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 科 园 地 246 安徽文学2009 年第期4 跨文化意识穿行于语用翻译的启示 王 薇 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永州425100 摘要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跨文化意识以解决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过程 中时常涉及的一个中介环节 本文在英汉互译中 引入跨文化交流意识 旨在立足于传统翻译学对翻译的认识上 从跨 文化角度深化翻译的内涵 笔者试图从跨文化意识的角度来研究语用翻译 并通过实例来探讨如何解决语用翻译中的一 些语用失误问题及其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语用翻译语用失误启示 一 引言 在我国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始于 20世纪 80年代初期 时 间不算长 但是发展的速度却相当快 随着翻译逐渐被认同 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人们也开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 来研究翻译 经济 政治及社会活动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 间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 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 的相互交流也日趋加强 语言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 现形式 它是文化的载体 反过来 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 之中 人类自有文化以来就有文化交流 但跨文化交流往往 通过翻译来进行 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 更是两种不同 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在这种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 自然会有 交叉 碰养 正如翻译家尤金 奈达所指出的 对于真正成 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目前语言 学界讨论颇多的语用失误现象 就是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 的信息误导 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 无法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 而出现的差错 因此 本文将从跨文化意识角度 并结合相关 翻译理论 通过实例来探讨如何解决语用翻译中的一些问题 二 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的广泛传播 国 际经济 政治 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 世 界各国人们之间的交往与接触日益频繁 这种与来自不同国 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交际 杜 学增 1999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 因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产 生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胡文仲 1994 研究的目 的在于提高人们对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的敏感性 从而能够 适应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正常 交流 这种对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的敏感性 就是跨文化意 识 也有人称之为 跨文化的敏悟 或 文化敏感性 intercul tural awareness 金惠康 2003 这是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 意识 Robert G Hanvey对此有详尽的论述 根据 Hanvey 的 观点 赵军峰 2000 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 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 通常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对那些被 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 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 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又缺乏理念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 认知 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 四是从 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 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 的最高境界 要求参与者具备 移情 empathy 和 文化溶入 transpection 的本领 所谓 移情 就是设身处地体味别人的 苦乐和际遇 将自己 代入 对方的心境 以引起情感上的共 鸣 文化溶入 是在充分认识异文化差异的基础上 将自己 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 三 跨文化意识角度上的语用翻译 一 翻译操作与文化范畴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形式之一 其参与者 译者当然也 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 但这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意 识 它还有自身的特点 尤其在语用翻译中 一般的交际方 式 如直接跟外国人对话或阅读外语文章 则只涉及对方 对 话结束或阅读完成之后 信息的传播也就完成了 整个交际过 程便随之结束 然译者的特殊身份决定其跨文化意识不同于 一般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的跨文化意识 译者是联系原文作 者与译文读者的纽带 是连接源语文化与异语文化的桥梁 他 在交际中扮演着双重角色 既要与原作者进行交流 是原文信 息的接收者 又要与译文读者进行交流 是译文文本的创造 者 只有扮演好这双重角色后 才能顺利实现原作者与译文 读者之间的间接交流 这是一个涉及三方的交际活动 译者 与原作者的交流完成以后还必须将原作者的意图 感情等传 达给目标读者 使他们通过译作与原文作者进行跨文化交际 翻译不是电报码式的转化 而是沟通 关世杰 1996 翻 译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交流 互通想法知识 刘宓庆在总览西 方翻译理论之后 认为语际转化的文化模式 对任何一种流 派的翻译理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他提出 意义 结构形 式 交际功能 文化转换 风格翻译 总体模式 A L 克 学 科 园 地 247 安徽文学2009 年第期4 罗伯 1952 认为每一个层次递进都表示理论的拓宽或深 化 同时也必然包容和引进下一个层次 在这六个层次中 文化转换位于中间环节 由此可见 相关文化因素是翻译理 论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笔者认为翻译正是通过语码切换 在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 传播某种文化 要做到 意义的准确表达 就要对目的文化和出发文化有深层了解 并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 即在尊重出发文化的基础上 适应 目的文化的表达习惯并做契合性的协调 以保证在语码切换 中 尽量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义 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跨 文化交流 二 语用翻译与交际失误 语用学 pragmatics 即语言实用学 一般意味着区别 对待语言本身 即抽象的语言能力 和说话人及听话人对抽 象的语言能力的运用 Leech 1983 它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 定话语 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 用语言 语用学研究的意义即话语行为的意义 是在语境中 才能确定的意义 目前语言学界讨论颇多的语用失误现象 就是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的信息误导 信息错误和信息障 碍 无法达到圆满的交际效果而出现的差错 其表现形式有 以下三种 1 载运语用意义的指称对象本身不被译语文化所熟悉 产生语用差异 2 源语词语和译语词语的意义相同 但一个有语用意 义 另一个没有 3 源语和译语词语的指称意义相同 但语用意义不同 著名语言学家及翻译家尤金 奈达 EugeneNida 1964 年提出了 动态对等翻译 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 强调 最切近目的语信息的自然对等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inthe target language 具体而言 就是在词汇 语 法 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面 不拘泥于源语文化的形式 只 求真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 用最切近最自然的语言来表达 以 求等效 语用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等效翻译 译者所采用的方 法不固定 遵循的原则可以是多方面的 在准确理解原作内容 的前提下 根据语境 译者不必拘泥于原文 应该顺从译文读 者的文化习惯 变洋为土 使读者乐于接受 亦可从读者领略 异域文化的角度 充分体现原作风格与文化 让读者领会异国 风土人情 语用翻译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根据语境 确定语用用意 pragmatic force 人们为达到某一特定的交际目的就要具备在语境中有效 使用语言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 即语用能力 由于制约词 语和结构意义的种种语境因素的存在 一种语言与语境结合 会出现多种用法 因此 自然语言同语境是息息相关的 语 用用意指言语行为理论中的 以言行事 illocu tionary 也就是言语的意向 语用用意有两类 暗含的 implicit 和明 说的 explicit 前者指言下之意 后者指字面的用意 人们 在交际中往往不是直陈其事 为了某种特殊原因 达到某种特 殊目的 说话人或写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不是字面上的意义 而 是要表达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 孙丽元 2001 这些语言现 象只能从语用角度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 于不同的语系 不同国度之间的历史背景 社会文化 民族风 情等均有较大的差异 因而语言结构的表达构成了一种间接 的语言环境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透过语言的表层结构 把握住其深层含义 摆脱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如 中国人对 feeling blue 一词所表达的 being sad or depress ed 悲伤 沮丧 之意常不甚理解 但如果了解美国文化中 Blue songs another musical form which contributed to jazz always describe something sad an unhappylove affair a mo neyproblem badluck 伤感歌曲是另一种供爵士乐演奏的曲 目 它常常表现一些忧伤的爱情故事 金钱的烦恼和生活的不 幸 等等之内涵 人们自然不会产生歧义了 2 把握文化意蕴 选择恰当译词 翻译是沟通文化的桥梁 从某种意义上讲 语言翻译就是 文化翻译 即把一种民族文化凭借语言转换介绍给另一个民 族 翻译中要达到语用等效 译者要从社会 文化交际的角度 去考察语言的使用 具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交际文 化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直接反映社会 文化习俗的 日常言语行为 即日常语言习语套话的运用 如社交应酬等方 面的 套话 打招呼 问候 相逢 告别 致谢 道歉 邀请 拒邀 谦逊 求助 询问 许诺 应诺等和人际方面的称呼 称谓 礼貌 用语等 二是对带有浓厚和鲜明民族文化特点的词汇和词语 的理解和运用 包括对谦词敬语 禁忌语 委婉语和恭维赞赏 语的运用 孙丽元 2001 实现等效翻译 译者要对两种不同 语言的社会 文化背景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还要兼顾译文的读 者 中国人有试探性的思维习惯 西方人讲话则习惯于开门 见山 如英国人表达某人贫穷会说 aspoor as achurchmouse 汉语则决不说 那人穷得像教堂的老鼠 英语说某人胆小 会说 you chicken 而汉语怎么也不会说 胆小如鸡 同样 我们比喻某事物 多如牛毛 时 操英语的本族人也难以想象 牛毛 能表示多到何等程度 按照英语民族的习惯 他们会 说 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多如黑刺莓 形容某地人 多 拥挤不堪时 中国人常说 人多得像下饺子一样 而西方 人则说 It waspackedlikesardines 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 又如 醋 是两种语言中所共有的东西 指称意义完全相同 但汉语中诸如 醋坛子 和 吃醋 一类的词语所指的嫉妒心 理 却是英语文化中所没有的 反过来 willow 一词 汉文 化中人们容易联想到的大多为 杨柳依依 之类的春意盎然的 景象 而英语中却用 wear the willow 来表示 服丧 戴孝 痛 失心爱的人 哀悼爱人的逝世 因为英语文化中 曾以佩柳 叶花圈以示哀悼 这样的联想意义也是汉文化中所没有的 汉语中 雨后春笋 这一成语中的 笋 是特定地域中生长 的植物 在英伦列岛上是见不到的 翻译这一成语时 首先要 找出其核心意义 如直译成 like bamboo shoot s after a spring shower 英国读者看到时未免费解 而英语成语 likemush 学 科 园 地 248 安徽文学2009 年第期4 rooms 译成汉语即 像蘑菇一样 和雨后春笋的比喻意义基 本上是一致的 事实上 这一译法更加传神 虽然二者用来比 喻的 蘑菇 和 笋 是两种不等值的东西 但原文的核心意思 特性都已等效地反映出来了 类似的成语还有 三思而后行 英语称之为 Look before you leap 无风不起浪 英语则说 Where t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 缘木求鱼 英译为 to milkthebull 二者表层意义无等值 但深层意义却是一致的 语用翻译正是要揭示原作的深层意义 用某些具有译语文化 色彩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来翻译源语词语和表达法 这样的译 文将译文读者摆在重要地位 比较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因 而较容易被读者接受 四 结语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他处理的是个别 的词 面对的却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所以 跨文化意识对于 一个称 职的译者来说 是必备的 虽然 Cross cultural awareness may be one of themost difficult dimensions to attain 屠国元 2000 它还是可以去认识 去培养的 跨文化意识 在语用翻译的运用 需要译者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 根据特 定的语境及文化背景 把握原文的深层意义 准确地译出原 文的 弦外之音 语外之意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保证跨文 化交际的成功 实践显示 没有跨文化意识 翻译运作就无法 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Kaplan Robert B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vo l X V I 1996 2 Leech G Semantics the Studyof Meaning 2nd ed Harmor ds worth Penguin Books Ltd 1983 3 屠国元 廖晶 Onthetranslatorascultural awarenessandcultural creativity 外语与翻译 2000 4 4 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序言 5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6 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7 赵军峰 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 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北京 中 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8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9 A L 克罗伯 K 克鲁克谟 文化 一个概念的考评 1952 10 孙丽元 从英汉文化差异看语用翻译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1 4 11 刘小梅 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1 12 洪文翰 王薇 跨文化比较 独立型 与 互赖型 称呼的 礼貌准则管窥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4 上接第 238 页 空 语料库 只有王剑 蔡金亭 2006 采用问 卷调查和语料库相结合的方法 3 实验对象覆盖的范围不够广泛 每项实验中受试对象 的数量都在 100 以下 而且大多为国内英语专业在校学生 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情状体假设是有争议的 但总的 来说 情状体假说被证实的例子远远多于被否定的例子 此假 设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此外 许多国内外研究者还发现 在关 于情状体假设的研究中 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作为研 究对象的实验还不多 这就为情状体在国内的研究提供了一 个很大的空间 或许扩展研究问题 丰富研究对象的数量和 水平层次 改进实验工具 将成为今后情状体假设研究的发展 趋势 四 情状体假设对外语学习及教学的启发与指导 课堂学习对成年人在二语中习得时体系统有积极的影 响 但是课堂学习并不能改变习得顺序 也不能简化习得步 骤 因此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的努 力和老师的指导 形成对动词情状特征的正确理解 比较并结 合自身母语的特点 缩短每一个习得步骤的时间 争取较快地 完成时体标记的习得 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把握时体习得 的规律 针对母语容易形成的干扰或其它常见原因对学生进 行指导 并提供相关的练习 对这种时标记体习得的顺序保持 耐心和积极的态度 帮助学生顺利地 准确地 尽快完成对第 二语言时体标记的掌握 情状体假设的提出和发展是一语和二语时体习得研究中 的重要成果 作为一种假设 它正在接受各种实验研究的检 验 目前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不多 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从 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 情状体假设中的四点都得到了不 同程度的证实 因此此假设对外语学习和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和指导意义 教师和学习者可以参考此假设中提及的规律来 改善自己的教学和学习 相信随着此假设的发展和成熟 它 将会对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Andersen R W 1984 The One to One Principle of interlan guage construction Language Learning 34 2 Andersen R W Y Shirai 1996 The primacy of aspect in fir st and seco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慧港口自动化装卸设备智能化改造方案与实施路径报告
- 2025呼伦贝尔农垦那吉屯农牧场招聘考试练习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必刷100题含答案详解ab卷
- 2025党章党规党纪知识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达标题)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模拟题库提供答案解析及参考答案详解(研优卷)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考试高能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幼儿园贫困生资助自查报告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模拟题库附答案详解(基础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每日一练往年题考附答案详解
- 三甲药事法律法规医院培训
-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1.2.4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同步练习题 (无答案)
- 心理咨询经典案例分析
- 药剂学第9版课件:第一章-绪论
- 《就业指导》中职生就业指导全套教学课件
- 体育行业智能赛事组织与运营服务方案
- 子公司独立经营规划方案
-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心怀感恩温暖前行》 课件
- 六年级书法学习课件
-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原文)
- 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创意文化-新媒体传播创意文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