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与健康_第1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_第2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_第3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_第4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周永红 博士,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一早期的认识纵观人类的历史,对于什么样的行为应该定义为变态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在一个时期或地方受人敬畏的行为,在另一个时期或地方可能会被定义为疯狂的病例。关于变态成因的解释很少,即使是可供解释的线索也很少。1、超自然的解释在史前社会,万物有灵论的信仰被广泛传播,心里障碍常常被归因为万物有灵论。2、生物学原因用生物学观点分析变态的做法同样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持生物学观点的人们相信变态本身具有身体上的原因。3、心理学原因有关精神障碍有其心理原因并通过心理方法进行治疗的观点直到18世纪中叶才再次兴起。,二、现代说明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两个基本命题2.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的实验神经症3.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马斯洛,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第一单元 基本概念正常心理的三大功能异常心理,第二单元 正常与异常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二、非标准化的区分,统计学角度文化人类学角度社会学角度精神医学角度认知心理学角度,三、标准化区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四、心理学区分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一、感知觉障碍(一)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1、感觉过敏: 患者对外界一般强度刺激的感受性如光、声、冷、热等。,神经衰弱症身体虚弱状态,增高不能忍耐,(二)知觉障碍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如:,特点,短时物像不清晰集中注意后可否定,衣架人桌子上的帽子动物路上草绳蛇,病理性,时间长形象清晰,2、幻觉: 是没有客观事物相应刺激作用于感官而发生的知觉。把外界不存在的某种事物,而感知到是这种事物,即幻觉(虚幻知觉)。如无人在外走路,他说有人走路;无人骂他,他说有人骂他。,特点,可在各感官出现(如幻听、幻视、幻嗅、 幻味、幻触及内感受器幻觉等);反复出现幻觉即是病理现象;精神分裂症中多见,应作精神检查确诊;,二、思维障碍即思维特征发生的紊乱。,1、正常思维特征:,思维具体性:思维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 具体内容;思维目的性:思维围绕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思维实际性:具有实际的效用性;思维实践性:能通过实践验证思维逻辑性:思维过程符合逻辑性,思维障碍即上述五个思维特征发生紊乱。通过交谈、检查、观察病人书写的内容及相关行为表现,发现思维障碍症状。2、分类及症状:,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常见症状:思维贫乏:内容空洞、联想贫乏、语量 少,回答问题简单,不觉异常、 不着急。多见精神分裂症。,思维量思维速度思维联想过程障碍思维逻辑障碍,思维迟缓:(抑制性思维)患者思维内 容并非空洞、贫乏,而是联 想困难。想事费劲、回答缓 慢,患者自感“脑力好像转不 动”,对此着急。伴有抑郁情 绪,多见抑郁症。强制性思维:患者自感脑力出现大量思 维内容,不受支配,似是 外力强加于己。思维无固 定内容,无法控制。多见 于精神分裂症。,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超价观念、强迫观念。,妄想:把某种知觉刺激反应为另一种 事物。如是兔子被看成是狼。 在病理基础产生歪曲信念。是 病态推理判断的结果。a.信念无事实根据,又坚信不移;b.内容与自身利益、需要、安全密切相关;c.有个人特征,不融于集体信念;d.内容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影响。关系妄想:把与其无关事物和现象看做与 其有关。被害妄想:无根据地认为某人、某集团打 击他、陷害他、致他于死地。 受控制、干扰、操纵,使他痛 苦、不适。,超价观念: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 观念,有事实根据。a.偏面而偏激,逻辑道理不荒谬;b.内容与切身利益有关,有强烈情感作用, 影响行为。如艺术家对自身天才的超价 观念。c.多见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强迫观念:某一固定观念在脑中反复出 现,不甘情愿想的,伴有主 观被迫感觉和痛苦感觉。a.越想控制,念头越出现;b.念头是自己想的,并非外力强加;c.理智上想控制,内心深处又去想;d.患者想摆脱困境主动求医。 以上症状即强迫症。非典型的强迫观念见于抑郁症。,三 、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一)记忆障碍1、记忆减退:记忆四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 (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大脑器质性病变引发记忆减退都较重;记不住病前往事,也记不住一般人能记住的事;不承认自己记性不好,如老年性痴呆症;非器质性引发者多见,非真正的记忆减退。,2、错构:是一种病理性的记忆错误。通过提醒与对证,也不能纠正;回忆的时间、地点与事实不符,内容也错, 如本来是他人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回忆 是他所为;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老年性痴呆症。3、虚构:没有做过的事和经历过的经验,患 者坚持做过或经验过。,本人认真并非说谎;用想象内容填补记忆空白,已不承认;多见老年性精神病和酒精中毒性精神病。4、记忆增强:一种病理的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不能够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回忆起来。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5.遗忘: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称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 、心因性遗忘,(二)注意障碍常见注意障碍:1、注意增强:主动注意增强,向外在的某些事物,过分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 有疑病观念的患者,指向自己的某些生理活动。过分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 有忧愁的病态思维。,2、注意涣散: 主动注意不集中,注意稳定性分散,多见神经衰弱及精神分裂症。3、注意减退: 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广泛缩小,注意稳定性显著下降,多见疲劳、神经衰、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伴有意识障碍。4、注意转移: 注意兴奋性增强,注意稳定性降低, 注意对象不断转换;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多转移。,5、注意衰退:患者不能留意观察客观事物;外界客事物难以引起患者的注意;注意力不能集中于客观环境;为精神分裂症基本症状之一。(三)智能障碍 1、智能: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能力。以及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具有复杂的综合精神活动的功能。,智能障碍均可影响上述功能。 见于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两大类型。2、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组由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引起的以智力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水平和适应生活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发育障碍性疾病。 据1900年全国普查,我国人群中患病率为1.3%, 精神发育迟滞病人伴发精神障碍的比一般人群多3-4倍。,主要症状表现: 极重:又称白痴,约占该病的1%5%,有明显的躯体畸形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没有语言功能,仅能偶而说简单的单词,不能辩认亲疏。不能行走,全部生活需人照顾。 重度:又称智愚,占该病的8%,有某些躯体畸形和神经功能障碍。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言语发育障碍,发音含糊不清,理解力极差,对数的概念模糊,情感幼稚,易激动,能学会自己吃饭和基本卫生习惯,但生活上需人照管。长大后,可在监护下从事最简单的劳动。,中度:又称愚鲁,占该病人的12%。早年发展迟缓,讲话吐词不清,不能建立抽象性思维。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和片断现象。略具学习能力,能学会简易的书写和计算,但不超过小学二年级的水平。在监护下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轻度:又称愚笨,占该病人的75%80%。这类病儿一般先脑部器质性损害,没有躯体畸形和异常。经教育和指导,可获得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但对抽象概括的问题难以解决,适应能力也低于一般同龄儿童,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通过教育辅导,可达小学三、四年级水平。,四、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是指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自知力也是患者对自己的躯体病和心理异常的辨认和判断的能力。患者对自己的躯体病都有自知力的。 精神分裂症的人,在患病期间,对他们异常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完全不能觉察和客观的判断,不承认自己有病,痴呆患者也如此。对自己的智力低下也多不能辨认。这种情况便是自知力丧失或叫自知力障碍。,自知力不完整的人即自知力缺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言行和所处的状态,拒绝医疗帮助和社会支持,生活不能自理。如关系妄想者,仍不能认识到自己是病态的。 精神病患者经治疗好转,能承认自己患了精神病,并能给以正确的、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自知力完整恢复。 自知力是判断精神病患者好转程度的重要标志。,强迫症患者虽对自己烦人的观念而苦恼,希望摆脱,但内心又认为那些行动是必要的、合理的。因此,只能有病感,不能说有完整的自知力。 心理咨询医生懂得确定各种心理障碍的自知力和它损害的程度是基本功之一。,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1、情感高涨2、情感低落3、焦虑4、恐怖,情绪低落 即情绪抑郁,负性情感活动增强,悲伤、抑郁情绪占优势。 严重者表现苦闷、哀伤、愁容、行动减少。 见于抑郁性精神病或并发性抑郁。焦虑 过分担心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从情绪状态解释心境: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广泛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表现为紧张、恐惧、顾虑生活;或认为病情严重无法治疗;或认为问题复杂无法解决;搓手顿足,坐卧不安,犹如大祸临头之感;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疑病观念;多见焦虑性神经症及更年期精神障碍;惊恐发作,即急性和严重的焦虑发作,发作时有濒死感、失控感、灾难临头感;伴有明显的循环、呼吸、泌尿和植物神经系统症状。一般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左右。,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1、情感迟钝2、情感淡漠3、情感倒错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1、情感脆弱2、易激惹3、强制性苦笑4、欣快,情感淡漠 表现为情感活动的减退或丧失; 对周围环境变化丧失情感反映; 生活懒散,不打扮、 不理发、不洗脸; 对饥饿、对疼痛反应淡漠; 对家中困难,家人不幸,无动于衷; 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情感脆弱 是情感调节障碍。轻微或无刺激下,情绪易波动,伤心流泪或兴奋激动。若经常出现情感脆弱则是病态表现。 多见于动脉硬化性脑病、外伤性精神障碍、神经衰弱等。,第三单元 意向行为障碍,意向是人们在生活中产生各种要求的总称,分为低级与高级意向。一、意向增强:高级意向增强妄想引发一般意向增强低级意向增强患者表现含有的对异性产生性爱、发生性行 为。贪吃、性欲亢进,不顾公德。低级意向增强见于轻性狂躁性精神病和精神 分裂症。,二、意向缺乏: 指高级意向减退和缺乏。学习、工作和生活各种要求逐降。 表现不负责、不认真、无故旷课、不上班、无干劲。生活无规律,早睡晚起、不讲卫生、不理发、不洗脸、不换衣等。患者对这些变化不承认、不察觉。 意向减退和情感淡漠、思维贫乏同时存在。是精神分裂症慢性阶段的特征性症状。,三、意志减退指患者的意志活动减少。常见于下列两种情况:抑郁状态患者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低下患者两类患者的内心情感体验不同,疾病诊断有别,治疗方案各异,应注意加以分辨,四、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兴奋患者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和环境协调一致。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动作、行为增多与思维及情感不相协调。患者动作杂乱无章、动机和目的不明确,使人难以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也可见于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五、精神运动性抑制1.木僵2.违拗3.蜡样屈曲4.缄默5.被动性服从6.刻板动作7.模仿动作8.作态,9.意向倒错:指食欲与性欲倒错。 食欲吃正常人不愿意吃或厌恶的东西。如土块、粪便、脏纸、昆虫、蛇等。 性欲对动物产生性欲作出性行为。,10.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 患者有做出某种动作的强烈冲动,但不付诸行动,叫强迫意向。如看到刀子,想拿起去砍别人或自己,但没有砍。走到桥上有一种强烈冲动要跳河,但没有跳下去。患者担心控制不住这些冲动而焦虑。 强迫动作是患者理智上不愿做出的某种动作,但在行动上又要去做。一如穿大衣、洗手、锁门都可以反复数次至数十次。这类动作耗费时间和精力。理智上也认为无此必要,但又不能不做。多见于强迫症,有行为病感,主动求医。,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一、精神分裂症二、偏执性精神障碍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精神分裂症:临床类型,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本病病因不明,起病一般在30岁之后,女性偏多,未婚者多见。 病前人格多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本病发展缓慢,多不为周围人所察觉。有时人格可以保持完整,并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包括了诊断名称不同的一组障碍。共同特点:在两周内急性起病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在2-3个月内痊愈有的患者临床表现以精神分裂症症状为主,如果病程不超过一个月,临床可诊断为分裂样精神障碍。,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心境障碍的基本特征,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改变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或成为慢性可向相反的心境转变,一、躁狂发作,特点:情绪高涨思维联想加快-奔逸-“破裂”言语/活动增多认知障碍 夸大 自我评价过高发作形式: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和复发性躁狂症,二、抑郁发作,发作形式: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特点: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思维缓慢、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三、双向障碍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四、持续性心境障碍特点为: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躁狂。发作形式:心境恶劣障碍(持续出现心境低落)、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混合状态(躁狂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第三单元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共同特征是: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类 型,一、恐怖症,又译恐惧症,是指对于特定事物或处境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主要有三种类型: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二、焦虑症,惊恐障碍: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这种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广泛性焦虑障碍:对多种事件或活动(例如工作或学习)呈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一种提心吊胆的等待和期待),患者感到难以控制自己不去担心。,三、强迫性障碍,一组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疾病。全球疾病负担第7位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或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计数、仪式、询问或强迫性迟缓等;,四、躯体形式障碍,1.躯体化障碍以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如胃疼、呼吸问题等,或者表现为突然丧失了某些生理机能,如看、听及行走等机能,而这些身体形式的障碍找不到任何器质性的病变。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不能发现躯体障碍的证据,不能对症状的严重性、变异性、持续性或继发的社会功能损害作出合理解释; 对上述症状的优势观念使病人痛苦,不断求诊,或要求进行各种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2.疑病症:患者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的躯体疾病的持久的先占观念。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 对健康状况,如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作出疑病性解释,但不是妄想; 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 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3.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 一种主要受自主神经支配器官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合症。4.疼痛障碍: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五、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由于某些精神因素使得大脑神经活动长期持续性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症状表现,(1)脑力易兴奋,回忆联想增多,学习工作不专心,对光和噪声敏感,易激怒,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性格变得急躁和容易激动,情绪不稳,常因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发怒和伤感、流泪,明知不对却无法克制(2)脑力易疲乏,工作或学习时间稍长,就感到头胀、头昏和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掌握不住书里的中心内容,记忆差,学习活动效率下降,有力不从心感,近事记忆受影响,对记数字和姓名尤为困难,(3)躯体症状:头胀痛或紧张性头痛,无固定部位,有恶心,无呕吐,学习时头痛加剧,如果情绪松弛或经过充分休息,头痛明显减轻;睡眠障碍,入睡困难,难以睡熟,早醒,醒后不易再睡,梦多,因噩梦而苦恼;病程较长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动过速,血压波动,多汗,厌食,便秘,腹泻,尿频等;继发性反应,过分关注自己的症状,产生疑病,焦虑不安,使症状恶化,形成恶性循环。,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三、适应障碍,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一、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一贯性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显著偏离特定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1.偏执性人格障碍2.分裂性人格障碍3.悖德性人格障碍,也叫反社会性人格障碍4.爆发性人格障碍5.癔病性人格障碍,也叫戏剧化性人格障碍6.强迫性人格障碍7.焦虑性人格障碍8.依赖性人格障碍,二、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指性心理和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的形式,并将这种偏离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获得性兴奋、性满足的方式。不包括单纯的性欲减退或亢进及性功能障碍。三种类型: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有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一、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心理疾病,主要包括厌食症、贪食症,及神经性呕吐。二、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夜惊、梦魇等)三、性功能障碍 :包括性欲减退、阳疾、早泄、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第七单元 癔 症,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解离(精神)症状和转换(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本症多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在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产生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多反复迁延。,临床表现类别,一、分离性障碍二、转换性障碍三、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流行性癔症或称癔症集体发作,一、分离性障碍,临床表现类别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暴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障碍,二、转换性运动障碍,多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肢体的全部或部分丧失功能;瘫痪可为部分性的,即运动减弱或运动缓慢, 也可为完全性的;可有各形式和程度的共济失调,尤以双腿多见;也可有一个或多个肢端或全身的夸张震颤。总之,可以表现为近似于以下疾病的任何形式:共济失调、失用症、运动不能症、构音困难、异常运动、瘫痪。,二、转换性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转换性感觉麻木和感觉丧失。病状表现不符合感觉神经的分布。其中,视觉障碍很少是完全性的,多为视野模糊或“管状视野”。病人虽有视觉丧失的主诉,却惊人地保留着完好的活动能力和运动表现。,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定义一、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的定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二、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二单元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一、心理健康三标准论(许又新):第一,体验标准。第二,操作标准。第三,发展标准。,二、心理健康十标准论(郭念锋),(一)周期节律性:用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来衡量心理健康的水平。 (二)意识水平:用意识反映水平衡量心理健康水平。 (三)暗示性:通过暗示性的强弱来衡量心理健康水平。,(四)心理活动强度:指突然的强大的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五)心理活动的耐受力:指对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 (六)心理康复能力 指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 把精神活动的自我控制能力,做为一个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八)自信心 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 (九)社会交往 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十)环境适应能力 人为了个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的概念区分“正常”和“异常”是表明和讨论“有精神障碍”或“没有精神障碍”等问题的一对范畴。“健康”和“不健康”是在“正常”范围内,用来讨论“正常心理”水平高低和程度如何。,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1、静态角度心健是一种状态 发展角度心健围绕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是一个动 态平衡的状态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2、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破坏(可随时发生) 3、心理活动平衡状态维持 取决精神属性内在因素协调 受外部生物和社会因素直接影响,4、内 外,因素,直接间接,影响,打破心理平衡状态,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迄今为止工作领域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患者的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情绪低落时间感觉发生变化精神偏离日常状态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第一单元 概述目前局面的形成原因在精神病学领域,神经症,特别是神经衰弱,其概念的形成都由一个较长的历史。即便是对非精神病、非神经症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咨询心理学也没有认真进行过界定,咨询心理学本身,由于理论观念分歧较大,所以咨询操作的着眼点也不统一。,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一、用途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咨询方案的制定疗效评估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职业培训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二、效度症状学效度临床经验证实情绪心理学研究预测效度对自然发展的预期外界干预下的预期结构效度人口学因素个性心理特征身体健康水平社会变迁,第二单元 心理问题与心理紊乱一、概述 心理诊断重要任务对非精神病性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紊乱进行分析、判断与分类。 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按其严重程度分为三种类型:心理问题、心理紊乱、边缘状态。,二、心理紊乱的分类 根据严重程度在临床上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心理问题: 是指在时间性质方面有近期发生不能持久的特点,问题内容尚未泛化,局限在引发事情本身;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并没有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如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心理问题与心理紊乱,是非精神病性的。是指,人们承受压力的当时和过后心理和行为产生的效应,应激或应激后效应。,第二种类型是心理障碍: 是指反应程度剧烈并严重影响思维逻辑。 初始反应强烈暴怒非理性行为冲动毁物。 心理行为异常持续时间长(一个月以上); 心理负担长期难以克服; 内容充分泛化,犹如“草木皆兵”;长期精神折磨,伴躯体化症状或人格偏离常态。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与攻击。,第三种类型是心理疾病边缘状态: 它是较严重的一类心理紊乱,已接近精神疾病的边缘状态,或者它本身就是某种精神疾病的早期阶段。 它的特点是:早期蒙受的心理刺激和相对做出的反应比较强烈,持续时间久,内容再泛化,紊乱内容与原始精神刺激的内容相距较大。严重干扰了某些方面的正常思维逻辑,往往呈现偏执性人格或行为。有时患者伴有不典型的妄想或偶然出现幻觉。三、案例:(见另稿),第一 社会因素致病及案例分析 社会因素致病是指由于人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的突然变化,经由人的认知评估后引起重大情绪反应和因此而导致的心理紊乱。这类因素致病当然中介了人的认知情绪过程,也是在原有身心基础上发生的,但直接的应激刺激源是社会性的,所以把社会因素称为关键因素。,例1,谢,女,30岁,未婚,大学文化水平,工程技术人员。性格活泼,爱好广泛,业务能力较强,好学上进,事业心很强。自幼受父母宠爱,在单位受领导重视。 大学毕业后即分配某单位开发部工作,跟随主管干部两年多,因工作关系,经常与主管一起出差,日常生活中接触也较多,突然主管的妻子怀疑她与主管关系不正常,并找到单位领导吵闹,,在群众中散布各种对她人格有污辱性的言论。主管本人由于惧内,不敢站出来替她辩解,一直保持沉默。为此,领导便调她到另外部门工作,从现象上似乎相信了主管的妻子的说法。她的父母得知这种消息后,不但不予同情,反而施加压力,要与其断绝父女和母女关系等等。她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感到世界上没人理解她,开始感到头晕、头痛、失眠、胸闷、记忆力下降,随后出现不自主地痛哭,出现自杀念头。,该例患者的各种症状都与社会因素有关。患者的原有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突然的巨大变化,使她无法承受,对一个未婚女子来说,在中国的社会习俗中,这种变化是致命的打击。社会的舆论以及对她的态度,与她原来的自我评价有天壤之别,为此情绪上的强烈反应虽然有其内在的个性基础,但导致心理极度紊乱的直接原因却是社会关系的急速改变、社会舆论和不公平的对待。,例2,张,女,29岁,大专文化程度,管理人员。 患者主诉:经常头痛,健忘,一考试就紧张,睡眠不好,多梦,白天嗜睡,乏力,头昏。近半年来,情绪低落,经常委屈、哭泣,对未来觉得太遥远,而现实又冷酷。工作和学习压力太大。,个人生活史:幼年时,由于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气氛终日紧张,母亲偏爱患者的弟弟,却常常打骂患者。父母多年分居,矛盾从未缓和过。文革期间,在学校受欺辱,同学们在墙上到处写“打倒(患者的名字)”,同学们有意孤立患者,使其经常蒙受羞辱。不久前恋爱失败,心里的委屈没处倾诉,母亲和父亲的关系一天天恶化,由于一直没结婚不得不和家人住在一起,无法摆脱家庭带来的苦恼。,从该例主诉的精神状态和躯体症状可以看到患者有着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既影响着她的情绪,也影响到她的思惟和对世界的看法,同时使她对自己也失去信心。那么这种情绪抑郁,委屈感和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在哪里呢?从患者自己写的一份自述中可以得到答案,患者写道:“自从有了弟弟以后,大家的注意力转移了,上学以后,有时我把好成绩拿给母亲看时,旁人都说好,而母亲却说将来儿子上学一定比女儿好,当时旁人都没有作声,但从那以后,我就不断,地感到在家庭中缺少重视和母爱,常常想,我要和别人一样有个哥哥或姐姐多好,或是没有弟弟也好,多年来我与母亲关系相处不好,别人不能理解,我把自己紧紧封闭起来,感觉自己好象是在一个纸盒中,就是无法逃出来”“长期家庭不和给我带来的心灵创伤,是很难愈合的。还有母亲,那让人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恨和更深的爱而集于一身的母亲。说起来她这一生并没有享受到做母亲的快乐,而我也没有品尝到什么是做女儿的幸福,她不懂得施爱。作为儿子,那是她,将来的依靠。为完成一个生命过程的寄托,她对他有所求;作为女儿,那是自降生以来就欠了她一笔一辈子也还不完的债,她需要的是钱和物,没有吗?那你就应该倍受侮辱和折磨。你不堪忍受吗?要反抗就是大逆不道,无义不孝,哪有晚辈违背长辈意志的道理。你说这是封建家长制,可谁管呢?自古如此。多么古老而残酷的现实,用这沉重的心,写这沉重的事,呼吸沉闷的空气,看着这压抑的世界”,例3,单,女,30岁,已婚,大学文化,技术人员。患者每日处在精神紧张状态中,随时随地怕把事情办错,不相信自己,经常自卑而就诊。,患者主诉:整个头部象有一条带子绷着。记忆力下降,记不住事,脑子很木,迟钝,很笨。我觉得对什么事好像熟视无睹,不关心。和比较熟的人在一起常感到手足无措,干什么事都得被动服从,别人不说,我就不敢做。和别人一起做事或别人看着我做事时心发慌。有时一听说要干某件事就四肢无力,不相信自己能干好。实际上干事总怕出错可每次都出错,填一张支票怕写错,一笔一划地写,最后还有错。,生活史:(患者自述)小时候在农村,有一次我的姑姑来我家并带着我表姐,我表姐比我大一岁,长得挺好看。当时一见面我就听到大人评论我们俩个,大人说小亮(表姐的名字)真好看,比小军(我的名字)好看多了,这句话当时很刺激我,对我影响很深,从那以后,我就把自己归在长得不好看、没有能力之类的孩子中,处处都觉得别人好而自己不好,可又怕别人说我笨、看不起我。和别的小孩一起玩耍时总是要躲躲闪闪,一次一个比我小许多的孩子打我我都不敢还,手,只会哭。什么事也不敢与别的孩子争。上学以后,总想和别人看齐,学别人,可好的不学,专门学坏事,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如写作业,成心掉字,好让老师注意我。这些毛病一学会就改不了,于是觉得自己没能力写好。上大学以后,也是不相信自己,办事总爱盲从。别人戴眼镜,我也买来戴,其实我的眼睛并不近视,结果戴眼镜时间一长,真的变成了近视。生活中特别大的精神刺激没有发生过。但上述毛病也改不掉。,该例患者的自信心不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焦虑,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除了个性弱点之外,最早的起因是发生在童年,对一个天真的幼小心灵,只是一个贬低性的评价,就足以摧毁自尊和自信。社会环境中的所谓舆论,可能对一些人影响不大,但对于另一些人可能就是致病打击。,第二 认知因素致病及案例分析 所谓认知因素致病是指由于对事物的理解、概念的使用、推理的逻辑和包括自我评价在内的偏差与失误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认知因素致病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依据临床案例分类,可把致病的认知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可称为知识性的认知偏差,如错误使用概念,对事物缺乏深刻了解;第二类可称为个性认知偏差,这一类多表现为逻辑使用失误或固执的思维方式。,例4,宋,男,30岁,某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因怀疑自己有精神分裂症就诊。 患者主诉:近一个多月来,心情紧张,觉得自己精神不正常,患有精神分裂症,很痛苦,晚上睡醒觉,一想起这事就再也不能入睡,觉得这一生真完了。,医生:你有什么感觉和体验能证明有精神病呢?患者:去年暑假回家,在火车上听别人议论精神病患者的事,说有的人心眼小就爱得精神病。后来我觉得我心眼小,有事放在心里老是丢不下,上两个月一位同学向我借了80元钱,过了一个月他也没还我,也不说这件事,我觉得他可能忘了,想提醒他,又怕别人说我小气,想催他还钱又怕他说我不够义气,这件事总缠绕我,不知怎样做才好。平时对其它问题也是这样,不果断,心里的矛盾长时间解不开,两种想法总是冲突。这不就是精神分裂了吗?我很害怕。这种病一住精神病院,这辈子就完了。,从该例患者的自述可以看到,他对精神分裂症是无知的,只根据道听途说和歪曲的概念进行推理,得出可怕的结论吓自己。类似的病例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他们以错误认知困扰自己,甚至引起强烈情绪反应,影响工作和生活。,例5,项,男,29岁,某机关办事员。因担心自己很快就要死去而就诊。 主诉:从去年冬天开始我的两腿疼痛,有时痛的轻有时痛得重,在医院诊治效果也不明显。今年冬天痛的比去年还重。我特别害怕得癌症。孩子才两岁,我死了没人管他们了(哭泣)。,医生:你怎么有要死的想法呢? 患者:我叔叔去年得肺癌死了,他临死之前就腿痛,痛得厉害。我觉得我的腿痛跟他差不多。 医生:你到医院检查过身体吗?你的这种想法对检查身体的医生谈过吗? 患者:检查过身体。我的想法也对医生说过,可医生说我是瞎说。,该例患者产生疑病思想,可能是在亲属去世时的悲痛情绪背景上发生的,但无论如何,他得出结论的前提是错误的,“癌症病人腿痛”的逆命题是不真实的,以这种不真实的命题为前提进行推理,结论必然荒谬。该患者在进行归谬法说理疗法后,轻松而去。,例6,夏,男,30岁,大专文化水平,干部。 患者原为工人,自强,读夜大和函授大学,结业后,领导委以重任。1988年自己提出申请承包200人的工厂。之后,工作十分紧张,有时几昼夜不能睡。1990年上级单位调他出任劳资科长,欣然受命。患者高标准要求自己,处处要周到。但终因能力有限,工作常出差错和失误,为此常常自责。去年冬季患重感冒,高烧,神情不安。突然产生一个念头:“得了精神病怎么办”?想到此,立刻心慌意乱。病愈后这种想法自行缓解。半月后,又突然想到“我不会自杀吧?”立刻又心慌。吃饭时会突然想到“我不会把舌头咬下来吧”等等。这类念头不时出现,患者觉得奇怪而就诊。,此例患者的症状第一次出现时,肯定有生理原因,如长期疲劳和高烧后的体弱状态都会使大脑皮层弱化。但从更深的层面上看,患者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而承担过重的任务是造成问题的根源。自我评估过高,强制自己超负荷工作,显然会伤害心身健康导致心理障碍。,例7,宋,女34岁,职员。 主诉:近半年来,终日心烦,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很低,情绪低落,失眠,乏力。,个人史:自幼丧失父母,被姑母收养。从小学到中专毕业,一直比较顺利。27岁结婚,一直未生育。婆婆为此很不高兴,对其态度冷淡。去年秋天,患者发现丈夫与同院的女邻居有越规行为,虽经丈夫解释后能基本原谅,但心里总觉不愉快,可自己不能生育,所以又对丈夫有负疚感。今年春天开始,患者内心冲突很大,想另外寻找新的生活,不愿再这样生活下去,但又觉得一个女人离婚后再结婚太难为情,多少年来自己一直清白和守规矩,如一离婚,岂不破坏了自己的形象,在这种矛盾冲突中,精神日渐退萎,生活兴趣渐渐低落。,该例患者的心理障碍是由新的观念与旧行为模式的冲突造成的。而旧的行为模式是在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