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7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酝酿(ning) 黄晕(yn) 分歧(q) 一哄而散(hng)B看护(kn) 水藻(zo) 贮蓄(ch) 澄清事实(chng)C唱和(h) 憔悴(qio cu) 匿(n)笑 证据确凿(zo )D踉跄(ling qing)一霎时(ch) 收敛(lin) 搓捻(cu )2、请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2分)A 朗润 小心翼翼 各得其所 混为一谈 B 瘫痪彩棱镜 煞有解事 油然而生C 点缀 饥肠漉漉众目睽睽 人迹罕至D 荫蔽 挖墙角 恍然大悟 洗耳恭听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整整花了十年心血.左思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嘲笑左思自不师恩力.说即使费力写成.也一定毫无价值。西晋文学家左思受张衡两京赋的启发.决定撰写三都赋。左思用行动证明:成功来自于认益智目标.持之以恒。左思毫不气馁.他广泛查了解.大量是收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反复修改。ABCD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B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独立思考、互相合作、积极探究。C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D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5、古诗文默写。(8分)(1) 水何澹澹. 。(观沧海)(2)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3)、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4)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友人团聚.秉烛夜谈的句子是:“ . ”。(5)夜阑卧听风吹雨. (6 ) .我言秋日胜春朝。 6名著阅读。请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4分) (1)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丰满的.优缺点并存。请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分析他的优点和缺点。猪八戒(西游记) 武松(水浒) 米开朗琪罗(名人传)(2)朝花夕拾里有不少与读书有关的叙述。请写出下面两段文字所属的篇名。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篇名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篇名 (2)请用一句话.写出你读朝花夕拾的感受。7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共7分)据调查.近两年来.中学生对数字化阅读的兴趣明显提高。数字化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与传统纸质媒介阅读不同.它是借助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数字媒介进行的。(1) 用简洁的语言从下面两个图表中.归纳出三条主要信息。(3分) (2)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数字化阅读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不少于50字。(4分)某校八年级的李明同学最近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他常用课余的零碎时间来浏览新闻.了解科技知识.偶尔也读读名著.看看喜欢的微博.常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很受大家欢迎。赵亮同学最近也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他热衷明星八卦.沉迷网络小说.对繁杂的信息不加分辨地接受.现在上课总走神.也不爱跟同学交流了。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秋天的怀念(12分)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8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 _ _。9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_10.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答:_ 11.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_ 12. 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答: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16分)(二)孤独的老乡夏阳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没干吗呀。”“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我我在找人。”“找谁?”“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 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 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 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13.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2分)情节主要事件开端小吴找老乡被盘问。发展(1)高潮(2)结局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14.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2分)怀疑 ()()认同15.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答:(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 他总是一脸黯然。答:16.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答:17.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4分)答: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甲】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8.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节选)【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 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18.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不亦说乎?( ) 王生益愠( ) 19.下列句中黑体的“而”与“王生好学而不得法”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 B. 人不知而不愠C. 择善而从之 D. 曲肱而枕之20.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学而/不思则罔 B. 可以为师/矣C. 盖/学贵善思 D. 请铭之坐/右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_ _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_ _22.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0-21题。(共4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3.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24.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四、作文(50分)25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题一:请以“你是我最_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语要求】(1)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题二: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不断努力而梦想永远无法实现.而我们的人生正是如此。令人欣慰的是.我听见时间长廊另一端有个声音说:“也许今天无法实现.明天也不能。重要的是.它在你心里。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 马丁路德金自传要求:请先在答题卡上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打“”.然后再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字 数不少于600 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参考答案1、C 2、A 3 A 4 B5、1)山岛竦峙 2 )潮平两岸阔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猪八戒”示例:优点是能随机应变。孙悟空赌气不跟他回去救师父.他揣摩孙悟空的心理.编出黄袍怪侮辱孙悟空的话.成功激怒孙悟空去救师父。缺点是他好吃懒做.途经五庄观.听说有人参果.马上挑唆孙悟空去偷;途经平顶山.孙悟空派他去巡山.他却钻到草丛里睡大觉。“武松”示例:既有行侠仗义的优点.又有粗暴蛮横的缺点。他夜走娱蚣岭.见道人霸占民女.便拔刀杀了道人.救下民女;他从蜈蚣岭下来.到了酒店.想喝酒吃肉.店家说是别的酒客的.不卖给他,他大怒.暴打店家。“米开朗琪罗”示例:优点是敢于挑战.意志坚强。教皇让他为教堂画天顶画.对壁画技术一窍不通的他毅然接受挑战.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史诗般的西斯廷作品。缺点是不善合作。受命建造圣罗朗察教堂.他不善与人合作.导致工人罢工.连运石料的船也找不到.工程被迫搁浅。(符合作品内容即可。“优点”“缺点”各2分.共4分)(2)朝花夕拾里有不少与读书有关的叙述。请写出下面两段文字所属的篇名。(2015兰州中考)名著阅读 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2)请用一句话.写出你读朝花夕拾的感受。示例: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让我感受到了作品的温馨和理性。7.(1)我国国民数宇化阅读使用率逐年增长。数字媒介阅读时长超过纸质媒介阅读时长。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最快。(意思对即可。一条1分.共3分)(2)示例一:数宇化阅读有利也有弊。它有利于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但它信息繁杂,其中的不良信息对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利。 示例二:我们要合理使用数宇化阅读。既要用它来获取丰富的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又要注意分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不要影响学习和生活。(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总说”1分.“分说”2分.不少于50字1分。共4分)8参考答案 1、“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9、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母亲做出的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