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史公自序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资料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原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作者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他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极其凝重。史书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历经百世而无可比拟。 自序明述了作书的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一般说来,为书写序有两层含义:第一,序有“绪”的意思,所以能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序有“次”的意思,所以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篇次顺序。自序可以说就是有这两层含义。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要么写在卷末,要么写在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的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交待得清清楚楚。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各篇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如果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解答。这实际上是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其体制如同周易的系辞,毛诗的小序,都是关系到一书的体要。清代牛运震曾评价:“自序高古庄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奥衍宏深,一部史记精神命脉,俱见于此太史公出格文字。”(史记评注)史记自黄帝本纪起一百三十篇,合起来说,是总的一篇。这部史书的末尾必须收束得尽,承载得起,意理要包括得完,气象更要笼罩得住。史记的最后一篇以作者自序世系开始,逐层卸下,中间载有六家、六经两论,气势已经极盛,后又排出一百三十段,行行列列,整整齐齐,最后又总序一百三十篇总目,可以说无往不收,无微不尽。它的文势有如百川汇海,万壑朝宗,令后世的学者赞叹不已。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先世为周代史官,父亲司马谈任汉武帝太史令。司马迁少时跟从大儒董仲舒、孔安国学习,二十岁后漫游全国。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得继父职,他博览汉室藏书,参以游历见闻,在其父累积编次的大量史料基础上,于前104年(太初元年)开始从事史记的编写。前99年(天汉二年),因替孤军奋战、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处腐刑。在狱中,他仍写作不辍,出狱后,被授以大多由宦官充任的中书令。这使他更加发愤著述,终于在前92年(征和初年)左右,完成了这部巨著。不久即去世,年约六十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二)通假字 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三)活用字词 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 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自叙家世谱系。 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讨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 司天地 唐虞时 复典 夏商时 世序 周时 将领 典周史 战国秦 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 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 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着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着春秋? 着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着春秋的事?从与壶遂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着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着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着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着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着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壶遂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 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5.总结:略 (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四)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述说司马迁在遭遇“李陵事件”之后,深切思考着人的生命价值这个课题。他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就他自己而言,则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于是致力撰述太史公书即史记。司马迁有所思悟,故发愤撰述,司马迁对“人”和“历史”有什么特出的见解你对“人”和“历史”的初步思索又如何 参考:“发愤著述”一段旨在说明“名”是否能传于后世,不关乎富贵,而在其人之表现。像西伯、仲尼、屈原这些人,都曾遭遇困厄,但他们都有著作而传于后世,因此名垂千古。大抵说来,这些人困厄不得志时,志意无所表现,所以把自己的心志表现于著作中,留待后世读者赏鉴深思。司马迁由上述这些例子得到启发:人不论是否得意于当世,将理念传扬于后,着书是很积极而可实行的方法,甚至可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于是,他发愤撰述,以“述往事,思来者”,这是说记述过往发生的事,以待后世圣人君子深思,意即待后世读者之共鸣与了解。太史公忍辱受宫刑,为的即是发愤撰述史记。因为他认识到人的成就、价值不只在生的短暂时空,做为一史家,他毕生所欲所愿,在整理出这样一部纵横两千多年的史书,要做青云之士,甚至以孔子作春秋明是非、别嫌疑、定犹豫自勉自期。如果将人的生命价值解释成一个人的成就,对世界的贡献,自我期许的完成,及获得正面的历史评价。那么,只要太史公完成史记,成就了自我期许与留名千古的不朽生命,生前所受的屈辱又算什么呢这些人的经验是我们读史的人最应记取的。 人的生命有二义,一是有形的肉体,一是无形的思想。富贵往往会因一个人肉体生命的结束而消失,所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也。而思想或精神生命,可以借着著述而流传后世。司马迁从西伯、仲尼等历史人物的例子得到启发,因此忍辱作史记,因为他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重要的不是生时的虚名,而是后人的评价,将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成一家之言,才是他追求的生命的不朽价值。司马迁身为一个历史写作者,写史是他的使命,也始于他对人的关怀,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体察。故史记记录有价值的人倜傥非常之人。而人们在阅读史书或论及历史人物时,常常会加以比较:什么是好的、善的,什么是恶的、坏的等等。人们经由比较、选择,迈向文明、进步,这就是一个社会进步的现象。所以,历史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对人的活动的一种纪录,一种反省。如伯夷、伍员、孔子、太史公等人,表面看来,他们命皆不同、际遇各异。然而吾人可见在对生命信念的执着方面,他们有共通处。其实,这种信念,不只是他们的亦是全人类的。他们何尝不能平平淡淡、和光同尘,何以却往往自致孤独以终大概是由于他们视道(也就是理想)重于一切,而深知人的价值吧。守真理者虽为少数,而历史常因其而变。我想,司马迁一定深闇此理,故对这些真实推动历史的倜傥非常之人予以深切之同情,而大书特书。对我而言,人的价值就在此吧:人性以自由面对真理时,他可以不理会群众,但将一切交于历史;这种自由,是人才有的价值! 六、史记的有关知识。(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七、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着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着;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八、作业: 1.整理重要文言字词。 2.写一篇读后感太史公自序练习题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弗敢阙 通“缺”缺漏 2、 指数千 通“旨” 要旨 3、 .失之豪厘 通“毫”秋天小鸟身上刚生长出来的羽毛 形容细小 4、 堕先人所言 通“隳”,毁 5、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通“缵”,继承 6、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同“弼”,辅助 7、 扶义俶傥,不令已失时通“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8、 故长于风 通“讽”讽喻 9、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通“网”网罗 通“佚”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掌管 今:标准,法则 2.无泽为汉市长 古义:掌握市场的官长;今义:行政长官 3.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古:最终落在 今:副词,表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4.则学者至今则之 古:以为准则 今:连词;准则 5.迁俯首流涕曰 古:眼泪 今:鼻涕 6. 不得与从事 ,故发愤且卒 古义:跟从侍奉;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7.先人有言 古:父亲 今:祖先 8.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古义:到;今义:表另提一件事 9.是非242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古: 褒贬评定 今:对错 10.余所谓述故事 古:历史旧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 11、以为天下仪表 古义:标准;今义:人的外表 12.夫诗书隐约者 古:隐奥而言辞简约 今:不清楚 13.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古:遗业 今:已经衰退的;等级或质量低的 三找出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义. 1其在卫者,相中山 名作动 作丞相 2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名作动 坑杀 活埋 3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名作动 封王 4忠臣死义之士 为动用法 为 而死 5上明三王之道 形作动 阐明 6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形作动,奖;形作名,善事;形作动,惩;形作名,邪恶;形作动,以为贤;形作名,贤能之人;形作动,以为低贱,轻视。 7、存亡国,继绝世 使动 使存在,恢复;使延续 8、礼经纪人伦 名作动,规范 9、其实皆以为善形容词作名词 10、春秋采善贬恶形容词作名词 11、整齐其世传 使动用法 使整齐整理,归纳 12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名作动 对史事提纲挈领的编排记述 四.解释实虚词 1、命南正重以司天 掌管 2、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 继承 3、使复典之 掌管 4. 为武信君而徇朝歌 巡行 攻占 5.惠王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攻占 6.耕牧于河山之阳 山之南 水之北 7.南略邛,还报命 巡行 巡视 8.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愚钝 9、小子何敢让焉 辞让 推辞 10、适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 往去 而子迁适使反 恰逢 籍每适浑 拜访 11、相 其在卫者,相中山 做丞相 辅佐 诸侯之相王 一起 12、而 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 顺承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 修饰 13.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嫉害 阻塞 14.是故礼以节人 用来 15.以为天下仪表把作为 16.察其所以 的原因 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健身俱乐部整体环境美化与智能设备引入服务合同
- 2025年生态环保型道路建设成本监管合同
- 2025年高速公路服务区车牌租赁广告投放合作协议范本
- 2025商务合同到期续签申请模板
- 2025年消费者行为数据分析采集与报告制作委托合同
- 2025合同法实务应用与案例解析
- 2025年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招商模式研究评估报告
- 2025年海上风力发电场运维管理智能化与技术升级路径研究报告
- 2025年检验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物流机器人产业政策环境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 钢结构工程高空防坠落方案
- 骨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范
- 商业银行职能部门绩效考核指标
-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非招标采购管理办法规定试行
- (高清版)DB41∕T 2125-2021 公路钢管螺旋桩设计施工技术规范
- 员工自愿放弃社保声明书范本
-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单元复习讲义)教师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 GB 4793-2024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 拱板屋面施工方案
- 农村电网改造合同协议书
- 2021版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附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