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最早记载于希伯莱人的民族变迁史.docx_第1页
西方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最早记载于希伯莱人的民族变迁史.docx_第2页
西方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最早记载于希伯莱人的民族变迁史.docx_第3页
西方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最早记载于希伯莱人的民族变迁史.docx_第4页
西方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最早记载于希伯莱人的民族变迁史.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最早记载于希伯莱人的民族变迁史圣经旧约。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以色列人旅居埃及,各个民族为实现统一语言之梦建造巴别塔,最后被上帝否决,世间语言陷入混乱的神话。出埃及记中记载摩西率领以色列人逃出了埃及,新约中耶酥派信途到世界各地传教,例如,保罗曾远到希腊传教,圣经成为联系西方各民族间文化联系的重要源泉。古希腊作为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源头,曾多次与希伯莱文化间有过交际。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载过希腊民族与古埃及民族、希伯莱人和希腊人之间都有交往。公元前449年古希腊曾与波斯签订卡里阿斯和约,古罗马帝国曾统治西亚地区,留下丰富的神秘的拜占廷文化,欧洲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无疑都要靠译员的作用。纵观西方翻译史,从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都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脉络。周作人早年曾指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两希文明(希伯莱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西方文化和文学的传统来看,圣经作为希伯莱文化的代表作品,成为西方宗教、文学、文化、和哲学的重要思想源泉,是翻译家们的首选作品;古希腊文学曾繁荣一时,在戏剧、诗歌、历史、哲学等领域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以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为最高成就,对古希腊文学、哲学作品、特别是荷马史诗的翻译,成为各国翻译家们另一个重要选材领域;从翻译理论的发展史来看,忠实于原作者还是叛逆、直译还是意译、科学性与艺术性始终是语言学流派与文艺学流派翻译家们探讨的重要话题。谭载喜将西方翻译理论的演变有两条线索,文艺学流派和语言学流派,施莱尔马赫开启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是第三条线索。他还将西方翻译史分为六个阶段:1、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罗马人将希腊文学,特别是将古希腊戏剧作品介绍到罗马,形成古罗马文学);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3、中世纪中期,(公元11至12世纪之间,阿拉伯人与基督教徒之间的交往以及西班牙托莱多翻译中心的确立);4、14至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与思想、文学、文化上的大改革;5、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翻译的稳步发展时期;6、二战以来翻译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谭氏还指出;从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近代,再到现代,虽然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发展高峰,但就整体而言,自20世纪中期,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当代翻译可视为迄今西方翻译发展的最高峰。谢天振在译介学导论中尝试将人类的翻译史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口语交际阶段,文学翻译阶段,文化翻译阶段;李文革在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一书中从翻译理论史的演变将西方翻译史分为六个阶段:1.公元前3世纪(有文字记录的翻译作品问世)2.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的发展与圣经文本的翻译);3.中世纪宗教势力加强与民族语言翻译圣经的普遍发展,4. 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翻译文学和人文科学著作的翻译之发达)5. 17世纪至19世纪(翻译理论史上的建树时期)6. 20世纪称之为“翻译的时代”;李文革又以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将西方译论分为古典文学翻译理论和现代翻译理论的繁荣时期。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认为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古典译论至18世纪末泰特勒和坎贝尔翻译原则的发表;(2)从施莱尔马赫至20世纪中叶的古典翻译理论;(3)战后至70年代,以翻译语言学学派的兴趣为标志,以奈达、穆南、卡特福德为代表;(4)20世纪70年代至今,其标志是新兴学派林立,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本讲义借鉴谭载喜的分期方法重点突出西方翻译实践的两大主线索(圣经翻译,古希腊文学作品翻译以及英国文学重要作家莎士比亚、乔叟作品的翻译),以翻译家和其翻译主张脉络,分期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介绍西方翻译的实践史和理论史。一、 古典西方翻译活动西方古代翻译,除圣经旧约的希腊翻译外,主要包括古罗马时期的拉丁语翻译,自公元前三世纪共和国中期起,迄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灭亡止,本讲义将欧洲中世纪的翻译活动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也并入古典翻译活动时期。本章将西方古典翻译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圣经旧约在古希腊的翻译;(二)古罗马翻译活动;(三)中世纪翻译;(四)文艺复兴时期翻译;(一) 欧洲早期的翻译活动据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与后世欧洲文化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四大文明古国亚述帝国就有正式的文字翻译。国王下令通晓多种文字的“书吏”用本国各种语言把国王的“丰功伟绩”公诸于世;古巴比伦王国首都巴比伦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在汉谟拉比国一世(约公元前18世纪)统治时期是一个使用多种语言的城市,汉谟拉比法典用多种文字(楔形文字)刻成;旧约以斯贴记(第8章9节)也提到古代译员活动。国王将“书记召来,要他们发通告给犹太人,以及印度到苏丹共127个省的犹太人和总督省长首领。出埃及记里摩西从小在埃及长大,后来成为以色列人的首领,通晓埃及语言和希伯来文。为了向犹太人宣传“上帝的法律”,公元前4世纪末出现了类似今天口译的翻译形式,人们被召集在广场之上,文士们”清清楚楚地传达神的律法书,说明意见,让百姓们听明的所讲内容。(希利民米记,8:8)谢天振等将宗教翻译作为西方文明史的肇始。据古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454?43020B.C.E)记载,古希腊祭师曾用一些特殊的名词来解释宙斯和其他神的神谕,而这些名词多由埃及人发明,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在很早时期曾在孟斐斯古城频繁接触,由此当时的国王为答谢盟友的帮助,特此设置了口译者这个特殊的阶层。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译作是用希腊语翻译的圣经旧约。旧约原文用希伯莱语写成,犹太人是游牧民族,长期四方,漂流海外,几乎忘记自己的母语,古代埃及的孟斐斯和亚历山大城都是地中海沿岸的文化和贸易中枢,希腊人、埃及人、犹太人在此杂居,于是希腊语、阿拉伯语便成为他们交际的主要语言。到公元前3世纪末,为了满足这些说希腊语的犹太人日益迫切的需要,教会决定将用希腊文翻译旧约。公元前2世纪末曾有人撰写阿里斯狄亚书简,记载了希腊语版圣约旧约的产生过程。据记载,耶路撒冷教埃里扎尔应国王托勒密二世费拉德尔弗斯(公元前308246)的请求,派译员到亚历山大城担任翻译任务,并选取来自不同以色列部落的学者72名,集中在亚历山大的图书馆,两人一组,分别在36处地方进行翻译,译出36个版本,进行对比检查,最后编成七十子文本或七十贤士文本,亦称七十子希腊文本,这是西方圣经的第一个译本,特别是英语版圣经的最早参考文本之一。据阿里斯狄亚书简记,圣经文本译好后,狄米图斯将犹太人集结在广场上,译者将翻译稿当众宣读,最后共同认可,译文极其准确质量高,保持原文对上这虔诚,应当保留原状。当然,由于72名译者都不是希腊人,再加上他们没有希腊本土生活的经验,他们所使用的希腊语不是纯正的希腊语,其表达流畅性自然有折扣。再者,由于他们追求译文准确,采用陈旧的闪语语汇和句法结构进行直译,又难免“硬译”、“死译”、“过质”之嫌。后世也曾对这个译本的质量提出批评。但是,作为西方语言版圣经翻译的第一个蓝本,其重要性自然不容忽视。这个文本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是个人单干,而是多人合作,这一方面类似隋唐时期佛经翻译的译场制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集体翻译的优点,宗教经典翻译,应采用这种制度以保证译文的精确性。(二)古罗马时期的翻译家对希腊文学的翻译在欧洲本土,翻译史最早开始于罗马翻译家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的戏剧翻译。这个时期的主要翻译家还有涅维乌斯、恩尼乌斯、普劳图斯、泰伦斯、西塞罗、贺拉斯等等。他们翻译古希腊戏剧和文艺作品,为古罗马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贡献。罗马帝国后期的翻译活动以宗教经典圣经为主,主要翻译家有斐洛、哲罗姆、昆体良和奥古斯丁。这些翻译家在从事翻译实践的同时,还是作家、演说家、诗人、戏剧家、神父、语言学家,他们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对翻译理论都要建树,开启了后世翻译理论研究的传统,如西塞罗和贺拉斯开启了文艺学派翻译理论先河,哲罗姆兼顾直译和意译,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具有参考意义的策略,奥古斯丁则被认为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背景介绍公元前六世纪,罗马从原始公社进入奴隶社会,建立了奴隶制贵族共和国。后来,随着生产力发展,共和国不断壮大,统治阶级开始向外扩张,经过对外战争,征服地中海和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取代希腊成为地中海沿岸的强大帝国。希腊和罗马地理上彼此相邻,文化精神上有近的追求,古罗马人从一开始便对古希腊灿烂的文化遗产抱有仰慕之情。后来罗马人在政治上、军事上征服希腊,从公元前三世纪起,罗马人便开始把希腊文化移植本土,大规模翻译希腊文化典籍,通过翻译、模仿、征服等方式将这些典籍罗马化, 因此尼采说“翻译是一种征服活动”,这样便形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时期,奠定了西方文化对古典文化继承发展的典范形式之一。下面介绍这一时期的重要翻译家。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前284204,Andronicus, Livius)古罗马最早的翻译家,也是罗马史诗和戏剧的创始人,生于意大利东部的塔伦图姆(现为塔兰托),早年在罗马教授拉丁语和希腊语。公元前250年,他采用意大利粗俗的萨图尼乌斯诗体翻译荷马史诗奥德赛。这是第一首重要的拉丁诗,也是第一部译成拉丁语的文学作品,译本对导引青年一代了解希腊文化起着导引“媒”的作用。同年,在罗马一年一度的“赛马会”上,主持人为打破惯例,准备上演一种“真正”的戏剧,即舞台表演,委托安德罗尼柯翻译希腊悲剧和喜剧各一部,并改编成拉丁语剧本,供表演之用,这样,罗马的舞台表演艺术在安德罗尼柯的译介下产生了。此后,安德罗尼柯继续从事希腊戏剧的翻译改编,或当导演,先后翻译了埃斯库罗斯(Aischulos)、索福克利斯(Sophokles)和欧里庇斯的悲剧六部,以及喜剧作家米南德(Menandros)的作品三部。安德罗尼柯的译品就象林纾的作品一样,质量粗糙,但他对于古希腊戏剧风格的欧洲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涅维乌斯(Gnaeus ,Naeuius,前270200?)古罗马历史剧作家,同时也是古希腊文学翻译家,一生共创作和翻译六部悲剧和三十部喜剧。涅维乌斯在喜剧翻译过程中,将两希腊喜剧合成一出罗马剧,采用希腊喜剧形式,插入罗马角色创作出“混合喜剧”,(这也体现了译者对译品的操纵)他的译文言简意赅,胜过安德罗尼柯。恩尼乌斯(Quintus, Ennius,前239?169)被誉为拉丁文学之父。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加拉勃利亚,通晓奥斯康语、希腊语、拉丁语,曾以其著作编年史著称。主要翻译欧里庇得斯等人的作品,并将希腊的六步的韵律法移植到罗马,对拉丁语诗歌创作做出重大改革,因而被认为是古罗马最重要的诗人。此外,古罗马从事希腊典籍翻译的还有普劳图斯(plautus,前254184, 泰伦斯(Terence,前190?159),西塞罗和卡图鲁斯(Catullus,前8454),他们分别翻译了米南德、荷马等人的喜剧和史诗。他们的翻译实践为罗马文学的发达铺垫了道路。但是由于早期的翻译实践目的在于移植希腊文化,在于模仿希腊文学作品,于是译者们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往往采用直译方法,照搬原文风格,对原文亦步亦趋,很少对翻译技巧和理论做过程探索研究。从西塞罗开始,译家们在从事翻译实践的同时,都从技巧和理论角度对翻译的实质、原则、目的、方法做过深入探索,因此西塞罗又被誉为西方翻译理论之创始人。西塞罗(前10643, Cicero, Marcus Tullius)古罗马著名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修辞学家,同时也是重要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出身骑士家庭,早年在罗马、雅典等地学习修辞、法律、文学和哲学,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撰写过大量作品,翻译过荷马的奥德赛、柏拉图的对话集和普罗塔哥拉斯(Pratagoras),色诺芬的经济学(Economics)、阿拉图斯(Aratus)的论现象(phenomena)等希腊名作。通过以上翻译传播了希腊人的哲学思想,并给罗马以至整个欧洲带来了许多哲学名词,如quality(特性)、indiuidual, vaccum, moral, property, difference, definition,等等,为发展欧洲哲学思想作出了贡献。西塞罗的翻译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两部著作中,主要观点如下:1、“演说家式”翻译与“解说员”式翻译。他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写到(第5卷第14章):“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来进行翻译的,保留相同的思想和形式?但却使用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语言。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在翻译时字当句对,而是保留了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因为,我认为不应当像数钱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重量称给读者”。(谭载喜,2004:)2、从以上内容可以分析以下几点:a:翻译的目的不单单是解说原文内容,而应当使用译入语的表达形式,投入自己的情感,发挥创造性,以吸引和打动读者。b:反对词对词的死译,直译翻译应给予读者同样的重量“效果”,从整体上保留原文的风格和力量。c:将翻译与重量、钱币类此,显示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翻译意识。3、他还在这两部作品中谈论了翻译与创作、形式与内容、原作与译作、译者的权限等问题。他的译论从多个方面为后世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指导性原则。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 前65-8),罗马帝国初期诗人,批评家、翻译家。早年在罗马的雅典受教育,当过士兵和小吏,以诗艺一文确定了他的文艺理论家地位。他的翻译作品包括希腊诗篇和戏剧,对翻译的主张主要见于诗艺一文中,以“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逐字死译”被视为提倡灵活翻译(意译)主要代表。他还注重对原创性作品的模仿,通过翻译创造新词,丰富本国语汇。昆体良(35-95,Quintilianus, Marcus Fabius)古罗马翻译理论家、演说家,出生于西班牙卡拉古里斯。青年时期在罗马求学,后定居罗马。是继西塞罗、贺拉斯之后提倡意译的另一著名人物。他对翻译观点体现在其主要著作演说术原理书中。他以西塞罗、贺拉斯为典范,阐述了罗马人的翻译、写作应与希腊人比个高低,他在书中还阐述了以下观点:“我所说的翻译,并不仅仅是意释,而且是在表达同一意思上与原作博斗,竞争,翻译也是创作,这种创作必须是与原作相比美,译作应力争超过原作”。他的主张对后世,影响甚大,特别是他的“竞赛”学说,今人似乎只有许渊冲的“文化竞赛论”可与之相比美。圣经翻译在西方翻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古罗马后期,随着帝国由盛世转向衰败,文学创作活动,文学翻译活动逐渐衰退,统治阶级转而求助于宗教来麻痹人民的意志,发展宗教势力,收拢分离涣散的人心,宗教翻译受重视,迎来了西方翻译史上以宗教翻译为主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翻译界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斐洛、哲罗姆和奥古斯丁。犹达欧斯斐洛(前13-50,Philo Tudaeus),古罗马从事圣经翻译的最有影响的人物,也是犹太神秘主义哲学家和犹太教会上层人物。他力图将圣经翻译同古希腊柏拉图和斯多葛派的哲学融合起来,认为圣经反映了希腊的哲学思想,他对翻译的主张散见于他的著作中。他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圣经翻译是神圣的,译者单凭精通两种语言而天上帝的感召,便不可能从事翻译,他的观点对于圣经翻译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首次提出只有神职人员有权翻译圣经,用现代术语讲,就是翻译专门材料,必须具有专门知识。在谈到七十子希腊文本时,他说:“这些译者受到上帝的感召,几个人译出的结果不存在差别,一词一句都相同,好比听写一样,因此不需要对译本更新”,他的观点指出了翻译专门化,译员专业化训练至为重要,对译者的条件提出明确要求,译者的责任是在词序和措词等方面做到字字对译,不必顾及译文语言中的特殊形式和表达习惯,开启了传统译论忽视译者主体性的先例,并以直译、死译为本支配了中世纪西方圣经的翻译。哲罗姆(347-420,St. Jerome),是早期西方基督教会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宗教翻译家,被视为中世纪直至现代圣经翻译的权威。他出生于今斯洛文尼亚境内的卢布尔雅那市附近的一个基督教家庭,在家乡接受启蒙教育,12岁到罗马求学,攻读语法、修辞和哲学,酷爱拉丁文,精通希伯莱语和希腊语,他参考各种文本的拉丁语圣经,希腊文的七十子希腊文本、希腊文新约原文,主译拉丁语圣经,即所谓通行圣经,结束了长期以来对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经的各种争议,使读者有了第一个“标准”圣经译本,并得到了罗马天主教的认可。他的翻译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特别是对那些可以加以“适当更改”的作品,译者可以搀入自己的性格色调,使译作象原作一样优美,2、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前者可以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文的意思,后者应采用直译法;3、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不相信“上帝的感召”一说。哲罗姆一方面赋予译者应有的能动主体性地位,使翻译等同于创作,另一方面,他又因其翻译分类分别采用直译和意译法对后世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最佳翻译方法之一。奥古斯丁(350-430,St. Augustine),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代表,也是西方翻译理论开启者之一,研究过希腊、罗马文学,当过修辞学教授,主要作品有论美与适合传世作品有神之都、忏悔录。论基督教教义是一部从神学角度论述语言学的专著,书中有许多论述都直接或间接涉足语言问题以及翻译问题,他从未做过大量翻译实践,只是校正过拉丁文圣经的某些部分,但他从语言学角度论述翻译问题,特别是他的符号理论,对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被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的翻译主张可以归纳以下几点:1、译者必须具有以下条件:A通晓两种语言;B熟悉并同情所译题材;C具有一定的校勘能力 ;2、翻译风格论,朴素、典雅、庄严。他指出,根据读者的不同要求,选取不同的风格,对一般基督教徒进行“启蒙”教育,翻译翻译应采用朴素风格;对受过教育的读者,翻译重点是颂扬上帝,采用典雅风格;为所有读者翻译以规劝、指引读者时应用庄严风格。有时也可根据读者需要将三种风格融为一体,(由此可见,西方文艺理史上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传统自古就有)3、翻译中须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三者之间的关系。奥古斯丁继承亚里斯多德的“符号”理论,进一步指出,符号是人们思考一个事物给予印象之外的意义的事物,他还将符号分为自然符号和常规符号;(二)中世纪翻译;中世纪历史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时算起,到15;贯穿中世纪翻译史的有两条并行主线:宗教翻译和世俗;波伊提乌是中世纪最重要的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阿尔弗雷德(KingAlfred,849-;阿尔弗里克(Alferic,955-102是所指的符号,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因为词的意义有时不固定,常常出现多义现象。4、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5、圣经翻译必须依靠是帝的感召。他认为七十二子译圣经是旧约最权威译本,希腊语的新约译本也应被给予应有的地位。他的这一主张继承斐洛的神学思想,相信人的语言永远无法超越神的语言,由此成为中世纪宗教翻译的指挥棒。奥古斯丁对翻译史的贡献还在于他对巴比塔现象的阐释以及对翻译本质的认知。他认为翻译是对在巴比塔支离破碎语言的一种有系统的分解,需要形而上学的单一语言辩认翻译信息,然后再进行传译。从表面来看翻译只是由一些不完美容易犯错的人类不断克服语言障碍完成的不太有效的交际过程,从深层次上看,理想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固定意义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欧阳桢在透明的眼一书里根据巴比塔神话将语言学史分为前巴比塔时代和后巴比塔时代,前巴比塔时代人们寻求世界通用语言;后巴比塔时代人们使用多种语言,以圣经翻译为例,世界语言从一开始就处于后巴比塔时代,前巴比塔时代永远是一个神话。(二)中世纪翻译中世纪历史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时算起,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止,从翻译史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的翻译以波伊提乌为主要代表;中期以托莱多“翻译院”为核心和末期的民族语言翻译。贯穿中世纪翻译史的有两条并行主线:宗教翻译和世俗文学,一方面,在罗马帝国末期和中世纪初期,教会在文化上取得垄断地位,圣经和其他宗教作品的诠释和翻译都得到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各国已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世俗性的文学作品,如骑士小说,罗曼史等,都受到宫廷权贵们的喜爱,因而世俗文学翻译得到一定发展,这些译品往往出自拉丁文,词藻华丽,译风极其自由,滋长了意译的风气;宗教翻译由于受奥古斯丁等人影响,再加上教会的控制和干预,再加上译者对原本敬若神明亦步亦趋,不敢有所改变,因而又以直译、死译仍据主导地位。而且译品质量差,特别是宗教翻译,错误百出,受到后世的批评。这一时期主要翻译家有波伊提乌和英国的阿尔弗雷德国王和阿尔弗雷克,他们一方面从事翻译实践,同时还提出翻译主张,促进圣经的翻译研究。波伊提乌是中世纪最重要的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出生于罗马的一个富有家庭,曾任意大利东部境内东哥特王国的执政官,后任首席行政官,失宠后被指控犯有叛国罪被国王狄奥多里克处死。波伊提乌从小接受基督教教育,但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驳斥基督教教义的荒谬,转向翻译希腊哲学著作寻找精神食粮。他曾翻译亚里斯多德范畴篇所作的导言,并发表著作哲学的慰藉引导了知识界乃至欧洲中世纪学术界研究亚里斯多德哲学思想的高潮。他对翻译理论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西方翻译史上具有代表性。他主张翻译应凭经验而不是理论: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要么讲风格,要么保全内容,二者不可兼得;翻译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译者应放弃主观判断权。为此,在翻译某些著作时,为了表达准确的内容,译出“没有讹误的真理”,译者应当采用逐字相对,将内容与风格相对立,反映早期翻译研究视野的狭隘。他继承了斐洛和奥古斯丁的直译思想,而且又以提倡灵活翻译又成为“灵活翻译”的一个代表。阿尔弗雷德(King Alfred, 849-899)英国早期一位有学问的国王,他对翻译的贡献一方面在于他在国内建立寺院,引进教师、学者研究圣经, 将拉丁文圣经译为英文,确立了英语民族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多产译者,主要译作包括波伊提乌、奥古斯丁等人的作品,他的翻译主张主要见于译本序言之中。他认为译者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取舍,赋予译者以较大的灵活性,将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同时主张使用“大众语言”,让所有的人都能看懂。这一点对后来欧洲民族语言翻译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中世纪翻译与民族语言进入中世纪,欧洲开始建立起各种大大小小的国家,民族地域划定,民族意识日趋强烈,民族语言也相继形成,尽管罗马教廷一般要求继续使用拉丁文翻译圣经,但欧洲各地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了,到13世纪终于形成一个高潮。欧洲中世纪翻译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应该是圣经的民族语言翻译和欧洲各国翻译家针对“直译”和“意译”以及圣经翻译文体展开的讨论。针对圣经的翻译文体,(拉丁语与通俗语言之争,一场语言革命,语言与宗教、政治、权力之争)早期的译本多以拉丁语译成。到了中世纪,一方面欧洲各个独立国家纷纷呼吁翻译自己民族的圣经读本,而将希腊语或拉丁语圣经译成各种印欧语言,译者要面临诸多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早期受圣经影响,西欧各国的民族语言在句法结构上逐渐变得相近,再另上12世纪时,俗人文化水平提高,开始亲自阅读圣经并能按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圣经,圣经通俗民族读本的翻译势在必行,圣经民族语文本的产生是经过和教会坚持的拉丁语统治地位的不懈斗争产生的。罗马教廷为维护它的绝对神圣权威,反对圣经的世俗化以愚弄那些没有文化的俗人,同时对那些异于教廷条例的异教徒们大肆迫害,于是有历史上描述的“黑暗时期”。中世纪大规模的民族翻译是伴随着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民族主义的高涨而开始的。此时中产阶级能够购买得起价格昂贵的希腊语手抄原文,因此反对接受拉丁文法教育。意大利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是以通俗拉丁语为基础发展而来,并且获得了文学语言的地位,译者们也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深信不疑。圣经与宗教文献的民族语言翻译在西欧各国表现形态不一,对中世纪的民族语言形成和翻译理论及世俗学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法国,尼古拉欧雷斯米于1377年用法语翻译了亚里斯多德的作品,轰动当时法国的翻译界和哲学界,让德维尼于1340年用法语翻译了拉丁文圣经;在西班牙,十三世纪时由于受托莱多翻译院的影响,大批作家、历史学家、自然学家、法学家把阿拉伯语、希伯莱语、拉丁语作品译成西班牙语,促进了西班牙文化和科学发展。当时的主要译作有卡里来和笛木乃和受愚弄的妇女的经验谈,此外还有编年史、世界通史法律全书大综合论及国王用加利西亚语写的诗歌集。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论俗语一书,精辟论述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意大利语的必要性等问题,对于解决意大利语的民族语言和用民族从事翻译的问题起了重大作用。但丁的论俗语和飨宴一方面肯定了俗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而且还对圣经诗篇的拉丁文译文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原文中有许多诗的特征在译文中不能传达,因而得出文学作品不可译论。他说:“要让大家都懂得,任何富于音乐、和谐感的作品都不可能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破坏其全部优美的和谐感。正因如此,荷马的史诗遂未译成拉丁语,同理,圣经诗篇的韵文之所以没有优美的音乐和谐感,就是因为这些韵文先从希腊来语译成希腊语,再从希腊语译成拉丁语,而在最初的翻译中其优美感便完全消失了。”但丁在飨宴拉开了西方翻译史上对于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漫长讨论,同时说明转译的劣势。中世纪末意大利影响较大的翻译家还有利奥那多布鲁尼(Leonardo Bruni,1369-1444),他是意大利人文主义学家、翻译家和政治家,欧洲文艺复兴先驱之一。他早年修读希腊文,并从事对希腊典籍的研究和翻译,他的学术生涯与希腊典籍翻译和历史研究有关,主要作品包括用意大利语撰写的但丁、彼拉克和薄伽丘传记和用拉丁文翻译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彼特拉克的作品,其中他1420年用拉丁语译的亚里斯多德作品受到读者欢迎。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他于14241426年间发表了论正确的翻译方法一文,阐述他的翻译观点,并成为影响西方翻译史的最重要人物之一。他在亚里斯多德的译本序和论正确的翻译方法一文中的主要观点,谭载喜归纳为以下几点:1、亚里斯多德不是抽象的教条,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译者务必使自己深入作品,“面对亚里斯多德”。正如傅雷所说,把原作吞下去,耐心咀嚼,然后再吐出来,译作就象用原语进行创作一样。布鲁尼一方面肯定了原作者的中心地位,但同时也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肯定,重视译者主体性地位。2、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的翻译,他批评那种认为语言差异是翻译中是个不可逾越的障碍的观点,认为这“实际上是译者用来掩盖自己能力低而放出的烟蒂。” 他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念,因此又常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人文主义的最早代表人物之一。3、对译者的条件给予研究。他认为,译者必须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做好翻译。这也是自西塞罗,昆体良以来最早谈到译者条件的翻译理论家。在俄国,民族翻译早在11至12世纪基辅大帝时期已经开始。为了治国安民,基辅大公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因此宗教文学作品需要广泛引进,再加上基辅当时是贯通东西南北的商业中心,集结了不少外族人,如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自然少不了各语言(如希腊语、德语、犹太语、突厥语等)的媒介作用,翻译成为文化交流的直接方式之一。再者当时的俄国经济发达,教育水平较高,上层阶级中有良好语言造诣的人物,例如基辅大公就会说五种外语,开始从事翻译活动,再加上当时上流社会偏爱外国语言,翻译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在德国,翻译家们针对“直译”“意译”展开一场论争,以尼古拉斯封维尔(Nicolas Von Wyle)为代表的翻译家主张逐字翻译,为迎合“时代需要”(拉丁语是教会、大学和文学家的语言,德国文学家认为德国语言粗俗,不如拉丁语那样高雅)往往直译拉丁文古典作品,甚至为了忠实原则主张在德语中模仿、移植拉丁句法和表达法。与此同时,斯坦豪尔(Steinhowel)于1478年译了伊索寓言,他使用人民大众的适的语言,以使译文通俗易懂,在序言中他称自己的风格为“低劣”,“粗俗”,以对抗维尔的“绚丽优美”风格。斯坦豪维尔还指出,那种通行于德国贵族官邸间的文书语言源于拉丁语,深受拉丁语影响,不是真正的德语。中世纪这场直译与意译之争改变当时的德国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拉丁语愈来愈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富于生命力的德语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到16世纪马丁路德在翻译中将德国的通俗语言推行高潮。英国中世纪的翻译可以从通俗文学和宗教翻译两个方面来谈。由于远离欧洲大陆,英国的民族语言和翻译发展相对要缓慢一些。在13至14世纪,英国仍被视为西欧蛮族,当时英国人至少要懂三种外语才能阅读当时流行的文学作品,这就促使英国人认真学习外语来译介这些作品,使英国文学融入欧洲大陆文学,著名诗人杰弗利乔叟就是当时一位优秀翻译者。他通晓拉丁语、意大利语和法语,早年曾在宫廷服务,出访过意大利和法国,凭着他的语言知识,不仅通读了大量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作品,而且1381年他用英语翻译了薄伽丘的菲洛斯特拉托并改编成长诗特罗伊勒斯和克丽西达。他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许多故事都以薄伽丘的作品为基础改写而成。此外,他还译出玫瑰传奇贞洁女人传奇和波伊提乌的全部作品。乔叟的翻译一方面打开了英语翻译的大门,为确立英语的文学语言地位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另一方面,他的翻译实践为后世的译者提供了典范,通过翻译发展民族文学的多种形式。在中世纪的英语通俗文学译作中,还有一大部分是传奇文学作品和历史书籍,主要作品还有特洛亚传奇伊尼亚斯传奇亚历山大传奇帕尔特内传奇等,以及朗利奇译的圣杯传奇、马罗礼译的亚瑟王之死、特雷维萨译的编年史、卡克斯顿译的戈德弗里德布莱的故事。在翻译原则和方法方面,此期的翻译有时整段被增删,有时是逐词对译,再加上许多作品都是转译,译者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操纵译文,与原文相差甚远,例如乔叟的译文就有这种特点。 针对这种现象,牛津大学教授罗杰培根猛烈打击一些译者在翻译亚里斯多德的作品时随意增删和歪曲,鼓励研究原文以提高译文准确度。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有了质的飞跃。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指的是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哲学和艺术的重新发现和振兴。它既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也是一场文化革命,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以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表现形式,在研究复兴古典文化及发展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过程中,翻译发挥着巨大作用,不仅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科学、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在德、法、英等国都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优秀译品,而且翻译实践水平和翻译理论都比前一个时期跃上一新台阶。(1)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翻译(德国和翻译理论发展始终与语言学的发展相伴随)15世纪时,德国翻译学家们一方面围绕着直译,意译进行争论,以维尔为首的直译派坚持拉丁语的统治地位,主张全盘照搬拉丁文法,以维护圣经的神秘性;16世纪时,德国语言学家们受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布鲁尼阿雷蒂诺思想的影响,试图通过模仿拉丁语的语序,句法和词汇和习惯用法来改进德语风格,提倡意译,认为逐词翻译不利于读者理解。与此同时,还有语言学家们通过哲学、语言对比研究指出德语和拉丁语之间并无亲缘关系,而与希腊语、希伯莱语有密切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两种语言的地位,对于当时的翻译取材有直接影响,促进了圣经翻译和希腊古典作品翻译在德国的进一步发展,而且随着德国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德国学者们经过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不仅发表了一些语言学专著,如1501年培里康的希伯莱语语法,1506年赖希林的希伯来语的基本规则,1496年的温菲林德语语法,而且通过分析这些语言之间的本质差异,突出德语的本体地位,由此促进了德语民族化的日益发展,路德的宗教改革将此推向高潮。这也是贯穿16世纪德国翻译的指导思想。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主要翻译家有布兰特、赖希林、伊拉斯谟、路德,文学主要译品是古典拉丁语作品的翻译,宗教作品的翻译则集中体现在圣经的翻译上。 塞巴斯蒂布兰特(Sebiastian Brant,1457-1521),德国15世纪末,16世纪初著名诗人的翻译家。(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翻译法国是意大利的近邻,法语从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都和拉丁语有极大的相似性。中世纪时法国宫廷崇尚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作品,雇佣译员进行翻译,到15世纪末,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迅速影响法国,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大批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作品传到法国,打开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文主义运动的开展;与此同时,大批学者向往古代拉丁语、希腊语作家,于是在法国出现了一股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翻译古典作品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热潮,翻译在法国人文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再次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时期对法国翻译贡献的主要有艾蒂安多雷和雅克阿米欧。(3)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翻译16世纪初,随着英国经济的飞快增长以及早期的海外扩张,国力强大,全国从政治、经济到学术研究者呈现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这为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展开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在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的伊利莎白时代达到鼎盛时期。这也是英国翻译史上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数量之多,译员之多,范围之广都是历史空前。据巴斯通(Barnstone)统计,伊丽莎自统治的前十年,翻译作品的数量是前50年的四倍。再者,翻译家的实践也受到皇家的保护。翻译家们抱着为国家、国王效劳的目的,翻译了许多古代历史作品,以指导英国的时政。例如,金匠尼柯尔斯从法译转译的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550)、匿名译者译的希罗多德的希腊波斯战争史(1584)、萨维尔译的塔西陀的历史和阿格利可拉传(1591)、荷兰德译的李维的罗马史,和诺思译的普鲁塔克的名人传;此外,希腊和戏剧作品和哲学作品也得到翻译,主要译作有从意大利语转译的欧里庇德斯的剧作、罗马戏剧家泰伦斯的剧作、塞内加尔的十部悲剧集和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都成为伊莎白时代的经典作品,为英国戏剧创作发展铺垫了道路,萨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利用了古希腊罗马戏剧作品的题材和故事情节,他的多部历史剧也是受史学作品翻译的启迪而创作的。第七章 近代西方翻译史(17世纪20世纪上半期)一背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西方各国文艺运动进一步深入,17世纪至19世纪先后出现过古典主义、启蒙主义、古典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狂飙运动、现代主义等一个个文艺创作流派,积累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和优秀文学作品;政治经济方面, 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游世界,英法两国率先在海外开辟殖民地,国家实力强大,特别是英国,圈地运动的实施,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的确立,法国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