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高产考试复习题 精华版作物高产考试复习题水稻部分1.试述水稻高产栽培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答: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作物产量构成理论、光合性能理论、源库理论理论。作物产量构成理论现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 三因素的动态形成过程 2. 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最佳配置 3. 环境条件和人工措施对三因素的影响 4. 三因素的潜力分析和形成机理。总结出了群体自动调节的“四大规律”:1群体调节的时间性、顺序性 2调节有一定的限度3群体的稳定性和个体的变异性 4调节能力与生活力有关。明确了人工调节必须以自动调节为基础的思想和三因素协作夺取高产的思路。提出了三大规律:(1)分蘖成穗规律;(2)幼穗发育规律,和(3)籽粒灌浆规律。五项指标:群体动态指标;施肥技术指标灌溉技术指标因苗管理形态指标生产成本构成指标。各地结合当地的生产具体情况,探索和总结了相应的产量形成或促控栽培技术体系。发展:进一步将增产的潜力放在穗粒数的增加上,从基因表达、激素平衡、酶代谢等水平上对花粒退化、败育的机理进行研究。光合性能理论现状:1,光合性能各因素间及其与作物产量的相互关系;2,光合性能与环境的关系;3,作物生育过程中各因素的动态变化;4作物进化和品种更换过程中光合性能的变化;5,光合速率遗传规律与高光效育种;6. 光合性能的生理基础等。作物源库理论现状现状:源、库、流对作物产量的限制;群体、个体水平上源库关系的比值分析;源库端的生理特性和装入与卸出的机理;激素对源、库及两者关系的调控等。水稻高产栽培理论发展方向:产量三理论也在互相渗透,综合发展。特别是源库理论通过物质的流向已逐渐的把光合生产与产量构成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三理论特点的完整理论模2 .何谓水稻群体质量?试述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技术群体质量值各项指标中最优化的数值。指标:抽穗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是衡量水稻群体质量的核心指标。LAI是水稻高产群体的基础指标。光合势=绿叶面积*光和时间在适宜叶面积条件下提高总颖花量。在适宜LAI条件下粒叶比是衡量水稻库源协调水平的综合质量指标。提高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提高单茎茎鞘重 。提高颖花根活量和颖花根流量是高产群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在稳定适宜穗数的同时提高茎蘖成穗率。调控技术:培育壮秧。壮秧是育秧的核心,是早发、足穗、壮杆大穗的基础,高产栽培的第一个环节。包括适宜播期的确定因为高产水稻必须和当地的季节气候条件保持良好的同步性,才能保证这一时期群体具有高的光合生产积累能力。 合理基本苗的确定。合理基本苗是大田期建立合理群体的起点,在壮秧的基础上配合合理的基本苗,才能为全面提高群体质量,协调穗数,粒数,粒重的矛盾和源库的矛盾,提高后期光合生产积累能力,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 扩行,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可以提高粒叶比和产量肥料的合理运筹。合理基本苗确定后,施肥是调控群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产量水平测定总量,前氮后移,增加磷钾肥的使用比例水的调空技术。水的调空技术是群体质量调节控制技术的重要内容,表现在要提浅水田搁田间隙湿润灌溉,返青后的有效分蘖湿润为主。3.水稻高产群体主要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生产量和茎蘖动态?较高的适宜LAI:7.5-9抽穗期茎生绿叶数与伸长节间相等合理动态:N-n(2加减0.25);穗分化(4加减0.25);孕穗(7.25);抽穗(7);乳熟(5.25);收割(2.5)茎蘖合理动态:秧苗移栽SN,适宜基本苗有效分蘖期N-n,达到适宜穗数的苗数高峰苗(N-n+3),总茎蘖苗数控制为适宜穗数的1.1-1.3倍抽穗期, 完成适宜穗数值无效分蘖存活在5%以下成熟期,最佳穗数超高产群体的干物质积累( t/ hm 2),在叶龄期(N-n) 为3 4,拔节始期7. 5 8. 8, 抽穗期15.518, 乳熟期 20, 蜡熟期 22, 成熟期为23 28。抽穗期干重占成熟期总干重的60% 65% , 抽穗至成熟期积累的干物质占总干重的35% 40%。茎与鞘干重的变化, 如以茎鞘干重占总干重的百分比表示, 则: 叶龄期(N - n ) 和拔节始期为55% 60% , 抽穗期为60% , 乳熟期约为40% , 蜡熟期为35% 左右, 成熟期为30% 33%。抽穗至成熟茎鞘物质的表观运转率为10% (穗数型品种) 20% (大穗型品种)。收获指数为0. 51 0. 53。4.何谓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粒叶比、颖花根活量、颖花根流量?有效茎蘖的叶片为有效叶面积,有效茎上部三张叶片的叶面积称高效叶面积。高效叶在群体有效叶面积中所占的比例称高效叶面积率。颖花根活量=根量*根系活力/颖花量 颖花根活流:单位时间根伤流量/颖花粒叶比:用最带叶面积期的叶面积和该群体的总颖花数、总实粒数和总粒重进行比较,将颖花/叶(cm2)、实粒/叶(cm2)和粒重(mg)/叶(cm2)5.何谓叶龄模式?试述叶龄与穗分化进程、叶龄与分蘖、叶龄与拔节、叶龄与上位根发生的关系叶龄模式:也叶龄生育进程为诊断指标并采取相应栽培措施的理论与技术。叶龄与穗分化:(1)倒4叶出生的后半期,苞分化=穗轴分化期,(倒3.5)(2)倒3叶出生期,枝梗分化期,(倒3.0-2.1)(3)倒2叶出生期,颖花分化期,(倒2.0-1.1)(4)倒1叶出生期,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倒1.0-0)(5)孕穗期,花粉充实完成期叶龄与拔节:拔节(营养生长于生殖生长的指标),n-2的倒数叶龄期,顺数N-n+3叶龄与上位根(生育期最后长的三台根):上位根的最上一层根:n-3倒数叶龄根;上位根的第二层根:n-2倒数叶龄根;上位根的第三层根:n-1倒数叶龄根,每台根经过三个叶龄结束6.试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和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发展情况(单产、总产、种植面积、主要栽培技术)中国种植面积4亿亩,单产420kg/亩,总产1.7亿吨,江苏584 kg/亩,种植面积3500万亩,总产2000万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的水稻的栽培技术:1.水稻抛秧栽培水稻抛秧是指用塑料软盘或常规育秧等方法培育带土秧苗,以人工或机械将秧苗往空中定向抛撒,利用带土秧苗自身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一种水稻秧苗移植方式。我国不同地区先后形成了纸筒育苗抛秧、方格塑料硬盘育苗抛秧、蜂窝式薄型压塑软盘育苗抛秧,机械抛秧、旱育抛秧、高吸水种衣剂旱育苗抛秧等技术,建立了多种栽培制度的抛秧技术体系。目前年应用面积达8106hm2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水稻机械栽插栽培 我国1953年开始试验,1979年引进日本技术示范,至今机插栽培已在江苏、浙江、吉林、江西、福建等省应用,展示出广阔的前景。3.水稻直播栽培 水稻直播栽培是指直接将稻种播于本田而省去育秧和移栽环节的种植方式。近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化学除草剂的广泛应用及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水稻直播栽培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水稻直播面积已近135104hm2,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4再生稻栽培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稻桩上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苗并抽穗结实再次收获的稻。目前,我国再生稻种植面积达80104hm2 以上,主要分布在重庆、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一般单产15003750kg/hm2,在广东、湖北等地出现了不少超过7500 kg/hm2的高产典型田块。5.水稻旱种栽培 水稻旱种就是选用耐旱性较强、丰产性能好的水稻品种,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和辅之以必要的灌溉,满足其生理需求,达到丰产的一种最佳节水型种稻方式。7.试述水稻品质的评价指标与调优栽技术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碾磨(加工)品质:指标有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2)外观品质:指标包括粒型、垩白、透明度等。(3)蒸煮食味品质:指标包括直淀粉的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等。(4)贮藏品质:含水率为其指标。(5)营养品质:包括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稻米蛋白质的含量、组成、分布。优质的调控技术为:(1)依据优良品种区域分布特点,合理确定品种;(2)依据最佳抽穗结实期,确定适宜的播期:要求灌浆期温度低、时间长;(3)减少小分蘖,穗型要整齐;(4)增施有机肥和P、K肥。减少作为穗肥的N肥;(5)灌浆期要湿润灌溉(6)适时收获8.讨论水稻高产和再高产的途径和技术高产栽培途径:1、稳穗增粒扩库容(稳定穗数,促进大穗,提高粒重) 2、稳收获指数,增生物产量 3、优化群体结构,提高群体质量 4、培育健壮根系,提高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关键栽培技术:1、培育壮秧。壮秧是育秧的核心,是早发、足穗、壮杆大穗的基础,高产栽培的第一个环节。包括适宜播期的确定因为高产水稻必须和当地的季节气候条件保持良好的同步性,才能保证这一时期群体具有高的光合生产积累能力。 2、合理确定基本苗。合理基本苗是大田期建立合理群体的起点,在壮秧的基础上配合合理的基本苗,才能为全面提高群体质量,协调穗数,粒数,粒重的矛盾和源库的矛盾,提高后期光合生产积累能力,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 3、合理施肥。合理基本苗确定后,施肥是调控群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4、水的调控技术。水的调控技术是群体质量调节控制技术的重要内容,表现在要提早搁田,节水灌溉等方面。9.水稻产量源库关系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答:关于源库理论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源、库、流对作物产量的限制;群体、个体水平上源库关系的比值分析;源库端的生理特性和装入与卸出的机理;激素对源、库及两者关系的调控等。应用:一是日照量较强,作物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的由库容决定产量,而在日照较弱,光合作用不充分的则由产量内容物的生产 (源) 决定产量。二是曹显祖等(1987)按源库特征与产量的关系将水稻品种分为增源增产、增库增产以及源库互作3种类型。三是粒叶比(颖花(粒)叶(cm2),实粒(粒)叶(cm2),粒重(mg)叶(cm2)作为衡量和反映水稻群体源库是否协调的一个指标,并推断当叶面积发展到一定限度时,可提高粒叶比来继续提高产量。四是研究表明胚乳细胞数目与籽粒体积,灌浆速率及粒重均呈高度正相关,胚乳细胞分裂发生在停滞期,该阶段一旦结束,籽粒重量及体积的潜力便决定了。因而人们更应注意早期影响库因素。综上可见,源库关系在品种间不是单一的类型,且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国地域辽阔、生态条件复杂、作物品种繁多,要想概括出一个统一模式是不可能的,而弄清在一定具体生态条件、栽培条件下品种的源库特征,找出限制产量的因素则是可能的,这对于因种栽培及设计新品种选育方案都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0.水稻理想株型的模式及应用?答:Donald的最小竞争力理论(1)相邻植株间表现良好,单株种植时变化很小。(2)基因型内竞争能力弱,适于密植,每一个植株都能有效地利用地上部和地下部有限的可利用条件。(3)施肥后植株间相互竞争增加较少,叶片或其它光合部分布局合理。 (4)接受光合产物进入经济部分的能力不受限制(即库要大)。(5)在任何肥力水平下或结实负荷大时植株的机械结构良好。根据上述最小竞争力理论,Donald(1968)提出了对小麦理想株型的设想,即, 植株矮生,叶片小而直立并且铺开最小,最好是独秆无分蘖,直穗有芒。松岛的理想稻栽培(1)单位面积必须有足够的粒数(2)矮秆、多穗、短穗(3)上部3片叶要短、厚、直立(4)抽穗后保持叶色不褪(5)每茎尽可能有较多的绿叶杨守仁提出的水稻理想株型(1)耐肥抗倒,(2)适于密植和(3)谷草比大。第一次提出利用籼粳稻杂交所产生的某些优势性状的观点尼契巴洛维奇和莱斯克的形态生理理想型群体应有足够的叶面积,叶片结构无论上层还是下层都应相似;群体下部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可使各叶层间有比较一致的光强分布,上层叶片叶绿素含量低,则可增加光的反射和透射;群体最大光合量应该出现在各叶片光一光合作用曲线都处,于光强所容许的平坦反应区间水稻新株型低分蘖能力,移栽稻68个,直播稻34个无无效分蘖每穗粒数200250粒株高90100cm 茎杆粗壮,叶片厚、直立,叶色暗绿根系发达抗病虫害生育期110一130天收获指数06产量潜力土15tha超级杂交稻理想株型(1)株高100cm左右,秆长70cm左右,穗长25cm左右。 (2)上部三叶的形态特点如下:修长。挺直。窄凹。较厚 (3)株型。适度紧凑,分蘖力中等,灌浆后稻穗下垂,穗尖离地面60cm左右,冠层只见挺立的稻叶而不见稻穗(4)穗重和穗数。单穗重5g左右,每公顷穗数270万左右。 (5)叶面积指数和叶粒比。以上部3叶为基础计算,叶面积指数65左右,叶面积和粒重之比为100:23左右, (6)收获指数为055以上。11.以水稻为例,简述水稻耔粒灌浆的生理生化指标?水稻籽粒充实的过程,主要为淀粉合成与累积的过程。ADPG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Q-酶是淀粉合成的3个关键酶。(1)水稻灌浆期ADPG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合、Q-酶的活性变化:灌浆期籽粒中三个酶的活性,开始灌浆时酶活性很低,随灌浆进程酶活性提高,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强、弱势粒间相比较,灌浆前期强势粒中3个酶的活性与酶的最大活性高于弱势粒,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弱势粒。但在灌浆中、后期,弱势粒中酶的活性高于强势粒。3个酶之间比较,淀粉合成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最早,ADPG焦磷酸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随淀粉合成酶的峰值之后,Q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最迟。提高灌浆前期籽粒中Q酶、淀粉合成酶和ADPG焦磷酸酶的活性是促进籽粒灌浆和提高粒重的关键。(2)水稻灌浆期籽粒中激素含量的变化。细胞分裂素:根系和籽粒中细胞分裂素(Z+ZR)浓度在灌浆初期均较高,根系中Z+ZR浓度在花后3-9d达最大值,籽粒中的最高浓度出现在花后6-12d。生长素:水稻籽粒中IAA变化与Z +ZR的变化相类似。赤霉素:水稻籽粒中GAs的含量很高,花后6-9天达最大值。脱落酸:与GA相反,在灌浆初期ABA含量增加很慢;花后15-18天达到最大值。 籽粒中ABA含量高,灌浆速率大,粒重高;多胺:籽粒中Put(腐胺)、Spd(亚精胺)和Spm(精胺)的含量,强势粒高于弱势粒,籽粒中Spd和Spm的含量或浓度,谷粒充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12.水稻施肥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根据高产水稻的需肥特点,近年来水稻的施肥技术作了重要改革:一是根据产量水平适当增加肥料的施用量;二是改变过去重基蘖肥(80%90%)、轻穗肥(10%20%)的施肥模式,而采用基蘖肥与穗肥并重(60%50%:40%50%);三是增加磷、钾肥的施用比例,尤其是注重拔节抽穗期的磷、钾肥施用。水稻每公顷10吨以上的产量,一般施用纯氮220250kg/ha,N:P2O5:K2O为1:0.4:0.6。13.试述当前水稻生产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问题:1、高产品种适应性及良种方法配套不够 2、高产稳产技术的普适性和轻简化不够 3、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推广到位率不够 4、水稻生产抗灾减灾技术基础不牢 5、水稻生产化学投入品依赖性过多解决途径:1、明确高产创建目标与技术思路 2、科学选择并合理布局水稻品种 3、确立主推技术并落实关键技术 4、加强灾害预测与防灾减灾 5、创新技术服务体制与推广方式14.试述当前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重点1、水稻优质高产协调形成机理及调控技术 2、高产水稻的根系建成规律 3、水稻超高产理论与技术 4、水稻栽培技术轻简化 5、作物抗逆减灾栽培理论与技术 6、高新技术的应用15. 试述水稻高产群体茎蘖发展过程及其指标SN秧苗移栽叶龄期N-n有效分蘖叶龄期N-n+3高峰苗叶龄期抽穗期成熟期 上下适宜基本苗达到适宜穗数的苗数总茎蘖苗数控制为适宜穗数的1.1-1.3倍 对应完成适宜穗数值无效分蘖存活数在5%一下最佳穗数指标:在精确栽培合理基本苗的基础上,促进分蘖早发,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即N-n叶龄期够苗。此后的无效分蘖必须提早控制其发生,当稻株进入无效分蘖叶龄期(N-n+1叶龄期),分蘖即明显减弱,到拔节前一个时期(N-n+2叶龄期),分蘖停止,进入高峰苗期,切不可延迟到拔节期出现。高峰苗数应控制在预期穗数的1.1-1.3倍。拔节后,无效分蘖逐渐消亡。同时要促进有效分蘖的发育,以利形成大穗。至抽穗期无效分蘖应基本无存活,有效叶面积率就可以达到95%以上。16. 试述禾谷类作物弱势粒形成的原因及其调控途径形成原因:、胚乳是水稻的主要利用部分,它的发育和充实状况决定籽粒的重量,胚乳重和谷粒充实度与胚乳细胞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开花越早的籽粒,胚乳细胞的起始增殖势、最大增殖势和平均增殖速率越大,到达最大增殖速率的时间就越短,由于不同籽粒的胚乳细胞数不同,造成了穗上籽粒间粒重的差异,迟开花籽粒的生理活性低是胚乳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 、在以往的研究中认为同化物供应限制是强、弱势粒间灌浆的差异,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籽粒中同化物的基质浓度与强、弱势粒的发育差异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推测弱势粒粒中淀粉的生物合成率低、累积速度慢可能是其籽粒灌浆慢、充实度差的主要原因。 、ABA通过调节籽粒SuSase的活性促进了蔗糖在籽粒库中的卸载从而促进了同化物向籽粒的运输。乙烯抑制籽粒中SuSase、StSase的活性削弱籽粒中从蔗糖转变为淀粉的生化能力。弱势粒粒含量较低,乙烯释放速率较高。ACC是乙烯的前体,在土壤水分严重亏缺下,根系中ACC可能作为根源信号输送到籽粒中,诱导籽粒中乙烯的合成,进而限制籽粒灌浆。灌浆期籽粒中乙烯释放速率的变化与籽粒中ACC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弱势粒中ABA/ACC低。籽粒灌浆速率不仅与ABA浓度和乙烯的释放速率有关,而且与ABA和ACC的比值有关,籽粒灌浆速率与ABA/ACC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在水稻灌浆前,弱势粒中的SuSase、StSase、AGPase、BE活性低。调控途径:1、通过疏花等措施提高酶的活性,进而提高谷粒充实率和粒重。 2、喷施乙烯合成抑制物质Co(NO3)2籽粒中ACC的浓度和乙烯的释放速率明显地降低,并且籽粒灌浆速率增加,活跃灌浆期延长,粒重显著提高。 3、喷施外缘ABA则相应降低籽粒中ACC浓度和乙烯的释放速率,并且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和灌浆期,提高了粒重。 4、喷施AVG抑制乙烯合成。17. 武粳15的N19,n=7, 请说出它群体合理发展的叶色黄黑变化(什么时候黄,什么时候黑?黄、黑处于哪些叶龄期)武粳15有6个节间。第一次黄是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1),第二次黄是拔节期(N-n+3),第三次黄是破口期(抽穗始期)18.扬粳4028 的N17,n=6, 生长情况较好,请说出它的搁田期、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的叶龄期1、搁田期: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1=10,搁田5-7 d。 2、保花肥:在第一包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倒4叶露尖)。 3、促花肥:雌雄蕊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倒二叶抽出)小麦部分1.小麦群体质量主要指标及其意义?开花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是小麦群体质量的核心指标。小麦子粒在开花后形成并充实,其干物质的70%-90%来自开花后的光合产物,且随产量水平提高,花后积累物质对产量贡献越大,因此产量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群体花后光合生产能力。适宜LAI是小麦高产群体质量的基础指标。提高开花至成熟期的群体光合生产量,其基础的生物学条件是大小适宜、功能持续期长的群体叶面积。在适宜的LAI条件下,提高总结实粒数。作物产量形成是源库发展的结果,足库强源才能获得高产。小麦子粒数的多少反映了库容量的大小,因此总结实粒数多少和粒重大小是群体质量的重要指标,提高总结实粒数既是进一步高产的形态指标,也是提高群体结实期光合生产量的生理指标。粒叶比是衡量群体库源协调水平的综合指标。在稳定适宜LAI基础上提高总结实粒数和粒重,实现产量的不断提高,从库、源关系上必须通过提高粒叶比来实现。粒叶比越高,群体质量越高,产量水平越高。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在群体质量上的意义。在适宜的群体LAI基础上提高粒叶比,其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提高有效及高效叶面积率来实现。高产群体的茎杆长度及其组成。适宜的株高,和节间长度配比有利于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和解决大穗和抗倒的矛盾。稳定适宜穗数条件下提高茎蘖成穗率与群体质量的关系。孕穗至开花期群体各项质量指标是建立在出苗分蘖起至孕穗期各生育时期群体合理发展基础上的,这个群体合理发展的过程是在合理基本苗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合理的茎蘖动态,提高茎蘖成穗率,实现适宜穗数的过程。2.分析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质指标及品质形成规律,指出优质高产栽培主要技术措施(高产群体质量的调控技术)?小麦籽粒品质是指小麦籽粒对某种特定最终用途的适合性,亦指其对制造某种面食品要求的满足程度,是衡量小麦质量好坏的依据。小麦籽粒品质可以分为:形态品质、营养品质(蛋白质、淀粉)、加工品质(出粉率、容重、面粉白度、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态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食味品质、安全与卫生品质等五个部分。】我国专用小麦主要分为:1、强筋小麦,籽粒硬质,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高,延伸性好,适用生产面包粉及搭配生产其他专用粉小麦2、中筋小麦,子粒硬质或半硬质,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强度中等,延伸性好,适宜做面条或馒头3、弱筋小麦,籽粒软质,蛋白质含量低,面筋强度弱,延伸性较好,适用做饼干糕点。此外,还有满足特殊用途,例如特殊营养、食疗、特殊动物饲料等的专用小麦。国标品质指标有:籽粒(容重、水分、不完善粒、杂质、色泽气味、降落值、粗蛋白质)小麦粉(湿面筋、面团稳定时间、烘培品质评分值)栽培措施:要达到区域化、市场化、专用化、调优化、产业化。着眼于全面提高孕穗-开化-成熟期的群体质量的总目标,通过“小、壮、高”栽培技术途径,密、肥、水等技术的配合,实行适时、适量的调控。(1)、播期,最佳播期的决定以播种至越冬始期具有形成壮苗所需的积温为原则,强中小麦应在时期范围内播种,弱筋小麦宜在时期范围内早播。(2)、密度,合理基本苗是优质群体的起点,是形成高产的基础。春性中筋小麦适期播种条件下150-180万/公顷基本苗、晚播条件360、春性弱筋小麦适期播种条件下240可实现优质高产。(3)、肥料用量及其运筹,中强筋小麦N肥施用比例宜采用基肥:平衡:拔节:孕穗5:1:2:2的运筹方式,在土壤基础地力高、施N较低条件下亦可采用3:1:3:3的运筹方式,可实现优质高产,弱筋小麦应适当降低中后期施N比例,以基肥:平衡:拔节为7:1:2的N肥运筹方式可以生产出符合国家弱筋专用小麦标准的小麦子粒产品,实现优质高产。增施磷钾肥一般有显著增产作用,基肥与拔节肥均为5:5.。(4)、水分的调控,降低麦田地下水位,可以提高小麦花后根系活力,同时,节水高产栽培也是一个重大的栽培改革战略措施。3.简述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1)小麦产量是由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因素构成的,叫做产量构成三因素。(2)小麦产量三因素是在不同生育过程形成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生育前期以形成穗数为中心,为粒数奠定基础,生育中期以形成粒数为中心,也是巩固穗数,为粒重打基础的时期,生育后期以形成粒重为中心,又是巩固粒数的重要时期。(3)小麦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当单位面积容纳的穗数过多时,则每个穗占的空间和营养面积过小,会影响粒数和粒衙的提高;同时每穗结实粒数过多,会影响粒重的提高和籽粒整齐度。4.根据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简述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肥料运筹原则。(1)、氮肥:强筋 中筋 弱筋施用量(kg/mu) 16-18 14-16 12-14基肥 50% 50% 70%平衡肥 10% 10% 10%拔节肥 15-20% 20% 20%孕穗肥 20-25% 20% /(2)、P、K肥中强筋小麦 N:P2O5:K2O=1:0.6:0.6弱筋小麦 N:P2O5:K2O=1:0.4:0.4分两次施 基肥;返青拔节肥(春性 7-9叶 半冬性5-7叶)(3)、根外追肥浓度:尿素1-2% KH2PO4 0.5-1%时期:孕穗-花后20天方法:可与防治白粉病、赤霉病的药剂一起喷施,对中强筋小麦作用较大,可提高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5.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的思考?我国是世界上小麦面积最大和消费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小麦生产稳定发展,实现了由长期紧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转变,然而随着小麦单产和总产的稳步提高,小麦子粒品质未有同步改善,而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优质专用小麦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小麦结构性过剩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开展农业结构性调整小麦总面积和总产有所下调,但小麦生产更注意小麦品种布局的优化,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使小麦经济效益发生改变,当前国际上专用小麦的需求是上升趋势,我果特别需要的是进口饼干糕点用弱筋专用小麦和面包用强筋专用小麦,美澳加小麦生产大国的优质专用小麦与国内生产小麦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十分重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工作,以尽快推进我国优质高产高效专用小麦产业的发展发展策略: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产小麦与进口小麦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增强我国小麦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小麦生产与加工业经济效益并丰富小麦面制食品种类,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将是今后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方向,为此,需要(1)因地制宜,根据区划,实行区域化种植;(2)根据市场需求量,确定各类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3)引种、育种结合,加速推广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淘汰市场份额小、品质差的通用小麦;(4)研究制定并推广应用优质专用小麦栽培技术规程,充分发挥品种与生态条件优势,生产品质稳定一致的专用小麦满足市场需求;(5)建立产加销一体化体系。实行专用小麦基地化、产业化生产。6.你对江苏小麦的发展思路(1)、江苏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1.生态优势。 2.品种优势。 3.区位优势。 4.商品优势(2)江苏小麦生产发展对策江苏小麦生产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稳定种植面积,突出优质专用,努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1)稳定小麦种植面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小麦作物的需求呈现增长趋势。由于种植业结构布局调整已基本到位,小麦面积进一步下降趋势得到遏制,我省应稳定2500万亩的小麦种植面积。2)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在沿江沿海大力发展弱筋小麦生产我省沿江、沿海、丘陵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小麦生长后期温度偏低,温差偏小,降水相对较多,土壤沙性强,保肥供肥能力差等特点,十分适宜生产弱筋小麦,也是农业部规划的长江中下游优质弱筋小麦产业带的龙头。应在沿江沿海建设弱筋小麦基地,在淮北北部陇海线建设强筋小麦基地,在里下河、沿淮地区建设中筋小麦基地。3)强化优质专用小麦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当前,江苏各地在发展优质小麦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品种、轻栽培”的问题。地方政府出于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愿望,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优质良种、号召农民大面积种植,然而由于沿用传统的栽培管理模式,收获的商品不符合国家优质标准,而且品质不稳定,优质优价的承诺难以兑现,挫伤了广大农民发展优质小麦生产的积极性。可见,制约现阶段江苏优质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不是缺乏优质良种,而是配套栽培技术集成应用的严重滞后。因此,强化以肥水运筹技术为核心的标准化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是促进江苏优质小麦生产健康发展的关键技术途径。4)努力提高单产。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必然使得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必须不断提高单产,才能满足需要。在品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怎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让农民获得最大收益,将成为我省小麦生产研究的重点。5)实行优质小麦生产的产业化。通过龙头面粉企业、生产基地、科研单位和种子部门等的合作,良种良法配套,以定单的形式,实行优质小麦生产的产业化开发。目前我省正在加大弱筋小麦和强筋小麦产业化开发,并已取得了显著成绩。7. 国内外小麦生产形势和发展趋势我国小麦发展情况:我国是世界上小麦面积最大和消费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小麦生产稳定发展,实现了由长期紧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转变,然而随着小麦单产和总产的稳步提高,小麦子粒品质未有同步改善,而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优质专用小麦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小麦结构性过剩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开展农业结构性调整小麦总面积和总产有所下调,但小麦生产更注意小麦品种布局的优化,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使小麦经济效益发生改变,当前国际上专用小麦的需求是上升趋势,我果特别需要的是进口饼干糕点用弱精专用小麦和面包用强金专用小麦,美澳加小麦生产大国的优质专用小麦与国内生产小麦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十分重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工作,以尽快推进我国优质高产高效专用小麦产业的发展。8. 小麦高产的主要栽培技术体系(结合江苏小麦生产技术)以尽可能少的基本苗,实现最佳穗数;以减少小穗的退化数为重点,增加没穗粒数;以防早衰为中心提高粒重。技术关键:1、精种(七分种,三分管):根据生态生产条件及市场需求确定适宜品种;根据小麦专用类型,确定适宜的播期;根据茬口与土壤墒情确定如何播种;根据播种期确定适宜的基本苗。 2、调肥(巧施肥):重施拔节、孕肥,合理确定施肥结构与运筹方式 3、配套:及时采用抗逆技术 4、因茬、墒、种、苗、境进行栽培管理:因腾茬早晚确定小麦播期和相应的技术体系;因土壤墒情确定播种;因品种生态型、品种特性、专用类型等确定栽培管理技术;因个体健壮程度、群体指标等确定施肥;根据逆境发生状况进行相应的栽培管理。玉米部分1.玉米高产群体指标及论证答:1.提高吐丝至成熟期群体的物质积累量,提高吐丝至成熟期的群体物质生产积累量,是最终提高玉米总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基础,是高产群体的最主要特征。2.控制吐丝期群体适宜的LAI(控制适宜LAI是高光效群体最基本的质量指标值,它是协调叶面积和净同化率矛盾,形成最大光合生产源的基础,是实现群体高光效、夺取高产的基本条件。3.增加总结实粒数,是玉米高产的一项形态数量指标,更是提高子粒生长期群体光合生产力和促进光合产物更多地分配给子粒的一项生理质量指标。适宜LAI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总粒数是提高群体质量的关键。4.粒叶比是综合反映群体源库协调水平的质量指标,在适宜的LAI条件下,粒叶比的比值越高,群体的质量越高。5.改善叶系组成,控制吐丝期LAI在最适范围内,消灭无效叶面积充分发挥无知生产效能。 6.提高茎系结构的质量,壮杆是增强抗倒能力,改善叶系受光姿态和协调源库关系的基础。7.群体质量的根系性状表述,气生根数表述根系质量,是最直观的形态生理数量指标。2.群体质量高产提高途径答: 玉米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根据当地的生态气候条件,使玉米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充分利用当地的温光水资源,趋利避害,是稳产高产的前提。此外以足苗足株足穗:以壮苗壮株,充分发挥个体的生产潜力,功大穗,提高花后的光合生产与物质积累夺取高产1、种子精选是精细播种的基础,确保种子纯度和大小均匀。可减少种子间生活力和发芽出苗率的差异2、在前者基础上,适当增加播种量,精播足苗配合多次间苗,是确保适宜株数提高植株整齐度的有效措施3、提高总粒数,扩大产量库量,这是高产的主要决定因素,又是增加群体花后光合生产的内在生理质量指标4、提高粒叶比,在有限度的LAI下提高总粒数,要通过提高粒叶比来实现5、改善叶系组成,减少空杆叶面积提高有效叶面积,增加到7-到5叶高效叶面积,增加花后产量生产源6、增加茎粗及茎鞘重,提高群体整齐度,建成抗倒及输导能力强和良好的群体冠层支撑系7、增加气生根量,其是根系发达和活力旺盛的标志,是高产群体根系的直观诊断指标。3.如何壮大穗?答:1.种子精选,种子精选是精细播种的基础,确保种子纯度和大小均匀。可减少种子间生活力和发芽出苗率的差异。2.提高吐丝至成熟期群体的物质积累量。促进壮秆强根3.控制吐丝期群体适宜的LAI,增加总结实粒数。4.合理施肥。基肥、穗肥、粒肥的合理比例:玉米穗分化期吸收N量最多,但产量随开花结实期吸N量的增多而显著提高的吸N规律,高产玉米应在适量满足前中期吸氮量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后期的吸N量,实验表明基肥:穗肥:粒肥中3:6:1体现了基肥在满足壮苗早发和控制拔节期稳长的基础上,突出重施穗肥主攻大穗,有利于群体的源库的协调发展而高产,而穗肥在10叶展开期亦倒11叶展开期施用最好,产量最高。5.防止重点防冶玉米螟。6,适时浇水。尤其当玉米进入灌浆期,土壤水分充足与否,与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水分亏缺将导致玉米大幅减产。4.肥料的使用(时间,运筹)答:玉米施肥是指合适合时地施用氮磷钾及其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一般土壤可以满足玉米的需求;钾肥和磷肥不易流失,可以做基肥一次施足。氮肥运筹是肥料运筹的关键,其运筹方法如下:1、确定合理的施肥量2、氮肥的合理运筹:在肥料中,氮肥对塑造高产群体的形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适宜的施氮量被确定后,还必须根据高产群体前、中后齐的吸肥规律,各时期施氮对各部器官生长的作用规律,正确运筹氮肥,包括基肥和穗肥的合理比例,追肥的正确时间和数量等3、基肥、穗肥、粒肥的合理比例:玉米穗分化期吸收N量最多,但产量随开花结实期吸N量的增多而显著提高的吸N规律,高产玉米应在适量满足前中期吸氮量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后期的吸N量,实验表明基肥:穗肥:粒肥中3:6:1体现了基肥在满足壮苗早发和控制拔节期稳长的基础上,突出重施穗肥主攻大穗,有利于群体的源库的协调发展而高产,而穗肥在10叶展开期亦倒11叶展开期施用最好,产量最高。5.玉米高产重点应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论证?玉米子粒产量高低取决于吐丝以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高低.提高吐丝至成熟期的群体物质生产积累量,是最终提高玉米总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基础,是高产群体的最主要特征,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所在。吐丝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的二次方程曲线关系, 说明吐丝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仅反映了群体的大小,并不能直接反映群体产量的高低;只有吐丝期干物质积累量控制在最适值的群体,可获得最高产量。吐丝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与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吐丝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直接决定产量的高低,吐丝后生长期间具有高的光合效能和物质积累量的群体,必定高产,这一生产能力的提高, 同时伴之于成熟期总生物量的提高。玉米生产中, 不断提高吐丝期后的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是高产栽培的关键所在。6.玉米高产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及叶系组成的特征?叶系是光合物质生产源,玉米的生育过程中,群体最大的LAI 一般出现在抽雄吐丝期,因为开花终止了叶的发育,实现群体高光效,应使玉米群体在此时截获几乎所有的光能,达到最高的光合作用水平。玉米群体的光合生产量由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决定,试验测定(陆卫平,1994)表明,随着吐丝期LAI增加, 光合势增加,同化率下降。LAI过小或过大,均不能形成最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只有吐丝期LAI适宜,是统一光合势和净同化率这对矛盾的基础,可产生最大的光合生产量,形成强大的产量源。一般平展型3.54.0,紧凑型5.05.5。叶系组成:高效叶面积与无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对结穗株而言,尽管所有的绿叶均参加了子粒的建成,但以穗位叶为代表的中部叶因其功能期与果穗分化形成同步,并离子粒库近而对产量形成影响较大。无效叶面积:群体植株空杆株有叶而不结实,降低叶绿素的光合效益,对产量形成有害无益,故称之为无效叶面积。7.玉米高产群体的根系质量指标的主要特征?根系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并具有合成、运输和部分的贮藏功能,在源库关系中,根作为根源的作用是决不可忽视的,尤其是花后结实期叶系功能的强弱和持续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根系功能和衰老的早迟(朱献岱1982,戴俊英1988)18,28,根群发达、分布深广、活力旺盛是群体高光效的基础。玉米的根分成四组:初生根、14层节根、56层节根、7层以上气生根(1)玉米灌浆结实期群体气生根的多少可反映整个根系的发达程度,直接可以用作群体根系数量的诊断。(2)根系伤流强度是反映根系活力的重要指标,气生根多的群体,灌浆结实期根系伤流强度高(3)气生根多的品种,干物质积累量也多。表明气生根多更利于品种增加花后群体干物质生产积累量,促进一生总干物质生产积累量的增加。(4)气生根数和总根数与产量的相关具有一致性,气生根的多少是品种产量高低的标志。气生根数与千粒重、穗粒数的相关尤以气生根数与穗粒数的相关更为密切。8.玉米足、壮、高的栽培技术途径?即以足苗足株保足穗;以壮苗壮株,充分发挥个体的生产潜力,攻大穗;提高花后的光合生产与物质积累夺取高产(1)种子精选是精细播种的基础,确保种子纯度和大小均匀,可减少种子间生活力和发芽出苗率的差异。(2)在精选种子的基础上,适当加大播种量,精播足苗配合多次间苗,是确保适宜株数提高植株整齐度的有效措施。(3安排最佳抽雄土丝期,为玉米灌浆结实争取最佳的气候条件为前提(4)控制最适叶面积、增加总粒数、提高花后物质生产能力为目标(5)从播种建立群体起点开始,通过足苗匀苗去弱株确保足穗壮株提高整齐度,按叶龄进程调空群体发展、改善叶系组成、增加粒叶比、主攻大穗,使群体随生育进程按预期的目标发展。栽培调空归纳为“足、壮、高”的技术途径,即以足苗足株保足穗;以壮苗壮住,充分发挥个体的生产潜力,攻大穗;提高花后光喝生产与物质积累夺取高产。9.详细说明玉米高产的施肥运筹?氮肥的合理运筹 在肥料中,氮素对塑造高产群体的形态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适宜的施氮总量被确定后,还必须根据高产群体前、中、后期的吸肥规律,各时期施氮对各部器官生长的作用规律,正确运筹氮素。包括基肥和穗肥的合理比例,追肥的正确时间和数量等。基肥、穗肥、粒肥的合理比例:玉米穗分化期吸N量最多,但产量随开花结实期吸N量的增多而显著提高的吸N规律,高产玉米应在适量满足前中期吸N量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后期的吸N量。研究表明,土壤中的速效N素一般极易变化,容易被玉米吸收也容易流失,基肥:穗肥:粒肥比例中的3:6:1处理,体现了基肥在满足壮苗早发和控制拔节期稳长的基础上,突出重施穗肥主攻大穗,有利于群体的源库的协调发展而高产。玉米是不分蘖的作物,不像稻麦那样前期需吸收较多的氮素以促进分蘖,满足穗数,且生育期间气温逐渐升高,基肥的肥效容易发挥,有适量的基种肥即可满足玉米形成壮苗的要求。此基肥中的N素用量必须既能满足壮苗早发,又能使拔节期植株叶色逐渐褪淡,实现稳产。在壮苗早发、中期稳长的基础上重施重肥,就能统一壮秆与大穗的矛盾,使群体在吐丝期能获得适宜的LAI,达到扩库强源,促进高产形成。磷、钾肥料施用后,大部分被土壤吸收固定,当季吸收利用率低,在土壤中的流动性差,不易流失,其肥效长达数年之久。为提高磷、钾肥的当季吸收利用率,以集中施用在根系容易吸收的部位,使其随玉米的生长逐步增加吸收利用率,一般以作基肥为好。增肥磷钾肥有利于壮苗早发,壮株大穗,提高粒叶比,增加粒数和粒重,是提高群体质量的重要条件。10. 玉米高产群体的培育途径和技术技术途径:“足、壮、高”,即足苗足株保足穗,壮苗壮株攻大穗。1、保证玉米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的同步:麦收后40-50 d时进行玉米套种,进行幼苗移栽 2、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 增加总粒数的栽培策略: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适宜密度壮株大穗,植株干重越大,个体越壮,越有利于大穗形成,个体籽粒产量增加,经济系数越大。 3、提高群体植株整齐度(种子精选,确保发芽出苗一致):精播足苗多次间苗乳苗移栽(特别是春玉米) 4、高产玉米的施肥运筹:(1)高产玉米的吸肥特性:在适量增加前、中期吸氮量的基础上,重点增加花后阶段的吸氮量。增加前期吸磷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中后阶段特别是花后阶段的吸磷量。重视各个生育阶段尤其是拔节至吐丝阶段群体的吸钾量。(2)高产玉米的施肥运筹:1、确定合理的施肥量2、氮肥的合理运筹:在肥料中,氮肥对塑造高产群体的形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适宜的施氮量被确定后,还必须根据高产群体前、中后齐的吸肥规律,各时期施氮对各部器官生长的作用规律,正确运筹氮肥,包括基肥和穗肥的合理比例,追肥的正确时间和数量等3、基肥、穗肥、粒肥的合理比例:玉米穗分化期吸收N量最多,但产量随开花结实期吸N量的增多而显著提高的吸N规律,高产玉米应在适量满足前中期吸氮量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后期的吸N量,实验表明基肥:穗肥:粒肥中3:6:1体现了基肥在满足壮苗早发和控制拔节期稳长的基础上,突出重施穗肥主攻大穗,有利于群体的源库的协调发展而高产,而穗肥在10叶展开期亦倒11叶展开期施用最好,产量最高。油菜部分油菜思考题1.油菜的产量构成因素有哪些特点?不同产量水平下提高产量的途径有何不同?油菜产量可分为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三个构成因素,它们各具有不同的特点。油菜的角果皮是一种主要的光合器官,而其内部的子粒又是一种贮藏器官。合成光合产物的源和贮藏光合产物的库两者结合为一体。油菜角果的另一特点是扩张能力很强,补偿能力也很强。油菜每角分化的胚珠数很多,但退化也多,这是油菜产量潜力的所在。油菜每角粒数的形成不仅受灌浆物质多少的影响,而更直接的是光对角果的照射刺激。提高粒重增加产量仍有相当的潜力。子粒的灌浆充实。油菜的胚胎首先要消耗胚乳的养分才发育形成胚,然后在进行胚的充实,在胚中积累的主要是脂肪和蛋白质,所需要的能量比淀粉更多。在低产水平下,由于角果数少,每角粒数少,千粒重低,因此通过栽培措施增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明显的提高产量,但一般以增加每亩角果数比较方便,在这种产量水平下一般为增角增产型,生产上通过增加密度,只要少量增施肥料即可达到。在较高产量水平下,单纯靠增加某一因素已经不可能进一步提高产量,因此必须协调三者的生长而获得高产,既协调增产型。在高产条件下,每亩角果数已达适宜水平,不能在增加,群体的千粒重受灌浆物质多少的制约变化幅度较小,因此只有在稳定角数和粒重的基础上增加每角粒数才有利于产量的进一步提高。2.简述油菜高产群体的质量指标增加开花结角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油菜子粒产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开花结角期的干物质生产量。控制适宜的LAI和PAI,确保开花结角期光合层结构的顺利交替。高产群体的最大LAI的最适范围是4.4左右,LAI与PAI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PAI一般随LA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定制开发与使用协议条款
- 药厂灭菌知识培训课件
- 小区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责任书
- 让书籍走向心灵550字(15篇)
- 一年级五一的作文600字(11篇)
- 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模版
- 物业课件培训结尾总结
- 农民合作社服务社区服务协议
- 公司财务预测与分析模型工具
- 六年级观后感你好李焕英观后感二十一400字13篇
- 华为主数据管理办法
- 储备土地巡查管理办法
- 静脉输液技术课件
- 临床试验病历书写规范与流程
- 2025四年级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教学分析课件-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以水为界:洱海流域产业结构优化与水环境协同发展探究
- 2025年秋六年级数学人教版(上)第1课时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 学堂在线 唐宋词鉴赏 章节测试答案
- 2025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 从抽象到现实: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对抽象人的理论超越与时代价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