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doc_第1页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doc_第2页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doc_第3页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doc_第4页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2018年拟安排不超过7个项目,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国拨经费约6500万。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1. 东北森林与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1.1东北黑土区坡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内容:开展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研发黑土区坡面侵蚀退化土地生态修复及地力快速提升技术,研发坡面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技术,研发集种养生态产品开发为一体的高效产业集成技术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考核指标:揭示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机理,提出坡面侵蚀生态修复技术、地力快速提升技术及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技术810项,生态衍生产业技术46项,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为东北黑土区土地生产力维护和可持续利用等重大工程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2. 北方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1防沙治沙新材料、新装备和新技术研发研究内容:研制植物纤维固沙剂、透气防渗砂等新型防沙治沙材料;研发流沙快速固定、沙地高效节水保肥、沙地生态产业等新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装置;研发机械化、智能化治沙装备。建成中试或示范工程,评估其综合效益和应用前景。考核指标:研制出低成本、环保型防沙治沙新材料,研发出能够工程化产业化应用的防沙治沙新装备,集成流沙快速固定、沙地高效利用防沙治沙技术新模式,并提出示范应用方案,建成1万亩以上中试或示范工程,节水效益、生态效益及产业增收显著。拟支持项目数:针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新材料、新装备和新技术,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3. 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3.1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设计与评估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构建不同尺度生物多样性评估技术体系,评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福祉的贡献;基于不同土地利用和保护目标的情景设计工具和方法,建立不同层次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技术体系;集成生物多样性评估及其与政策制定的相互关系的技术方法体系;在全球、国家和区域等多尺度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示范,验证各层次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定的可行性;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和评估决策支持系统,为全球多样性保护目标及国家目标设定和评估提供科技支撑。考核指标: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与评估技术和标准68项;开发生物多样性决策情景设计和模型模拟决策工具和关键技术体系46项;研发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与评估决策支持系统,完成全球、国家和典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评估报告34份。3.2“两屏三带”生态系统服务格局优化研究内容:研究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格局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生态系统服务体系形成与协同机制,研发国家尺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与优化技术系统,提出“两屏三带”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格局,明确我国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区域。考核指标:揭示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服务体系形成机制,完成主要类型生态系统服务1:20万至1:50万制图比例尺要求的评估制图与生态空间分区,明确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提供区和保护区范围,形成国家尺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分析模型系统1套和生态服务格局优化技术系统1套,提出“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格局优化方案。“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序号姓 名单 位职 称1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2舒俭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3孟 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4蒋忠诚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5王磐岩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6杨志峰北京师范大学教 授7沈渭寿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8宁堆虎水利部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教授级高工9卞正富中国矿业大学教 授10赵新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11于贵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12牛健植北京林业大学教 授13毕宝贵国家气象中心高 工14蔡运龙北京大学教 授15赵景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16李秀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17吴永贵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生态技术中心研究员“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形式审查条件要求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1. 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2. 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1)项目及下设课题负责人应为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2)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3)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4)特邀咨评委委员不能申报项目(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5)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6)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3. 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1)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