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春雨霖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陈秀春雨霖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陈秀春雨霖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陈秀春雨霖铃教学设计.doc_第4页
陈秀春雨霖铃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雨霖铃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 高中语文 陈秀春 证书编号:080565 联系电话【课程分析】本专题为“笔落惊风雨”,所选的篇目都是处于中国古代文学巅峰时期的诗、词、文的杰作,目的是使学生对唐宋诗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对诗文的情感内涵、艺术评价、艺术手法以及古典诗词的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雨霖铃是宋代词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惜别之作。作者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潦倒,他饱受世态炎凉,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想到与这位红颜知己从此一别,可能会离散天涯,永无见面之期,便觉痛苦万分。这首词就反映了柳永当时的这种复杂心情。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品,研习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意象,体会词中作者缠绵哀婉、伤感低沉的离别情感;在品味鉴赏中掌握词中运用的点染的艺术手法,最后通过与豪放词的对比来体味婉约词的缠绵悱恻、含蓄委婉、清新绮丽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接触过一些豪放派的古典诗文,对意象、意境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基本上能够把握作者在诗文中表达的情感,但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准确,对婉约词及其特点比较陌生。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视野开阔,喜欢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参与意识强,因此,只要问题设计得当,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以轻松地完成目标,学有所得。 【设计思路】 本词是宋代婉约词的名篇,重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词中作者缠绵哀婉、伤感低沉的离别情感,在品味鉴赏中掌握词中运用的点染的艺术手法,最后通过与豪放词的对比来体味婉约词缠绵悱恻、含蓄委婉、清新绮丽的特点。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要求,语文课堂应大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时刻牢记“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的教诲,按照“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的原则,精心设计导向性信息,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创新”, 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三个认知层次,即探索(观察)层次研究(思维)层次运用(迁移)层次,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真正实现探究式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本词的设计思路遵循这一原则,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部分,运用精彩的导入语,创设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读为突破口,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使学生读思结合,从而把握作者的依依惜别、痛苦万分的情感内涵。在“文本探究,认识升华”部分,通过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柳永词的评论,来鉴赏品味本词点染的艺术手法,师生共同体会其妙处;通过温习苏轼的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比较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风格,进而使学生掌握婉约词的特点,再引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传说来增强其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背诵全词,增强文化积累,提高文学素养。在“拓展延伸,风采展现”部分,欣赏文学大家李叔同的名作送别,进一步体会人们在离别时的无限伤感之情,并能够学以致用,结合自己的经历来描写送别的场景。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把握词中作者缠绵哀婉、伤感低沉的离别情感。 2、掌握本词运用的点染的艺术手法。 3、通过与豪放词的对比,体味婉约词缠绵悱恻、含蓄委婉、清新绮丽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意 【课件投影】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所以“悲欢离合”就成了古往今来文学作品的永恒话题,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就曾写过这样一首词,词中描绘了阵阵寒蝉、浩浩烟波、泪眼无声的图景,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腔离愁别恨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他的这篇千古名作雨霖铃。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李商隐的无题诗中的句子导入,引出离别的话题,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渲染出一种伤感哀愁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为新课的进行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简要实录:学生神情专注,情绪上受到感染,对本课产生浓厚兴趣,进入学习情境。) (二)美文美读,体会情感1、【课件投影】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本词,读准字音,初步体会情感。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设计意图:诗词是朗读的艺术,重视朗读,尤其是通过准确而又富有感情的诵读,更能 感受到诗词之美,获得心灵上的审美愉悦。) (简要实录:学生读得很认真,偶尔停下来查字典,声音洪亮,富有感情,课堂上一片沸腾景象。) 2、【课件投影】初步了解,把握基调通过朗读,请同学们谈一谈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检验学生是否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简要实录:学生纷纷谈论自己的感受,基本上都能体会到这首词伤感缠绵的离别情绪。) 【课件投影】缠绵哀婉 伤感低沉 3、【课件投影】聆听范读,再次体会 请听专家范读,把握朗读的节奏,体会朗读的技巧,进一步体会本词的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聆听专家声情并茂的范读,更为准确到位地感受作者哀婉凄切的离愁。) (简要实录:学生听得异常认真,神情专注,偶尔在书上圈画,流露出陶醉之意。)4、【课件投影】知人论世,深入品味请自由阅读以下材料。 (1)作者简介:柳永(约 987-1053),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因做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柳屯田”,又因排行第七,也被称为“柳七郎”。柳永是北宋的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他一生当中创作了大量的婉约词,词作内容反映男女风情和歌伎等下层市民生活的较多,他的词流传甚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代表作有雨霖铃、望海潮等。 (2)写作背景:作者柳永才情卓著,但为什么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潦倒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人生际遇。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还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他便落第了,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他又遭到同样的命运,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在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事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之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中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饱受世态炎凉,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想到与这位红颜知己从此一别,可能会离散天涯,永无见面之期,便觉痛苦万分。这首词就反映了柳永当时的这种复杂心情。 (设计意图: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知人论世,即要了解它的作者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在品味文章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词的学习也不例外。) (简要实录: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5、【课件投影】再读课文,感情升华根据专家的范读,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本词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再一次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根据专家的示范,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本词的写作背景,更为深入地理解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读出韵味。) (简要实录:学生争先恐后地比赛朗读,读得很投入,节奏舒缓,哀婉凄切,表情生动,入情入境。) 二、文本探究,认识升华 (一)【课件投影】品味鉴赏,把握手法 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讨论完后,小组代表发言。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一找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设计意图:引用刘熙载的文学批评中的对柳永词“点染”手法的评价,进一步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使文章意蕴深刻的,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简要实录: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出现分歧的地方,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发言的时候,大家积极参与,小组代表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2、【课件投影】以下是教师的感悟,请阅读参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设计意图: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赏析,其乐融融,使学生对点染的艺术手法理解得更为透彻。) (简要实录: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听得聚精会神,营造出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氛围。) (二)分析风格,尝试背诵 1、【课件投影】温故对比,分析风格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前面学过的豪放词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这首词与雨霖铃的不同风格。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上两首词的不同风格,讨论完后,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通过背诵温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两首词的不同风格,初步感知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特点。) (简要实录:学生动情地背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声音响亮,个别地方出现遗忘现象;背诵完以后,展开热烈讨论,初步形成较为感性的直观的答案。教师精心点拨,学生倾听并认真做笔记。) 【课件投影】 婉约词:缠绵悱恻、含蓄委婉、清新绮丽 豪放词:气魄恢弘、豪放不羁、大气磅礡 2、【课件投影】直观感受,加强理解 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进一步体会婉约词和豪放词的不同风格。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设计意图:以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的传说,形象地说明婉约词与豪放词的不同,更为直观和感性地让学生体味两个词派的区别。) (简要实录:学生自由朗读材料,教师强调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师生共同进行感受和品味。) 3、【课件投影】融情入景,尝试背诵请同学们在对婉约词风格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入情入境地朗读本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本词的风格,并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诗文是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深刻理解本词的内容、情感、艺术手法及词的风格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简要实录:学生迅速开始背诵,十分投入,最后基本上都能背诵下来。) 三、拓展延伸,风采展现 (一)【课件投影】欣赏品味 迁移深化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根据自己对送别的理解并结合今天我们所学的雨霖铃,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段“送别”的场景,在100字左右。(注意景与情的结合) (设计意图:李叔同的送别名动天下,就其风格来说,也属婉约派,这首词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婉约词的特点,学生在理解这两首词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自己的经历,融入自己的感受,写出动人的文字。) (简要实录:学生欣赏完之后迅速落笔,很多学生的文字写得真切动人、催人泪下。) 附:学生作品展示: 宋子玉:寂静的校园,满天的星光,日日走过的小径,此刻都散发出熟悉的味道。亲爱的朋友,就是在这个美丽的校园中,我们相识、相知,无论是幸福时光、困顿岁月,还是痴痴守望、苦尽甘来,我们都一起感受生命的温暖与绝望,心灵的脆弱与坚强。可是,天下终究没有不散的宴席,明天,我们就要各奔前程,去寻找人生的芳草地,今夕,就让我用两盏清茶,一杯淡酒,来为我们的友情饯行。 国新华:过客匆匆,我和她就这样默默对立,纵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也还是说不出那句离别之语,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已看不清她的面庞,只能无言地目送着她踏上列车,对着车窗拼命地摆手,列车已缓缓地前行春风无奈地拂动我的发丝,满地的梧桐缀满离别的忧伤,亲爱的朋友啊,我们到底何时才能相见?漫漫人生路,我会永远为你祈祷,祝你一生平安。王琳:出租车在夜幕和霓虹灯交织的街上向前行驶,我出神地望着哪些灯火通明的店铺,来来往往有着不同表情的人们,不禁发出万般感慨。三年,三年的时光啊,我的青春,我的理想,我为之悲伤为之欢欣的那些峥嵘岁月,都将从今晚开始,淡出我的生命舞台,一起在为明天和希望拼搏的姐妹啊,请你们收起黑色瞳仁里的悲伤,放下你发凉的手,为我祝福吧,祝福我们再相会的时候,我们都已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姜峰:夜暗,风轻。笑容凝结在她恬静的脸上,泪过留痕。魂魄动兮两别离,面对着珍重声声,柳永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酸楚,两行热泪滚滚而下。是啊,多年流落江湖的艰辛,达官贵人的冷眼,曾使自己心灰意冷,但这滚滚红尘之中,竟有这样的知己得以慰藉平生。富贵又如何,但得词名留人间,倾尽诗才为红颜!(二)作业:课下背熟雨霖铃,进一步领会豪放派与婉约派各自的特征,并举例说明。(可以上网查阅)学生作业展示:王才豪:豪放派词人与婉约派词人的个性不同,关注的对象不同。1、豪放派词人大多是有着一种英雄情结的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有着远大的抱负。他们也往往是一些情绪化的人,当理想和现实出现落差,就容易愤激。他们多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众疾苦,敢于抨击时政。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四十岁(熙宁八年)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是说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锦帽”两句,写出打猎的阵容,“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下片写自己的雄心壮志。“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三句说自己虽然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尚有豪放开朗的心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用汉书张冯汲郑冯传的故事(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获罪被削职,冯唐谏文帝不应该为了小过失罢免魏尚,文帝就派他持节去赦魏尚)作为典故,这里苏轼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他。末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表示自己虽然是一个书生,也要为国戍边抗敌。 这首词是一首典型的豪放词,词人不但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同时也表现了他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2、婉约派词人的性格大多平和,他们往往“风云气少,儿女情多”。因此,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感叹个人身世之悲是他们笔下常见的题材。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之一,她的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不幸病故,她追随着流亡的朝廷由建康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从此作为一位寡妇,一直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煎熬。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愁绪难解,万般无奈,她和着血泪写下这首词,因此,这首词抒发的就是词人无边的哀愁,情调哀伤凄苦,全词虽不着一个“愁”字,但却句句含“愁”,其身世之悲,千年之后,读之仍感人肺腑。 汪会芳: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艺术表达方式不同。 1、豪放派词人表达情感多喜欢直截了当,直抒胸臆。有人说苏轼写诗词如“丈夫见客,大踏步便去”,这话很形象地点明了豪放派词人表达情感的特点。 以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上片写景,大刀阔斧,气象雄浑,能激起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下片叙事抒情,人我对照,怀古伤今,感慨苍凉!运用的表达方式是直抒胸臆。2、婉约派词人多注重技巧,多用隐喻暗示,表达含蓄委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衬托、对比、用典是他们常用的手法。 以晏殊的蝶恋花为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运用了烘托、反衬、对比的艺术手法。上片重在写景,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里以悲景写哀愁,烘托主人公因恋人远离而伤离怀远的迷离、孤寂的心态。而“燕子双飞去”是以乐景写哀情,运用反衬的手法, 衬托主人公内心的悲凉、无奈与伤感。下片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则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主人公欲寄音书的强烈愿望与无处可寄的悲观现实对照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怀远”的感慨。张美玉:豪放派与婉约派的意境味道不同。1、豪放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磅礴,有气势,像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不拘守音律,内容比较充实。 以辛弃疾的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是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所写的一首词,写出了南宋人民希望朝廷奋发图强的呼声。起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尤其是“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豪放词大气磅礴、雄浑壮阔的意境在这里表现得酣畅淋漓。2、婉约词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上强调对风花雪月,离别伤感,故国情怀的表达,使得婉约词必须敏感细致,崇尚艺术美的境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种闲情逸致的小资情调,是一种柔和的美,读起来很美妙,回味起来更美,经得起推敲。以李清照的醉花阴为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在重阳节时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整首词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 【课后反思】自从我校开展学习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活动以来,我时刻谨记张教授的教诲:“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作为教师,要善于“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还给学生自由的身心空间,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五官并用,亲身体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这一专题,均为诗词教学,诗词教学的方法,重在诵读,通过声情并茂地反复朗读来体会作者在词中抒发的浓重的情思,获得心灵上的触动与精神上的审美愉悦。然后进行品味鉴赏,把握作者在诗词当中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使文章富有感染力的,再将豪放词与婉约词进行对比,掌握婉约词缠绵悱恻、含蓄委婉、清新绮丽的特点。最后熟读成诵,加强文化积累,提升文化底蕴。 雨霖铃是词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别之作。是宋代婉约词中的名篇,词中从始至终挥散不去的是浓重的离愁。因此,在“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部分,我精心设计了富有感染力的导入语,目的在于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原来的设计中,导入语是以我朗诵的形式进行的,有的学生听得不是特别清楚,所以在研究课上,我在朗诵的同时又把这段文字用课件投影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既能看得清楚,又能听得明白,加深了他们的感受与体验,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情境。在朗读教学设计中,我做了步骤上的相应调整,改变了原来“先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再放录音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根据对作者人生境遇的理解和录音范读的指导投入感情地自由朗读”的固有模式,而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然后听录音范读,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在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后,对文章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这样一方面充分发挥“诵读”在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触摸词人的脉搏,感受词人缠绵哀婉、伤感低沉的离别情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文本探究,认识升华”品味鉴赏部分,我原来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作者在词中写了哪些景物?(提示:分“别时景”“别后景”)第二个问题:这些景物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