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的解题研究.pdf_第1页
高考数学的解题研究.pdf_第2页
高考数学的解题研究.pdf_第3页
高考数学的解题研究.pdf_第4页
高考数学的解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考数学的解题研究高考数学的解题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 罗增儒 1 1从数学高考到高考数学从数学高考到高考数学 从 1977 年恢复高考 各省单独命题 到 2006 年陕西高考单 独命题 历史走过了波澜壮阔的 30 个春秋 环绕着高考工作的 文化积累正在考试学 数学等维度形成学术成果 1 11 1数学高考数学高考 1 数学高考的性质 毕业考是基础教育的终点 高考是高等教育的起点 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 有竞争 平时教学按教学规律进行 高考复习按考试规律进行 2 数学高考命题的风格 高考命题一直在 稳中求进 稳中求变 稳中求新 探索 公 平选拔 为素质教育服务的道路 已形成了一些稳定性的风格和 值得注意的导向 在明确考查 三基四能力 的基础上 更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 考查 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主体上考查中学数学的同时 体现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 需要 特别是一些有挑战性的压轴题 尤其各省独立命题之后 注 重理论数学 检测考生后继学习的潜能 有人看到了高考与竞赛的 相互渗透 新课程理念的渗透 虽然新世纪课程改革刚刚起步 高中教材 2 才开始试用 但其三维目标和十个基本理念已开始渗透 课程改革 改到哪里 高考改革也改到哪里 如 命题范围拓展了 出现人文 关怀 体现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课程目标 在命题技术上 可以看到 以教材为依据 又不拘泥于教材 在知识交汇处设计命题 能力立意 改变了过去的知识立意 减少题量 降低难度 增加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 对三类题型设计了两个从易到难的三个小高潮 变小量难题把关为全卷把关 试题切入容易深入难 阶梯题 避免死记硬背的内容和繁琐的运算 试卷提供难记易忘的公 式 文理分卷 难度有区别 姐妹题 研究或了解高考命题的动向 能使我们的高考指导工作思想更 明确 操作更有针对性 平稳过渡 降低难度 控制满分 提高总分 总体形似 少 量创新 3 数学高考复习的组织 指导思想 以考试规律为指导 以近年高考命题的稳定性风格为导向 依纲靠本 3 以解题训练为中心 以中档综合题为重点 以近年高考试题为基本 素材 高考复课的三阶段安排已经是一个常规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 第二阶段专题讲座 第三阶段模拟训练 其实质应是思维素质竖向提升的三个层次 是从知识到方法 到能力 的拾级登高 4 数学复习题的编拟 5 数学模拟考试的组织与讲评 6 数学高考临场的策略 高考临场的基本建议 保持内紧外松的临战状态 使用适应高考的答题策略 运用应对选拔的考试技术 高考答题的技术 提前进入角色 迅速摸清 题情 执行 三个循环 做到 四先四后 答题 一慢一快 立足中下题目 力争高上水平 4 立足一次成功 重视复查环节 内紧外松 从解题策略到分段得分 分解分步 缺步解答 引理思想 跳步解答 以退求进 退步解答 正难则反 倒步解答 扫清外围 辅助解答 7 高考填报志愿 升学优先 就业优先 专业优先 把个人兴趣 成本优先 把收费较低 地区优先 几项兼顾 家长决定 8 如高考无效题的研究 例 1已知 18 log 92 a a 185 b 求 36 log45 1978 年 2a 多 余 用 a b表示 不唯一 例 2 抛物线的方程是 2 2yx 有一个半径为 1 的圆 圆心在 x轴上运动 问这个圆运动到什么位置时 圆与抛物线在交点处 的切线互相垂直 1980 年 5 例 3设甲是乙的充分条件 乙是丙的充要条件 丙是丁的 必要条件 那么丁是甲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1986 年 例 4一个正三棱台的下底与上底周长分别为 30 12 侧面积等于两底面积之差 求斜高 1987 年 高为零 例 5如果函数sin cos yxx 的最小正周期是4 那么常 数 为 1992 年 默认0 例 6已知直线 1 l和 2 l的夹角的平分线为 yx 如果 1 l的方程是 0ax byc 0ab 那么 2 l的方程是 A 0bxayc B 0ax byc C 0bxayc D 0bxayc 1992 年 不可能平分 例 7设 1 42 xx f x 则 1 0f 1993 年 23 题 例 8设I为全集 集合 M NI 若MNN 则 A MN B MN C MN D MN 1995 年 例 9设等比数列 n a的前n项和为 n S 若 369 2SSS 求数列 的公比q 1996 年文史 21 实数还是复数 例 10如果函数abxaxy 2 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 则点 6 ba 在aOb平面上的区域 不包含边界 为 2003 年 标准答案 图 C 例 11下面是关于三棱锥的四个命题 底面是等边三角形 侧面与底面所组成的二面角都相等的 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底面是三角形 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底面是等边三角形 侧面的面积都相等的三棱锥是正三棱 锥 侧棱与底面所组成的角都相等 且侧面与底面所组成的二 面角都相等的三棱锥市政三棱锥 其中 真命题的编号是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编 号 2005 年全国文科 16 题 答案为 例 12 f x是定义在 R R 上的以 3 为周期的奇函数 且 20 f 则方程 0f x 在区间 0 6内解的个数的最小值是 A 2 B 3 C 4 D 5 2005 年福建 例 13已知向量 7 2cos tan 224 xx a 2sin tan 2424 xx b 令 f xa b 是否存在实数 0 1 x 使 0f xfx 若存在 则求出x的值 若不存在 则证明之 2005 年江西 例 14 1 21 2 高考数学高考数学 1 高考数学的特征 2 数学高考试题的由来 3 数学高考解题的特点 4 数学高考选择题的求解 5 数学高考填空题的求解 6 数学高考解答题的求解 7 数学高考解题的错误分析 解对了也会有策略性错误 8 2 2数学高考解题的案例分析数学高考解题的案例分析 用教育叙事的方式进行解题经验的积累与提炼 2 12 1案例案例 1 1 20062006 陕西理陕西理 2 2 的讨论的讨论 知识基础 例例 1 1复数 2 1 1 i i 等于 8 A 1i B 1i C 1i D 1i 解法 1 先处理分母 2 2 1 1 1 1 111 iii i iii 解法 2 先处理分子 2 1 21 1 111 iii i iii 解法 3 分子分母乘以i 222 1 1 1 1 1 1 1 ii ii i i i ii ii 解法 4 分母提取i 22 1 1 1 1 11 iii i ii ii 解法 5 分子提取i 2 2 1 1 1 11 ii i ii ii 解法 6 用恒等式 22 110ii 解法 7 用i的定义 11 11 ii i ii 解法 8 倒推 把四个选项代入验证 结论也是已知信息 A 22 11 ii B 2 111 iii C 22 11ii D 2 111 iii 9 解法 9 辐角象限的直观选择 结论也是已知信息 解法 10 2 22 22 22 2案例案例 2 2 2 2 2006200620062006 陕西理陕西理 8 8 8 8 的讨论的讨论 逻辑基础 例例 1 1 1 1已知不等式 1 9 a xy xy 对任意正实数 x y恒成 立 则正实数a的最小值为 A 2 B 4 C 6 D 8 这是一道不等式恒成立的参数确定问题 结论似乎不难得 出 但解题依据却未必能说清楚 2 2 12 2 12 2 12 2 1多种解法的思考多种解法的思考 解法 1条件变形后 应用二元均值不等式 1a xy xy 1 12 yax a xy aa 2 1 a 于是 只要 2 19a 4a 得a的最小值为 4 选 B 解法 2 条件变形后 应用三元均值不等式 10 1 1 a xy xy yax a xy 31 3 y ax a xy 32 1 3 a 于是 只要 32 16 1 396 9 aa 得a的最小值为 16 3 9 选择支无一为所求 解法 3条件变形后 应用四元均值不等式 1 1 a xy xy yax a xy 44 1 4 y ax a xy a 于是 只要 81 49 16 aa 得a的最小值为 811 5 1616 选择支 无一为所求 解法 4应用二元均值不等式消去 x y 有 11 1 224 aa xyxya xyxy 于是 只要 81 49 16 aa 得a的最小值为 811 5 1616 选择支无一为所求 解法 5由 1 9 a xy xy 22 9xyyaxaxyxy 22 8 axyaxyxy 得等号成立的条件是 22 2 28 axyaxy aa 解方程得4a 得a的最小值为 4 选 B 解法 6同上有 22 8axyaxyxy 2222 3 3axyaxyax y axy 得 32 16 386 9 aa 2 2 22 2 22 2 22 2 2思考 错在那里 原因是什么 思考 错在那里 原因是什么 12 1 选择支设计的典型性 2 6 8 是本题的典型错误吗 2 为什么用不同的均值不等式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哪些解 法是对的 哪些解法是错的 3 对 f ag a 能否说当等号成立时 f a取最小值 为 什么由 1a xy xy 2 1a 能推出 2 1a 9 4 不等式 1a xy xy 2 1a 1a xy xy 313 y ax a xy 32 13 a 1a xy xy 44 1 y ax a xy 4 a 能取等号码 对任意正实数 x y恒成立吗 5 设 y tytx x 有 1a xy xy 13 1 1 1 1 a xtx xtx a t t a at t 一般地 函数 1 a g tat t 的最小值与定义域有关 请思考 例例 2 2 2 2 2 2 1xc f x xc c 为非负常数 2 2 1 1 xc f x x c 为非负常数 的最小值 2 2 3 2 2 3 2 2 3 2 2 3 解法解法 解法 7转化为 1 min9 a xy xy 由条件变形后配方有 1a xy xy 2 2 1 1 yax a xy yax a xy 2 1 a 当 yax yax xy 时 函数 F x y 1a xy xy 取到最小值 2 1 a 故有 2 19a 14 得4a 故a的最小值为 4 选 B 说明这个解法的实质步骤是用二维柯西不等式求 1a xy xy 的最小值 解法 8转化为 2 2 44 xy amax x xy 由 1 9 a xy xy 2 2 28 4 xyxyy a x xyx xy 得 不等式对任意正实数 x y恒成立 因而 2 2 44 xy amax x xy 当2yx 时 正实数a取最小值 4 选 B 解法 9由 1a xy xy 1 yax a xy 把2 4 6 8a 依次代入 22 12332 2 yxyx xyxy 不能对任意正实数 x y恒大于 9 2yx 就不成立 44 14554 yxyx xyxy 可以保证对任意正实数 x y恒大于 9 故得a的最小值为 4 选 B 15 2 32 32 32 3案例案例 3 3 3 3 2006200620062006 陕西理陕西理 19 19 19 19 的讨论的讨论 模式识别 这是一道常规立体几何题 对学生来说情境并不陌生 课本 有这样的原型 人教版 数学 第二册下 A 第 40 页 近年高 考有 形似题 它的求解体现了高考解题的基本策略 模式识 别 化归为课本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化归为往届高考题 例例 1 1 1 1如图 1 l AB 点A在直线l上的射影为 1 A 点B在直线l上的射影为 1 B已知2AB 11 1 2AABB 求 1 直线AB分别与平面 所成角的大小 图 1 2 二面角 11 AABB 的大小 这道题目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垂直 条件中 平面是互相垂 直的 射影也源于垂直 11 AAl BBl 结论中 线面所 成的角依赖于线面垂直 面面所成的角依赖于线面垂直或线线垂 直 为什么高考立体几何题这么喜欢垂直呢 我们认为这与立体 几何的学科特点有关 2 3 2 3 2 3 2 3 1 1 1 1立体几何解题要抓垂直立体几何解题要抓垂直 16 从学科特点和高考命题上分析 垂直都是解立体几何题的一 个关键突破口 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出论据 垂直是立体几何核心知识中的核心 一方面它是定义立体几何新概念的重要工具 如异面直线的距 离 线线 线面 面面所成角等异于平面几何的全新概念都与 垂 直 有关 另方面 它是空间位置关系转化的立交桥 如三垂线定理 众 多的性质定理或者判定定理都依赖于垂直条件 同时它还是各类计算公式 角 距离 面积 体积等 的必要 构成 可以说 垂直 的知识容量大 关联元素多 发散余地大 在客观上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立体几何中 可谓 处处有垂直 垂直无处不在 垂直是高考立体几何命题重点中的重点 由于垂直的核心地位 在高考立体几何命题中它理所当然的成为 重点考察的对象 近年来 由于教材的原因 垂直的地位又被进一步强化 因为高 中教材的立体几何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传统的综合几何体系 主体 一 个是空间向量的体系 命题中为了双方兼顾 常常有便于建立空间坐标系 的考虑 因而都故意设计有垂直的条件 垂直是探索解题思路的重要突破口 17 从探索解题思路的角度看问题 垂直也需要放在优先考虑的地 位 面对多个已知条件不妨优先选择垂直的条件 构造辅助线不妨 优先作出垂直的辅助线 垂线或垂面 面对关系的转化也不妨优先 使用垂直关系来促进转化 抓住了垂直 不是只抓垂直 并做上一批高考立体几何题 临场 的立体几何成绩一定能有立竿见影的提高 立体几何中的垂直包括 线线垂直 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 其中最基本的是线线垂直 而最 关键 最体现空间特征的是线面垂直 解法 1如图 2 直线AB分别与平面 所成的角为 1 BAB 直 线AB分别与平面 所成角的为 1 ABA 二面角 11 AABB 的平面角为 1 A FE 略 图 2 图 3 解 法 2如 图3 建 立 空 间 直 角 坐 标 系 使 11 0 0 0 0 0 1 0 1 0 2 1 0AABB 略 解法 3 1 如图 4 将已知条件实现在长方 体中 则直线AB与平面 所成的角为 1 BAB 直线 AB与平面 所成角的为 1 ABA 在直角 1 BAB 中 有 1 22ABBB 故 1 BAB 45 在直角 1 ABA 中 有 18 1 22ABAA 故 1 ABA 60 2 如图 4 作 ACAB BDAB 有 1 1 3 sin60 2 sin451 ACAA BDBB 设二面角 11 AABB 的平面角为 则图 4 11 11 11 11 cos 3 1 2 211 423 CA DB CADB CAAADBBB AAABBBAB 2111 1 012cos6022 cos1354 244 23 2111 0 2223 1 3 得 3 arccos 3 2 3 32 3 32 3 32 3 3变题变题 变题 1如图 5 四边形 11 AA B B中 1 AB B 是直角三角形 11 45B ABB BA 1 AA B 是直角三角形 11 2A ABA BA 现将 1 AB B 绕 19 AB旋转 使 11 0AA BB 求 1 直线AB分别与平面 11 A B B 11 AA B所成角的大小 2 二面角 11 AABB 的大小 图 5图 6 变题 2如图 6 1 ABB 中 有 1111 30 45 AABBABBAB B 现将 三角形沿高线 1 AA对折 使 11 BBAB 求 1 直线AB分别与平面 11 A B B 11 AA B所成角的大小 2 二面角 11 AABB 的大小 变题 3在三棱锥 11 AA B B 中 1 AA 面 11 A BB 1 BB 面 1 AAB 已知 1 1 AA 1 2BB 2AB 求 1 直线AB分别与平面 11 A B B 11 AA B所成角的大小 2 二面角 11 AABB 的大小 2 42 42 42 4案例案例 4 4 4 4 2006200620062006 陕西理陕西理 21212121的讨论的讨论 化归为课本已经解决的问题 如果要用一句话回答 怎样解答高考数学题 我认为最实 用也最重要的是 化归为课本已经解决的问题 2 4 02 4 02 4 02 4 0理由理由 1 因为课本是学生知识资源的基本来源 也是学生解题 20 体验的主要引导 离开了课本 学生还能从哪里找到解题依据 解题方法 解 题体验 还能从哪里找到解题灵感的撞针 高考解题一定要抓 住 课本 这个根本 2 课本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 有的试题直接取自教材 或为原题 或为类题 有的试题是课本概念 例题 习题的改编 有的试题是教材中的几个题目 几种方法的串联 并联 综合与开拓 少量难题也是按照课本内容设计的 在综合性 灵活性上 提出较高要求 按照高考怎样出题来处理高考怎样解题应是顺理成章的 3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解题策略 这种做法体现了化归思想和模式识别的解题策略 对 50 80 的高考题都是有效的 所以 拿到一道高考题 在理 解题意后 应立即思考问题属于哪一学科 哪一章节 与这一章 节的哪个类型比较接近 解决这个类型有哪些方法 哪个方法 可以首先拿来试用 这一想 下手的地方就有了 前进的方向也 大体确定了 就是说 从辨认题型模式入手 向着提取相应方法 使用相应方法解题的方向前进 当然化归为课本已经解决的问题是有层次的 可分为 直接用 21 转化用 整合用 2 4 12 4 12 4 12 4 1 例证例证 1 1 1 1 最新的高考题最新的高考题 例例 1 1 1 1如图 1 三定点 2 1 0 1 2 1ABC 三动点 D E M 满足 DEtDMBCtBEABtAD 1 0 t 1 求动直线 DE 斜率的变化范围 2 求动点 M 的轨迹方程 2006 年陕西省理科 21 题 12 分 说明说明 1 1 本题以平面向量为载体 图 1 设计了 6 个点 3 定 3 动 的 3 个等式 ADBEDM t ABBCDE 1 0 t 求直线斜率及轨迹的方程 是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综合 叫做 在知识的交汇处命题 说明说明 2 2题目的知识背景可以作多角度的理解 解析几何的参数方程背景 见人教版高中课本 115 p 5 5 三次用定比分点公式可得动点M的参数方程 若去掉向量载 体 题目可变为纯解析几何题 例例 2 2 2 2如图 2 在Rt ABC 中 直线AC的方程为1yx 直线BC的 方程为1yx 2 2ACBC 在斜边AB上取点M 使满足 22 AMBC MBCA 求点M的轨迹方程 图 2 课本的例题背景 人教版高中 数学 第一册 下 第 109 页例 5 为 例例 3 3OA OB不共线 APtAB tR 用OA OB 表示OP 如图 3 运用向量的加减运算可得 OPOAAPOAtAB OAt OBOA 1t OAtOB 图 3 这表示了联结AB的直线 也表示了定比分点公式 三次利 用上式即可求得动点M 平面几何背景 例例 4 4 4 4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 F为斜边AC的中点 又D在AB 上 E在BC上 M在DE上 过B作 BB AC 过M作 MHBB 若 ADBEDM ABBCDE 则 M FM H 图 4 这表明点M到定点F的距离 等于到定直线 BB的距离 按 定义 点M的轨迹为抛物线 O B A P x y MA C 0 1 1 B 1 1 23 伯恩斯坦多项式 算子 背景 对 12 1 01 212 1 1 1 mt btb bt ata bt ata 引进位移算子 2 1 2 iiii EaaE aa 可得 22 012 222 000 2 0 1 2 1 1 2 1 1 mtatt at a tatt Eat E a ttEa 这正是二阶伯恩斯坦多项式 算子 也是例 1 中的OM 这 个数学工具在汽车设计和飞机制造中有广泛的应用 贝齐尔曲 线 因而也可以认为 此高考题来源于生产实践 飞机制造 说明说明 3 3解法 根据题目的结构与背景 可分为四大类 以向量运算为主 解法 1 解法 2 向量运算与解析几何运算结合 解法 3 以解析几何运算为主 解法 4 综合几何方法 解法 5 来自阅卷现场的信息是 本题得分率不高 难度系数为 0 32 得 0 分的占 45 未必都是不会 部分人是没时间做 学 生的解法基本上都是转化为坐标 以解析几何运算为主 不会 用向量来直接求解 不管本题的原始设计如何 对教学来说 选 24 择课本背景引导高考解题是明智的 第 1 问的讲解 数形结合 差异分析 直观很明显 由 DE 夹在 AB CB 之间知 11 BCDEBA kkk 但是 怎样将明显的直观 表达为严格的数学运算呢 据知 有 20 的考生都看到了直观 却没有几个能严格表达的 我们 认为 这只不过是斜率公式变形为定比分点公式 1 1 BCBA BCDEBADE BCBA DE kk kkkk kk k 1 EBBD EDEBBD ED yyyy yyxxxx xx 左右两边的差异在于点 B 的坐标 当 EB xx 时 1 DE k 当 DB xx 时 1 DE k 当 EBD xxx ab 0 m 则 mb ma b a 这个例题有 10 多种解法 在 89 年广东 85 年上海 以及 95 98 01 04 年全国高考中多次用到 请看高考题 例例 1 1如果0mba 那么 coscoscos bmbbm A amaam coscoscos bbmbm B aamam coscoscos bmbbm C amaam coscoscos bmbmb D amama 1989 年广东高考题 例例 2 2设 n a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 n S是其前n项和 1 证明 2 1 2 nn n lgSlgS lgS 使得 28 2 1 2 nn n lg Sclg Sc lg Sc 1995 年理科第 25 题 12 分 例例 3 3对一切大于 1 的自然数 求证 11121 1 1 1 35212 n n 1985 年上海高考题 例例 4 4已知数列 n b是等差数列 11210 1 145bbbb 1 求数列 n b的通项 n b 2 设数列 n a的通项 1 log 1 na n a b 其中0 a 且1a 记 nn Sa是数列前n项和 试比较 n S与 1 1 3 an log b 的大小 并证明你的结 论 1998 年理科第 25 题 12 分 例例 5 5已知 i m n是正整数 且1imn 1 证明 iiii mn n pm p 2001 年理科第 20 题 例例 6 6已知数列 n a为等比数列 25 6162aa 1 求数列 n a的通项公式 2 设 n S是数列 n a的前n项和 证明 2 2 1 1 nn n S S S i 2004 年文科第 18 题 这几道题目课本都没有出现过 但例 2 1 可以认为是真分数 29 不等式的直接用 加上余弦函数的单调性 例 2 2 1 与例 2 6 2 可以认为是真分数不等式的变形用 如果我们没有 化归 为课本已经解决的问题 的思想准备 可能就想不到用真分数不 等式 或在变形式 2 21nnn S SS 与 1 12 nn nn SS SS 2 4 32 4 32 4 32 4 3 积累积累 上面的一题多解与一解多题说的是化归 这要求我们首先有 课本已经解决的问题 但是 平时 已经解决的问题 太多 了 我们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 记住平时做过的所有题目 其实 我们说的 课本已经解决的问题 是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把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加工为一些有长久保存价值或基本重要 性的典型模式与重要类型 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 首先辨认 它属于我们已经掌握的哪个基本模式 然后检索出相应的解题方 法来解决 这是我们在数学解题中的基本思考 当然也是解高考 题的重要策略 那么 怎样积累典型模式与重要类型呢 我们有 30 两个基本的建议 总结课本内容 归纳基本模式 学完一章节 或跨章节 后 总结一共有几个题目类型 每 个题型有哪些解决方法 分析解题过程 提炼深层结构 可以重点分析最近三五年的高考综合题 揭示 形异而质同 的深层结构 2 52 52 52 5案例案例 5 5 5 5 2006200620062006 陕西理陕西理 22222222的讨论的讨论 学会分析学会分析 这是一道有高等数学背景 对学生来说情境比较陌生的压轴 题 然而 虽然问题本身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 俗称试卷高跷尾 巴 但用到的都是通理通法 题目题目已知函数 32 1 24 x f xxx 且存在 0 1 0 2 x 使 00 f xx 1 证明 f x是R上的单调增函数 2 设 11 0 nn xxf x 11 1 2 nn yyfy 其中1 2 n 证明 101 nnnn xxxyy 3 证明 11 1 2 nn nn yx yx 0 判别式 2 1 2 4 320 2 从而 f x是R上的单调增函数 说明说明 1 1判别式是配方法的结果 因而能用判别式法求解的 问题也就能用配方法求解 我们首先给出三个配方 证明证明 2 2 2 2由 2 1 32 2 fxxx 2 2 11 32 36 111 30 366 xx x 得 f x是R上的单调增函数 证明证明 3 3 3 3由 2 1 32 2 fxxx 2 2 2 2 441 2 1 210 2 xx x xx 32 其中两个非负项不能同时为零 得 f x是R上的单调增函数 证明证明 4 4 4 4由 2 1 32 2 fxxx 2 1 3 2 2 xx 2 13 3220 22 xxx 得 f x是R上的单调增函数 说说明明 2 2 2 2证明 4 的配方也可以直接用基本不等式 2 13 32 22 xx 来 代替 因为基本不等式本来就源于 实数的平方非负 说明说明 3 3 3 3这三个配方虽然形式各异 但基本思想是相同的 即都 用非负项去抵消可能的负值 解法 2 首先用二次项 2 3x去抵消可能 的负值2x 常数项还剩余 1 6 从而还求出了函数的最小值 解法 3 首先用常数项 1 2 去抵消可能的负值2x 二次项 2 3x还剩余 2 x 这已达 到了 0fx 的目的 解法 4 则同时用两个非负项 2 1 3 2 x 去抵消可能 的负值2x 从证明 0fx 的目的上看 只会用证明 2 的配方是认 识的一种自我封闭 而认为上述三个配方已经穷尽了所有可能也是 一种自我封闭的认识 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 配方是可以灵活而多 样的 参见 数学解题学引论 P 302 配方法的研究 如 证明证明 5 5 5 5由 2 1 32 2 fxxx 33 22 2 311 0 222 xxx 得 f x是R上的单调增函数 说明说明 4 4 4 4在这里 我们看到了求导法之下 判别式法 配方法 基本不等式法等的沟通 特别是领会了配方法产生非负数的朴 素思想 用非负项去抵消可能的负值 这个想法后面还会用到 2 2 2 2 作差法证单调性 作差法证单调性 用作差法证单调性的基本过程分为三步 作差 变形 判号 其中最核心的是变形 或者分解因式 或者配方 本例 主要用到配方 证明证明 6 6 6 6任取 1212 x xR xx 得 f x是R上的单调增函数 说明说明 5 5 5 5在这个解法中 对二元二次多项式的配方使用了主元 法 即首先视 2 x为主元 1 x为系数 然后再对 1 x配方 而对 2 11 321 4 xx 34 的配方首先用 2 1 3x去抵消可能的负项 1 2x 如上所说还可以用 1 或 2 1 31x 去抵消可能的负项 1 2x 如 证明证明 7 7 7 7任取 1212 x xR xx 证明证明 8 8 8 8任取 1212 x xR xx 说明说明 6 6 6 6主元法可以理解为先处理字母 2 x 再处理字母 1 x 当然 也可以同时处理两个字母 12 x x 下面是一些有用的变形 详见文 1 P 305 35 22 22 121212 22 121212 22 121222 1122 2 22 12 12 1 2 1 4 3 44 22 xxxxxx x xxxxx xxxx xx xx xxxx 证明证明 9 9 9 9任取 1212 x xR xx 说明说明 7 7 7 7对这个配方可以作出两种解释 其一是首先用非负数 1 2 去抵消可能的负项 12 xx 非负数 22 2121 xx xx 自动剩余 22 21 2 xx 其二是首先用非负数 22 21 xx 去抵消可能的负项 12 x x 然后与 1 2 一起抵 消可能的负项 12 xx 证明证明 10101010任取 1212 x xR xx 证明证明 11111111任取 1212 x xR xx 说明说明 8 8 8 8还可以写出更多的配方 不过对于说明 怎样配方 目 前的篇幅已经够慷慨的了 我们将转而说明 两种证明单调性的方 法存在内在的统一性 3 3 3 3 作差法与求导法的统一作差法与求导法的统一 这由导数的定义可以看得很清楚 21 21 1 21 lim xx f xf x fx xx 21 22 212112 1 lim 2 xx xx xxxx 2 11 1 32 2 xx 在 式中 若求极限之前配方 则对应着 作差法 若求 极限之后配方 则对应着 求导法 比如 当 21 xx 时 由证明 7 可得证明 5 由证明 9 可得证明 3 由证明 10 可得证明 2 2 5 22 5 22 5 22 5 2第 第 2 2 2 2 问 问 模式识别 数学归纳法模式识别 数学归纳法 对于自然数的命题想起用数学归纳法 应该说是自然的 但 同时证 5 个量的不等式却是陌生情境 学生对此普遍不习惯 怎 37 么办 可分两次分别证 10nn xxx 单调递增有上界 与 01nn xyy 单调递减有下界 每一次都化归为基本模式 这个想法主要 还是模式识别的解题策略 证明证明 1 1 1 1先用数学归纳法证 10nn xxx 第 1 步 由 0 1 0 2 x 得 10 0 xx 又由上证 f x是R上的单调增函 数 有 110 1 0 4 xf xf x 得120 xxx 这表明 1n 时命题成立 第 2 步 假设 1 nk k 时命题成立 有 10 kk xxx 由上证 f x是 R上的单调增函数 得 10 kk f xf xf x 即120 kk xxx 这表明1nk 时不等式成立 由数学归纳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