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穴位解剖-1.ppt_第1页
头部穴位解剖-1.ppt_第2页
头部穴位解剖-1.ppt_第3页
头部穴位解剖-1.ppt_第4页
头部穴位解剖-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应用腧穴解剖学 主讲人 邵水金 上海中医药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邵水金简介1984 9 1989 7江西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学士学位1989 9 1991 8南昌市第二运输公司职工医院住院医师1991 9 1994 7江西中医学院针灸临床专业硕士学位1994 9 1997 4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学位1997 5 至今上海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教授 博导上海中医药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主任经穴解剖实验室 国家中管局三级 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 严振国名师工作室 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解剖学会理事 解剖学杂志编委上海中医药大学第六届教学督导组督导员上海中医药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办公室 解剖楼308室电话 51322248个人信箱 shaoshuijin 人体与经穴解剖陈列馆 3楼 穴位断面解剖标本 穴位层次解剖标本 体表 浅筋膜 浅层肌 深层肌 穴位循经剖面解剖标本 上海市精品课程网址 严振国名师工作室 绪论 一 定义腧穴解剖学是一门 腧穴学 与 局部解剖学 相结合的合跨学科课程 特点 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一大创新 上海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首创 1978年开课 穴位层次和断面解剖研究成果的总结二 目的意义在掌握人体局部层次结构和断面结构的基本上 进一步掌握腧穴的解剖结构 进针层次 毗邻结构 针刺意外与防治等内容 从而提高针灸 推拿的临床疗效 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 三 教材内容七章 头部 颈部 胸部 腹部 项背腰骶部 上肢 下肢教材 中医应用腧穴解剖学 参考书 局部解剖学与腧穴解剖学习题精选 考试 平时成绩30 考勤10 作业20 笔试70 穴位的进针层次 教材绪论中有 皮肤皮下组织 皮 浅血管 浅淋巴管 浅淋巴结等 深筋膜肌层神经血管 第一节头部局部解剖 一 颅部 一 额顶枕区 二 颞区 二 面部 一 面部浅部结构 二 腮腺咬肌区 第一章头部穴位解剖 额顶枕区境界 1 境界前 眶上缘两侧 上颞线后 上项线 一 颅部 一 额顶枕区 额顶枕区层次 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头皮 概念 2 层次 各层特点 1 皮肤厚而致密 血管丰富 外伤时出血较多 因含有大量毛囊 汗腺和皮脂腺等 较易感染 针刺时应注意消毒 2 浅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1 前组内侧组 滑车上A V N外侧组 眶上A V N2 外侧组耳前组 颞浅A V和耳颞N耳后组 耳后A V和枕小N 3 后组 有枕A V和枕大N 3 帽状腱膜与枕额肌针刺头部穴位时 针尖刺及帽状腱膜时 针感阻力加大 若继续强行进入 患者感觉疼痛加剧 4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针刺头部穴位时 针尖应刺及此层 5 颅骨外膜 颞区境界 二 颞区1 境界颅顶两侧上界 上颞线下界 颧弓上缘前界 额骨颧突和颧骨额突后界 上颞线的后下段 2 层次 颞筋膜颞肌颅骨外膜 皮肤浅筋膜耳前组 颞浅A V和耳颞N耳后组 耳后A V和枕小N 二 面部 一 面部浅层结构 1 皮肤皮纹2 浅筋膜血管丰富 易出血 故针刺面部穴位时 一般不提插 少捻转 3 面肌鼻肌提上唇肌颧大 小肌提口角肌笑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 颊肌 颏肌 枕额肌 眼轮匝肌 口轮匝肌 皱眉肌 降眉间肌 降眉肌 面静脉及临床意义 4 血管和神经 面动脉 2 面静脉 结构特点1 无瓣膜2 海绵窦 危险三角 面神经 3 面神经出茎乳孔 入腮腺浅部 三叉神经 眶上神经眶下神经颏神经 4 三叉神经 末支为主 前 咬肌前缘后 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上 颧弓下 下颌体下缘 1 腮腺咬肌区的境界 二 腮腺咬肌区 腮腺咬肌区的层次 由浅入深 皮肤浅筋膜腮腺咬肌筋膜腮腺浅部及穿行其间的血管神经咬肌 下颌支腮腺深部等 腮腺 位置 毗邻 上 颧弓 外耳道 颞下颌关节下 平下颌角前 咬肌 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后 乳突前缘 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 3 腮腺的位置 腮腺管 腮腺管 自腮腺浅部浅出距颧弓下缘一横指处前行经咬肌表面至该肌前缘以直角折转向内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 4 穿经腮腺的血管 神经浅 面N及其分支深 下颌后V 颈外A 耳颞N 纵行 颈外A 颞浅A V 耳颞N 下颌后V 横行 上颌A V 面横A V 面N及其分支 腮腺周缘浅出结构 5 腮腺周缘浅出的结构上缘 颞浅A V 面N颞支前缘 面N颧支 颊支面横A V腮腺管下端 面N下颌缘支 颈支下颌后V 头面部 颅顶及面浅部 体表定位 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方法 向前 后 左 右透刺四神聪0 5 0 8寸 临床主治 头痛 眩晕 中风失语 失眠 健忘 惊悸 癫狂 脱肛 阴挺等 进针层次 1 皮肤 由眶上N 枕大N 耳颞N分布 2 皮下组织 还有丰富颞浅A V及枕A V吻合网 不宜提插捻转 以免损伤血管而出血 3 帽状腱膜 与浅层的皮肤和浅筋膜相连构成头皮 4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内有若干导静脉与颅内V相通 通常将针平刺在此层 深面为颅骨外膜和颅骨 第二节腧穴解剖一 百会 Baihui GV20 督脉 针刺意外与预防 针刺颅顶部的腧穴 如百会 神庭 上星 头临泣等 通常将针平刺在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中 一般不提插 多采用持续捻转手法 亦可以电针代替手法捻转 若针刺入头皮 并继续刺入此层 针尖阻力加大 患者立感剧烈疼痛 由于皮下组织血管丰富 出针时 应缓慢退针 并用干棉球按压半分钟 以免出血 二 攒竹 Cuanzhu BL2 足太阳膀胱经 体表定位 眉毛内侧端 操作方法 直刺0 3 0 5寸 透睛明0 3 0 5寸 治眼病 透鱼腰1 1 5寸 治面瘫或头痛 临床主治 目视不明 迎风流泪 目赤肿痛 眼睑瞤动 眉棱骨痛 眼睑下垂 头痛目眩 面瘫 进针层次 1 皮肤 由滑车上N分布 2 皮下组织 还有滑车上A V 3 眼轮匝肌 由面N颞支 颧支支配 4 皱眉肌 起自额骨鼻部 止于眉部皮肤 由面N颞支支配 深面为额骨透刺睛明 可刺中内眦A透刺鱼腰 可刺中眶上A 额A 针刺意外与预防 浅刺不易引起出血 粗针深刺可刺破血管 引起血肿 如欲深刺 应缓慢进针 如得气感不明显 不宜提插捻转 而应停针待气 留针期间一般不运针 若要加强针感 只可作轻微的捻转 不能提插 出针时 应缓慢退针 以分段退针为宜 即退一段后略作停顿 再继续外退 出针后 用干棉球按压半分钟 体表定位 目内眦外上方凹陷中 操作方法 患者闭目 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 针沿眶内侧壁缓缓刺入0 2 0 6寸 但勿紧贴眶内侧壁 深刺可达1 1 5寸 不宜提插或大幅度捻转 临床主治 结膜炎 角膜炎 近视 视N炎 视N萎缩 青光眼等眼病 进针层次 1 皮肤 由滑车上N分布 2 皮下组织 还有内眦A V 3 眼轮匝肌 由面N颞支 颧支支配 4 眶脂体5 内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 三 睛明 JingmingBL1 足太阳膀胱经 针刺意外与防治 1 出血 刺中皮下组织中滑车上A V 内眦A V 只要进针时不过快 常不致受损 若针刺超过0 8寸 且紧贴眶内侧壁处易刺伤筛前 后A 2 刺中眼球 进针时未按压眼球 或进针过于贴近眼球 眼球壁较坚韧 刺中时有滞针感 眼球的 赤道 处最薄 易刺入眼球3 刺中总腱环及视N 若针刺超过1 8寸时 易刺中围绕视N孔的总腱环及视N 刺中时针感粘滞 病人主诉眼内火花闪发 视N受刺激 头痛 头昏 硬脑膜受刺激 严重的可有恶心 呕吐等重症出现 4 伤及眶上裂及其深部结构 朝后外方刺入2寸以上时 则针尖可直达眶上裂 可刺中眶上裂中的动眼 滑车 外展 眼N 进而可透过眶上裂而伤及颅中窝的海绵窦 以致损伤大脑颞叶前端 造成颅内出血 引起剧烈头昏 头痛 恶心 呕吐 甚至休克 死亡 四 承泣 Chengqi ST1 足阳明胃经 体表定位 瞳孔直下 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操作方法 患者闭目 左手将眼球推向上方 沿眶下缘缓缓刺入O 3 0 5寸 若深刺时 针尖略朝内后上方刺入l 1 5寸 即朝眶尖方向 不可紧贴眶下壁 刺入眼睑皮下治眼轮匝肌痉挛 临床主治 近视 视N萎缩 眼轮匝肌痉挛 角膜炎 进针层次 1 皮肤 由眶下N分布 2 皮下组织 还有面N颧支 眶下A V 3 眼轮匝肌4 眶脂体5 下斜肌 由动眼N支配 针刺意外与防治 1 出血 若针尖贴近眶下壁 有可能刺入眶下沟 刺中眶下A V 造成出血 因此深刺时针尖不可贴紧眶下壁 要略朝眶尖方向 2 刺入眼球 进针时靠近眶下缘 一般不致刺中眼球 3 刺中总腱环及视N 见睛明穴本项 4 伤及眼A 眼A伴随视N 经视N孔入眶 初位于视N外侧略偏下 以后转至视N上方 故深刺承泣穴时 易损伤眼A 因此深刺时不应超过1 5寸 5 伤及眶上裂及其深部结构 进针深度超过1 9寸时 即深达眶上裂 参考睛明穴本项 五 四白 Sibai ST2 足阳明胃经 体表定位 当眶下孔凹陷中 操作方法 直刺0 2 0 3寸 向下沿皮刺1寸 临床主治 面瘫 面肌痉挛 三叉N痛 结膜炎 近视 为眼科针麻常用穴 进针层次 1 皮肤 由眶下N分布 2 皮下组织 还有面N颧支 眶下A V 3 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 提上唇肌由面N颊支支配 4 眶下孔或上颌骨 针刺意外与防治 此穴深面正对眶下孔 眶下管内有眶下A V和N 若针刺过深即入眶下管 则易刺中眶下A V 造成出血 故不可深刺 提上唇肌 体表定位 眉梢与目外眦连线的中点后方l寸处 操作方法 直刺0 5 l寸 透率谷l 2寸 治偏头痛 透颊车2寸 治面瘫 点刺出血 治急性结膜炎或头痛 临床主治 感冒性 疲劳性 高血压性 N性头痛和偏头痛 目赤肿痛 三叉N痛 面瘫 头晕 目眩 进针层次 1 皮肤 由颧面N分布 上颌N的分支 2 皮下组织 还有颞浅A V 3 眼轮匝肌4 颞筋膜 起于上颞线 覆盖于颞肌的表面 向下分深 浅两层 止于颧弓的深 浅面 5 颞肌 由颞深N 下颌N的分支 支配 起自下颞线和颞筋膜深层 通过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冠突 六 太阳 Tiany ng EX 经外奇穴 体表定位 鼻翼外侧缘中点旁开与鼻唇沟交点处 操作方法 透鼻通0 5 0 8寸 治鼻病 透四白0 5 l寸 治胆道蛔虫症 临床主治 急 慢性鼻炎 鼻旁窦炎 鼻出血 面瘫 三叉N痛 胆道蛔虫症 胆囊炎 肠蠕动减弱性便秘 进针层次 1 皮肤 由眶下N分布 2 皮下组织 还有面A V3 提上唇肌 由面N颊支支配 深面为上颌骨 七 迎香 Yingxiang LI20 手阳明大肠经 体表定位 人中沟上1 3与中1 3交界处 操作方法 向上斜刺0 5 寸 先向鼻中隔刺入 再向左 右鼻翼方向刺入称为三透法 治流涎 指甲按掐 用于急救 临床主治 休克 昏迷 晕厥 中暑 癫狂 痫症 癔病 急慢惊风 牙关紧闭 风水面肿 霍乱 瘟疫 黄疸 消渴 晕车 晕船 急性腰扭伤 齿痛 鼻塞 鼻衄 进针层次 1 皮肤 由眶下N分布2 皮下组织 还有上唇A V 3 口轮匝肌 八 水沟 Shuigou GV26 督脉 体表定位 口角外侧旁开0 4寸处 操作方法 直刺0 2寸 透颊车1 5 2 5寸 治面瘫 透迎香1 2寸 治三叉N痛 临床主治 面瘫 三叉N痛 唇缓不收 眼睑瞤动 齿痛颊肿 流涎 进针层次 1 皮肤 由颊N和眶下N分布 2 皮下组织 还有面A V的分支或属支3 口轮匝肌 由面N颊支 下颌缘支支配 4 颊肌或降口角肌 由面N的颊支支配 九 地仓 Dicang ST4 足阳明胃经 颊肌 体表定位 颧弓下缘 下颌骨髁突前方 操作方法 直刺1 5寸 治三叉N痛 向前 后斜刺0 8 l寸 治下颌关节炎 向上 下齿斜刺1 5 2寸 治牙痛 向后斜刺1 5寸 治耳病 临床主治 面瘫 面肌痉挛 三叉N痛 牙痛 中耳炎 耳聋 耳鸣 头晕 下颌关节炎 牙关紧闭 进针层次 1 皮肤 由下颌N分布 2 皮下组织 还有面N颧支以及面横A V 面横A是颞浅A的分支 面横V为下颌后V的属支 3 腮腺4 咬肌5 颞肌与下颌骨髁突之间6 上颌A V7 翼外肌 由下颌N的翼外肌N支配 十 下关 Xiaguan ST7 足阳明胃经 针刺意外与预防 该穴的深面有上颌动 静脉 若直刺深刺 则可能刺中此血管 该穴翼外肌的深面有下牙槽神经 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 若刺中脑膜中动脉 可引起严重出血 体表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处 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操作方法 直刺0 3 0 5寸 透地仓 寸 治面瘫 向上齿或下齿方向斜刺 治牙痛 临床主治 面瘫 面肌痉挛 牙关紧闭 牙痛 颊肿 失音 颈项强痛 腮腺炎 进针层次 1 皮肤 由耳大N和颊N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面N下颌缘支分布 3 咬肌深面为下颌骨 十一 颊车 Jiache ST6 足阳明胃经 十二 大迎 Jiache ST5 足阳明胃经 体表定位 下颌角前1 3寸 当咬肌前缘处 操作方法 直刺0 3 0 5寸 临床主治 面瘫 三叉N痛 唇缓不收 眼睑瞤动 齿痛颊肿 流涎 进针层次 1 皮肤 由耳大N分布 2 皮下组织 内有颈阔肌3 降口角肌或咬肌 前者由面神经支配 后者由下颌N的咬肌N支配5 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