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特点 阴阳五行 心.ppt_第1页
中医学特点 阴阳五行 心.ppt_第2页
中医学特点 阴阳五行 心.ppt_第3页
中医学特点 阴阳五行 心.ppt_第4页
中医学特点 阴阳五行 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 整体观念 二 恆动观念 三 辨证论治 一 整体观念 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 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 组织结构 不可分割的五大系统2 生命物质的统一性 气血津液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3 功能活动 相互协调 相互为用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 4 病理方面 相互影响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5 诊断方面 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 朱丹溪 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有诸内必形诸外 6 治疗方面 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上病下治 下病上治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天人相应 观1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2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 病理的影响 生理 春温 夏热 腠理开 汗多 尿少 秋凉 冬寒 腠理闭 尿多病理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 秋多疟疾 冬多伤寒 3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 病理的影响生理 人身的阳气早晨 生发日中 旺盛日西 渐衰夜半 入里病理 旦慧 昼安 夕加 夜甚 中医不仅认识到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以及昼夜晨昏給人体带来的影响 在一月之内 也同样受到影响 如 灵枢 岁露篇 说 月满 则海水西盛 人血气积 月郭空 则海水东盛 人气血虚 指的是海水受月球绕地球旋转时产生吸引力的影响 出现潮汐涨落 而人体气血盛衰 亦受其影响 中医学这一理论 逐步被现代 生物钟 时间生物学 所证实 如妇女月经周期平均是29 5天 一个朔望月是29 53天 卵巢黄体的形成也呈现出14左右的半月周期 近年来时间生物学研究表明 日月的阴晴圆缺 昼夜的晨昏更替 四季的寒暑迭换 对人的血压 体温 情绪 智能 内分泌的调节 生老病死 药物作用的发挥等都有明显的影响 4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 病理的影响东南 地低 气温热 腠理疏松皮肤生理润 个子细 西北 地高 气燥寒 腠理致密皮肤粗糙 个子慓悍 东方 多痈疡病理南方 多挛痹西方 多内伤北方 多脏寒生满病因时5 自然环境与治疗的关系制宜因地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自我感觉 有的时候体力充沛 心情愉快 思维敏捷 有的时候却疲倦乏力 心灰意冷 反应迟钝 也有的时候思绪不稳 喜怒无常 烦躁不安 糊涂健忘 难以自持 这些感觉呈周期性发生 贯穿了人的一生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这是人体生物钟在起作用 是人体的生物节奏现象 因为其呈一定的规律变化 所以称之为人体生物节奏规律 简称人体生物节律 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1 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社会安定 有益健康 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社会动乱 有害健康 大兵之后必有大荒 大荒之后必有大疫2 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 素问 疏五过论 尝贵后贱 虽不中邪 病从内生 二 恆动观念 1 含义 恆动 即不停顿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 恆动观念 中医学以运动的 变化的 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 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2 内容 1 动而不息 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运动是绝对的 永恒的 而静止是相对的 暂时的和局部的 动与静同为物质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 动静相互为用 促进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 2 人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恒动不休 中医学认为生命的基本特征是气化活动 3 疾病亦处于不停地发展变化之中 4 恒动观念指导疾病的防治 未病先防 治病必求于本 既病防变 三 辨证论治 1 症 证 病的含义 1 症 症状 体征 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 自觉或他觉的一种不正常的表现 即单个症状或体征 是疾病的现象而不是本质 如 头痛 发热 脉浮 舌淡苔白 2 证 证候 机体在发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含了病因 病位 病性及邪正关系等要素 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如 风寒表实证 3 病 疾病 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 邪正交争 阴阳失调 出现了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如 肺痈等 3 辨证论治的含义 辨 分析 辨别 证 证候 论 考虑 讨论 治 治则 治法 辨证论治 将四诊收集的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 辨别疾病的原因 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根据辨证的结果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录 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 它是古人建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引用于医学领域后 成为指导预防 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返回目录 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返回目录 一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 阴阳的基本概念2 阴阳的基本特征3 阴阳的属性特征4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以 阴阳并不专门代表个别具体的事物或现象 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 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归纳 1 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者 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 万之大 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也 素问 阴阳离合论 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 相关性 相对性和可分性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阴阳属性的划分 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 2 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 必须是在同一范畴 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 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如 天与地 是对宇宙而言 男与女 是对性别而言 上与下 是对方位而言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3 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 而是随着特定条件的改变 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 二者可相互转化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4 阴阳的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 随着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 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 以至无穷 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阴中有阴 阳中有阳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素问 金匮真言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阴阳所具有的普遍性 相关性 相对性和可分性的特点 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对立制约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 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 是相互对立 相互排斥的关系 制约 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 是相互牵制 相互约束的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 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 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互根 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互用 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 阴阳双方相互资生 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 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3 阴阳的消长平衡 此长彼亦长 阴随阳长 阳随阴长此消彼亦消 阴随阳消 阳随阴消 含义 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原因 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互根互用导致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此长彼消 阳长阴消 阴长阳消此消彼长 阳消阴长 阴消阳长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含义 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 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重阳必阴 重阴必阳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知识点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阴阳对立阴阳互根 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 阴阳运动的形式 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与天地相应也 素问 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 应与四时寒 热 温 凉的变化相适应 因此 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关系 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 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 阳 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阴精 阴 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失调 阴盛 阴阳偏盛 实寒证 阴胜则寒 伤阳 兼阳虚 阴胜则阳病 阳盛 实热证 阳胜则热 伤阴 兼阴虚 阳胜则阴病 阴虚 阴阳偏衰 虚热证 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 阴损及阳 阳虚 虚寒证 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 阳损及阴 阴不制阳 阳不制阴 四 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 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疾病的发生 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 因此 在临床上 只有分清阴阳 抓住疾病的本质 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属性归类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六 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 1 确定治疗原则 1 损其有余 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 此为实证 应损其有余 即实则泻之 阴盛 阴阳偏盛实证 实寒证寒者热之 热性方药 伤阳 兼阳虚 酌加温阳药 阳盛 实热证热者寒之 寒性方药 伤阴 兼阴虚 酌加养阴药 泻其有余 调整阴阳 补其不足 损其有余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虚 阴阳偏衰虚证 虚热证补阴阳病治阴 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阳虚 虚寒证补阳阴病治阳 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补其不足 2 补其不足 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 此为虚证 应补其不足 即虚则补之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阴病治阳 阳病治阴 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即 阴虚内热 治宜补阴以制阳 此即 阳病治阴 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即 阳虚外寒 治宜补阳以制阴 此即 阴病治阳 善补阳者 必于阴中求阳 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 张景岳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 归纳药物性能 寒 凉属阴 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 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 温 热属阳 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 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 1 归纳药性 药物分为寒 热 温 凉四性 又称四气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2 分析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的辛 甘 酸 苦 咸五种滋味 滋味不同 药效不同 辛 甘属阳 酸 苦 咸属阴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行学说 是研究木 火 土 金 水五行的概念 特性 生克制化乘侮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 发展 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一 五行的概念二 五行的特性三 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四 五行的生克关系五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 五行的概念 五行 即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 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 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 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的特性 是古人对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抽象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 是划分各种事物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尚书 周书 洪范 五行 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 二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曲 弯曲 直 伸直 能屈能伸 生长 升发 舒畅 条达 火曰炎上 炎热 光明 升腾 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 土载四行 生化 承载 受纳 稼 穑 土爰稼穑 水曰润下 滋润 下行 寒凉 闭藏 金曰从革 刚柔相济 沉降收敛 肃杀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能屈能伸 生长 升发 舒畅 条达火曰炎上 炎热 升腾 光明土爰稼穑 生化 承载 受纳金曰从革 刚柔相济 沉降 肃杀 收敛水曰润下 滋润 下行 寒凉 闭藏 古人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 采用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五行归类 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取象比类法 取象 即是从事物的外象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 比类 即将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 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东方为日出之方位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 故东方属木 同理 则西方属金 三 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五方与五行中央土 南火 北水 东土 西金 推演络绎法 根据已知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 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 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例如 已知肝属木 大前提 由于肝合胆 主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小前提 因此可推演络绎胆 筋 爪 目皆属于木 中医学在 天人相应 思想指导下 以五行为中心 将自然界空间结构的五方 时间结构的五季 人体结构的五脏进行了五行属性的归纳 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 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表1 3 1 五行相生五行相生 是指木 火 土 金 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 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相生次序是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四 五行之间的关系 母子关系 难经 生我 者为母 我生 者为子 五行相生 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 促进和助长 木 火 金 水 生 五行相克 是指木 火 土 金 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 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是 木 土 水 火 金 木 2 五行相克 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克我 者为我 所不胜 我克 者为我 所胜 内经 五行相克 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 水 木 火 金 克 五行制化 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 又相互制约 包括生中寓克 克中寓生 相反相成 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 推动事物间有序的发展与变化 3 五行制化 木 火 克 生 生 生中寓克 金 水 火 克 生 克 克中寓生 五行制化图 五行制化的规律是 五行中某一行亢盛时 必然随之有制约 以防止其亢而为害 即在相生中有克制 在克制中求发展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太过 所不胜过亢 对其所胜过度克制 如 木旺乘土 不及 所胜过弱 其所不胜的克制即显得相对过强 如 土虚木乘 太过且不及 既有所不胜过亢 又有所胜过弱 则更易相乘 木 木 木 克 乘 克 乘 乘 五行相乘 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 又称 倍克 相乘次序同相克 即木 土 水 火 金 相克用于说明正常 生理 情况 相乘用于说明异常 病理 变化 水 木 火 金 4 五行相乘 乘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太过 所胜之行过亢 反向制约其所不胜行 如 木旺侮金 不及 所不胜行过弱 受其所胜行的反向制约 如 金虚木侮 太过且不及 既有所胜行之过亢 又有所不胜行的过弱 如既有木亢 肝气亢逆 又有金虚 肺气虚弱 出现 肝火犯肺 金 金 金 克 侮 克 侮 侮 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 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 木 金 火 水 土 木 5 五行相侮 水 木 火 金 克 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 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 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相乘与相侮的联系是 两者可以同时发生 如 素问 五运行大论 说 气有余 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其不及 则己所不胜 侮而乘之 己所胜 轻而侮之 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五行乘侮关系图 金 木 木强 气 有余 金克木 木克土 其 不及 制己所胜 侮所不胜 所不胜 所胜 木旺侮金 木旺乘土 木弱金乘 己所不胜 侮而乘之 木弱土侮 己所胜 轻而侮之 母病及子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 累及其子行 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一般规律是 母行虚弱 引起子行亦不足 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 母虚 子虚 母子两虚子病及母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 影响到其母行 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一般规律为 子弱 母虚 子母俱虚 子盗母气 6 五行的母子相及 一 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二 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 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 指导疾病的治疗 四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以五行归类五脏并说明其生理功能或特性2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 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一 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1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 肝藏血以济心 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 心血滋养脾土 助脾运化 土生金 脾气运化 化气以充肺 金生水 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 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 水生木 肾藏精以滋养肝血 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水克火 肾水上济于心阴 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火克金 心火之阳热 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 金克木 肺气清肃 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 木克土 如肝气条达 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土克水 脾气之运化水液 可防肾水泛滥 2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制约关系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 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致于虚损 又因有他脏的制约而不致于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 则受他脏之气制约 本脏之气虚损 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肺 金 气不足 脾 土 可生之 肾 水 气过亢 脾 土 可克之 这种制化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 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3 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如肝有病 病传至心 为母病及子 病传至肾 为子病及母 病传至脾 为相乘 病传至肺 为相侮 心 脾 肺 肾 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 侮 乘 二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用五行学说阐释病机 相生关系的传变 相克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 水不涵木 肾阴虚 肝阴虚 肝肾阴虚 子病犯母 脾气虚 心血虚 心脾两虚 相乘 木郁乘土 肝气郁结 脾失健运 肝气乘脾 相侮 木火刑金 肝气郁结 日久化火 肝火犯肺 1 四诊与五行合参 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2 四诊与五行合参 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色脉合参 结合五行生克规律来推断疾病的预后 如肝病色青而见弦脉 色脉相符 为平 若反见浮脉 则属克色之脉 为逆 若得沉脉 则属生色之脉 为顺 三 指导疾病的诊断 1 确定治则治法2 控制疾病的传变3 指导脏腑用药 四 指导疾病的治疗 1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 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 即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 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 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1 确定治则治法 依据五行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和治法 治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木 火 金 水 滋 涵 益 补 培 生 生相 治法 益火补土培土生金滋水涵木 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 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 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和培土制水法四种 2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 依据五行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和治法 水 木 火 金 抑 扶 培 制 补 泻 佐 平 治则 抑强扶弱 治法 佐金平木抑木扶土培土制水补水泻火 补母泻子 抑强扶弱 五脏中某一脏有病 可能传及其他四脏 故临床治疗时 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 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 治疗其他脏腑 以防止其传变 如肝气太过 或郁结或上逆 木亢则乘土 病将及脾胃 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 使肝气得平 脾气得健 则肝病不得传于脾 疾病的传变与否 主要取决于脏气的有盛有衰 盛则传 虚则受 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2 控制疾病的传变 3 指导脏腑用药 青色 酸味入肝 如白芍 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 赤色 苦味入心 如丹参色赤 黄连味苦入心经以活血安神 黄色 甘味入脾 如灶心土色黄 人参味甘入脾经以补益脾气 白色 辛味入肺 如生姜味辛 石膏色白入肺经以清肺热 黑色 咸味入肾 如玄参色黑 龟版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等 气 血 津液 第一节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是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 哲学概念的气与医学概念的气相区别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的两种存在形式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化过程 精神活动与气的关系气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形神观 一 气的含义 值得注意 中医学的气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气的不同运动形式体现不同的生理功能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是气的功能体现中医学的气 有时是气 精气并称 二 气的生成 气的来源 先天之精气 后天之精气 呼吸之清气 水谷之精气 人体之气 二 生成过程 赖全身脏腑组织综合作用 其中尤以肺 脾胃和肾为要 肺 自然界之清气 脾胃 水谷之精气 肾 肾中精气 宗气 元气 气的生成 一者靠肾中精气 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 二者靠肺 脾胃 肾三脏功能的正常 卫气营气 1 含义 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 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推动血液的生成 运行 推动津液的生成 输布和排泄 2 生理作用 3 病理变化 三 气的生理功能 一 推动作用 1 含义 气对机体有温暖 熏蒸作用 维持人体的体温 维持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维持血和津液的正常循行 2 生理作用 3 病理变化 二 温煦作用 阳气的作用 气主煦之 少火 1 含义 气护卫肌肤 抗御邪气的作用 护卫肌表 抵御外邪 正邪交争 驱邪外出 自我修复 恢复健康 2 生理作用 3 病理变化 三 防御作用 正气与邪气 1 含义 气对血 津液 精液等液态物质的统摄 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气能摄血 约束血液 气能摄津 约束汗液 尿液 唾液 胃肠液等 调控其分泌量或排泄量 固摄精液 2 生理作用 3 病理变化 四 固摄作用 人体阳气对阴液的固密调节作用 固摄脏腑经络之气 1 含义 指通过气的运动 在气的作用下 精 气 血 津液等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化生和转化 以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 包括了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 以及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等过程 气血精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化生和转化 形与气的相互化生和转化 气化运动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2 生理作用 3 病理变化 五 气化作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升 降 出 入 1 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2 脏腑气机运动的一般规律 四 气的运动 一 气机的概念 二 气的运动形式 五脏而言 心肺在上 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 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 脾升胃降 气机升降枢纽肝从左升 肺从右降 左右为升降的道路 脏与腑言 五脏宜升 六腑宜降 升已而降 降已而升升中寓降 降中寓升 1 基本含义 又名原气 是人体最根本 最原始 源于先天而根于肾的气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 分布 发于肾间 命门 2 生成与分布 五 气的分类 一 元气 1 生成 元气根于肾 赖肾中精气所化生 来源于先天 肾中之精气 充养于后天 脾胃水谷精气 元气 全身 3 主要功能 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温煦和激发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生 长 壮 老 已 与元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1 基本含义 又名大气 是积于胸中 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之气 2 分布 2 生成与分布 二 宗气 1 生成 脾胃化生之水谷精气 肺吸入之自然界清气 上气海 积于胸中 宗气 积聚于胸中 灌注于心肺之脉 其上者 出于肺 循喉咙 走息道 其下者 蓄于丹田 注入气衔 下行于足 3 主要功能 走息道而行呼吸 贯心脉而行气血 与人体的视 听 言 动等机能相关 1 基本含义 血脉中的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2 分布 2 生成与分布 三 营气 1 生成 由水谷精微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营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