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展望ppt课件.ppt_第1页
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展望ppt课件.ppt_第2页
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展望ppt课件.ppt_第3页
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展望ppt课件.ppt_第4页
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展望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展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主任 副研究员2017年11月 目录 一 全球经济虽有波动但延续复苏大势 二 中国经济 新时代 新方向 非传统 新周期 三 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方向 一 全球经济虽有波动但延续复苏大势 2017年全球经济全面复苏 超预期 此轮复苏可持续性不仅依靠消费 也有赖于私人投资的扩张 尤其是企业设备投资增长 IMF 世界银行 OECD等机构持续上调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估 不爆发大的地缘政治风险条件下 2018年全球经济仍将保持同步且温和复苏 尤其是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将稳步增长 越来越多国家产出缺口接近闭合 通胀压力将逐步显现 更多央行货币政策将趋于收紧 一 美国 自2009年6月见底以来 美国经济复苏有望在2018年步入第10个年头 这一复苏从时间长度来看已经超越了20世纪60年代的复苏 92个月 仅次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复苏 120个月 成为二战后第二长周期的经济复苏 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 工资增长放缓 资本替代劳动迹象 消费稳步扩张 私人投资回暖 特朗普减税利好预期 政府支出扩大 2018年美国经济复苏态势依然向好 全年有望实现2 5 以上的实际GDP增长 从而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动力 二 欧洲 2013年遭遇 二次衰退 欧元区经济在扩张周期上比美国晚了4年 复苏列车编组的中部车厢 净出口 消费 投资 2016 2017连续两年超预期增长 大麻烦 一是财政与货币矛盾 二是政治风险 地缘问题 非经济矛盾 欧元升值 2017年以来欧元名义有效汇率升值了5 整体出口形成冲击 2018年欧元区仍有望实现2 左右的实际GDP增长 从而与美国一同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 日本 2017年在全球经济同步复苏的背景下 日本经济复苏有所加速 私人消费成为日本GDP增长的引擎 这与以往依靠净出口的拉动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 安倍经济学的结构改革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2018年 一是出口有望进一步回升 日元贬值 二是安倍经济学仍将继续 尤其是财政刺激的进一步加码 有望实现1 以上的经济增速 四 新兴市场 2016以来 新兴市场复苏弱于发达经济体 全球前8大新兴市场国家中 巴西 俄罗斯 印尼等大宗商品出口国 中国 韩国 墨西哥 土耳其 印度等制造业出口国表现不一 危机后 中国主导全球大宗商品需求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见底反弹 大宗商品出口国的经济增长也比制造业出口国出现了更为明显的改善 2018年 发达经济体复苏向好 中国经济增长边际上放缓 制造业出口国经济增长的改善要好于大宗商品出口国 新兴市场整体将呈现出温和复苏的状态 五 全球货币政策 2018年 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由宽松回归正常化的趋势仍会延续 发达国家退出宽松的趋势稳步推进 新兴市场货币政策更多将保持中性 发达国家稳步退出货币宽松 2017年10月美联储缩减 12月启动年内第三次加息 10月欧央行宣布次年启动QE缩减 加拿大央行年内二次加息 11月英国央行也宣布十年来首次加息 2018年 美联储加息三次 欧央行2018年初启动缩减QE后 加息最早可能在2019年启动 新兴国家货币政策转向中性 2017年亚洲主要国家中除了印度和印尼降息外 韩国 泰国 马来西亚 菲律宾等国央行基准利率基本维持在2016年中期的水平 部分资源国采取了降息以刺激内需 二 中国经济 新时代的新方向 而非 新周期 一 消费消费增速将会回升 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11 0 左右 负面影响 一方面 商品房成交面积增速持续下滑将逐渐传导到家具家电 建筑装潢材料等相关消费品的零售 这将成为短期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核心变量 另一方面 由于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即将退出 汽车销售增速将会有所回落 有利因素 一 2017年居民收入增速的反弹 对2018年消费增速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二 房地产销售增速与消费增速在一定程度上此消彼长 尤其是可选消费品 随着房地产进入下行周期 居民的投机性购房行为的削弱 利好可选消费品 三 未来CPI料将迎来趋势性反弹 会促进消费增长 二 投资1 采矿业 制造业投资增速将触底反弹 由于产能收缩 导致工业品 供大于求 的供需格局在2016年开始扭转为 供不应求 工业品价格开始大幅反弹 在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下 预计2018年中国 去产能 政策将会迎来调整 遏制新增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 的政策基调将会逐步过渡到 鼓励适度扩张产能 政策的调整也会促进周期性行业资本开支的回暖 预计2018年采矿业 制造业投资增速都将迎来反弹 成为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最强有力的支柱 2 房地产投资将小幅回落 负面影响有限 从短周期看 317新政 以来 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第三阶段 房地产价格 销售和投资都处于回落通道中 从长周期看 未来3 5年中国购房适龄人口仍然处于峰值 城镇化率每年仍然以1 3 1 5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高 从限购政策看 此轮限购主要针对 一二线 热点城市 而 一二线 城市在全国房地产销售和投资的占比不及20 而且限购政策主要针对投机和投资性需求 因此限购政策不会导致全国的房地产销售和投资陷入硬着陆状态 2018年房地产投资并不悲观 预计房地产开发投资可以保持2 3 的增长 回落的幅度在4 5个百分点 周期性行业资本开支的回暖将会对房地产投资的下行形成对冲 3 基建投资仍然强劲 但边际力度减弱 基建投资通常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稳增长 压力较2014 2016年有所减轻 但是2018年 稳增长 的约束条件仍然存在 财政收入是否有能力保证基建的融资来源 目前PPP项目库储备项目规模达到18万亿左右 2018年基建保持中高速增长 预计增速在15 16 左右 但是随着周期性行业资本开支持续的回暖 基建投资存在边际上力度减弱的趋势 三 出口 2017年全球贸易复苏加速 贸易增长量价齐升 2018年 全球贸易可能放缓 大宗商品价格放缓 新兴市场的进口实物量放缓 贸易保护主义仍将是全球贸易复苏的潜在威胁 2018年中国贸易复苏前景类似 制造业出口仍有望保持稳步回升的态势 但其大宗商品进口需求边际上的收缩 将拖累其整体进口的增长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于出口影响 虽然2017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大幅升值 但人民币篮子汇率仅小幅升值 除非未来人民币篮子汇率大幅升值 否则2018年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有限 预计2018年中国全年出口同比增长6 0 进口同比增长10 0 四 通胀值得注意 CPI可能明显跳升到2 5 左右 猪周期 非食品价格 PPI基数效应下有所下降 油价中枢和政策取向是决定2018年PPI的关键 五 产业结构 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细分行业的确出现了 存量产品升级 增量亮点涌现 的结构性变化 同时这种变化也逐渐呈现加速之势 传统行业推陈出新 作为传统下游制造业的典型代表 由于其产业链中涉及的中上游行业范围较广 因此汽车制造的发展水平往往代表一国的综合制造能力 作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销量依旧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借力消费升级 高端车市场开始崛起 当前我国高端汽车销售占全球23 的份额 预计未来将向全部汽车占全球比重 30 靠拢 相关高端零件产业的发展空间仍较大 传统制造行业可能迎来质的改变 新兴行业批量涌现 信息产业技术创新 云计算 大数据 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 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 2017年前三季度 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 3 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 4 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4 6和6 7个百分点 比上半年分别提高0 5和0 3个百分点 三 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 一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基调 2018年货币政策基调仍为 稳健货币政策 流动性环境 2018年流动性与2017年相当 超预期收紧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利率水平 利率中枢水平将会小幅抬高 但并不意味着进入 加息周期 国际流动性环境 国际金融环境更为友善 人民币汇率有望保持平稳 信贷与M2 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进一步好转 二 财政政策 2018年财政政策基调仍将维持积极取向 从实施能力看 2018年基建仍然有能力维持15 18 左右的高速增长 伴随着周期性行业回暖 财政支持力度将会逐渐减弱 防风险 去地方政府杠杆 将会放在重要的位置 减税可能成为2018年积极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