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5.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5.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5.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5.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5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重点教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两首唐诗以课外自读为主。 一、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仲淹的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如伺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句是说:在燕然山上还未刻石记功,归家问题还无计可施。其实,这里的“计”应是“打算” “做计划”的意思。是说:还不曾破敌为国立功,回家的问题还未考虑。这“归无计”应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如何理解? 明确: “人不寐”指“守边的将士睡不着”。 “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句中的“将军白发”与“征夫泪”可理解为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由于长期守边,边疆生活又极其艰苦,敌人未破,军功未立,思乡思亲之情当然不能免去,将士们不免早生华发,也经常会流下思亲的热泪。但与前面那句“燕然未勒归无计”联系起来看,这并非是消沉之意、怨慨之泪,而是一种“忠孝不能两全”的悲壮之隋。 3欣赏品味 品味名句: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对上述名句的欣赏品味见前面的“课文研讨”相关部分。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一句写得精练而有气势。读着此句,眼前出现一幅边塞画:在人烟稀少的边塞,有一座孤城,两边光秃秃的重峦叠嶂,上空飘浮着缕缕青烟,悲壮的号角声和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城门紧闭,一片荒凉。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两句是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化用“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句。它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以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相信困难终将过去,阴云当能消除,那种让你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机遇在等着你。读了令人荡气回肠,精神振奋。 4课堂训练 (1)默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 (2)初步背诵行路难和观刈麦。 5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分别介绍李白及其行路难和白居易及其观刈麦。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外,因课时关系将李白和白居易的两首诗作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尽管如此,我们已初步感悟到了唐诗的魅力和宋词的风采,我们若真的是个旅游团,可真应验了“不虚此行”这句话了。不过,我们的观赏绝不是到此为止,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要作更广泛更深入的欣赏品味。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这五首诗词。 2课外再找这五位诗人的一些诗词来读读背背。 25、诗词五首次北固山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预习指导: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岱宗 决眦 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三、学习 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 ,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当堂背诵。五、学习 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皈?蝠使空牮迅?合?獭?提皇?炳?抡?嬲仆谘敝熏八盈?虮鲰佼宀?伟饕仆缣接鼯?提牯?桨蝓?炮颤而?并还?牲睕龊传?馨?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弊肿疟实摹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背诵指导。六、意境的赏析: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类 2默写 三首诗。类 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类26、包拯教学目标1、顺畅朗读,了解人物,分析概括段意。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重点难点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品质。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二、全班齐读课文,列出生字鬻y涿zhu敛lin惮dn讼sng茔yng三、串讲课文1、第一节解词:知,主持,掌管。诉,告状。第,尽管。寻,不久。何为,为什么。惊服,震惊,服气。指名朗读并翻译。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机智。文字简洁、生动,几十个字就交代了智服盗贼的过程。2、第二节解词:徙,调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遗,送。才,仅仅。岁,一年。指名朗读,同桌翻译。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他煞住了利用端砚“以遗权贵”的不正之风,而且带头不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3、第三节解词:使,出使。谓,告诉,对说。诱,引诱,诱惑。刺,刺探。遂,于是,就。全班朗读,指名翻译。简析: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4、第四节全班朗读解词:召,召令权,权且,暂且。敛,收整,约束。惮,畏惧。径,直接。造,到,往。陈,陈述。曲直,是非。指名翻译。简析: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5、第五节解词:恶,憎恶,讨厌。苛刻,待人狠而刻薄。敦厚,待人忠厚温和。未尝,不曾。推,推行,施行。务,追求。苟,随便。悦,取悦。从,听从。志,意志。若,和。指名朗读并翻译。简析: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四、作业1、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成现代文。2、复习重点文言词句,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3、讲评思考题一。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1、 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回答:写出他的聪明机智,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点拨: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2、提问: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回答: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写他为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3、小结: 全文五节,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文中有正面描写:1、2、3、4节;有侧面描写:第4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作者把概括描写第2、4、5段与具体描写第1、3节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三、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四、板书设计五、作业布置1、完成每课一练2、熟读课文3、预习新课27、董宣执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 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 教学突破点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等形式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投影片。 学生准备 熟悉课文,准备资料。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 1回忆旧知 2指导初读 2感知了解 3验收效果 3理解积累 4指导诵读 4巩固深化 一、情境导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包拯一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包 拯这一人物,我们对他曾做过怎样 的评价。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样一篇传记, 看看他与包拯有哪些相似之处,两 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3板书:董宣执法1积极发言。(发言应尽可能全面)2领悟学习本文时要与前一篇课文从 内容与写法两个角度做对比。3看注释了解作者,理解本文作者 与前文作者都是史学家。二、指导初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先自读一遍课文。2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 题,也可请教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讨论,共同翻译课文。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 注生词读音。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集中疑难,质疑, 解疑。 , 。 _1“ t三、验收效果(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出示投影,组织竞赛)检查学生自 学情况。 (1)掌握下列字音: 晔、圉、骖乘、敕、绶 (2)解释加点生字词。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 。 C将何以理天下乎? D使宣叩头谢主, 。 E赐钱三十万。 F由是搏击豪强,2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 事来表现人物?与包拯一文有何 不同?1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解释加 点词时,要读出原句。提倡翻译全 句) 2不要求学生翻译课文,说出故事大 意即可。与前文对比也不要求细致 周到,说出:本文是重点记叙一件 事,来突出董宣的精神。前文通过 几件事来表现人物。3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呢?请同学们找出事情的起因、发 展、高潮、结局。遇到疑难,可相互 讨论。4同学们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复述 全文。3学生用原文回答也可,自己概括回 答也可。(参考如下:起因:湖阳公 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 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 杀”家奴。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 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 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结局:光武 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4找一、二名同学复述课文。可在原 文基础上有所发挥。 四、指导诵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对课文情节有所了解,对课文的词语也基本掌握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求: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语调要抑扬。自由朗读、自由讨论。 五、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以读为主,通过合作疏通文意,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情节,初步感受到了董宣的那种凛然正气,愿他的这种精神能体现在我们的身上,留在我们的心中。 六、板书设计参考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过关斩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大言数主之失 (2)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3)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4)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2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1)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2)宣悉以班诸吏。 个性练习设计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秉烛乎?”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问于师旷 (2)安敢戏君乎 (3)如日出之阳 (4)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教学步骤(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指导复述 1回顾旧知2诱思导学 2思考探究3组织讨论 3讨论发言4探究学法 4辐射练习5指导写作 5片断练习一、指导复述(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董宣执法,哪位同学再来复述一遍这个故事?(强调细节)可请一位同学复述全篇,也可让四位同学分别复述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二、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提问: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 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 怎样看待他的变化? (此题使学生通过对刘秀的前后态 度的对比分析,理解秉公执法的意 义)1思考回答: 变化:刘秀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 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但后 来却不杀他,而奖励钱三十万。 对这个问题的第2问,学生可能会 从这几方面回答:(1)从中看出光武 帝是一个识别人才,知锗就改的明 君。(2)光武帝明白了个中道理,明 白了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 的重要性。(3)2董宣为什么要“大言数主之失”?3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 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4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 找出依据。 (此题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 析人物形象,从而体会董的不畏权 贵,秉公执法的精神)2思考回答:因为公主管教不严,纵奴 行凶。 、3思考回答,理解现代的“法”与“执 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从 而树立现代法制观念。(董宣秉公 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 必遭公主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 这们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果 敢英明。)4阅读回答: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 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 据地,终不肯俯。三、讨论合作(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3同学们都看过小说或电视剧红楼 梦,其中有一个“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的故事。如果把“贾雨村”换作 “董宣”,请你设想他会怎么做?3想像回答。 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从人物性 格特点上去推断“他会怎么做”,切 木可无根据地求新求异。四、探究写法(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出思考题: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 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董宣 的品质有何作用?1思考回答:因为刘秀发现,董宣死 后,是用布做的被子盖尸体,只有妻 子和儿子在相对哭泣,只有大麦几 斗,破车一辆,家境非常贫困,由此 可知,董宣生前非常廉洁。“刘秀的 这番话更加从侧面烘托出董宣的廉 洁。2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 样(侧面烘托)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如海伦 凯勒的我的老师, 通过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 的感受等,来侧面反映老师对自己 的影响,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又 如,口技中通过观众韵反映来侧 面体现口技人的技艺高超。2回顾旧知。 举例体会侧面描写的写法和作用。五、指导写作(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提出创作要求:写一个小片断,运用侧面 描写来介绍一个人,能够准确体现这个 人的特征。2鼓励学生朗读作品。1创作。2朗读自己作品。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董宣这个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体会到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也学习了正面、侧面相呼应的描写方法。同学们都畅所欲言,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望大家今后继续积极动脑、动口、动笔,主动学习,学会求知。七、板书设计参考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1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说说鲁提辖的做法有哪些局限性。2阅读糟糠之妻不下堂一文,说说宋弘令人敬佩之处是哪一点。练习设计2董宣执法选自,作者,史学冢。个性练习设计 请针对董宣执法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文中通过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和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景况,从正、侧面体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去_、廉:洁的高贵品质课文虽不长,但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同时,可和已学过的课文包拯、口技等比较学习。N lang=EN-US 敢英明。) 4阅读回答: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 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 据地,终不肯俯。三、讨论合作(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3同学们都看过小说或电视剧红楼 梦,其中有一个“葫芦僧判断葫芦 案的故事。如果把“贾雨村”换作 “董宣”,请你设想他会怎么做?3想像回答。 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从人物性 格特点上去推断“他会怎么做”,切 木可无根据地求新求异。四、探究写法(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出思考题: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 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董宣 的品质有何作用?1思考回答:因为刘秀发现,董宣死 后,是用布做的被子盖尸体,只有妻 子和儿子在相对哭泣,只有大麦几 斗,破车一辆,家境非常贫困,由此 可知,董宣生前非常廉洁。“刘秀的 这番话更加从侧面烘托出董宣的廉 洁。2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 样(侧面烘托)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如海伦 凯勒的我的老师, 通过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 的感受等,来侧面反映老师对自己 的影响,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又 如,口技中通过观众韵反映来侧 面体现口技人的技艺高超。2回顾旧知。 举例体会侧面描写的写法和作用。五、指导写作(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提出创作要求:写一个小片断,运用侧面 描写来介绍一个人,能够准确体现这个 人的特征。2鼓励学生朗读作品。1创作。2朗读自己作品。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董宣这个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体会到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也学习了正面、侧面相呼应的描写方法。同学们都畅所欲言,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望大家今后继续积极动脑、动口、动笔,主动学习,学会求知。七、板书设计参考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1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说说鲁提辖的做法有哪些局限性。2阅读糟糠之妻不下堂一文,说说宋弘令人敬佩之处是哪一点。练习设计2董宣执法选自,作者,史学冢。个性练习设计 请针对董宣执法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文中通过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和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景况,从正、侧面体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去_、廉:洁的高贵品质课文虽不长,但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同时,可和已学过的课文包拯、口技等比较学习。28、*岳飞教学目标:1、自读自译,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岳飞的性格特征,了解岳飞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重点难点: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分析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难点:领会岳飞精神的内涵。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岳飞的故事家喻户晓,关于岳飞的各类文学作品很多,在讲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岳飞的一些情况。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二、全班齐读课文,正音。毕沅yan 吴玠je 名姝sh 宵旰gn 掳l掠 束刍ch 颁犒ko 蹙c额三、讲解课文 1、解词(课下注解除外):事,侍奉。姝,这里指美女。却,推脱,推却。宁乎,难道吗?舍,停留、休息。掳,抢取。颁,颁发。犒,犒劳,犒赏。众,多。尽,都,全。召,召集。所向,达到的地方。克捷,获胜。缺,缺。竭,尽。辞官,辞谢升官。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2、分层次指名朗读,同桌翻译。3、全班朗诵。四、布置作业1、查找有关岳飞事迹的资料,或者岳飞创作的诗词,明天上课讨论交流。 2、熟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分析岳飞品格2引导学生客观评价人物二教学设想: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岳飞品格,通过学生查找资料对人物的性格品质进行补充,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三教学过程:1昨天让同学们回去之后把岳飞这篇课文串译一遍,然后总结出岳飞的三大品格,现在我请几个同学讲一讲。(1) 至孝至忠 (2)治军有方 (3)爱民如子2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1)写岳飞至亲至孝,只写了一句话,“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岳飞幼年丧父,所以“亲”偏指母亲,”家无姬侍”说明岳飞亲自伺候母亲;写他至忠,共写了两件事,一写吴玠送美女给岳飞,岳飞辞而不受,并对吴玠说:“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二是写友人问岳飞“天下何时太平”时,岳飞的回答“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两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岳飞爱国尽职的崇高品质。(2)文章花了很多笔墨在表现岳飞的“治军有方”上,文中还引用了一句话从侧面概括了他的这一品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用岳飞的话讲,那就是“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说明?仁表现在三个方面:“卒有疾,亲自为调药”,写他爱兵如子;“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更写了他“仁”的程度之深。信“有颁犒,均给军吏”,皇上的犒赏,不贪不占,一律发给军中将士,为官诚信清廉。智“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猝遇敌不动”,不但表现在他指挥的智慧,还表现在他善于集中全体军官的集体智慧,所以能够“所向克捷”。勇“善以少击众”。严一是对将士作战训练严格要求,“课讲师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二是对将士军民关系要求严格,“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而且有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3)岳飞的爱民如子表现在他“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说明他关心百姓和将士疾苦。课文正是从这三方面赞扬了岳飞的高贵品格。3岳飞这个名字太响亮了,我们总是能够通过各种路径听到关于岳飞的故事,我也布置大家去搜集了,根据你们搜集到的资料,你们还知道岳飞还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小组交流补充一下,各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小组交流、讨论)如:他国尔忘身,爱民如母;力挽狂澜,无私奉献;沥血衔冤,忠贞不渝;他为抗金大业视死如归,气贯长虹,志酬乾坤。(学生举例说明)这一切,铸就他成为万世楷模。岳飞的出现,不仅中国人民引以自豪,也为世界人民所敬仰。4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丰富,那么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岳飞这个人物,是不是他所做的一切都值得颂扬?如:我们要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学习他“仁,信,智,勇,严”的品格,当然他的一些“愚忠”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5课文最后还谈到岳飞还是个“好礼贤下士,雅歌投壶”的“恂恂儒生”,他还创作了很多诗词,你们知道的最多的恐怕要数那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了,下课之前我们全班同学一齐朗诵一遍。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29列子二则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了解列子一书。 2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过程和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学生自行理解内容,把握文章的寓义是重点 。难点 掌握解读寓言的方法。 教学突破 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在必要时教师做适当的指导;对难点的突破侧重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等环节,利用辐射阅读的 方式来完成。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布置预习任务,印发辐射资料,制作幻灯片,了解列子的资料。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浏览辐射资料,搜集有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的材料。 教学步骤(第1课时) 第l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激趣导入 1朗读课文2诱思导学 2自主理解3辐射巩固 3加滦蝰解一、激趣导入(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学生括动1许多成语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你能 给大家讲一个吗?2你知道“杞人忧天”是什么意思吗 导人本课学习。(板书课题)1讲所知的成语故事。(三、四个同学 讲述即可) 2生解说成语的意思,切入课文学习。 二、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指导读音、断句。(幻灯出示一些字 的读音,请生注意这些字) 巡视,做适当点拔仔细谛听,若有错 误应及时指出。2检查自学情况。幻灯片出示 词及句子解释翻译。(见随堂练习。 设计)3引导:你是如何看待杞人的行为的? “晓知”者的话你赞成吗? 4引导探究: “杞人忧天”现在是什么意思? 联系你的生活,你认为杞人的担 忧是可笑的吗?谈你的看法。、 对于战国时的环境,杞人在担忧, 面对我们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 对你有什么启发?5对学生仍有疑惑的地方,师生共同 解决。1读课文,结合课节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有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子2据提示,逐一回答问题,说出词义及句义。(加强常用词积累)3在小组内提出自己在理解过程中仍”存有疑问_的问题,互相质疑解读。 并聚焦主要问题,。在小组内形成互 动、合作探究的形式。4、结合生活实际来深入评析杞人的行 为。学生展开自由讨论评析,联系 周围环境谈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 的观点(畅所欲言)。5解决疑惑。 三、拓展运用(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杞人尚且知道忧天,作为现实环境中的你,将对我们目前的环境做点什么呢?谈谈你的看法。自由畅谈。 四、本课小结 本课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似乎是“傻子”的杞人。但从现在看来他却是一位多么有远见的人,让我们为今天的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五、板书设计参考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阅读列子一书,说说这是一本怎样的书。随堂练习设计1请注意加点的字,你读对它了吗?坠姗 中小咖伤 躇c胁步呲蹈 舍舶然2说出加点字的意思: (1)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2)若屈伸呼吸(3)奈何忧天崩坠乎(4)因往晓之 (5)地,积块也。3说出句子的意思。(1)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2)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3)终日在天中行止。 (4)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个性设计练习 1调查你周围的环境,有哪些环境污染的现象?你能否对此提出点合理性的建议。 2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回答下列问题: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恒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1)运用工具书,了解短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A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B外犬见而喜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2)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来。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习寓言,应以分析寓意为主,寓意也不可拘泥于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用一固定答案限制学生思维,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教学步骤(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朗读理解 1疏通文意2把握寓意 2思考探究3引导拓展 3思考发言.一、朗读理解(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请大家读一读杨布打狗这个故 事,注意字音及断句,小组讨论疏通 文意。(教师巡视)2请大家口头翻译课文,然后请几名 同学起来复述一下课文内容。3检查自学效果,幻灯出示练习题。 (见随堂练习设计)1朗读课文(指名读,齐读,自由读),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小组 合作,讨论解决问题)。2生译课文,合书复述课文。 3在教师引导下做练习。 二、把握寓意(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问疑解难,引导视点: , 杨布出了一趟门,回家后,他家的狗不认识 他了,这是为了什么?杨朱说:“向者使汝 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它说明了 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辐射资料:美丽的谎言、弓的主人、鸽 与秋果。 用鸽与秋果中的语句来诠释狗的行 为。 从三篇文章中找出具有相似之处的三个 形象,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你愿做文中的哪个人? 美丽的谎言中,小兵对他妈妈说谎话, 他便是个坏孩子吗?你认为呢?1在小组内提出几个有探究价 值的问题,并聚焦主要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2阅读资料,结合资料探究问 题。可用资料上的话来诠释 他(它)们的行为,也可用自 己的话来说明。、三、引导拓展(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杨布之狗这样的现象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一普遍现象的?学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吗?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畅所欲言,提倡有个性的发言。 四、本课小结 本文行文虽短,但词语不重复,富于变化。故事虽小,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让自己能够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从这两篇课文,我们来看列子。列子是先秦时著作集,内容多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形象鲜明,含义深刻,直到现在,仍有较高的文学意义及思想寓义。 五、板书设计参考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杨布打狗这则寓言很有现实意义,请关注现实生活,看有没有类似事情发生。练习设计30、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2、把握作品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重点难点:在诵读基础上对诗歌的内容、感情和特色的理解、把握。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五首诗词。二、学习迢迢牵牛星1、全班朗诵一遍2、简介古诗十九首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五言抒情诗。它们大多抒写游子、思妇主题,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但是,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因此就被笼统地称为“古诗”,意思指它们是魏、晋以前的古人所作的诗。西晋以后很多文学大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的作品。也是在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作品总集文选,从这批“古诗”中选取了十九首。3、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玉帝察觉此事,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此事感动了玉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唐人七夕诗云: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着看。4、解释重点词语迢迢:遥远。皎皎:明亮。纤纤:形容手指细长。擢 :伸出。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几许:多少。脉脉:含情凝视的样子。5、解析: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写。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接下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诗的五六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是写景句。“古诗十九首”擅长借景抒情,情寓景中,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绪,从而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中写的景,“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本可以涉足而过,但为何织女反而感到“迢迢”呢?原因是“思情”的缘故,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借景衬情,借景写情,景语即是情语,从而使诗具有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最后两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诗句委婉含而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无限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体味,“河汉女”在爱情上的爱慕、思念、渴望的甘苦。正如古人读“古诗十九首”时的评语那样:“诗思深远而有余意”。6、小结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7、要求学生当堂背诵该诗。三、学习渡荆门送别1、全班朗诵2、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3、解释重点词语从:跟,随从。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仍怜:依旧怜爱。4、解析:诗的首二句点明行程和去向,次二句紧接着便写山和江。“山随平野尽”,令人想到刚才还是崇山峻岭,而今已是平原旷野了,心中顿感无限开阔;“江入大荒流”,极写江水穿过狭窄的荆门之后,一泻千里,奔腾到海的宏阔气势,令人骤生壮美之感。这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