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doc_第1页
2012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doc_第2页
2012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doc_第3页
2012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doc_第4页
2012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是面向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达标性考试它旨在检测高中历史教学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落实情况,评估学生的历史学业水平,促进学生入文素养的提升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推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历史学科新课程理念对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目标作出基础性判断,对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作出正确导向。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应努力实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腰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高尚情操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应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内容,加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生活经验等方面的联系,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试卷的构建应重基础、有层次、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视角发现、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命题依据湖南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应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湖南省普遇高中学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历史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三、命题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试题应符合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特点和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选用的情境素材应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文字表述简洁、规范,答案准确,合理。 2基础性原则。依据高中历史必修模块命题,突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注重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培养,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客观性原则。试题应具有普适性,紧扣高中历史学科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试题内容要求效度高,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试题难易适度,整卷难度系数为0.80.85。杜绝偏题、怪题。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的比例为l:1。 4.公平性原则。试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内容应尽最避免受客观因素影响,即不因经济、文化、地域、民族、性别等因素而导致学生得分的差异5.友好性原则。卷面设计应充分体现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在选材、用词、排版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四、考试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要求(一)考试能力要求 历史学科考试的能力要求,主要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次,它包括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知道、了解、列举、简述等能力要求。要求记住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文献、事件等要素,识别重要的图、像、画,并通过阅读和观察、感知和体验的过程获取历史信。理解:指领会历史概念、现象并能作简单的解释它包括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理解、概述、概括等能力要求。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基本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 运用:指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它包括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分析、比较、认识、说明、探讨等能力要求。要求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同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联系社会实际,贴近时代,进行比较、评价合探究。(二)考试内容要求历史必修 课次考试内容能力要求识记理解运用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三省六部制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影响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的地位罗马法的影响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英国的责任制内阁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美国1787年宪法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共和政体在法律上正式确立的标志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第10课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的时间太平天国定都的时间和地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13课 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时间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定都地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其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北伐战争的对象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时间和领导人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16课 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17课 解放战争重庆谈判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历史事件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意义巴黎公社成立的意义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的结果 “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和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其意义“九二共识”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新时期我国外交建树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冷战”的含义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战后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历史必修课次考试内容能力要求识记理解运用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元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商人的来历交子、商帮两宋城市发展的表现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第5课 开辟新航路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7世纪“海上马车夫”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早期殖民侵略带来的影响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9世纪末、19121919、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和主要成就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浦东的开发与开放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18课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及评价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影响二战后出现的世界三大经济支柱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盟成立的时间和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成员国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时间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及影响历史必修课次考试内容能力要求识记理解运用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第3课 宋明理学理学和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人文主义的发展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文学三杰”欧洲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及影响新教三大教派第7课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法国、德意志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和启蒙运动的意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九章算术的地位授时历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的作者和地位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诗经离骚唐诗繁荣的条件宋词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元曲的代表人物明清小说的代表作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汉字的演变脉络楷书、草书、行书的主要特点王羲之的主要书法成就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特点及代表作京剧的形成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主要贡献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拉马克提出早期生物进化思想进化论创立的标志及意义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法拉第的贡献互联网的影响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和海国图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影响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文章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三大政策”的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作用第17课 毛泽东思想“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的提出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神舟”飞船飞行成功的意义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及其意义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内容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三个面向”第22课 文学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及作者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20世纪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及作者第23课 美术的辉煌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及作者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及作者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及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