对相反的事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