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课第二章教学设计(提纲)-闵军.doc_第1页
原理课第二章教学设计(提纲)-闵军.doc_第2页
原理课第二章教学设计(提纲)-闵军.doc_第3页
原理课第二章教学设计(提纲)-闵军.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学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学设计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闵军第二章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一、 目标设计本章教学的目标是从哲学的角度向学生讲清楚实践、认识、真理、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树立起自觉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方法论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探求真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本章教学中将主要贯彻以下三方面的精神,即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发现真理的途径,正确认识真理的作用,正确树立为真理而奋斗的价值观。二、 内容设计本章讲授的重点内容包括:一、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二、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三、真理及其特性;四、真理与价值的关系;五、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动的反映论,对于这一认识理论的把握离不开对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的本质和认识运动规律的探讨;认识的直接目的是探求真理,掌握真理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某种价值,因此真理及其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也是本章讲授的重点之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现实当中的反映,最后加以说明可以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具体运用。三、 方式方法设计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探求真理的基本路径是什么,这是本章教学的切入点。认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人的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正确认识即真理是有何特性?人们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于价值的追求如何统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如何?马克思主主义认识论正是对以上问题作出的回答:第一,坚持实践出真知。第二,坚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三,坚持真理具有客观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第四,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第五,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1、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1学时)以毛泽东实践论为例,结合中国传统的知行关系说,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1)实践与认识关系问题的提出: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当中,把实践的观点放在比认识还要重要的位置,即把实践的观点是看作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知识回顾: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首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地位。其次,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地位。最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首要地位。(3)案例:重理论轻实践的经验教训很多:例如;毛泽东为什么会写出实践论这篇哲学名著?实践论原题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篇论文发表于1937年7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以此为题作了演讲。毛泽东的实践论,就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可见,毛泽东很早就看到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也多强调实践比认识更重要。比如: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朱熹:“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陆游冬夜书示自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结语:认识不是孤立的,实践是认识的根。实践也不是孤立的,认识是实践的魂。深入只有深入实践的人才能获得真知,获得新知。而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性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展认识,发展实践。2、 认识的本质与规律(2学时)(1)从西方哲学史出发,指出马克思是如何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从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唯心主义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不同路线,阐明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着反映论和先验论两种不同的路线,并进一步解释由于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对于反映论的认识是机械的,而辩证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才真正把握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中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看法:举例:1)唯心主义先验论柏拉图的“回忆说”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论孔子“生而知之”说和孟子“良知”“良能”的思想。2)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留基伯的“流射说”“影像说”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洛克“白板说”孔子“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的思想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但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脱离社会实践;二是不懂得辩证法。(2)从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阐明认识运动中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规律。举例:毛泽东对于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经典论述:关于感性认识和实践的关系:1)“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2)“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传达而达于“秀才”之手,秀才才能间接地“知天下事”。3)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深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2)“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3)“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4)“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的辩证法。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经验论”的错误。”5)“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回到实践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引用了列宁和斯大林的两句话,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斯大林:“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6)“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尽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3、 真理及其特性(1学时)(1)提问思考:什么是真理?真理的分类:自然真理(自然科学的定律、定理)社会真理(权威意志,抑或实践经验?)真理与人们判断真理的标准有着密切联系。引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历史回顾。最后得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属于认识的范畴,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对其本质和规律的揭示,它不以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真理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它作为人的意识的产物,是随着认识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2)真理的检验标准:讨论权威标准、众人标准、实用标准为什么会大行其道。毛泽东:“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4、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1学时)(1)提问思考:价值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从人生的价值这一相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引出价值的抽象含义及其特点。(2)价值评价有什么特点,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引导学生讨论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如何实现,怎样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5、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1学时)认识与实践关系的应用:(1)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的思想路线。(2) 在实践进行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