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探析.doc_第1页
钱币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探析.doc_第2页
钱币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探析.doc_第3页
钱币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探析.doc_第4页
钱币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探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钱币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探析徐学琳 刘学义 石海涛摘 要:钱币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以钱币学为基础,包括历史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民俗文化教育、金融教育等五个方面,应通过注重研究、突出特色、转变理念来加强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关键词:钱币博物馆 钱币学 社会教育 博物馆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为“供奉缪斯及从事研究的处所”。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修订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此定义强调了博物馆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现出博物馆社会化发展的趋势,并通过调整词序,将“教育”置于“研究”、“欣赏”之前,也表现出博物馆以公众为导向的机构定位,以及以“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主要路径。在此背景下,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对博物馆的发展至关重要。钱币类博物馆依托于钱币学的理论支撑,将中外历代和当今钱币实物作为收藏、研究、展示的主要对象而形成自身主题与特色,在博物馆分类中,当归为专题类博物馆。钱币类博物馆因其内容特质、陈列特色、宗旨定位上与其他博物馆的差异,在中国的博物馆体系中成为一种独特的类型,其教育功能的特殊性尤应引起学界关注。一、 钱币博物馆与钱币学钱币博物馆是专题性博物馆,其特殊性就在于收藏、研究的是钱币这一类实物,对于钱币研究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着钱币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实际上,钱币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也植根于钱币学的发展。钱币学渊源于古钱学,过去的研究以古钱为主,故有此名。建国后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包括了当代钱币以及与钱币相关的文物,故改称“钱币学”。古钱学最早可上溯到南北朝时期,梁朝刘潜著钱志、顾煊著钱谱,可惜两书均已散佚。宋代的金石之学即包含古钱研究,南宋洪遵著泉志,为现存第一部完整的泉学专著。清代民国为古钱学研究之高峰,清代初尚龄吉金所见录、翁树培古泉汇考、李佐贤古泉汇等均为古钱学佳作。民国时期丁福保编著古钱大辞典,虽属大型工具书,实际上汇聚了历代有关通宝的拓片和论述资料,集古钱学之大成。古钱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始终没有超出传统金石学收藏鉴赏的范畴。“钱币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最是由彭信威在1956年专著中国货币史中提出。戴志强指出:直到20世纪80年代“钱币”一词仍然是少数人的说法,中国钱币学会成立之后,“钱币”一词渐渐为学界和社会所接受 戴志强:对钱币学的一点认识,中国钱币,2002年第3期。,可以说钱币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时至今日钱币学不断与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材料科学等诸多学科相结合,发展成一门体系较为完备,研究领域广阔的综合性学科,而在钱币学大发展的基础上,钱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随之大大提高了。二、 钱币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分类前以言及,钱币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以钱币学的研究为基础,而钱币学的发展在于其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包容性。就当前钱币学的研究现状而言,我们认为钱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应该包括五大类即:历史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民俗文化教育、金融教育,下面试逐一析之。(一)历史教育。毋庸置疑中国历代钱币是钱币博物馆的主要的藏品和展品,钱币学的研究基础就是对钱币的时代特征、区域特征和个性特征的认识,因而钱币展示给受众最直接的教育便是对中国历史时空的认知。通过那一枚枚雕刻国别、年号、计量单位的各类古钱,参观者仿佛徜徉于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当中,这其中有盛世王朝也有短命皇帝,有华夏正朔也有边疆王国,有地方性割据政权也有农民起义军的理想国,给人们以历史的真实触感。除此之外,钱币背后也能折射出历史的深刻内涵,试举几例:钱币界有名的齐六字刀“齐返邦长法化”,实际是战国时齐田单复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币,这枚我国最早的纪念币制作精良,然而记载的是作为五霸七雄的齐国因统治者的昏聩而为列国征伐,虽然复国却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落终至灭亡的一段史实,让人反思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东亚地区日本、越南、朝鲜等国曾长期使用并且仿制我国货币,有些仿制货币甚至流入国内与中国钱混同使用,其本国铸造的方孔钱与中国发行者形制一致,与今天的货币制造发行的情况全然不同,其背后又有何历史背景呢?这样有趣的发现必然引领参观者重新审视和思考历史,钱币博物馆的历史教育功能就实现了。 (二)艺术教育。钱币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造型艺术;2、书法艺术;3、图案艺术。中国古代钱币造型丰富多彩,似贝、似镈、似刀、似璧;金银钱币中又有马蹄金、麟趾金、金叶、银铤、银锭等等。即便是普通的方孔圆钱通过肉、郭、穿与钱文的巧妙布局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外郭可以是重轮、阔缘、狭缘,內郭可以是重好、决郭或四出,钱文有直读、旋读等种种变化 戴志强:方孔圆钱名词浅释,收藏界,2007年第3期。最能体现古钱造型艺术的是号称“钱绝”的王莽新铸大额错刀,因钱面错金有“一刀”两字又称“金错刀”,其币身如刀状,环如圆钱,样式美观,文字隽秀,既有古雅之风又有名贵之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传统古钱装饰不重图案而重书法,从先秦大篆、秦汉小篆、唐代隶书到宋代楷、行、草等的发展,篆书又有新莽“布泉”悬针篆到北周“布泉”玉箸篆的变化,体现了书体演变的过程。宋钱篆、隶、楷、行、草诸体皆有备,同一钱或有三体,铸造货币与书法艺术的结合,被看做是宋代文明发达的例证之一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143、144页。单就书法艺术而言钱文中之精美者则首推宋徽宗“瘦金体”,徽宗所书“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瘦金体钱文,用笔纤细,秀丽峻拔,为历代书家珍视,有研究者认为今存石刻瘦金体虽多,其神韵皆亚于崇宁、大观钱 高英民:中国古代钱币,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200页。,曾有诗曰:“风流天子书崇观,铁画银钩字字端”。传统古钱币虽不以图案为主要设计内容,但作为重要分支的“压胜钱”造型多样,图案题材丰富,构思巧妙,如龟鹤齐寿钱、龙飞凤舞钱、竹林七贤钱、生肖故事钱、打马格钱、八仙钱、各色镂空钱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到现代发行的纪念章、纪念钞如西游记长方形银币、红楼梦扇形银币、齐白石纪念张等无一不是造型设计与图案设计有机结合的艺术珍品,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中国钱币博物馆 “钱币与书法”专题展精选数十枚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民国初年的代表性钱币,以钱币铭文展示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书法的各种书体和演进过程 戴志强、王丹:略论中国钱币的专题陈列,中国钱币,1999年第1期。,较好的实现了钱币博物馆的艺术教育功能。(三)科技教育。目前钱币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田野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为钱币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出土资料;二是科技检测技术的广泛引用,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钱币研究领域的最突出变革。通过对古代铸币遗址的考古发掘以及科技手段的引进,使得钱币学在铸造工艺、合金成分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可能。这开拓了钱币学研究的新视野、新思路和新方法,使得具有浓厚收藏、鉴赏气息的古钱学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科学规范的学科。“古钱币的科技考古为冶铸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丰富的、系统的、连续的古钱币解决了冶铸史的取样难问题;古钱币准确具体的年代又为冶铸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时间标尺” 周卫荣: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南方文物,2007年第1期。中国钱币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展”展示了古钱币的制作过程,使观众对于我国古代冶铸工艺流程有了直观的认识,弥补了大多数博物馆忽视技术工艺介绍的缺陷。钱币学家周卫荣从一类钱币的科技检测开始到对整个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的总结进而扩大到对青铜器铸造方法的探讨以及技术史理论的思考 a 周卫荣、陈荣、孙成甫:齐国铸币合金成分的检测与考察,中国钱币,1999年第2期。 b 周卫荣:中国传统铸钱工艺初探,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c 周卫荣、董亚巍、万全文、王昌燧:失蜡法不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选择,中国文物报,2006年7月21日。 d 周卫荣:技术史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南方文物,2008年第3期。,展现出一条清晰的由点带面由实践到理论的研究路线,体现出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钱币学的科技实验和检测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科学精神的引入,如果未来的钱币博物馆能让观众亲身体验陶范、石范的铸钱实验,能够将钱币合金成分分析的科学原理用形象的方式的展示出来,那么钱币博物馆的科技教育功能则会得到更好的提升。(四)民俗文化教育。民俗不登大雅之堂,流传于民间又散失于乡野,居庙堂者和象牙塔者对民俗重视不够,使得大量民俗文化悄然逝去。钱币为日常使用的必需品,其本身有浓浓的民俗意味。例如以“压胜钱”为名的古钱币包含了诸多的种类,吴荣曾认为压胜钱用于建屋造塔、镇辟水害、殡葬死者,并将其与冥钱、供养钱相区别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高英民分为正用通货压胜钱、吉语压胜钱、生肖压胜钱、道教压胜钱、佛教压胜钱、镂空压胜钱打马格钱等 高英民:中国古代钱币,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367377页。;戴志强分为吉语钱、庙宇钱、冥钱、打马格钱、信钱、咒语钱、民间传说故事钱、密戏钱等 戴志强:古代中国的钱币,中国钱币,2003年第2期。这宏观体现了我国古代中下阶层(因压胜钱大部分为民间所铸)宗教信仰较为薄弱,神秘主义相对盛行的文化大背景,然而这每一类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发掘整理还十分的不足,也因此在钱币博物馆中的陈列展示不足,“百姓日用即为道”的思想史意义变得模糊不清。除此之外,与钱币相关的民俗文化如明清墓葬中大量出现的垫背钱葬俗,山东农村中流传的为儿童用铜钱丝线编锁子的习俗,都未见有很好的整理研究展示,钱币博物馆民俗文化教育功能还需要继续加强。(五)金融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并日趋复杂化,金融活动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对人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是当今世界上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据调查相当一部分美国居民在金融知识方面处于无知状态,美联储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美高中生中能对个人财务和经济问题提供正确答案的平均为48.3% 吴丽霞:金融教育的国际经验与借鉴,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美国次级贷危机的产生和加重与国民金融素质的不足有直接关系。我国的金融教育的情况则更加不容乐观。历史上,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唐时的飞钱是纸币的滥觞,南宋的会子、金人的交钞已与纸币无异,在元代时已经全面推行纸钞。我国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如六朝的鲜卑,唐时的突厥、回鹘,宋时的契丹、西夏,以及周边的日本、朝鲜、安南、琉球等国,长期仿制和使用中国式方孔钱,处于中国主导的货币体系当中。与货币制度的完备不同,古代中国士大夫耻于言利,货币经济理论不发达;信用经济长期没有建立,储蓄、投资等金融观念较为缺乏。南北朝之前,中国人主要的储蓄方式就是窖藏,南北朝时信用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典质的产生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72页。,但真正的储蓄业务直到清朝时才出现。金融素质和金融理念的不足在当今的社会中也十分明显,然而从国家层面来说缺乏统一全面系统的国民金融教育计划,在学校教育中此项内容也基本属于空白,社会上存在的金融教育活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钱币博物馆应该勇于承担起责任来,利用馆藏实物的优势,利用自身的权威性地位,利用与金融界的良好关系,积极提供多种方式的金融知识教育如:举办金融方面的主题展览,建立金融知识网站,邀请金融专家举办知识讲座,招募志愿者免费为群众提供金融咨询等,相信通过这些努力会有效实现钱币博物馆的金融教育功能。三、钱币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实现的展望钱币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视域广阔深度增加的趋势,但钱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等社会教育方式并没有随着发生较大改变,尤其是地方性钱币博物馆以及综合性博物馆的钱币展,仍然存在的“千人一面”和“万年不变”的问题。王雪阳认为:“长期受我国通史陈列的影响,在陈列中仍然追求通史陈列为正宗的统一模式,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陈列单一的现象。诸多地方钱币博物馆没有充分发掘出地方特色。展览内容空洞,形式设计陈旧,难以吸引观众。其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参观人次日益减少,难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王雪阳:建立健全我国钱币博物馆内部控制体系,甘肃金融,2005年第5期。笔者考察到的山东各地规模较大的钱币陈列,如青岛博物馆、烟台博物馆、桓台博物馆等的陈列,都辟有专门的钱币展室,其展品不可谓不全面,不可谓不珍贵,不可谓不壮观,但是似乎并没有摆脱就物论物的窠臼,展陈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并使钱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首先,在钱币学的研究上要下功夫,要不断吸收学界最新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只有真正把握了钱币的文化内涵,才能突破传统观念的藩篱,知道要展什么和怎么展。这需要钱币博物馆的研究者和陈列设计人员要有扎实的钱币学基本知识,要有宏观的货币理论指导,要借鉴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民俗学、美术学和科技检测的前沿成果,做出科学严谨又生动活泼的钱币展览。其次,地方性博物馆要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全国数量众多的钱币博物馆绝大部分为地方性博物馆,在藏品数量、陈列能力、综合实力上都不可能与中国钱币博物馆相提并论,但地方性博物馆要发挥好自身的优势一样能体现特色。例如内蒙古地区钱币博物馆,古代钱币展品以辽、金、西夏、元四朝钱币作为重点,其中又以辽钱为重中之重,近现代钱币以内蒙古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所发行钱币为主,特别是人民政权发行过的钱币。这样一来其独特性就显而易见,以地道的地区和民族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