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研究.ppt_第1页
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研究.ppt_第2页
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研究.ppt_第3页
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研究.ppt_第4页
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研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现状分析 汇报人 厍文波带教老师 谭蓉汇报时间 2015年06月 文献来源 1 庞摇炎 杨文明 铜绿假单胞菌流行和耐药现状研究 J 吉林医学 2013 34 20 4040 4041 2 侯佳惠 童郁等 铜绿假单胞茵超广谱B 内酰胺酶 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分布及流行特征分析 J 2012 27 1 39 43 3 黄学忠 林佩佩 陈晓飞 临床流行菌株调查及耐药分析 J 东南国防医药 2011 13 3 219 222 4 金辉 糜祖煌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2 134 136 5 张瑞琴 医院内科系统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的使用的相关性研究 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2 34 2 539 544 3 1 假单胞菌属 是最常见的非发酵革兰阴性菌之一 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 铜绿假单胞菌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 成对或短链状排列 带菌毛 2 专性需氧菌 抵抗力强 最适生长温度为35 在4 不生长而在42度生长是它的一个特点 3 可产生带荧光的水溶性色素 故在血平板上会有透明溶血环 4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 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 可引起皮肤 呼吸道 泌尿系 烧伤感染等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特性 铜绿假单胞菌亦是人体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可引起机体多系统 多脏器或多部位感染 J 近年来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呈上升趋势 其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 可产生超广谱B 内酰胺酶 金属B 内酰胺酶和碳青霉烯酶 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致病性 CAP HAP COPD MDR PA 最近住院史 抗菌药物频繁治疗史 过去1年中使用过4个疗程的抗菌药物 严重COPD恶化 级COPD 以前急性加重期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 或稳定期有铜绿假单胞菌定植 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危险因素 主动外排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外膜上有主动外排系统 该系统可将细菌体内的药物排出 致使药物浓度不足以发挥抗菌作用 渗透障碍 抗菌药物进入细菌体内主要靠渗透作用 细菌外膜有亲水性的外膜孔蛋白 Outermembraneprotein Omp 协助药物渗透入细菌体内 一旦Omp缺失 则导致耐药产生 铜绿假单胞菌Omp的OprO2缺失是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 细菌生物被膜 Bacterialbiologicalfacing BBF 铜绿假单胞菌是产生BBF的主要常见细菌 灭活酶与钝化酶 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染色体或质粒介导可产生 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钝化酶及DNA旋转酶等 致相应抗菌药物耐药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适当应用具有强烈诱导和筛选超广谱 内酰胺酶 ESBLs 的作用 导致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 传统治疗药物 哌拉西林 替卡西林头孢他定 头孢哌酮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多粘菌素类 多粘菌素B E 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治疗方案 目前尚缺乏有效杀灭多重耐药菌并控制其播散的方法 依据临床特点及其耐药机制 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治疗需要采用综合措施 消除感染危险因素 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入住ICU 机械通气 使用多种抗生素等危险因素 由于经手传播可造成ICU内同一克隆MDR PA菌株感染的流行 因此强调防止致病菌经污染的医务人员手 鼻饲液 导尿管及水浴加温等途径传播与扩散 主动监测并隔离MDR PA感染的患者 实施环境卫生及隔离等综合预防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克隆菌株扩散 尽早拔除各类导管如导尿管 深静脉置管和气管插管等可减少PA侵入机会 强调对菌株分型及按不同类型进行严格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 以防止发生多重耐药菌株交叉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的预防方案 不同标本的耐药性比较 痰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美洛培南 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 替卡西林 哌拉西林等抗假单胞菌药物以及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 内酰胺酶复合抑制剂和 代头孢如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远高于创面分泌物标本 铜绿假单胞菌不同科室分布情况 13 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不同科室分布状况 铜绿假单胞菌药对单一抗菌素的药敏结果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素组合敏感分析情况 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对几种主要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总结 研究显示近些年来部分敏感率呈上升趋势的抗菌药物 头孢哌酮钠 舒巴坦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部分呈下降趋势的抗菌药物 亚胺培南 头孢他啶 左氧氟沙星 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较高 单一用药时可考虑首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该菌对头孢类抗菌素 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敏感率都呈下降趋势 这给临床用药增加很大难度 联合用药是解决问题的较好方法 耐药组合分析显示 IPM TZP 亚胺培南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CAZ TZP 头孢他啶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CIP TZP 环丙沙星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AMK TZP 阿米卡星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AMK IPM 阿米卡星 亚胺培南 敏感率均较高 在50 以上 联合用药推荐 IPM TZP AMK TZP CAZ TZP AMK IPM的敏感率较高 特别说明的是亚胺培南不能与第三代头孢联用 因为他是一种强有力的诱导剂 可诱导细菌产生 内酰胺酶 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