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1页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2页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3页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4页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 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差异性)教案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差异性)教案设计授课内容中图版第三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 感悟和理解地理环境存在地域分异且呈现一定得规律性,各自然带及其成因;2. 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了解自然环境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第二课时)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悟与认识地域存在差异;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方法通过对诗歌、图片、自然带分布图的分析去讲述,探究法教学过程:环节方法教 学 内 容学生活动导入(5分钟)讲述差异性的概况(10分钟)通过诗歌图片感性认识差异性转承引出差异性的体现板书解说强调边讲边板书强调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诗歌,大家通过诗歌的内容,看看能不能听出诗人写的是什么地方或写的是什么事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诗歌,大家通过诗歌的内容,看看能不能听出诗人写的是什么地方或写的是什么事物?刺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的游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苏轼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答:敕勒歌写的是内蒙一带的草原风光。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的江南夏季景色。游大林寺写到山上的气候与山下的不一样。苏轼惠州一绝写的岭南生长荔枝,各种水果丰盛。我们为什么可以通过诗歌就猜到诗人写的是什么地方呢?就是因为各地的存在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区域(强调差异的普遍性)。但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规模有大有小。大的方面我们可以从全球性的范围去划分,小的方面我们可以从一个个区域去划分。(边讲边板书)差异性的表现: 1、全球地域分异 1) 温度带分异2)海陆分异2、区域地域分异1) 纬度位置 导致气候差异 自然带2)海陆位置 3)水热组合 ( 由于网页格式不合,大括号格式不能编辑!请见谅 )(联系五带的划分、一月七月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差异;联系刚才读过的诗句:南方炎热北方寒冷、同一纬度内陆和沿海风景的差别、山上山下风景各异来说明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因素)1 、 区域性地域分异其实是指陆地上的环境地域分异。2 、 要分清海陆分异和海陆位置导致的分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海陆分异是从全球性地域分异来讲的,规模较大。海陆位置导致的差异是讲陆地上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规模较小,以及山地气候变化规律等是我们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请同学每朗读一首诗歌后回答诗歌中所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观分别是内蒙古草原、江南美景、南方荔枝、山寺景色在书本上把普遍存在几字划上重点符号。环节方法教 学 内 容学生活动讲述自然带的形成讲述自然带的命名(10分钟)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总结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过渡板书强调过渡板书引入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总结规律首先我们先来认识自然带的形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水热组合的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和土壤,如苏轼的这首诗里写到的荔枝就只能生长在南方。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共同形成了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书本70页就有一个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我们一眼看上去感觉颜色花花绿绿都不知如何看起。学习其中一个任务就是要学会找规律。我们先来讲一下自然带的命名。自然带的命名:(温度带+植被+ 带1自然带名称的写法和气候带、植被的写法上的不同。(以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为例)2荒漠是从植被状况而言的,可用于自然带的命名。沙漠是一种景观,也是气候带的一种,与之不同。解剖学研究人体构造时会把人的器官沿各个不同的方向进行切片,我们现在也借用这个方法把地球切片。这节课我们就沿纬度的高低把地球切开若干分,看看由赤道到两极自然带有什么分异规律。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切割地球呢?因为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植物的生长的要素有:热量、水分和光照等。所以这样切割的话最突出的是哪一种影响因素呢?1. 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现在我们以高、中、低纬来切割地球,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哪一个纬度带的自然带分布最复杂。(引导学生从颜色上去看)很容易看出中纬度地区自然带最复杂,我们再仔细观察高、低纬地区的自然带,找出可以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哪些?答:高纬地区有苔原带、针叶林带,低纬地区有热带雨林带。 问:为什么它们可以横穿整个大陆,而其它自然带不能呢?(提示可以从它们的纬度位置、热量差异方面去考虑) 答:低纬地区洋面广阔,陆地面积相对较小,多数大陆距海不远,水分和热量差异不大,同属高温多雨。高纬地区,太阳辐射少,气候寒冷、蒸发量小,沿海受海洋的影响不如中纬地区大。现在我们来观察最复杂的中纬度地区,为了更好地观察我们按距海的远近沿经度把中纬度地区再切割,把中纬度的自然带切割为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去观察。看看三个地区各有什么独特的自然带组合?答:大陆东岸中纬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带组合。西岸中纬度地区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组合。内部地区为:中部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在老师指导下探究命名规律,尝试探索集体回答:热量模拟切割低纬自然带时,用书把中、高纬盖住(切割高、中纬时方法类似)用笔分别在大陆东、西、内部各画一条观察线。环节方法教 学 内 容学生活动小结布置练习强调思考板书(边讲边板书)强调随纬度的增高,气候变得更加的严寒,林相从常绿林变为落叶林。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东西两岸,它们同样都靠近海洋,为什么自然带又有不同呢?中低纬的地方一个是常绿阔叶林,另一个是常绿硬叶林(提示可从气候和干湿度去考虑)?为什么东岸中高纬地区的针叶林带的下限比西岸大(提示可从洋流分布情况去考虑)?答:西岸中低纬更干燥为地中海气候;东岸中高纬受寒流影响。2. 北半球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边讲边板书)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荒漠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1 、这个就是理想化的北半球自然带分布的示意图。2 、相邻的不同自然带之间是没有明显的分界线的。3 、南半球的自然带分布比起北半球来说少了苔原带和针叶林带,这是因为南半球该纬度带所处的地方是海洋。这节课,我们发现了在各个地区的景观是普遍存在差异性的,与之前学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相对,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但在不同的热量水分和自然条件的组合下,就出现了差异性。今天我们感受了地域的差异性,也学习了自然带的命名,以及地域分异的一个重要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地域分异的其他分异规律。优化设计相应内容思考及回答问题。教学反思课后反思1对于本节课概述部分有以下几点建议:(1)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再从学生谈到诗歌的例子,以及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道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2)重点讲述陆地自然带。有两层意思要明确,一是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其中气候因素起决定作用,其他因素与之相适应;二是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2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第二讲时)建议采用分组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一组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