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出师表教学目标:1从教学实际出发首先疏通文意,落实重点字、词。2本文情词恳切,字字句句动情,指导学生朗读,在理解作者情意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3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4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5感悟古人的遣词造句之美,领会“诚”的含义。6.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教学重点:1了解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诚,了解他的施政主张,特别是他对后主刘禅的劝勉。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3学习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二、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同学注意朗读时的语调和停顿。三、解题。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3“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明确:“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4“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明确: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5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明确: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犹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1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崩殂(c)侍(sh)卫陟(zh)罚臧否(zngp)郭攸(yu)之费祎(y)以遗(wi)陛下裨(b)补阙(qu)漏苟(gu)全斟酌(zhnzhu)性行淑均(xngxngshjn)行(hng)阵和睦倾颓(qngtu)猥(wi)夙(s)夜遗诏(yzho)庶竭驽钝(shjindn)以彰(zhng)其咎(ji)咨诹(zu)2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五、师生互动,梳理第1段。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疲弊:民力困乏。诚:果真、实在。宜:应该。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追:追念。报:报答。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2学生讲述大意。3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先帝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3) 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明确: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上效命这个好条件。4分析本段的层次。六、布置作业。1熟读第1段,背诵重点词句的解释。2预习25段。第二课时一、检查第1段朗读及重点语句的解释,导入新课。二、师生互动,讲读第2段。1指名一学生朗读这一节,教师纠正其中的错误。2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节,借助注释和资料翻译这节。3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陟罚臧否:陟,提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 臧否,褒贬,评论人物的好坏。异同:偏义词,意偏“异”。昭:表明,显示。4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三、师生互动,讲读第35段。1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2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垮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3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四、课堂探讨: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五、布置作业。1熟读25段,背诵第5节及其中重点词句的解释。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并提问文中重点词句的解释。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出示投影片)1选择题。(1)“卑鄙”的意思是()A(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B见识浅陋。C地位低下。D低微而鄙俗。(2)“尔来”的意思是()A从那时以来B.你来C.算来D.从来(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C将军宜往驾顾之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今以蒋氏观之E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F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A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B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C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D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A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B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C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D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2“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3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4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参考答案:1、(1)D(2)A(3)A、C(4)A、F(5)B(6)B2、又3、咨询三顾茅庐4、(略)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四、讨论问题。1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六、师生互动,讲读8、9段。1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2教师重点点拨: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3分析结构层次。七、归纳中心思想。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比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八、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1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2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九、课外拓展: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