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教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教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教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教案.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集体教案16. 南京大屠杀一、教案背景(一)本教案是针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上的语文课。(二)学生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日军侵华与抗日战争历史。 3、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情况,关注当今日本对侵华历史的态度。(三)教师课前准备:百度搜索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和大量图片制作成网络教学课件(网页)给学生提供便利的网络阅读条件。二、教学课题知识层面:体会报告文学中事件的真实性、典型性。情感层面: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树立保国意识,自尊、自强、自爱技能层面: 能利用网络查找南京大屠杀的有关资料。能从历史中得出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南京大屠杀是一篇报告文学,写于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在这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年、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中国人民绝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思潮和势力抬头,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初二年级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分析能力,对南京大屠杀事件,有所了解,但对本课内容的根本性问题,理解不够透彻,大多数学生还不能较熟练地运用网络手段来辅助学习,因此,学生先在教师的辅导下上网,逐步学会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体会报告文学中事件的真实性、典型性。能力目标:1、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2、能利用网络查找南京大屠杀的有关资料。3、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引用资料的重要性。4、能从历史中得出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2、树立保国意识,自尊、自强、自爱。教学重点:1、了解历史真相,以史为鉴。2、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引用资料的重要性。教学难点:1、怎样避免历史重演2、祖国的出路,个人的出路教师课前准备:百度搜索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和大量图片,通过网络这种媒体,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四、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微机室授课,通过教师制作的南京大屠杀的网络课件这一媒体,观看影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教学,浏览并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源收集资料,解决问题。五、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1、通过百度视频搜索南京大屠杀播放影片,通过南京大屠杀纪实片激起学生的愤怒从而导入本课教学内容。2、学生点击写作背景,进入背景内容并自读。1、“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课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根据课前预习,概括一下课文着重记述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学生快速总结概括事件(二)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证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的语句。学生在文中找证据。教师引导学生在百度搜索中搜索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证据,了解历史的真相。学生完成了课本学习任务。老师总结:“课文中讲到的事情,有战犯本人的交待,有幸存者的口述,还有法庭查证证实的史实,都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证明大屠杀的人证、物证俱在,大屠杀是历史事实。这就是新闻的真实性,除了这些资料可以证实出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外,我们的课件上还有一些真实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利用百度图片搜索南京大屠杀历史图片点击进入任务二:利用百度搜索中国人怎样正视这段历史学生自由发言,从历史中得到启发写出来。并通过百度搜索南京大屠杀网上纪念馆出现课堂第一次高潮(三)学生合作探究:讨论:1、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中国的原因;2、给国家找出路,给自己找出路。学生查资源进行讨论,通过教师引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展示各组讨论的结果得出教训,并谈自己的感想。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外拓展:给日本是学生写一封信,告诉他们历史的真相。开放式作业,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写作能力。 17.寻找时传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2能力目标:学会利用工具书自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重点:1、学习时传祥的优秀品质。2、学习正、侧面结合表现人物的写法。 难点:领会“寻找”的现实意义。【教学设想】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认真预习,观看影片,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有人说这个时代物欲横流,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可是在上个世纪中叶,曾经有个名叫时传祥的人,可谓是家喻户晓。今天,请你跟随老师的脚步,去寻找时传祥,了解时传祥【检查预习】学生交流预习和自学情况。强调: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偌大(ru) 沧桑(sng) 漠然(m) 老茧(jin)污蔑(mi) 挨打(i) 遣送(qin) 淳朴(chn)记忆犹新(yu) 颠倒(din) 逝世(sh) 黯然(n)赚钱(zhun) 糟蹋(t) 糠饼子(kng) 诚挚(zh)请学生读记这些字词。【教师补充,完善自习内容】1寻找时传祥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该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介绍文体知识:人物通讯 (属于新闻)特点:用事实说话;新闻性、文学性。(结合分析本文的语言)3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时传祥。【新课探究】1时传祥是谁?为什么要寻找他?时传祥是一名掏粪工人,上个世纪50年代的全国劳模;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学习时传祥的精神;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入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寻找时传祥”,其实是在寻找时代精神。也就是文章最后所说的时传祥所具有的“正直、敬业、实在”的精神。在文中,作者采访了哪些人? 各自的反映如何?中学生 摇头大学生 漠然老师傅 惊讶、激动有些愤愤的。2. 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的精神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正面描写)3. 文章写时传祥,一位伟人刘少奇也贯穿全文始终,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侧面描写)【拓展延伸】 你能说说当代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凡”的英雄吗?(插入校园照片)【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已故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的平凡事迹,赞颂了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教育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时传祥精神。【教师寄语】感谢时传祥精神,让我们找回做人的良知; 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奉献;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期待、温馨与关爱!伸出我们的一双手,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献出我们的一份爱,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关怀 【布置作业】 完成校本作业。 【板书设计】 (人物通讯)寻找时传祥 (劳模、“工贼”) 中学生 摇头 正直大学生 漠然 敬业 正侧面描写老师傅 惊讶中便有些激动有些愤愤的 实在18.阿炳在1950教学目标: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 2、了解其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教学难点: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教学准备:二泉映月MP3。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简单介绍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二泉映月MP3,让学生欣赏。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课题。二、简单介绍阿炳及二泉映月。二、检查词语解释: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如痴如醉、昭君出塞。三、文章分析:1、二泉映月:此曲录完后,还没有名字。阿炳经常在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拉琴,所以命名二泉映月,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可说和内容无关。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为瞎子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倒叙、插叙;敢叛逆、有骨气)(二)“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随之而去”。详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略写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三)“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末尾”。写抢救二泉映月的经过和意义,并说明的影响。(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3、文体特点:本文可视为报告文学。4、写作特点:(结合内容分析)解说词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多个人、多角度和多层面地叙事。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它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序,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述、说明,也有议论、抒情。作用: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还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声画合一: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通过介绍和评述,揭示和升华事件的本质。四、小结:1、阿炳坎坷的一生创作了二泉映月;2、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五、练习:课末练习:(三)六、作业:1、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为什么能够闻名于世并保存下来?说出其原因。(应根据写作特点来回答)2、小作文:为阿炳写100个字左右的小传。板书设计:19.滑铁卢之战一、教学目标1、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2、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继续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重特征的特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三、教学方法手段:问题研读法、多媒体手段辅助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影片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片断,上课后便即关闭,由此导入新课:(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完成“思考与练习二”。)二、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并口头说出相关词语的意义:仓皇拘泥 怯懦(qi no)扣人心弦 疲惫(p bi)惟命是从优柔寡断孤注一掷3、请几名学生分别归纳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引导、补充,明确:略(见教师用书第200201页)4、讨论问题: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5、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三、课堂小结评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多方面能力。四、布置作业精读本文,体会文章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特点。第二课时一、回顾前课导入新课二、具体感知结合练习一分析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1、问: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明确:“滑铁卢的上午”中大场景描写较多,其中对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尤为出色,在“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也较为出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部分。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明确:“尾声”部分“上午试点中,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4、请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明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该给予鼓励。三、课堂小结1、经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特点有了直接的认识。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