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导学案第2课时.doc_第1页
长城导学案第2课时.doc_第2页
长城导学案第2课时.doc_第3页
长城导学案第2课时.doc_第4页
长城导学案第2课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我要通过学习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2、我争取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3、在学习中我会激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想去了解更多中国的“世界遗产”。学习重点:我要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 )和( )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更深入地认识了解长城。二、走进课文,了解长城文中最后一自然段写道:“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要仔细读一读课文,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我要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1.品读课文,寻找“奇迹”。(1)学习第一自然段。我通过认真读文,知道长城很“长”。你看“远看长城,它像一条”作者把“长城”比作,写得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长城的“蜿蜒盘旋”,在这里我也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从“一万三千里”我读出了长城好长呀!好雄伟呀!我要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一段,一定要读出长城这种雄伟气势。(2)学习第二自然段。我通过细读这一段,能把表现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这些特点的词句用“”划出来,如:巨大的( )和( )。也理解了长城的( )和( )。我觉得长城的设计实在巧妙,这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高度体现!这么高大坚固的长城能修筑在这崇山峻岭之间,这么巧妙的设计能出自劳动人民,真叫人惊叹!我要和同学一起带着自豪的感情读一读。(3)学习第三自然段。默读这一段,我感到古代劳动人民真是了不起!我要把他们付出血汗和智慧的句子画出来反复品味,如:“数不清的条石”等。每每读到这些话语,眼前仿佛出现了当时的情景,我想大声朗读,以此表达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与赞叹,读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2、感情诵读,赞美“奇迹”这篇课文写得真好,我想带着感情认真地读一读,还要把我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三、学完课文,感受美:我眼中的长城:_我心中的劳动人民:_我伟大的祖国:_四、课外阅读链接:读外国名人参观长城后说的话,读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五、自选作业:1、当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长城。2、我要搜集了解更多我们国家的有关长城的图片和资料。 【合作探究】 阅读文本 建议:小组展开,采用多种形式,边读边勾画,要有感情、熟练。 文本探究探究一:作者远看长城是什么样?找出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相关句子: 个人体会: 探究二:作者登上长城,看到长城有哪些构造?列举具体构造: 解析指导1:它们的位置、样子和作用是什么?根据文字和图片画出示意图,尝试着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 解析指导2:你若是登上长城,目睹长城的雄风,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探究三: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导3:查找“奇迹”一词的含义,体会长城为什么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奇迹”?到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段。 解析指导4:把在文中找到的相关语段,读一读,用双色笔勾画出表示动作的词,加以体会。从“数不清、无数、一步一步、抬上”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了( ),表达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作者因而发出了( )的感叹。 体会“凝结”一词,说说这里指的是( )和( )相凝结,凝结成了( )。为什么用“凝结”一词。探究四: 课文作者采用哪些观察顺序来描写长城? 解析指导5:句段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句段2: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哟普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句段1中,表示角度的词语是( ),句段2中看出作者观察点的词语是上述两段,作者分别从( )和( )角度观察长城,所观察到的长城特点用句段中的词语表示是( )和( )。 句段2介绍长城的构造时,作者以( )为中心,分别介绍了( )、( )、( )上的相关构造。作者在这段中采用了(从上到下 从整体到部分)顺序来写。(正确的下面画横线)综合探究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影响?(小组展开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 解析指导6:第一、从历史上说,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上讲,这一工程都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可以通过孟姜女的故事了解它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个角度看,长城可以说使我们历史的屈辱,是古代君王残暴、懦弱的表现。第二、从巨大的工程量来说,是个2000多年,劳动人民在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修筑了这样宏伟的工程,不得不让每个中国人深思,我们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民族精神。同学们还可联想一下汶川地震、甘肃的泥石流等等。来进一步体会我们民族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城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整理学案】 【达标测评】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1、选择完全正确的一组,把序号填在括号里。A、崇(cng)山峻岭 凝(nng)结 陡峭B、堡垒 气魄(p) 屯兵(bn)C、嘉峪(y)关 盘旋 打仗(zhng)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美好 赞许 地名 无论能不能得到嘉奖,我们都要继续努力。( ) 今天到场的嘉宾都是来自大连的青年朋友。( ) 浙江嘉兴的南湖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 ) 聚集 村庄 今年,我们屯子里有三个年轻人报名参军。( ) 因为有关云长屯兵在路上,曹操只得收兵回巢了。( )3、读课文中的段落,完成练习。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额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带点的词说明作者由( )联想到了( )。 、用“”画出作者联想到的内容。 、画“”的词告诉了我们什么? 、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长城与劳动人民。 建议:可用积累到的名言警句或古诗词表示。 4、拓展阅读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 1935年10月)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望断:望尽。屈指:屈指计算。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你最喜欢那句?为什么? 【译诗】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长城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第七册)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语文教案 长城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第七册) 2011-11-23 立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导学稿 课题: 17、 长 城 课型:新授 主备教师:何锦弟 审批:覃梅君 时间:第 八 周 星期 2011 年10月 日 班级: 四(2)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5、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点拔: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我们又重新走进了课堂。暑假里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能不能跟大家讲讲自己的旅游见闻?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一处名胜,它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长城。(板书课题) 二、学生观察画面感受长城 1、出示长城的远景图,提示学生按顺序观察。 2、出示长城的近景图,重点观察长城的结构。 3、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心中的感受说一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训练基本技能。 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观察长城、描写长城,又是怎样抒发感受的呢?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自学任务。(投影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生词(结合上下文、查资料)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理清文章条理。 4、图文对照,明确课文内容和画面的一一对照。 5、划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前后座的同学自由结组,交流自学情况。 2、交流自己查阅的、掌握的关于长城的知识。小组练读课文。 3、找出共同的问题。 五、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自学情况,巩固基础知识。(词卡) 2、指名朗读课文,明确课文层次。 3、归纳学生的共性问题,提示学生重点理解。 六、布置作业 1、练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继续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第一课时的学习主要是自学性训练,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间的交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求的精神,是教师的教学常规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这节课我们就全班交流一下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集中一个话题或知识点,可以不受课文记叙顺序的限制,可以加入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畅所欲言。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及时点拨指导) 1、远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长而壮观。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六千多公里。(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是长城的终点,“六千多公里”这一具体数字突出了长城的长。) (3)除了书中的简短介绍,你还了解了哪些资料? (4)指导朗读 谁能读出长城的“长”? 谁能读出长城的“壮观”? 2、近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建筑材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很宽的马路,平整而宽阔;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行的城台,用于屯兵和传递消息。 (2)画出示意图说一说长城的结构 (3)你了解的资料还有哪些?想象古代战争的场面,体会长城的防御作用。 适当补充:八达岭一带的长城修筑与明代,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 3、小结过渡 长城以它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感受的呢? 4、产生的联想 (1)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所以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是心中的真实感情。 (2)以条石为例,说明了修筑长城的艰辛 “数不清”说明条石多, “两三千斤”说明条石重, “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 “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说明条件的艰苦,更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 (3)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对照图画,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指导朗读 读出劳动的艰辛 读出非凡的创造 读出由衷的赞叹 4、长城的历史地位 (1)联系1、2、3自然段的内容,无论从规模、构造、设置,还是从它所显示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体达标 (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把本篇课文的内容、条理、中心、写法梳理清楚,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 2、理清作者观察、描写的顺序,学习写作方法:观察(由远及近)联想抒情 3、谈谈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课堂检测 1、完成课后作业。 2、背诵三、四自然段。 3、学习本课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五、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pn xun bo li zh hu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婉( ) 凝( ) 杖( ) 魄( ) 峭( ) 蜿( ) 疑( ) 仗( ) 魂 ( ) 俏( ) 六、板书设计: 远望 长龙 六千多公里 观察 近看 高大坚固 1、长城 联想 血汗和智慧 赞美 伟大的奇迹 第五组课文单元导学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三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扇扇窗口。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将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的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延伸到以后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让学生充分感悟“世界遗产”的魅力。 第17课长城导学案 学 科: 语 文 年 级: 四年级 课 题: 长 城 课 型: 讲 读 课 时: 两课时 时 间: 10月30日 主备人: 张 燕 修改人: 张 燕 审核人: 邹春莲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2、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习方法: 预习提示了解课文内容自主、合作、探究集体交流、讨论朗读品味反馈、检测 学习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者图片资料。 预学案: 一、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预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2、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划出不认识的字。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布置学生整理自己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者图片资料.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学内容: 1、 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总体特点。3、了解作者的观察思路和文章的整体脉络。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课堂环节 导 案 学 案 我的想法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3分钟)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 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1 、检查新词认读情况: 2 、强调字形难点、指导易错字的书写。 师重点强调: 容易读错的字:旋、隔、屯、垒容易写错的字:崇、嘉、慧、魄 3 、解释新词: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4 、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1、用多种方式认读新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垛子、瞭望口、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血汗、智慧、凝结、气魄雄伟、奇迹 2、 ? 用熟悉的识字方识记生字。 3、 ? 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4、选择喜欢的段落汇报初读情况。 )三、自主合作,初识长城。 (20分钟) 1、让学生根据学案小组交流,完成自学。2、汇报交流:(1)检查读课文的情况,知名轮流朗读。(2)说说整体印象。长、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独一无二。(3)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 、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 四、检测、反馈。(7分钟) 我们来填一填,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练习:说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什么意思? 本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 )看长城,主要写长城的( ),第二自然段( )看长城,主要写长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