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及道德经.doc_第1页
老子及道德经.doc_第2页
老子及道德经.doc_第3页
老子及道德经.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及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可以阐述的,但并非是长久不变的大道;名称是可以来命名的,但它并非是长久存在的名称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老子的智慧1.一切事物皆顺其自然的发展,万物都不应对其施加外力而改变它们本来的发展规律。对其本质特性不加破坏,才是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和谐。2.无为,本身就是一种作为,无为是一种大作为。仅此,就充满了思想的辩证,闪耀着老子高超的智慧。可以说,是一种淡漠了世俗价值观的一种价值观。他给了我们另外的一套价值评判体系,让我们超越自身与千古,去冷静的对待人生。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以“道”为本的天道观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其三,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虚静”“玄鉴”的认识论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文学上的特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奠基著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主要从文学色彩、美学思想、文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四个方面对其文学价值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文学色彩。老子一书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但其中又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著作;老子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老子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章法音韵变化有致,体裁应为散文诗体。 第二部分:美学思想。老子充分地体现了老子对美的认识,形成了本然之美、虚静之美、柔弱之美、和谐之美、朦胧之美的美学观点,这些美学思想侧重于表达真正的“美”应该是什么样子,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意义深远。 第三部分:文艺思想。老子思想中的奇正重奇、有无重无、质形重质等理念,具有十分深刻的文艺学意义。这些文艺思想在文学创作中要求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要顺应自然,重视人性;同时要求创作主体以客观的态度探询物象的真谛。 第四部分:对后世的影响。在文学艺术领域,它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含蓄风格,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自然价值。老子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它对中国古典人格的塑造,这种对于自我完善和柔美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更显得意义重大。老子以其文学上的特异性和独创性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老子对意象化和形象化创作手法的创造运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创始的意义和地位。老子出神入化地运用朦胧手法创造朦胧美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以洗炼的方式阐述哲理。老子的文学特质主要体现于其诗一般的艺术表现形式。老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充分显示了以哲理为灵魂的“诗”的风采,其句法结构融合了南北诗歌风格、形式的传统和特点。可以说:一部老子,是哲理内容与诗歌艺术的完美结合体道德经的现实意义从天之道、地之道来说,天地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自然本身是无目的的,但无目的地运动的自然却能创造出秩序井然的和谐世界。因此,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顺应自然地利用自然,不能以自身的主观意志随意地改变自然万物的本性,强求自然与自身一致。也就是要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从人之道来说,道德经讲道、天、地、人这“域中”的“四大”时,特别突出“人居其一”,这里表明“道”不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是通过人的生命体现出来的。在道德经中,道或自然是基点,人则是中心。以道和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是一致的。“人之道”又分为个人之道和人与人的关系之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