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场石灰岩矿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_第1页
采石场石灰岩矿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_第2页
采石场石灰岩矿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_第3页
采石场石灰岩矿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_第4页
采石场石灰岩矿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sb08(云)水保资证丙字第 99055号工程设计丙级 232718-sb 号xxxooo采石场石灰岩矿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建设单位:xxxooo采石场编制单位:xxx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2010年4月108 / 119委托单位:xxxooo采石场承编单位:xxx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设计证号:水利行业丙级 232718sb队 长: 总 工 程 师: 项 目 负 责 人: 目录1 综合说明11.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11.1.1项目概况11.1.2项目区概况11.2 方案编制深度及方案设计水平年51.3防治区划分及防治标准51.4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61.5防治责任范围61.6水土流失预测结果71.7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71.8水土保持监测81.9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81.9.1投资估算81.9.2 效益分析91.10 结论与建议91.10.1 结论91.10.2 建议102 方案编制总则132.1 方案编制的目的意义132.2编制依据142.2.1法律法规142.2.2部委规章152.2.3 规范性文件162.2.4规范标准202.2.5 技术资料212.4 水土流失防治的执行标准222.5 指导思想与编制原则232.5.1 指导思想232.5.2 编制原则232.6设计深度及方案设计水平年252.6.1方案编制深度252.6.2 方案设计水平年252.6.3 水保方案服务年限263 项目概况273.1基本情况273.2 施工组织313.2.1 开采技术条件313.2.2 采矿工艺353.3施工进度364 项目区概况374.1 自然环境374.1.1 气象、水文374.1.2 地震地质374.1.3 土壤植被404.2社会经济概况424.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424.3.1水土流失概况424.3.2 水土保持现状445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465.1水土保持及制约性因素分析评价465.2 占地类型、面积和占地性质的分析评价465.3 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分析与评价465.3.1 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465.3.2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及结论476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496.1 工程占地496.2 防治责任范围的确定原则496.3 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责任者496.3.1防治责任范围496.3.2 防台责任者506.4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506.4.1 水土流失分区原则506.4.2 水土流失分区517 水土流失预测537.1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划分537.2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方法547.2.1水土流失预测内容547.2.2 预测方法547.3水土流失预测结果547.3.1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557.3.2 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及面积557.3.3弃土、弃石、弃渣量预测567.3.4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567.3.5 可能造成的水土地流失危害637.4预测结果及综合分析648 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置668.1方案防治目标668.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678.3水保措施总体布局688.4新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698.4.1 区(采石场防治区)698.4.2区(简易道路防治区)718.4.3 区(临时设施防治区)728.5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工程数量758.6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计划759 水土保持监测779.1监测目的779.2监测原则779.3重点监测地段789.4监测内容和监测方法789.4.1监测内容789.4.2 监测方法799.5监测时段和频次809.6监测仪器819.7监测单位和费用829.8监测成果的报送8210 水土保持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8310.1水土保持投资概算8310.1.1编制原则8310.1.2编制依据8310.1.3编制计算水平年8410.1.4 编制方法8410.1.5 基础单价8410.1.6 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8610.1.7独立费用、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及预备费8710.1.8水土保持总投资及年度安排8710.2 效益分析9110.2.1 基础效益9110.2.2 生态效益9310.2.3 社会效益9310.2.4 经济效益9311 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9411.1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9411.1.1 组织领导措施9411.1.2管理措施9511.2 技术保证措施9511.2.1后续水土保持设计9511.2.2 水土保持工程招标9511.2.3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9611.2.4水土保持工程监理9611.2.5 水土保持监测9811.3资金来源及管理使用办法9811. 4监督保障措施9912 结论与建议10012.1 结论10012.1.1项目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预测10012.1.2水土流失防治方案10012.1.3水土保持监测10112.1.4 水土保持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10112.2建议10212.2.1对主体工程设计单位的建议10212.2.2对项目单位的建议10212.2.3对水土保持监理的建议10212.2.4对水土保持监测的建议1031 综合说明1.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1.1.1项目概况yy镇为xxx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辖有10个社区,8个村民委员会,190个村民小组,面积130km2。xxxooo采石场石灰岩矿区位于xxx城的西南向,方位245,直距1.5km处。该石材地距五谷村委会约3km,距yy镇9km,有至场坝的乡村路在采石场傍边经过,行政区划属yy镇五谷村民委员会管辖。本项目占地面积2.775hm2,其中矿区采矿范围平面面积2.32hm2(新采矿范围平面面积1.581hm2、采空区0.539 hm2、表土临时堆场0.20 hm2),简易道路0.325 hm2,砂石料生产场临时占地0.13hm2,炸药库、生活、办公等设施为前期开采已建(具有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本方案不考虑,以下章节不重述),开采标高1680m1740m。矿区范围累计探获22b+333类灰岩矿矿石量38.48万t;压覆矿产131.07万t;最高开采标高外矿产23.68万t;消耗122b类灰岩矿矿石量1.06万t,保有333类灰岩矿矿石量37.42万t。此期设计采出矿石量36.65万t,矿体埋藏浅,矿山露天开采。交通位置图见1.1.11。1.1.2项目区概况(1)水文气象本工程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温不高,晴天较少,雨量较多,湿度较大,霜期凌冻较重,夏季不明显。年平均气温11.3,冬季最低气温可达-11.9,夏天最高气温可达33.4;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914.6mm,每年68月为降雨季,雨量丰富,降水量占全年的47%左右。降雨最少为12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该区全年最多风向为西北风、北风,多年平均风速2.1m/s。图1.1.11ooo采石场交通位置图(2)地质、地震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滇东台褶皱带(3),构造褶皱、断裂交错出现,褶皱轴走向多呈北东南西向为主,背斜、向斜交互分布;断裂在褶皱两翼交错出现,总体上大断裂分布少,多以小断层错杂纵横为主,规模小的小断裂分布较集中,断层走向呈南北、东西向为主,断层延伸长度约15km左右,在断裂、褶皱形成的同时,岩体中也形成了不同规模的节理裂隙。总体上,区域内地质构造较复杂。依据1:20万区域地质报告(镇雄幅,云南省地质局,1976年7月),评估区在区域上经历了长期多次的地壳运动,使区内广为发育的前二叠系地层发生了多种型式的构造形变,留下了性质不明、规模不等、方向不一的构造形象,所处地块处于不断活动之中,新构造运动主要呈差异性地壳抬升运动。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2月2日颁发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范,xxx属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分组为第二组。从以往的地震资料预测,矿区属地震影响区,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好。据云南省地震目录统计记载,xxx境内没有发生过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但是周边地区的强烈地震波及镇雄,造成一定程度破坏,最大烈度达6到7度。项目区地震活动较为平静,自1965年有仪器观测以来,镇雄及邻近地区共发生地震活动60次,2.02.9级地震28次3.03.9级地震7次,5.05.9级地震1次。根据地震带划分,本地区地震强度为度区域,本项目按建筑度设防。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项目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属区域地壳稳定区。(3)土壤植被xxx土壤共分四个土纲、六个土类、十个亚类、二十四个土属、七十个土种和四十五个变种。土壤类别主要有以下几种:黄壤、黄棕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土壤在海拔1800m以下以黄壤、石灰土为主,伴有水稻土、紫色土零星分布;1800m2200m为黄棕壤;2200m以上为棕壤。全县土壤的PH值5.57.5。工程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黄色石灰土(黄泥土),其母岩母质为碳酸盐类岩石风化物。工程区的植被发育较好,山坡多为灌木丛所覆盖,坡地公路边为当地居民农田种植物,主要为玉米、豆科类及苹果、桃梨等水果,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上。项目采区不属于自然保护区,也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殊要求。(4)社会经济概况yy镇属于xxx城关镇,海拔1640m,全镇辖有8个村民委员会,10个社区,190个村(居)民小组,面积130km2,实有耕地面积38206亩。2008年全镇总人口有124342人,其中农业人口79123人,人口密度956人/ km2,全镇粮食总产量13400吨,全年肥猪出栏27134头,大牲畜存栏3119头。当地经济农业以种植烤烟、小麦、玉米、洋芋、蔬菜为主,工业以煤电、建材为主,商业以个体经济为主。1.2 方案编制深度及方案设计水平年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的有关要求,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深度与主体工程所处的设计阶段要求相适应,本项目已进入到施工准备期,因此本水土保持方案按初步设计阶段深度的要求进行编制。本工程属生产类建设项目,根据xxxooo采石场(石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区开采进度安排,本矿区建设年限为0.5年,开采年限12.5年,2010年5月开始建设,于2011年1月后建设完毕;方案设计水平年为工程完工后第1年,即2011年。运行期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水平年为工程投入运行后12.5年,即2023年。1.3防治区划分及防治标准根据水利部2006第2号文,项目所在地xxx属于金沙江下游重点治理区;按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云政发2007165号),项目所在地属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的规定,结合项目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将本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止标准等级定为级标准。1.4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主体工程设计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各项措施主要集中在采矿区内,包括表土剥离、开挖边坡的稳定措施等。表土剥离:工程施工前对灌木林地表土进行剥离,剥离面积约为1.581hm2,剥离厚度为0.8m,共剥离表土约1.26万m3,集中堆置于表土临时堆场,用于后期绿化覆土。开挖边坡稳定措施:为保证开采边坡的稳定,主体工程设计采取从上到下分级开采的方式开采,每级坡高10m,最底坡高为10m,台阶坡面角为5165,清扫平台宽均为4m;石料开采结束后,及时清理开挖面的浮石和碎石等,对于局部不稳定的地方采取喷砼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于最终级边坡在清除浮石和碎石后,进行全面喷砼处理,喷砼的边缘与截水沟边缘相接,这样可以确保最终级边坡的安全稳定。主体工程采取的开挖方式及喷砼等处理方式有利于增加边坡的稳定,避免开挖过程中发生坍塌危险,保证采矿人员的安全,同时也消除了遗留地质灾害的隐患。1.5防治责任范围项目建设区:即工程永久占地、建设期间的各种临时征、租地范围和土地使用管理范围。项目建设区总占地范围共计2.775hm2。直接影响区:指项目建设区以外由于开发建设的活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直接危害的范围,是建设单位应该负责防治的区域。该项目的直接影响区按征地线外侧周边10m范围,道路周边5m范围计,面积约为0.905hm2。1.6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本项目建设期水土流失量125.38t,运营期水土流失量3134.38t,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55.50t;预测期水土流失总量(建设期、运营期和自然恢复期)3315.26t。原地貌水土流失量约为285.76t;本项目新增水土流失量3029.50t。本工程扰动原地貌和植被总面积约为2.775hm2,工程建设生产过程中可能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约为0.95hm2。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项目运营期,本方案将采石场区定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单元。1.7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根据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工程地形单元上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以及水土流失防治的目标,结合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类型,新增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建设时序等要素对拟建工程采用分区防治的办法进行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工程措施为先导、以土地整治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临时措施为辅助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根据该项目区地形地貌等条件,将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4个水土保持防治区。区:采石场防治区;区:简易道路防治区;区: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区:砂石料生产场防治区。此外,本工程炸药库、办公区、生活区等为前期工程已建,并且具有系统的水土保持体系,本方案对这些区域不进行设计。1.8水土保持监测本项目水土保持主要监测目的是及时掌握工程区水土流失情况,了解工程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确保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正常发挥作用,为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服务。主要任务是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变化监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动态状况监测、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监测、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效果监测、水土流失6项防治目标监测。1.9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1.9.1投资估算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投资估算约45.53万元,其中主体工程设计已计列的投资约5.00万元,新增水土投资40.53万元。新增水保投资包括:工程措施20.28万元,植物措施1.94万元,临时工程4.21万元,独立费用12.00万元,基本预备费1.15万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0.95万元。水土保持方案是投资估算详见表1-1。表1-1 水土保持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序号费用名称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费用本方案水土保持工程的费用合 计一第一部分 工程措施费5.0020.2825.28二第二部分 植物措施费1.941.94三第三部分 临时措施费4.214.21四独立费用12.0012.00五一至四部分之和38.4338.43六预备费(3%)1.151.15七水土保持补偿费0.950.95水保总投资5.0040.5345.531.9.2 效益分析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9.0%,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5.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10,拦渣率可以达到99.0%,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9.0%。林草覆盖率达到57.73%。1.10 结论与建议1.10.1 结论 本项目建设所在区属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采石场区为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单元。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3.68hm2,其中项目建设区2.775hm2,直接影响区0.905hm2。通过对本工程水土流失影响的分析,结合各项目的施工特点,将水土流失防治分为4个区:采石场防治区、简易道路防治区、工程临时设施防治区、砂石料生产场防治区。预测项目建设期、运营期和自然恢复期可能造成的新增土壤流失量为1060.36t。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了较为周密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预期能达到的防治目标值为:防治责任范围内扰动土地治理率达99.0%,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5.0%,水土流失控制比控制在1.10以内,拦渣率99.0%,可绿化面积中的植被恢复系数为99.0%,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林草植被覆盖率为57.73%。方案实施后,可有效治理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周边的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恢复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从水土保持角度而言,不存在制约工程建设的不利因素,工程建设生产是可行的。1.10.2 建议(1)主体设计单位在下阶段的设计中要进一步优化设计,尽量减少弃土方量,减少工程实施造成的水土流失;(2)业主单位在主体工程招标中必须将水土保持措施纳入主体工程中,施工单位在施工时要加强施工管理,采取相应的临时防护措施,尽量减少项目建设生产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量。(3)水土保持监理单位要严格执法,加强对项目建设生产的管理,对水保措施的实施进度、质量和资金进行监控管理,同时与水行政等部门协调规划,从管理、预防、治理着手,改善和控制工程区域及周边水土流失现状。(4)水土保持监测单位需依据规程规范编制监测细则并做好水土保持监测,要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业主及施工单位发布监测预报,并根据监测安排及时编报年度监测报告,在竣工验收时提交工程监测报告。表1-2 ooo采石场石灰岩矿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2 方案编制总则2.1 方案编制的目的意义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指导方针,在充分研读项目开发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收集项目区水土保持相关研究资料和实地勘查,研究分析项目建设区原有及新增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危害,正确预测项目建设期,自然恢复期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类型、数量及其影响;根据项目主体工程及其相关设施的布局,本着全面治理和重点治理相结合、防治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科学设计水土保持监测方案,合理规划、设计水土保持措施,建立与主体工程相适应、功能齐全、效果良好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解决好项目开发建设与水土保持间的关系,有效防治项目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保证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1)根据“三同时”制度要求,解决好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水土流失的防治与主体工程建设时序融为一体,取得工程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之双赢目的。(2)通过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力争将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各分项工程的施工行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降至最低。(3)预测工程建设与运营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及其分布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及估算工程投资费用,有效地防治新增的水土流失。(4)通过编制报告书,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建筑工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义务,为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水土流失防治及水行政主管部门执法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编制本方案对确保工程顺利建设与生产安全运行、维护工程及周边水土保持与生态平衡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编制依据2.2.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8)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修订);(9)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8月29日);(10)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29日);(11)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1988年6月30日);(12)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4年7月27日) ;(13)云南省人大关于开发建设项目认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决议(2000年7月)。2.2.2部委规章(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国家计委、水利部、国家环保局1994513号文,1994年11月22日);(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审批管理规定(水利部第5号令、2005年7月8日水利部24号令修订);(3)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2号令、2000年1月31日);(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6号令,2002年10月22日,于2005年7月8日水利部24号令修订);(5)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19号令,2004年9月15日);(6)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部28号令,2006年12月18日);(7)关于修改部分水利行政行业规章的决定(水利部第24号令,2005年7月8日)。2.2.3 规范性文件2.2.3.1部委级规范性文件 (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发200038号,2000年12月21日);(2)关于加强土地管理搞好水土保持的通知(国家土地管理局、水利部、国土局1989国土字第88号文,1989年7月28日);(3)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4)关于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的通知(地质矿产部 水利部 地发1993227号);(5)水利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水利部水建管200379号、2003年3月3日);(6)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家环保总局 环发20014号,2001年1月8日);(7)关于印发水利部水土保持司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水利部 保监200115号,2001年6月6日);(8)关于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后续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办公厅 办函2002154号,2002年5月10日);(9)关于颁发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定额的通知(水总200367号,2003年1月25日);(10)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水保200389号);(11)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及矿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水利部 国土资源部 水保2004165号,2004年5月31日);(12)水利部文件水保2004332号,关于印发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20042015年的通知,2004年8月18日;(13)“关于发布2007年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的通知”中“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纳入收费项目”(财政部、国家计委财综200810号,2008年3月25日);(14)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保监200522号,2005年6月17日);(15)关于规范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工作的意见办水保2005121号。(16)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与审查管理办法(水保监20068号,2006年4月29日);(17)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公告年,2006年2号,2006年4月29日);(18)关于印发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设计与实施计划编制提纲(试行)的函(水保监200616号,2006年7月6日);(19)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水保2009187号,2009年3月25日);(20)关于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督察工作的通知(办水保200794号,2007年4月28日);(21)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保2007184号,2007年8月27日);(22)关于印发印发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要点的通知(水保监20088号);(23)关于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 财综200878号)。2.2.3.2省、市级规范性文件(1)关于在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中实行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的通知(云南省计划委员会 省水利水电厅 省水土保持委员会 云水保联字1993第10号,1993年6月30日);(2)云南省水土流失防治费及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云价费发199725号,1997年1月17日)。(3)关于转发水利部水土保持司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的通知(云南省水利厅文件 云水水保200176号,2001年7月25日)。(4)关于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云水水保200212号,2002年2月1日)。(5)关于做好国家和省级审批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送达签收工作的通知(云水水保监20043号文,2004年2月18日)。(6)云南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暂行办法(云南省水利厅第7号公告云府登265号,2006年11月10日);(7)云南省水利厅办公室文件云水办发20073号,关于贯彻落实云南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暂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2007年2月9日;(8)云南省水利厅关于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监理技术评估从业资格证书管理使用的通知(云水保监20072号,2007年2月9日)(9)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止区的公告(云政发2007165号);(10)云南省水利厅关于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通知(云水保2007205号,2007年8月13日);(11)云南省水利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设计与实施计划编制提纲(试行)的通知(云水保监20091号);(12)云南省水利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分类管理目录的通知(云水保监20093号)。2.2.4规范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008);(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收标准(SL190-2007);(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SL342-2006);(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9)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2003年);(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土保持工程运行技术管理规程(SL3122005);(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范(SL2882003);(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2200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GB/T224902008);(20)国家计委、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计价格200210号,2002年1月7日);(21)其他有关的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2.2.5 技术资料(1)云南省2004年土壤侵蚀现状遥感调查报告(云南省水利厅、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2006年2月);(2)ooo采石场石灰岩矿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说明书(贵州天宝矿产咨询服务有限公司,2010年2月);(3)云南省xxxooo采石场普通建筑材料用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昆明天骞矿产资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2010年3月);(4)云南省xxxooo采石场普通建筑材料用石灰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昆明百源矿业勘探有限公司,2010年2月);(5)ooo采石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6)ooo采石场石灰岩矿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合同。(7)镇雄有关部门提供的气象、水文、地质及水土保持相关资料。2.4 水土流失防治的执行标准按水利部20062号文“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云政发2007165号),项目所在地xxx属于国家级金沙江下游重点治理区,同时也属于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的规定,结合项目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将本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止标准等级定为级标准。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项目区属以水力侵蚀为主的西南土石山区,容许土壤流失量500t/km2a。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为:扰动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2%,土壤流失控制比1.0,拦渣率98%,林草植被恢复率99%,林草覆盖率27%。2.5 指导思想与编制原则2.5.1 指导思想本项目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突出河道治理和道路建设特点为主线,以减少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原则,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防治新增水土流失,减轻项目区原地表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工程建设,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控制,保证“三同时”的落实。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全面治理与重点治理相结合,预防保护与执法监督相结合,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尽量减少对现有水土保持设施的破坏,减少地面侵蚀、绿化、美化和优化项目区生态环境,全面防治水土流失,确保项目工程安全运行。2.5.2 编制原则为保护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促进项目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方案在编制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严格遵守各项水土保持法规、条例,并结合主体工程的特点合理进行。据此,在本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具体遵守以下原则:(1)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及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工程的地理位置、工程布局和施工特点,以及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并结合调查、查勘,合理界定工程水土流失了主治的责任范围,是做好该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前提条件。(2)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和“重点治理与一般防治兼顾”的原则。根据对水土流失现状的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必要的水土保持补充措施,使新增水土保持与原有措施及工程设计中的水保措施之间实现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功能。(3)坚持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原则。(4)注重防治措施和时效性原则。在水保方案制定过程中,注意各种防护措施在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使各种防护措施充分发挥其效能。(5)生态效益优先原则。水保工作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为重点。(6)选择防治措施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各种水土保持措施或工程中用到的材料尽量就地取材,以使节省投资。对本地匮乏的一些工程材料,应就地选择适当替代材料。水土保持措施方案制定、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在不影响水土保持效能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资金的投入,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7)防治措施技术可行和易操作性原则。在治理措施选择时,不影响治理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施工难度较小的防护措施,做到治理措施技术的可行性与易操作性。2.6设计深度及方案设计水平年2.6.1方案编制深度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的有关要求和ooo采石场石灰岩矿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图纸资料确定,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深度与主体工程所处的设计阶段要求相适应,本项目已进入到施工准备期,因此本水土保持方案按初步设计阶段深度的要求进行编制。2.6.2 方案设计水平年本工程属生产类建设项目,根据矿区开采进度安排,本矿区建设年限为3年,由于xxxooo采石场2006年11月办理的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号5321280610069)已到期,矿山现办理采矿证延续登记相关手续,新一期开采计划于2010年5月开始建设并生产,于2011年1月建设完毕,方案设计水平年为工程完工后第1年,即2011年。运行期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水平年为工程投入运行后12.5年,即2023年。届时该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全部按设计要求建成,达到验收条件。2.6.3 水保方案服务年限根据xxxooo采石场(石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生产服务年限13年,矿区建设期0.5年,开采年限12.5年,建设期与生产期合计13年。根据相关规定,水土保持方案服务年限一般为10年,主体工程建设期和生产期合计未超过15年的,水土保持方案服务年限为主体工程发生的实际年限。本项目建设期与生产期合计13年,未超过15年,结合项目情况考虑林草恢复期2年,确定本水保方案的服务年限为15年。从2010年5月至2015年4月。根据水保监20088号,专家评审认为水土保持方案的服务年限一般为10年,本项目按15年预测,水保方案的服务年限超过10年后,若有新标准,应按新规定执行,另行编制水保方案。3 项目概况3.1基本情况(1)开采权开采权人:xxxooo采石场采矿权范围拐点:本矿区由委托单位划定的采矿范围,其拐点坐标系坐标见表3-1:表3-1 采矿区拐点坐标一览表拐 点3度带坐标XY13036210.0035483730.0023036170.0035483850.0033036300.0035483930.0043036370.0035483780.00矿区面积0.0232km2开采标高16801740m(2)地理位置矿区位于xxx城西南,方位245,平距1.5km处,行政区划属yy镇五谷村民委员会管辖。矿区至五谷村委会约3km,至yy镇(xxx城)约9km,xxx至昭通市231km,至昆明市605km, 矿区有2 km的乡村公路与五谷村委会相连通,交通运输较方便(地理位置见附图01)。矿区面积23200 m2,新采矿范围面积:15810m2。矿区地理坐标:东径1045007-1045014,北纬272614-272621。矿区54北京坐标系坐标:X:3036170.00-3036370.00 Y:35483730.00-35483930.00(3)地形地貌矿区在区域上位于四川、云南、贵州交界地区,在区域上处于云贵高原东北部边缘乌蒙山脉东北部,北西部延伸横断山脉凉山山系五莲峰支系,区内地形切割强烈,切割密度大,峡谷较多,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区被河流切割成侵蚀山地,喀斯特地貌在区内东部贵滇交界地区较分布,最高海拨3752 m,最低950 m,相对高差2802 m,垂直气候明显,属属构造侵蚀、剥蚀高山地形地貌。矿区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最低点位于中部,海拔标高1762m,最高点位于评估区南西部,海拔标高1830m,相对高差68m,地形坡度2030,平均坡度25,属剥蚀低山、丘陵台地地貌,地形地貌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矿区地貌见图3.12。(4)工程性质及规模本采石场建设属于建设生产类项目,矿区122b+333类灰岩矿矿石量38.48万t;压覆矿产131.07万t;最高开采标高外矿产23.68万t;消耗122b类灰岩矿矿石量1.06万t,保有333类灰岩矿矿石量37.42万t。此期设计采出矿石量36.65万t,开采年限13年,矿山开采投资38.00万元。图3.12矿区地貌特征(5)开采简史xxxooo采石场2006年11月办理了采矿证,采矿证许可证号5321280610069,发证机关为xxx国土资源局,有效期叁年,自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生产规模3.00万吨/年。采矿证现已到期,需办理采矿证延续登记相关手续。从矿山建矿至今,约采出矿山灰岩矿资源约1.10万t,矿产品开采加工破碎后,小部份粉质用于空心砖的制作,大部份粗料用于周边生产建设的建筑材料石材。(6)采场最终边坡要素及主要技术指标露天采场的最终边坡要素见表3-2。表3-2 露天采最终边帮结构参数表序号项 目单 位参 数1台阶高度m102台阶坡面角度653最终边坡角度534安全平台宽度m4露天采场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3-3。表3-3 露天采场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项 目单位指 标1采场最高标高m17402露天底标高m16803台阶数量个64采场轮廓尺寸(长宽)m186855采场境界圈定尺寸(长宽)m100576采场内采出矿量万t36.65(7)总图及工程量xxxooo采石场为在建矿山,本次开采新增总图工程主要为高位水池、截洪沟、采场内部运输道路以及其他工业设施和工业场地。总图工程量见表3-4。矿山主要采掘设备见表3-5。表3-4 总图工程量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高位水池m3100砖混结构2截洪沟m5600.5m0.4m3新建公路m650碎石路面表3-5 矿山主要采掘设备一览表设备名称型号数量备注潜孔钻机HQD110190mm空压机VF9/71挖掘机斗容m31配破碎锤运输汽车5t6破碎系统13.2 施工组织3.2.1 开采技术条件(1)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地下水类型及特征根据地表和采场的揭露,将矿区出露岩石含隔水性分述于下:a、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岩溶裂隙含水层:为深灰色、灰色灰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岩溶发育,富岩溶含裂隙水,为矿床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中等。b、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为残坡积砂、砾石、粘土等组成。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沿其孔隙垂直渗透补给基岩孔隙含水组,其动态受大气降水的控制。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地下水补、径、排主要受降水、地形地貌、岩性等控制。大气降雨是区内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来源,补给期集中在每年雨季。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地表迳流量大,有利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交流排泄,地下水接受补给的能力较弱,其补给方式为降水通过岩石中的溶蚀裂隙、节理裂隙等形式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通过岩溶裂隙迳流,以泉的形式向地势低洼处和河谷中排泄。矿床充水因素矿体充水因素及进水方式为:a、大气降水是矿体充水的来源,受季节性影响,雨季充水量大,旱季充水量小。b、矿区及周边出露灰岩,是岩溶裂隙含水层,地表水沿裂隙带及节理带进入采场等。2)地表水矿区水系发育,中部发育一条自南向北的溪流,两岸溪沟水沿地形汇入该河流,水系属长江水系。区域最低河床标高1762m,为区内最底侵蚀标高。在采矿范围东侧约25m以外有一高位水池,面积30m2,蓄水100 m3。3)矿区供水矿区开采用水,在采矿范围东侧约25m以外有一高位水池,将水引至矿山供开采利用。生活用水可用附近村庄的自来水引至矿山,供矿山职工生活用水。(2)工程地质条件矿区内的岩土体工程地质岩组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土)组和坚硬块状结构灰岩岩组。第四系松散岩(土)组:主要为第四系砂、砾、粘土等残坡积物组成,厚110m,分布于矿区南部公路边区,现为耕地,厚度变化大,对矿床开采影响不大。坚硬块状结构灰岩岩组:主要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灰色、深灰色灰岩,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岩溶发育,局部夹燧石等杂质,岩石有微结晶石化现象,底部呈层纹藻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