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习第一讲 数与式1.1 数与式的运算1.1.1. 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立方差公式 ;(3)三数和平方公式 ;(4)两数和立方公式 ;(5)两数差立方公式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例1】 计算:解法一:原式= = =解法二:原式= = =【例2】 已知,求的值解: 练习:1、已知,求的值解: 原式=2、已知,求的值解:原式= ,把代入得原式=说明:注意字母的整体代换技巧的应用1.1.2. 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一、公式法【例1】用立方和或立方差公式分解下列各多项式:(1) (2) 分析: (1)中,(2)中解:(1) (2) 说明:(1) 在运用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因式时,经常要逆用幂的运算法则,如,这里逆用了法则;(2) 在运用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因式时,一定要看准因式中各项的符号二、分组分解法从前面可以看出,能够直接运用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主要是二项式和三项式而对于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如既没有公式可用,也没有公因式可以提取因此,可以先将多项式分组处理这种利用分组来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分组【例2】把分解因式分析:按照原先分组方式,无公因式可提,需要把括号打开后重新分组,然后再分解因式解:说明:由例3、例4可以看出,分组时运用了加法结合律,而为了合理分组,先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分组后,为了提公因式,又运用了分配律由此可以看出运算律在因式分解中所起的作用【例3】把分解因式分析:先将系数2提出后,得到,其中前三项作为一组,它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再和第四项形成平方差形式,可继续分解因式解:说明:从例5、例6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后,各组都能直接运用公式或提取公因式进行分解,并且各组在分解后,它们之间又能运用公式或有公因式,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三、十字相乘法1型的因式分解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1) 二次项系数是1;(2) 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3)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因此,运用这个公式,可以把某些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例4】 分解因式: (1)x23x2; (2)x24x12; (3); (4) 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x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就是x23x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23x2(x1)(x2)aybyxx图1242611图1231211图12212xx图121 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21中的两个x用1来表示(如图122所示)(2)由图123,得x24x12(x2)(x6)(3)由图124,得11xy图125 (4)xy(xy)1(x1) (y+1) (如图125所示)2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ax2+bx+c(a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的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则二次三项式就可分解为.【例5】把下列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 (2)解: (1)令=0,则解得, = =(2)令=0,则解得, =四、其它因式分解的方法1配方法【例6】分解因式解:说明:这种设法配成有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后将二次三项式化为两个平方式,然后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当然,本题还有其它方法,请大家试验2拆、添项法【例7】分解因式分析:此多项式显然不能直接提取公因式或运用公式,分组也不易进行细查式中无一次项,如果它能分解成几个因式的积,那么进行乘法运算时,必是把一次项系数合并为0了,可考虑通过添项或拆项解决解: 说明:本解法把原常数4拆成1与3的和,将多项式分成两组,满足系数对应成比例,造成可以用公式法及提取公因式的条件本题还可以将拆成,将多项式分成两组和一般地,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可以按照下列步骤进行:(1) 如果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公因式;(2) 如果各项没有公因式,那么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来分解;(3) 如果用上述方法不能分解,那么可以尝试用分组或其它方法(如十字相乘法)来分解;(4) 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练习: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2) (3)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2) (3)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2) (3) 4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2) (3) (4) (5) 5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2) (3) (4) (5) (6) (7) 6已知,求代数式的值7证明:当为大于2的整数时,能被120整除8已知,求证:答案:123,4 ; ;5;6781.3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表示在数轴上,数和数之间的距离绝对值的性质:(1)(2)(3)(4)【例1】解不等式: 书P14【例2】解方程:书P14【例3】 解不等式:4解法一:由,得;由,得;若,不等式可变为,即4,解得x0,又x1,x0;若,不等式可变为,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若,不等式可变为,即4, 解得x4又x3,x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0,或x413ABx04CDxP|x1|x3|图111解法二:如图111,表示x轴上坐标为x的点P到坐标为1的点A之间的距离|PA|,即|PA|x1|;|x3|表示x轴上点P到坐标为2的点B之间的距离|PB|,即|PB|x3|所以,不等式4的几何意义即为|PA|PB|4由|AB|2,可知点P 在点C(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在点D(坐标为4)的右侧 x0,或x4练习:1、解下列不等式(组): (1) (2) (3)2、解下列方程:(1) (2)3、化简:4、若,求的值5、解不等式: (1) (2)1.1.4二次根式 一般地,形如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 ,等是无理式,而,等是有理式其性质如下:(1) (2) (3) (4) 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与,与,与,与,等等 一般地,与,与,与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化简结果应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二次根式的化简常见类型有下列两种: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化简时,先将它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分母中有根式(如)或被开方数有分母(如)这时可将其化为形式(如可化为) ,转化为 “分母中有根式”的情况化简时,要把分母中的根式化为有理式,采取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根式进行化简(如化为,其中与叫做互为有理化因式)2二次根式的意义【例1】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 (2); (3)解: (1); (2); (3)【例2】计算:解法一: 解法二: 【例3】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和; (2)和.解: (1), ,又, (2) 又 42, 42, .【例4】化简:解: 【例5】化简:(1); (2) 解:(1)原式 (2)原式=, 所以,原式【例6】 已知,求的值 解:,说明:有关代数式的求值问题:(1)先化简后求值;(2)当直接代入运算较复杂时,可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倒推几步,再代入条件,有时整体代入可简化计算量练习:1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ABCD是任意实数2若,则的值是()ABCD3计算:(1) (2) (3) (4) 4化简(下列的取值范围均使根式有意义):(1) (2) (3) (4) 5化简:(1) (2) 6若,则的值为():ABCD7设,求代数式的值8已知,求代数式的值9设,求的值10化简或计算:(1) (2) (3) 答案:1 C 2 A3 (1) (2) (3) (4) 45 6 D 7 8 3 9 101.1.5分式 1分式的意义形如的式子,若B中含有字母,且,则称为分式当M0时,分式具有下列性质:;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2繁分式像,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例1】若,求常数的值解: , 解得 【例2】(1)试证:(其中n是正整数); (2)计算:;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有(1)证明:, (其中n是正整数)成立(2)解:由(1)可知 (3)证明: , 又n2,且n是正整数, 一定为正数, 【例3】设,且e1,2c25ac2a20,求e的值解:在2c25ac2a20两边同除以a2,得 2e25e20, (2e1)(e2)0, e1,舍去;或e2 e23、多项式除以多项式做竖式除法时,被除式、除式都要按同一字母的降幂排列,缺项补零(除式的缺项也可以不补零,但做其中的减法时,要同类项对齐),要特别注意,得到每个余式的运算都是减法。结果表示为:被除式=除式商式+余式【例4】计算解:练习:1、 若,则 2、正数满足,则 3、= 4、 5、已知,则 6、计算:(1)(2)(3)已知求:答案:6(1)(2)(3)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21 二次函数2.1.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问题1 函数yax2与yx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画出y2x2,yx2,y2x2的图象,通过这些函数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函数yax2与yx2的图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先画出函数yx2,y2x2的图象先列表:x3210123x294101492x2188202818yx2y2x2图2.2-1xOy从表中不难看出,要得到2x2的值,只要把相应的x2的值扩大两倍就可以了再描点、连线,就分别得到了函数yx2,y2x2的图象(如图21所示),从图21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函数y2x2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x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两倍得到同学们也可以用类似于上面的方法画出函数yx2,y2x2的图象,并研究这两个函数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图2.2-2xyO1y2x2y2(x1)2y2(x1)21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可以由yx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得到在二次函数yax2(a0)中,二次项系数a决定了图象的开口方向和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开口的大小问题2 函数ya(xh)2k与yax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几个特殊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作出函数y2(x1)21与y2x2的图象(如图22所示),从函数的同学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函数y2x2的图象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函数y2(x1)21的图象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具有“形状相同,位置不同”的特点类似地,还可以通过画函数y3x2,y3(x1)21的图象,研究它们图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a(xh)2k(a0)中,a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大小及方向;h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左右平移,而且“h正左移,h负右移”;k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上下平移,而且“k正上移,k负下移”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方法:由于yax2bxca(x2)ca(x2)c ,所以,yax2bxc(a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yax2的图象作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得到的,于是,二次函数yax2bxc(a0)具有下列性质:(1)当a0时,函数yax2bxc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对称轴为直线x;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时,函数取最小值y(2)当a0时,函数yax2bxc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对称轴为直线x;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函数取最大值y xyOxA图2.2-3xyOxA图2.2-4上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图223和图224直观地表示出来因此,在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例1】 求二次函数y3x26x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取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xOyx1A(1,4)D(0,1)BC图2.25解:y3x26x13(x1)24,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1;顶点坐标为(1,4);当x1时,函数y取最大值y4;当x1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1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采用描点法画图,选顶点A(1,4),与x轴交于点B和C,与y轴的交点为D(0,1),过这五点画出图象(如图25所示)说明:从这个例题可以看出,根据配方后得到的性质画函数的图象,可以直接选出关键点,减少了选点的盲目性,使画图更简便、图象更精确【例2】 某种产品的成本是120元/件,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售价x(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件)之间关系如下表所示:x /元130150165y/件705035若日销售量y是销售价x的一次函数,那么,要使每天所获得最大的利润,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此时每天的销售利润是多少?分析:由于每天的利润日销售量y(销售价x120),日销售量y又是销售价x的一次函数,所以,欲求每天所获得的利润最大值,首先需要求出每天的利润与销售价x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再由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出每天利润的最大值解:由于y是x的一次函数,于是,设ykx(B)将x130,y70;x150,y50代入方程,有 解得 k1,b200 yx200设每天的利润为z(元),则z(x+200)(x120)x2320x24000 (x160)21600,当x160时,z取最大值1600答:当售价为160元/件时,每天的利润最大,为1600元【例3】把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x2的图像,求b,c的值解法一:yx2bxc(x+)2,把它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的图像,也就是函数yx2的图像,所以, 解得b8,c14解法二:把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x2的图像,等价于把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x2bxc的图像由于把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x4)22的图像,即为yx28x14的图像,函数yx28x14与函数yx2bxc表示同一个函数,b8,c14说明:本例的两种解法都是利用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规律来解决问题,所以,同学们要牢固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这两种解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解法一,是直接利用条件进行正向的思维来解决的,其运算量相对较大;而解法二,则是利用逆向思维,将原来的问题等价转化成与之等价的问题来解,具有计算量小的优点今后,我们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4】已知函数yx2,2xa,其中a2,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 分析:本例中函数自变量的范围是一个变化的范围,需要对a的取值进行讨论解:(1)当a2时,函数yx2的图象仅仅对应着一个点(2,4),所以,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是4,此时x2;(2)当2a0时,由图226可知,当x2时,函数取最大值y4;当xa时,函数取最小值ya2;(3)当0a2时,由图226可知,当x2时,函数取最大值y4;当x0时,函数取最小值y0;(4)当a2时,由图226可知,当xa时,函数取最大值ya2;当x0时,函数取最小值y0xyO2axyO2aa24图2.26xyOa224a22xyOaa24说明:在本例中,利用了分类讨论的方法,对a的所有可能情形进行讨论此外,本例中所研究的二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不是取任意的实数,而是取部分实数来研究,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通常需要借助于函数图象来直观地解决问题【例5】当时,求函数的最小值。 见书P51例2练习:1、求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当 取时的函数值分别是,试比较的大小。2、当自变量在下列范围内取值时,求函数的最值。 (1);(2);(3)3、当时,求函数的最大值。4、已知,求函数的最小值。5、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6、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7、求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答案:1、开口向上,对称轴,顶点坐标,2、(1)5,-3;(2)0,-4;(3)0,-4; 3、略; 4、略 5、; 6、时,无最小值;7、(1) (2) (3) (4) (5)2.1.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通过上一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两种形式:1一般式:yax2bxc(a0);2顶点式:ya(xh)2k (a0),其中顶点坐标是(h,k)除了上述两种表示方法外,它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为了研究另一种表示方式,我们先来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当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相交时,其函数值为零,于是有ax2bxc0 并且方程的解就是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纵坐标为零),于是,不难发现,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方程的解的个数有关,而方程的解的个数又与方程的根的判别式b24ac有关,由此可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根的判别式b24ac存在下列关系:(1)当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0也成立(2)当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抛物线的顶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则0也成立(3)当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则0也成立于是,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A(x1,0),B(x2,0),则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根,所以x1x2,x1x2,即 (x1x2), x1x2所以,yax2bxca() = ax2(x1x2)xx1x2 a(xx1) (xx2) 由上面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下面结论: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A(x1,0),B(x2,0)两点,则其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a(xx1) (xx2) (a0)这样,也就得到了表示二次函数的第三种方法:3交点式:ya(xx1) (xx2) (a0),其中x1,x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今后,在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选用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这三种表达形式中的某一形式来解题 【例1】 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在解本例时,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最大值、顶点位置,从而可以将二次函数设成顶点式,再由函数图象过定点来求解出系数a解: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而最大值一定是其顶点的纵坐标,顶点的纵坐标为2又顶点在直线yx1上,所以,2x1,x1顶点坐标是(1,2)设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3,1),解得a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即y2x28x7说明:在解题时,由最大值确定出顶点的纵坐标,再利用顶点的位置求出顶点坐标,然后设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最终解决了问题因此,在解题时,要充分挖掘题目所给的条件,并巧妙地利用条件简捷地解决问题【例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分析一:由于题目所给的条件中,二次函数的图象所过的两点实际上就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于是可以将函数的表达式设成交点式解法一: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可设二次函数为ya(x3) (x1) (a0),展开,得 yax22ax3a, 顶点的纵坐标为 ,由于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到x轴的距离2,|4a|2,即a所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或y分析二:由于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所以,对称轴为直线x1,又由顶点到x轴的距离为2,可知顶点的纵坐标为2,或2,于是,又可以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设成顶点式来解,然后再利用图象过点(3,0),或(1,0),就可以求得函数的表达式解法二: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对称轴为直线x1又顶点到x轴的距离为2,顶点的纵坐标为2,或2于是可设二次函数为ya(x1)22,或ya(x1)22,由于函数图象过点(1,0),0a(11)22,或0a(11)22a,或a所以,所求的二次函数为y(x1)22,或y(x1)22说明:上述两种解法分别从与x轴的交点坐标及顶点的坐标这两个不同角度,利用交点式和顶点式来解题,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3】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22),(0,8),(2,8),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解:设该二次函数为yax2bxc(a0)由函数图象过点(1,22),(0,8),(2,8),可得 解得 a2,b12,c8所以,所求的二次函数为y2x212x8通过上面的几道例题,同学们能否归纳出:在什么情况下,分别利用函数的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来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练习: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且抛物线与轴两交点间的距离为4, 求其解析式。3、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 (1)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用配方法把由(1)所得的解析式化为的形式,并求出该抛物线的 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3)求抛物线与轴的两个交点的坐标及的面积。4、抛物线过点且其顶点在直线上,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和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5、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为,方程的两个实根为,且,求的值。答案:1、;2、;3、(1);(2)顶点,对称轴,(3)4、(1);(2)5、2.1.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一、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与对称变换1平移变换问题1 在把二次函数的图象进行平移时,有什么特点?依据这一特点,可以怎样来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我们不难发现:在对二次函数的图象进行平移时,具有这样的特点只改变函数图象的位置、不改变其形状,因此,在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问题时,只需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式研究其顶点的位置即可【例1】 求把二次函数yx24x3的图象经过下列平移变换后得到的图象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1)向右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1个单位;(2)向上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分析:由于平移变换只改变函数图象的位置而不改变其形状(即不改变二次项系数),所以只改变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位置(即只改变一次项和常数项),所以,首先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变形为顶点式,然后,再依据平移变换后的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位置求出平移后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解析式解:二次函数y2x24x3的解析式可变为 y2(x1)21,其顶点坐标为(1,1)(1)把函数y2(x1)21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1个单位后,其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3,2),所以,平移后所得到的函数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就为 y2(x3)22(2)把函数y2(x1)21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其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1, 2),所以,平移后所得到的函数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就为 y2(x1)222对称变换问题2 在把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进行对称变换时,有什么特点?依据这一特点,可以怎样来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我们不难发现:在把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进行对称变换时,具有这样的特点只改变函数图象的位置或开口方向、不改变其形状,因此,在研究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变换问题时,关键是要抓住二次函数的顶点位置和开口方向来解决问题xyOx1A(1,1)A1(3,1)图2.27【例2】 求把二次函数y2x24x1的图象关于下列直线对称后所得到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1)直线x1;(2)直线y1解:(1)如图227,把二次函数y2x24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作对称变换后,只改变图象的顶点位置,不改变其形状xyOy1A(1,1)B(1,3)图2.28由于y2x24x12(x1)21,可知,函数y2x24x1图象的顶点为A(1,1),所以,对称后所得到图象的顶点为A1(3,1),所以,二次函数y2x24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后所得到图象的函数解析式为y2(x3)21,即y2x212x17(2)如图228,把二次函数y2x24x1的图象关于直线x1作对称变换后,只改变图象的顶点位置和开口方向,不改变其形状由于y2x24x12(x1)21,可知,函数y2x24x1图象的顶点为A(1,1),所以,对称后所得到图象的顶点为B(1,3),且开口向下,所以,二次函数y2x24x1的图象关于直线y1对称后所得到图象的函数解析式为y2(x1)23,即y2x24x1二、分段函数一般地,如果自变量在不同取值范围内时,函数由不同的解析式给出,这种函数,叫作分段函数 【例3】 在国内投递外埠平信,每封信不超过20g付邮资80分,超过20g不超过40g付邮资160分,超过40g不超过60g付邮资240分,依此类推,每封xg(0x100)的信应付多少邮资(单位:分)?写出函数表达式,作出函数图象分析:由于当自变量x在各个不同的范围内时,应付邮资的数量是不同的所以,可以用分段函数给出其对应的函数解析式在解题时,需要注意的是,当x在各个小范围内(如20x40)变化时,它所对应的函数值(邮资)并不变化(都是160分)解:设每封信的邮资为y(单位:分),则y是x的函数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x(克)y(分)O图2.29 20 40 60 80 10040032024016080 由上述的函数解析式,可以得到其图象如图229所示【例4】如图2.210所示,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的边上有一个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CD移动一周后,回到A点设点A移动的路程为x,PAC的面积为y(1)求函数y的解析式;(2)画出函数y的图像; (3)求函数y的取值范围分析:要对点P所在的位置进行分类讨论解:(1)当点P在线段AB上移动(如图2210),即0x2时,yx;ACBDP图2.210当点P在线段BC上移动(如图2210),即2x4时,y4x;当点P在线段CD上移动(如图2210),即4x6时,yx4;当点P在线段DA上移动(如图2210),即6x8时,y8x综上所述,函数f(x)的解析式为xyO22468图2.211(2)函数y的图像如图2211所示(3)由函数图像可知,函数y的取值范围是0y2练习: 1、已知函数,则当时, ;当时, ; 2、已知函数,则当时, ;当时, ; 则当时, 。 3、已知函数,当时,求对应的自变量。 4、已知函数,如果,求的范围。 5、已知点从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顶点出发,顺次经过移动一周后回到 点,设表示点的行程,表示线段的长,试求关于的函数。 6、已知函数(为常数)在上的最小值为,试将用表示出来。 答案: 1、2,12; 2、4,0,; 3、; 4、 5、 ; 6、2.2 一元二次方程2.2.1根的判别式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 因为a0,所以,4a20于是(1)当b24ac0时,方程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1,2;(2)当b24ac0时,方程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 x1x2;(3)当b24ac0时,方程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的左边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24ac来判定,我们把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来表示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1)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1,2;(2)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1x2;(3)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判定下列关于x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1)x23x30; (2)x2ax10; (3) x2ax(a1)0; (4)x22xa0解:(1)3241330,方程没有实数根(2)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a241(1)a240,所以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a241(a1)a24a4(a2)2,所以,当a2时,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1x21;当a2时,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11,x2a1(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2241a44a4(1a),所以当0,即4(1a) 0,即a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 当0,即a1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1x21; 当0,即a1时,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在第3,4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a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练习:1、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的实数根的个数:(1) (2) (3) 解:(1) , 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 原方程可化为: , 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 原方程可化为: , 原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在求判断式时,务必先把方程变形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的范围:(1)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方程有实数根;(4) 方程无实数根解:(1) ;(2) ;(3) ;(4) 3、已知实数、满足,试求、的值解:可以把所给方程看作为关于的方程,整理得:由于是实数,所以上述方程有实数根,因此:,代入原方程得:综上知:2.2.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实数根 ,则有 ;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如果ax2bxc0(a0)的两根分别是x1,x2,那么x1x2,x1x2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2pxq0,若x1,x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 x1x2p,x1x2q,即 p(x1x2),qx1x2,所以,方程x2pxq0可化为 x2(x1x2)xx1x20,由于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根,所以,x1,x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2(x1x2)xx1x20因此有以两个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2(x1x2)xx1x20【例2】 已知方程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分析: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可以直接将这一根代入,求出k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的值解法一:2是方程的一个根,522k260,k7所以,方程就为5x27x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如何取消中介看房协议书
- 文明施工协议书
- 电影认购协议书
- 2025网络购销版合同
- 电池配料工协作配合积极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安全技术规程
- 公司食糖制造工岗位设备安全技术规程
- 2025版商业写字楼租赁合同
- 景德镇市重点中学2026届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四川省雅安市2026届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数字化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性路径探索
- 儿童舞台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
- 船舶贸易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上海海事大学
- GB/T 14294-2008组合式空调机组
- 福建师范大学2023年815写作与翻译考研真题(回忆版)
- 【语法】形容词的最高级-完整版课件
- 幼儿园大班数学:《层级分类》 课件
- 沪教版六年级地理知识点
-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运行情况报告
- 世界汽车工业课件
- 第二章_平面机构的平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