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设计任务和设计条件 某生产过程的流程如图所示 反应器的混合气体经与进料物流患热后 用循环冷却水将其从 110 进一步 冷却至 60 之后 进入吸收塔吸收其中的可溶组分 已知混和气体的流量为 227301 h 压力为 6 9MPa 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 0 4MPa 循环水的入口温度为 29 出口温度为 39 试设计一台列管 式换热器 完成该生产任务 物性特征 混和气体在 35 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 定压比热容 3 297kj kg 热导率 0 0279w m 粘度 循环水在 34 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994 3 m3 定压比热容 4 174kj kg 热导率 0 624w m 粘度 二 确定设计方案 1 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的变化情况 热流体进口温度 110 出口温度 60 冷流体进口温度 29 出口温度为 39 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 冬季操作时 其进口温度会降低 考虑到这一因素 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 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 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2 管程安排 从两物流的操作压力看 应使混合气体走管程 循环冷却水走壳程 但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 若其流 速太低 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 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贱 所以从总体考虑 应使循环水走管程 混和气 体走壳程 三 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 对于一般气体和水等低黏度流体 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故壳程混和气体 的定性温度为 T 85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 t 根据定性温度 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对混合气体来说 最可靠的无形数据是实测值 若不具备此条件 则应分别查取混合无辜组分的有关物性数据 然后按照相应的加和方法求出混和气体的 物性数据 混和气体在 35 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 定压比热容 3 297kj kg 热导率 0 0279w m 粘度 1 5 10 5Pas 循环水在 34 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994 3 m3 定压比热容 4 174kj kg 热导率 0 624w m 粘度 0 742 10 3Pas 四 估算传热面积 1 热流量 Q1 227301 3 297 110 60 3 75 107kj h 10416 66kw 2 平均传热温差 先按照纯逆流计算 得 3 传热面积 由于壳程气体的压力较高 故可选取较大的 K 值 假设 K 320W k 则估算的传热面积为 Ap 4 冷却水用量 m 五 工艺结构尺寸 1 管径和管内流速 选用 25 2 5 较高级冷拔传热管 碳钢 取管内流速 u1 1 3m s 2 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可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Ns 按单程管计算 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L 按单程管设计 传热管过长 宜采用多管程结构 根据本设计实际情况 采用非标设计 现取传热管长 l 7m 则该换热器的管程数为 Np 传热管总根数 Nt 612 2 1224 3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平均温差校正系数按式 3 13a 和式 3 13b 有 R P 按单壳程 双管程结构 查图 3 9 得 平均传热温差 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 0 8 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 故取单壳程合适 4 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采用组合排列法 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 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 见图 3 13 取管心距 t 1 25d0 则 t 1 25 25 31 25 32 隔板中心到离其最 近一排管中心距离按式 3 16 计算 S t 2 6 32 2 6 22 各程相邻管的管心距为 44 管数的分成方法 每程各有传热管 612 根 其前后关乡中隔板设置和介质的流通顺序按图 3 14 选取 5 壳体内径 采用多管程结构 壳体内径可按式 3 19 估算 取管板利用率 0 75 则壳体内径为 D 1 05t 按卷制壳体的进级档 可取 D 1400mm 6 折流板 采用弓形折流板 去弓形之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 25 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 H 0 25 1400 350m 故可 取 h 350mm 取折流板间距 B 0 3D 则 B 0 3 1400 420mm 可取 B 为 450mm 折流板数目 NB 折流板圆缺面水平装配 见图 3 15 7 其他附件 拉杆数量与直径按表 3 9 选取 本换热器壳体内径为 1400mm 故其拉杆直径为 12 拉杆数量不得少于 10 壳程入口处 应设置防冲挡板 如图 3 17 所示 8 接管 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 取接管内气体流速为 u1 10m s 则接管内径为 圆整后可取管内径为 300mm 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 取接管内液体流速 u2 2 5m s 则接管内径为 圆整后去管内径为 360mm 六 换热器核算 1 热流量核算 1 壳程表面传热系数 用克恩法计算 见式 3 22 当量直径 依式 3 23b 得 壳程流通截面积 依式 3 25 得 壳程流体流速及其雷诺数分别为 普朗特数 粘度校正 2 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按式 3 32 和式 3 33 有 管程流体流通截面积 管程流体流速 普朗特数 3 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 按表 3 10 可取 管外侧污垢热阻 管内侧污垢热阻 管壁热阻按式 3 34 计算 依表 3 14 碳钢在该条件下的热导率为 50w m K 所以 4 传热系数 依式 3 21 有 5 传热面积裕度 依式 3 35 可得所计算传热面积 Ac 为 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为 Ap 该换热器的面积裕度为 传热面积裕度合适 该换热器能够完成生产任务 2 壁温计算 因为管壁很薄 而且壁热阻很小 故管壁温度可按式 3 42 计算 由于该换热器用循环水冷却 冬季操作 时 循环水的进口温度将会降低 为确保可靠 取循环冷却水进口温度为 15 出口温度为 39 计算传 热管壁温 另外 由于传热管内侧污垢热阻较大 会使传热管壁温升高 降低了壳体和传热管壁温之差 但在操作初期 污垢热阻较小 壳体和传热管间壁温差可能较大 计算中 应该按最不利的操作条件考虑 因此 取两侧污垢热阻为零计算传热管壁温 于是 按式 4 42 有 式中液体的平均温度 和气体的平均温度分别计算为 0 4 39 0 6 15 24 6 110 60 2 85 5887w k 925 5w k 传热管平均壁温 壳体壁温 可近似取为壳程流体的平均温度 即 T 85 壳体壁温和传热管壁温之差为 该温差较大 故需要设温度补偿装置 由于换热器壳程压力较大 因此 需选用浮头式换热器较为适宜 3 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 管程流体阻力 由 Re 35002 传热管对粗糙度 0 01 查莫狄图得 流速 u 1 306m s 所以 管程流体阻力在允许范围之内 2 壳程阻力 按式计算 流体流经管束的阻力 F 0 5 0 5 0 2419 38 5 14 1 75468Pa 流体流过折流板缺口的阻力 B 0 45m D 1 4m Pa 总阻力 75468 43218 1 19 Pa 由于该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操作压力较高 所以壳程流体的阻力也比较适宜 3 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见下表 参数 管程 壳程 流率 898560 227301 进 出口温度 29 39 110 60 压力 MPa 0 4 6 9 物性 定性温度 34 85 密度 kg m3 994 3 90 定压比热容 kj kg k 4 174 3 297 粘度 Pa s 0 742 1 5 热导率 W m k 0 624 0 0279 普朗特数 4 96 1 773 设备结构参数 形式 浮头式 壳程数 1 壳体内径 1400 台数 1 管径 25 2 5 管心距 32 管长 7000 管子排列 管数目 根 1224 折流板数 个 14 传热面积 673 折流板间距 450 管程数 2 材质 碳钢 主要计算结果 管程 壳程 流速 m s 1 306 4 9 表面传热系数 W k 5887 925 5 污垢热阻 k W 0 0006 0 0004 阻力 MPa 0 04325 0 119 热流量 KW 10417 传热温差 K 48 3 传热系数 W K 400 裕度 24 9 七 参考文献 1 刘积文主编 石油化工设备及制造概论 哈尔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2841-4-3:2020+AMD1:2025 CSV EN Electric motor-operated hand-held tools,transportable tools and lawn and garden machinery - Safety - Part 4-3: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
- 【正版授权】 IEC/IEEE 65700-19-03:2025 RLV EN Bushings for DC application
- 【正版授权】 IEC 62053-22:2003 EN-D Electricity metering equipment (a.c.) -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 Part 22: Static meters for active energy (classes 0,2 S and 0,5 S)
- 校外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校园防踩踏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java文件读写面试题及答案
- 北京财务知识培训行情课件
- 安徽速写考试题及答案
- 国家保密考试题及答案
- 中科软科java面试题及答案
- 马凳筋专项方案
- 厂房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 模块化建筑快速搭建系统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团体标准课件
- 2025年度船舶建造项目总承包合同4篇
- 红色国潮风大学生讲思政课模板
- 麻醉科规范化管理
- 电梯自行检查制度
- 2024年度氧化铝粉购销合同
- 电玩城游戏机维修培训
- 短视频平台短视频营销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