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doc_第1页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doc_第2页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doc_第3页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doc_第4页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薛勇民. 当代中国社会改革三思. 经济问题, 2001(11)2 宋淑凤. 邓小平社会改革理论及其意义3 杨有山. 简论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改革思想. 泰安师专学报, 2002(3)4 康维波. 王安石变法对现代行政改革的借鉴意义.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6)5 靳晓熙. 论中国社会改革的渐进路径从经济体制改革透视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论坛, 2004(16)6 段战平. 商鞅变法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7 戴耐生. 社会改革: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课题. 岭南学报, 1999(5)8 常永亮. 社会改革是另类转变为常态的过程. 经济展望, 2005(11)9 戴鞍钢. 社会改革与关注民生以孙中山为中心. 历史教学问题, 2007(1)10. 何萍. 社会改革与社会稳定读社会稳定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1(4)11. 韩伟.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社会改良的区别和联系.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5(6)12. 王瑞平. 试论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0(6)13. 高明强.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改革观.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3)14张仲涛.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海, 2002(3)15吴鹏森. 中国20年社会改革的基本经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0(8)16姚晓玫. 社会改革对雅典成为古希腊中心的影响.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6(2)17. 许跃宇. 创新是社会改革的灵魂王莽改制的历史启迪. 嘉兴学院学报, 2006(2)18雷鸣, 程仁武. 浅析管仲改革成功的原因.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5(6)19. 陈其泰. 论魏源社会改革思想的时代特点. 江海学刊, 2002(5)20朱勇. 清末“新政”:一场真正的法律革命. 重庆社会科学,2002(5)21. 李其荣. 19世纪末美国的和平运动和社会改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问社会科学版), 2002(5)22. 孙功达. 试论魏源早期社会改革思想.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2)23贾江华. 论邓小平发展观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24薛勇民. 当代中国改革三思. 经济问题, 2001(11)关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观点摘录观点1 改革的特征及实质“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社会改良的联系是:三者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它们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得到移动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韩伟.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社会改良的区别和联系.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6(6) “当前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质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揭示的性质和特点来看,我国当前进行的社会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相反是要实现兴利除弊,要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具体来讲,当前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质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体制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因为任何一个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容都是它的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如何,往往决定这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所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首要任务就在于紧紧围绕生产力发展这一核心,彻底变革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旧体制。2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把计划和市场视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只属于资本主义。” 薛勇民. 当代中国社会改革三思. 经济问题, 2001(11)观点2 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首先,改革要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是整个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前提。第三,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这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条件。第四,改革与开放相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改革的重要方针。第五,改革要采取逐步推进的战略格局。它表现为:社会改革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步向政治、文化领域推进;经济领域的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步转向城市,从交换关系的改革开始推进到占有关系的改革,从沿海地带开始推进到内地。戴耐生. 社会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课题. 岭南学刊, 1999(5)“(当时的思想学家荀子在看到秦国的治国情况时赞不绝口。他指出:)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也。” 荀况. 荀子(文白对照诸子集成). 西安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观点3 改革的途径“(商鞅认为)一方面要禁止那些不切实用而好高骛远的理想主义,使一切都纳入实际的法治规范,一方面提倡按照法律规则制裁和监督官吏和民众,把所有人的心灵与行动都严格约束起来。达成一个严格、有效的官僚管理系统,形成整齐、规范的社会秩序,以取代早期的基于血缘亲情伦理规范,取代基于心理自律的道德自觉”。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第1册).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全国上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的大好局面,从而使发展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和追求的首要目标。形成了中国发展导向型的改革模式。(一)在发展导向型思路下,中国在改革初期即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二)在发展导向型改革思路下,中国在20年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体制改革的目标函数,坚持用“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关键和标尺。(三)在发展导向型的思路下,中国改革一开始就具有市场取向型特点。(四)在发展导向型思路下,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在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秩序中进行改革。(五)在发展导向型改革模式下,对改革中出现的一时无法分清性质的社会改革动向,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采取默认或等等看的策略,不以头脑中现成的制度模式限制改革,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激发了人们进行改革的创造性,避免了使改革走弯路的教训。”吴鹏森. 中国20年社会改革的基本经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0(8)观点4 改革的重要作用“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资本矛盾理论并发展了这一理论,进一步提出了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调适或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或手段,此其一。其二,提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解放生产力,这是前人未能论及的,过去人们把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仅仅同过时的剥削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认为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才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对社会主义制度则仅仅把它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即使有束缚也是某些方面或环节的不适合,而没有考虑根本体制的不适合。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革命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仅是发展生产力问题,而且还有解放生产力问题。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其上层将主和生产关系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虽然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优越的,但其中的具体制度的根本方面可能严重束缚生产力,因此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对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以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改革具有同社会革命同等重要的意义。其三,邓小平的社会改革理论回击了某些人把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看作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片面观点。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的社会改革理论系统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而且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宋淑凤. 邓小平社会改革理论及其意义.“王安石的发展观念启发了我们: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无论阻力多大,历史总归是向前的,墨守陈规只能陷入被动,特别是在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更是如此。只有以发展的眼光,时刻保持坚定的态度和信念,通过不断的变革来改革时弊,才能推动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康维波. 论王安石变法对现代行政改革的借鉴意义.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11)“具体说来,政治体制改革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从生产关系与政治体制的关系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即生产关系的变化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一定的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同时,生产关系的便活也必然会引起政治关系、政治体制(上层建筑)的变化,而政治关系、政治体制对生产关系又具有强力的反作用。我们断定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所维护和巩固的那个生产关系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也就是说,如果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所维护和巩固的那个生产关系是先进的,即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那么,政治关系、政治体制对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就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如果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所维护的那个生产关系是落后的,即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那么政治关系、政治体制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改革那些不相适应的政治体制,真正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二,从生产力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来看。生产力是由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两分基本内容组成的,其中人是首要的因素又是能动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发展,但其中人(这个首要因素)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一取决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二取决与一定的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经济生产组织模式)。这两者与政治体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宏观上说,只有具备了比较先进和完善的政治体制,社会才能有效地创立和组织发展生产力的各项条件;从微观上说,有了完善的管理形式和组织形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张仲涛.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海,2002(3)观点5 改革的重点以及历史启示“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虽然最后失败了,但留给我们许多的历史启示。其一,改苹要有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决心。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首先遇到的是人的问题,既然是改革,就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而这些人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对改革都是不会支持的,庆历新政的失败尤其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在今天的改革中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因为改革遇到阻力或挫折就停止改革或者放弃改革。其二,改革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政策和军事政策都是针对当时时弊而发,且击中要害,措施具体,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终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王安石没有也根本不可能进行政治方面的改革,所以,使经济改革向前发展时如无源之水,最后连改革的成果都不能保护,足以证明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但范仲淹只重视政治改革而忽视经济改革,使其改革直接面对强大的反对面,且又措施不力,所以改革毫无收获且迅速失败。北宋两次改革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制定严密、具体、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也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其三,社会改革必须是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适应。庆历新政先从政治改革入手,而忽视了经济改革。而王安石从经济改革入手,待时机成熟再进行政治改革。两次的改革的侧重点不同,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王安石变法取得成果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因为在封建专制政体内要进行政治改革是非常困难的,从我国古代的改革史来看,尚未有成功的先例。而在政治体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经济方面的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则是可能的。但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只所以没有成果的经济改革,也说明只搞经济改革最终是行不通的。”王瑞平. 试论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0(6)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社会改良的联系是:三者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它们都是为了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