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4笋 教案.doc_第1页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4笋 教案.doc_第2页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4笋 教案.doc_第3页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4笋 教案.doc_第4页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2.4笋 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免费下载:笋【教学目标】1. 熟读文章,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竹、笋的基本知识。2. 了解李渔,了解闲情偶寄,特别是闲情偶寄饮馔部中所涉及的饮食文化。3. 掌握文章以一个“鲜”字统领全文,介绍“笋”的选料要求及食用方法之写作特点。4理解作者运用对比、引用、比喻等手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于俭约中求饮食之精美,于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的观念。5. 了解我国食笋的历史、对笋的选料要求、烹饪方法及其名品佳肴等有关知识。【教学重点】1. 熟读文章,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竹、笋的基本知识。2. 掌握文章以一个“鲜”字统领全文,介绍“笋”的选料要求及食用方法之写作特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运用对比、引用、比喻等手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于俭约中求饮食之精美,于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的观念。【教学方法】品味、拓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诗经时代,竹笋就成为食物,“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早在周朝竹笋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品。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风味的喜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清代郑板桥则言:“江南竹笋趁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对家乡的竹笋念念不忘,宴饮更是吟唱“家中常有八珍尝,哪及山间野笋香!” 李渔更是文字高手,美食专家,本文虽然谈的是饮食,写得却清新隽永,娓娓动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随李渔走进笋的世界吧,去品尝、去享受!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闲情偶寄饮馔部。李渔(16111679年),清代戏曲理论家、戏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美食家。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10种、小说十二楼等15篇和闲情偶寄等多种著作。闲情偶寄为李渔重要著作之一。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其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24字诀,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闲情偶寄文字清新隽永,叙述娓娓动人,读后留香齿颊,余味无穷。闲情偶寄不仅熏陶、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2.梳理文章,与李渔一起评笋、选笋、烹饪笋、品味笋。笋,产自山野,属大众食品。但在中国,尤为历代文人所钟情。其原因,不仅在于笋滋味鲜美,还在于尚淡重素的饮食传统以及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梅、兰、竹、菊被比喻为“四君子”)的深潜影响。李渔论菜蔬,以笋为冠军。他写笋,清、鲜、嫩、洁、脆,莫过于此物也!因为“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 而笋之特色,其至美之所在,关键是一个“鲜”字。以一个“鲜”字统领全文,写出笋的特点。白居易有食笋诗:“只此一蔬食,经旬不思肉。”对“笋”进行了深切的赞美。用笋烹制的各种菜肴,香气清逸,滋味鲜美。作者接着引出食笋的选料要求,“旋摘旋烹”,“宜在山林”讲究产地、讲究新鲜;再者讲究独特的烹调方法“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用对比、比喻的手法以餐桌食况为来阐述笋之美味。李渔学识渊博,秉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煎氽爆炒,如掌勺大师,色香味全在笔下,其“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但最关键之处是“素宜白水,荤用肥猪。”阐述具体之原因,讲究原汁原味,讲究食料之真味,讲究顶级之美味。“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再次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笋”具有“调鲜”的特点,又以引用的方式“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其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进行解读,唯笋独尊,有理有据。李渔更引用另一位美食大家东坡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进行佐证,令人联想东坡的下一句话“若要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笋焖肉。”这些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特色的美味佳肴,都是对笋的极高礼赞。总之,本文介绍“蔬食中第一品”“笋”的食用方法,以一个“鲜”字统领全文,从蔬食之美在于“鲜”字落笔,引出食笋的选料要求,写出食笋的烹饪方法,特别讲求真味并盛赞其益人之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的生活观念。文章朴实、平易,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对比、引用、比喻等手法及其效果。三、课堂训练:1、拓展学习笋与中国文化、中国文人之间的关联。2、拓展学习我国食笋的历史、笋的选料要求、烹饪方法及其名品佳肴等有关知识。练习指导一、文章开头只字未提“笋”字,作者为什么提出“鲜”是“至美所在”的观点,这与下文有什么关系?笋之所以“能居肉食之上”,其至美之所在,关键是一个“鲜”字。笋具有“清、洁、芳馥、松脆”的特点,又能“甘受和,白受釆。” 文章对笋的食用方法的介绍,以一个“鲜”字统领全文,从蔬食之美在于“鲜”字落笔,引出食笋的选料要求,讲求真味的独特烹调方法,并盛赞其益人之处。二、作者运用哪些方法来突出“笋”是“蔬食中第一品”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对比、引用、比喻等手法,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的生活观念。文字清新隽永,娓娓动人,回味无穷。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略)四、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略)五、课文中说:“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各位同学或向专业教师请教,或向亲友询问,或向厨师学习,或上网查询,每人收集2种笋的烹调方法,编一本竹笋菜谱。相关资料竹与中国文化杨 锋提及文化,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文字、艺术、科学等等,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理气候、动植物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植物资源中,非竹莫属。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得好,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中国是竹的故乡。全世界约有100属1000多种竹子,而我国有37属约500种。不仅竹类竹质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了。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感叹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竹与文字竹与中国文字结缘最早。可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竹”的象形符号。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竹”的象形符号和与竹有关的文字。古人以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就是所谓的“韦编”。大教育家孔子勤于读书,把牛皮绳多次翻断,被人们作为“韦编三绝”的佳话传颂。从战国到魏晋长达八百年的岁月里,人们皆用“竹简”写字、刻字、著书立说。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竹书纪年以及尚书、礼记、论语等经典,都写在竹简上。由于竹简的利用,使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存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汉字也因竹简而被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竹与科技竹在科技方面的应用引人入胜。早在商周时代,我国已发明使用竹钻;公元251年李冰任四川太守时,便带领民众修筑了世界上第一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四川都江堰。其中使用了大量的竹子。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是用竹子制作的,古时称为“笕”。在盛产竹子的四川,汉代时人们已用竹缆绳打出了深厚度达1600米的盐井。到19世纪这种竹缆绳打井技术才传到欧洲,1859年美国在宾尼夕法尼亚州钻出了第一口油井。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竹枝是上等材料。久负盛名的湖笔已发展成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四大类、250余个品种,既是人们得心应手的书写工具,又是赏心悦目的工艺品。算盘是我国古代科学发明的成果,而它的前身“筹算”,就是用竹签做筹码来进行运算的。随着火药的发明,南宋时人们采用竹管制造出突火枪;元代,有人在椅子的四条腿上各绑一个大竹筒,里边装上火药,点燃后利用火药喷射的反作用力,将坐在椅子上的人送入空中。虽说有点异想天开,你能说它不是最早的“载人火箭”吗?明代,人们用竹筒制作成一种“二级火箭”,名叫“火龙出水”,发射升空时极为壮观。竹与建筑竹子用于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汉代,能工巧匠利用竹子为汉武帝建造的甘泉祠宫,造形美观。宋代大学士王禹偁在湖北黄冈做官时,自造竹楼,并写了竹楼记,其中对竹楼的音响效果写道:“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声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所助也。”真乃美奂绝伦。盛产竹子的南方,竹楼是寻常百姓家的房舍。西南少数民族如傣族至今仍住竹楼,绿树芭蕉丛中掩映着座痤竹楼,充满了诗情画意。修竹何以成为建筑中的龙材呢?竹子体轻质坚,皮厚中空,抗弯拉力强,浑身展现出力学美。科学家对竹子进行力学测定表明,竹子的收缩量很小,而弹性和韧性极强,顺纹抗压强度每平方厘米为800公斤左右;顺纹抗拉强度每平方米厘米可承载1800公斤;其中刚竹的顺纹抗拉强度每平方达2833公斤,享有“植物钢铁”的美称。因此人们用竹子代替钢筋,浇铸竹筋水泥建筑物。竹子的抗弯能力极强,如大毛竹的空心度为0.85,抗弯能力要比同样重量的实心杆大两倍多。机械设计师从中受到启发,研制出很有价值的空心转动轴,在不降低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可节约一半钢材。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从郑板桥的兰竹图中受到启示,设计建造高达315米70层的中国银行大厦。这一“仿竹杰作”,巍然屹立于多台风的香港,“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竹与音乐有了竹,才有了竹乐器有了音乐。在汉律历志中记有一个传说,黄帝指使一个叫伶伦的人定“音律”。伶伦便去大夏之西,从昆仑山南麓取来了竹子,断面节间,长6寸9分,吹之,恰似黄钟宫调,音律优美。从此便有了箫、笛等乐器。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竹制的十三管古排箫实物,是目前考古文物中发现年代最早的排箫。古时称音乐为“丝竹”,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称乐器演奏者为“竹人”。我国南方有一民间乐器,直接称为“江南丝竹”。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离不开竹。从那牛背上的牧童吹响动听的竹笛,苗寨传情的芦笙,到现代流行音乐,都有竹乐器悦耳的演奏。我国第一家竹乐团所使用的乐器全都是竹子制成,以笛子来说就有十几种,如只有一个孔的吐良、两端堵口的,一支笛子可以同时吹奏两个声音的双音笛,带拐弯的大低笛,长达3.2米,重近5公斤的巨笛,短的仅有4.6厘米的口笛等。他们还研制出失传千年的古代低音乐器“相”,用锤击打的竹板琴,拍击竹管发音的拍筒琴,根据民间渔鼓发展成的竹排鼓,用世界上最粗的竹子做的巨龙鼓,用1000多摄氏度高温烧成的竹炭做成的能发出金属般声音的炭琴等。可以说中国的管音乐,实际上就是竹管音乐,演奏的乐曲是一种远离尘嚣的最清纯最原始也最贴近自然的天籁之声。竹与竹编竹编是中国人的最早发明。新石器时期己有了竹编器具,浙江钱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200余件竹编器物,说明当时我们的先人己有了较娴熟的编织技能。古时,人们外出以竹笠遮雨,竹鞋踏泥;东汉时有了竹布;唐代岭南一些州县将漂亮的竹布作为贡品,进献皇宫。随着社会发展,文化生活的不断进步,竹器种类花样翻新日益增多,坐有竹椅、竹凳、竹沙发;卧有竹躺椅、竹床、竹席、竹枕;住有竹楼、竹屋;穿戴有竹衣、竹鞋、竹笠;贮藏物品有竹柜、竹箱、竹匣;装饰美化客厅的有竹屏风、竹帘、竹花瓶、竹灯笼;存放食品及餐具的有竹橱、竹篮、竹桶、竹盒、竹碗、竹筷;供书写用的有竹桌、竹坐椅、竹笔筒、毛笔;农家常用的有竹箩、竹筐、竹筛、竹篓、竹簸箕、竹扫帚、竹笆、竹扁担;捕鱼垂钓用的有鱼薪、鱼罩、鱼笼、钓竿;交通运输上的有竹车、竹轿、竹滑竿、竹筏、竹船、竹桥;人们手中把玩的折扇、团扇以及老人用的手杖等。目前竹编工艺品己达数万,质量高超,大型竹编立屏九龙壁荣获国际珍品称号;竹编白尾海雕被送入美国白宫。竹刻工艺品分为浮雕、透雕和圆雕。浮雕是在竹材表面刻出近似立体图像;透雕是把竹材刻透镂空造型,刻出玲珑剔透立体感强的工艺品;圆雕多采用竹根,因材施刻,就材造型,雕刻出完整的立体形状,给人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从天然竹子中提炼出的绿色纤维,可100%降解,对环境无污染,称为环保纤维。竹纤维外观具有丝一般的光泽,其横截面上布满了椭圆形的空隙,因此吸湿、放湿和透气性居各种纤维之首,纺制的竹纤维毛巾,有一股清雅的香味,最大吸水量为自身的56倍,被誉为“会呼吸的生态产品”。竹纤维中含有天然的竹蜜和果胶成份,具有天然抗菌和防臭功能,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巨大芽胞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和枯草杆菌等具有很高的抗菌率。竹与饮食竹为中国食文化增色添彩。竹笋以嫩脆鲜美的风味受人青睐,周礼天官醢人中有“箈菹雁醢”、“笋菹鱼醢”的记载。“箈”、“笋”即指竹笋。历代文人名士皆爱竹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食笋诗云:“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紫箨折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逐加餐,经食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诗人对竹笋的嗜好及怀念之情是何等强烈。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路过于潜县金鹅山时被竹林陶醉,即兴赋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诗未成,于潜县令用“笋焖肉”款侍他,苏东坡食后赞不绝口,情不自禁地吟完后两句,“若要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笋焖肉。”清代李渔称笋为“蔬食第一品”,他说,食笋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近代作家梁实秋的散文笋引人入胜,他怀念北京东兴楼的“虾子烧冬笋”,春华楼的“火腿喂冬笋”等名菜,说他从小最爱吃冬笋炒肉丝。国语大师林语堂妙论食笋,说竹笋之所以深受人们青睐,是因为嫩竹能给我们牙齿以一种细微的抵抗,品鉴竹笋也许是别有滋味的最好一例。它不油腻,有一种神出鬼没般难以捉摸的品质。人们还以竹、竹米酿酒,清醇甘冽。庾信诗云:“三杯竹叶酒,一曲鵷鸡鸣。”竹,还是药用植物,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堇竹、淡竹、苦竹的药用价值。竹与文人竹,以神恣仙态,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令人心驰神往;又以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品格,与古代贤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的情操相契合,故古人有“君子比德于竹”之名言。这又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相吻合,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社会伦理范畴,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竹,“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风采和品质,成了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将竹人格化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诗经卫风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赋予竹以人的精神、道德、情操。正因为竹如此引人,古代不少文人名士远离人欲横流的红尘凡间,隐居深山僻壤,满野竹林成为理想的解脱之地。他们以竹为伴,视竹为友,追求超脱凡俗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晋代的阮籍、稽康、刘伶等竹林七贤;唐代孔巢父、李白等竹溪六逸文人们托身浪于广袤的竹林,朝夕沐浴在修竹篁韵之中,枝疏叶柔清丽俊秀典雅的婵娟风姿,挺拔凌云坚贞不阿刚直有节的操守和特质,令风流名士如痴如醉,沉溺其中,赋竹吟竹赞竹为竹作谱,成了文人墨客的时尚。王徽之仰天高吟,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晋代王羲之在兰亭修禊,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神来之笔描绘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胜景。戴凯之爱竹研究竹,著了一部描述70多种竹子性状的竹谱,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以四字韵文形式写的一部植物学专著。历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竹林,流连忘返,并非仅仅为了逃避现实社会,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人具有两重性,一是社会的人,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一是作为个别的人、具体的人,他要确认自我价值,体验人的自由创本质,这种精神需求不是社会单方面能够给予的。克服这种社会与个人矛盾,到大自然中去纵情山水,是弥补心理缺陷的一种方法,可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而绿竹猗猗静谧幽雅的环境,成为理想的去处。唐代诗人王维历经“安史之乱”,饱尝尘嚣烦恼之苦后,抛弃功名利禄之念,隐居蓝田乡下建竹里馆,潜心修行,彻悟佛法,静习禅定,使心境归于淡泊自然,“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此时是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