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4年高考题(苏联经济)_第1页
2010-2014年高考题(苏联经济)_第2页
2010-2014年高考题(苏联经济)_第3页
2010-2014年高考题(苏联经济)_第4页
2010-2014年高考题(苏联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0 20142010 2014 年高考题汇编年高考题汇编 必修二必修二 专题专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 2011 海南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 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 轨道 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 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 途径 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 二月革命时期 B 十月革命时期 C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 新经济政策时期 2 2011 江苏 右图 阳台对话 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A 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 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 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 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3 2011 江苏 在苏联 1928 年 1 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 35 米印花布 75 公 斤砂糖 到 1952 年只能分别交换 1 5 米印花布 0 9 公斤砂糖 1953 年 谷 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 10 牛肉价格为成本的 50 猪肉价格为成本 的 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 农副产品质量差 价格低 B 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4 2012 广东 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 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 开发度极低的国家 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 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 极其浪费 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A 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 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5 2012 福建 表 1 是苏联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 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 1 年代1925 1927 年1928 1932 年1933 1937 年 年均粮食产量 万吨 752773607290 2 A 地广人稀 B 自然灾害频发 C 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6 2012 江苏 列宁指出 1921 年开春以来 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 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 方案 方法 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 法 就是 活跃商业 小企业 资本主义 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 或者说 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 改 良主义的办法 实际上是 A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 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7 09 广东 美国学者在 俄罗斯史 中写道 许多人认为 五年计划不过 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 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 五年计划或许并不 是唯一的 也不是最好的办法 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 理解是 A 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 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 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 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8 09 山东 20 世纪 30 年代初 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 已经是 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 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 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 进行工业化建设 9 08 四川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 即绝 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 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 于 A 1917 年十月革命时期 B 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10 2010 辽宁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 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 有工人 水兵 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 决定 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 入 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 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11 2010 福建 华盛顿邮报 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 其标题 分别是 莫斯科 是巨大的机会吗 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 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判断 该时期是 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 普京执政时期 3 12 2009 广东 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 强攻 办法 即用最简单 迅速 直 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 尝试 是 指 A 十月革命 B 斯大林模式 C 新经济政策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3 2007 江苏 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 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 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 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 以 民主社会主义 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14 2009 江苏 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 者 他接过俄国时 俄国只有木犁 而当他撒手人寰时 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 主要是因为 A 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 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 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 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5 2008 广东 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 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 下列地名变更 彼得格勒 列宁格勒 沙皇村 儿童村 勃列日涅夫 卡 马河畔切尔西 斯大林格勒 伏尔加格勒 A B C D 16 2010 北京 1971 年 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 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 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 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 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17 2013 广东 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 办的做法 某国领导人指出 投机倒把活动 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 解 那它和 正当 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 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 推行农业集体化 C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 实行余粮征集制 18 2013 全国 卷 1931 年 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 100 年 我们应当在 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 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19 2013 全国 卷 1952 年 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 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 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 比 1940 年增加了 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 最严重的问题 谷物问题 就 这样顺利地解决了 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20 辽宁重点中学协作体题 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 他的经济改革 冲击了旧有的模式 具有开创性 兼有成功和挫折 经验和教训 创新和夭折 4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 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 把它看成是异端 也不毹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材料中的 他 应是 A 罗斯福 B 斯大林 C 赫鲁晓夫 D 戈尔巴乔夫 21 2014 全国新课标 1928 年 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 一 个由苏联自主建设 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 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 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22 2014 福建 1952 年到 1964 年 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 7 48 倍 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 15 69 倍 这是 A 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 适应 加速发展战略 的需要 C 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 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23 2014 全国大纲 1928 年 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 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 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 即 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 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 C 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 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24 2014 上海 一个被流放的人秘密回到彼得堡 经过多年流放和卓有成效的斗争 他即将领导一场改变世界面貌的革命运动 他 是 A 列宁 B 拿破仑 C 彼得一世 D 斯大林 25 2012 山东 20 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斯大林和罗斯 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 主义的原则 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 书宗 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 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 说他 叛变了他的阶级 其举措是 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问题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 比有哪些 改变 6 分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6 分 3 据材料三 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8 分 5 26 2008 年江苏 14 分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 不同的国家 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英 美为代 表的 自由放任 模式和以苏联 中国为代表的 计划经济 模式 都可能使 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 实现经济转型 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 也会 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 说明 自由放任 模式和 计划 经济 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4 分 2 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 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 自由放任 模式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分 3 为修正 计划经济 模式的弊端 苏 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赫 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原因何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 中国从思想和实践 上全面突破 计划经济 模式 其表现是什么 4 分 4 美 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纵观经济 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 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4 分 27 2008 年广东 12 分 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 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 少越好 到 1980 年代 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 英 美等过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 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 重要 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 造 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 制高点 材料二 1999 年的最后一天 叶利钦 1991 1999 年任俄罗斯总统 在辞职讲 话中说 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 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 俄 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 1980 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分 2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 5 分 3 你认为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在 向前迈进 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 市场之间的关系 简要说明理由 3 分 6 28 2013 福建 36 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 这 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 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 那就根本 谈不上社会主义 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不挽救重 工业 不恢复重工业 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 而没有工业 我们就会灭亡 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 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 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 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 的机会 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 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 因此我国 共产党也就拒绝了 通常的 工业化道路 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 业化 摘自 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 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从 1953 年起 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 准备 以 20 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 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 是建设重工业 论十大关系 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 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 即 尽可能 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 想 摘编自 中国共产党历史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话快速工业化 战略 9 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 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10 分 3 材料三中所说的 通常的 工业化道路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 三 以英国 为例加以说明 8 分 4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 并分析 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9 分 7 2010 20142010 2014 年高考题汇编年高考题汇编 必修二必修二 专题专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 6 D B D C C D 7 9 B D B 10 B 学生已有的知识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从选项与材料的相关性程度看 选 B 算不算 理由 另有一个捷径 圣彼得堡 彼得格勒 1917 列宁格勒 1924 圣彼得堡 1991 从同一个城市名称的变化出发可以迅速排除 C D 内 战导致粮荒 粮荒引出余粮收集制 其目的是巩固困难重重的新生政权 故 A 排除 11 C 此题是情景再现题 干扰项主要在于 D 根据评论可 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 思想活跃 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 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 12 15 D D D A 16 D 17 A 考查点 新经济政策 18 B 考查点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 D 考查点 赫鲁晓夫改革 20 C 21 24 D D C A 25 1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 实行直接过渡 改变 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 并存的模式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 分 每点 2 分 2 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如实行 国家工业复兴法 限制资本 家自主生产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 了资本家的利益 如规定最高工时 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举一 例说明即可 6 分 每点 3 分 3 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 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 斯大林实行 单一的计划经济 取消市场调节 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