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 然后经过分科考 试 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隋朝 起到清朝为止共经历了 1300 多年 对于科举制度的功过是非 后人评价历来 都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孙中山先生说 科举考试 虽然试科目不合时用 制度则昭若明 他这番话正是因为科举考试有公平竞争 广泛参与 唯才是举 这一现代性的特点而言的 孙中山先生肯定科举制度是 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 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但同样也有人形容科举是 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间 炼狱 对于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我觉得是利弊共存 利大于弊 从制度最初 创立的初衷来看 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 科举制度是以考试为选 拔人才的方式 因此颇有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感觉 且为了防止考官偏见以及 受托 作弊等 各朝又有复试 誊录 糊名 磨堪等规定 以确保选官不受干 扰 这样的一种选官模式 一定程度上 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 体现出 了任人唯才 唯贤 淡化了世族 门第的影响 形式上给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 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 而且确实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 家统治机构中来 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 科举选官制度与封建社会 其他选官制度相比 要进步得多 合理得多 科举作为社会上入仕为官的唯一 重要途径 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 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 得到传承 作为考试内容 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 而在当时最重要的 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 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 这样一来 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 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 文化 可以说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 中国古代的灿烂的文化 换句话说 若用其他办法选官用人 其弊端会更为严重的 诸弊相权取其轻 科举制的 存在和发展 既是历史的进步 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科举制度的实行在古代是积极的作用是主要的 一个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 要进入朝廷 高榜题名 然后升官晋爵 光宗耀祖 飞黄腾达 全家富贵 一 切的一切 都是依靠科举考试 由于科举制度能够一举改善参加考试者的政治地位 进而改变阶级属性 因此 整个社会都盛行着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的价值观 而值得注意的 是 这里所说的读书的内容就是科举考试的内容 也就是对权威政治理论的熟 悉 其他的 尤其是涉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 即使研究者取得多大的成就 也不可能成为该研究者阶级地位跃升的凭借 因此 在这种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下 对不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其他科学 尤其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被社会 普遍观点认为是不务正业的 奇技淫巧 而倍受轻视 因此 这造成了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在文化中的边缘地位 这无疑大大抑制了中国古代社会在科学 尤其 是自然科学上的进步 但这种局面的形成决不是科举制度本身的错误 因为从科举制度本身的目 的和手段来看基本上是合理的 造成这种局面的本质原因是科举制度存在的封 建社会中 不同阶级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是不平等的 而使科举制度成为改变 社会成员命运的唯一方式 而由于改变命运方式的唯一性 使社会精英的精力 投入方向和行为方式趋同化 并造成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可避免的单一化 总之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 制度本身来 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 选才制度 科举制度是为了先才 也是能够 选出传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 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 加上中国传 统重术不重技术 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 学的传统 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的真正原因 许多论者把科场上 的作弊如挟带 替考 贿赂考官 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 认为晚清科 场作弊盛行说明科举制黑暗 实际上 从宋代以后基本定型的科场条规来看 作弊是人的问题 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 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 妇女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 也不能归罪于科举 没有科举制 古代妇女也一 样无权参政 这是古代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相互交织 有 利有弊 应当历史地 具体地分析 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 一 科举制度与国家治理 一 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科举制度兴起 于隋唐时期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迅速发展 封建地主经济进 一步繁荣 封建社会开始进入鼎盛阶段 封建制度也日臻完 善 随着自身经济力量的壮大 中小地主开始要求政治上的 权利 统治者对官僚机构进行了调整 设立了三省六部制 使官僚机构更加完备 分工也更加细密 从而需要补充大量 官吏 为迎合中小地主和统治者双方的需要 科举制度应运 而生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庞大国家过程中的 一种理性选择 2 对于国家治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1 科举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 文官制度 的 基础 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 它所一直坚持的是 自由报名 公开考试 平等竞争 择优取士的原则 其基本 理念是 至公 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公平 不管科举制实 际上是否能够真正做到 至公 但至少其制度设计是体现 至公 精神的 因为科举考试选官制比世卿世禄制及其 他选官取士制度 如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的九 品中正制 更先进 更公平 也更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 所以 自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皆将其作为选拔人才的首要途径 它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读书入仕登上政治历史 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条件和平台 过去是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 而今是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 子堂 可以说 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 平民政治 这在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 断 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 的合法性基础 正因为如此 自五代以后 入主中原的少数 民族政权或迟或早都采用了科举制 可以说 科举制度是中 国历史上 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和 人才选拔制度 2 科举制度带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 定 统治者要想更好地治理国家 就需要有一种整合社会的 主导思想 秦始皇采用的是法家思想 但 由此带来的严刑 峻法 横征暴敛使人民不堪忍受 致秦二世而亡 汉初统治 者吸取秦代的教训 采用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 至汉武帝 实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学便成为封建专制国家的 社会意识形态 有效地发挥着维护封建统治 实现社会整合 的作用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 罗兹曼在其主编的 中国的现 代化 一书中指出 科举制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居于中 心的地位 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 和儒家价值体系之正统地 位的根本手段 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维持 一是凭借 国家暴力机器 二是依靠制度的力量 三是通过意识形态的 整合 而这些也都离不开儒家思想滋养出来的官员和知识分 子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国家制度 考试以儒家经典为唯一标 准 所谓 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就使得儒学这一统治 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科举制度的推行得以制度化 儒家思 想与封建专制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 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因而科举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 展的重要制度因素 二 科举制度对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 历史地看 科举制度一方面奠定了古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带 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 另一方面也因其制度设计的 价值取向和自身的缺陷 给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弊 端 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以儒学为基础的科举制度对 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日益成为一种障碍 1 科举制度是强化 封建专制独裁的工具 科举制的价值取向首先是维护和强化 封建专制制度 它体现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 其目的是 通过把读书 应考 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培养和选 拔甘心俯首帖耳地服务于封建王权和政 治统治的奴才 即 所谓 牢笼英才 驱策志士 由于科举制在封建社会 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统治者便不断扩大科举范围 相 应地造成日益严重的冗官问题 在宋代 每次科考均以几倍 十几倍 于唐代的规模大量取士 3 凡被录取者都要授 官 结果是封建官僚机构日趋庞大 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 随 着科举制的成熟与发展 读书做官的思想日益凝固化 相伴 而生的官本位现象也日趋严重 中国古代社会从先进变落 后 从文明变愚昧 与此关系甚大 到了封建社会后期 科 举制最终被封建保 守派用来抵制思想进步 反对社会变革 成为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 2 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并不是无 可置疑的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发展 虽然形成了回避 包括籍 贯回避 亲属回避 和保密 包括锁院 糊名 誊录等 制度 以防止作弊 保证公平 但这也只是限制了那些没有门路的 下层百姓 南宋学者洪迈谈到科举之弊时说 请人代答试卷 虽被明文禁止 但 禁之愈急 则代之者获赂谢愈多 其不幸 而败者百无 一二 4 考生夹带 传递 换卷 割卷 顶名 冒籍 贿买 钻营等等 无所不用其极 科场舞弊的 现象与科举制度共始终 在很多有关科举的博物馆里就陈 列有古代科举考试中用于作弊的各种形式的夹带品 上书蝇 头小楷 密密麻麻 令人叹为观止 当权者采取各种防止舞 弊的措施 追求细节上 形式上的公平 但这并不意味着真 正的公平 事实上 当权者利用手中权力 提拔亲信子弟 培 植自己的党羽 致使政治腐败的现象极为普遍 科举在制度 设计上也有不少弊端 在唐代 士人可以在考前请托社会名 流将自己推荐给主考官 即所谓 行卷 常科登第后 还 要参加吏部的 释褐试 合格后方能脱去平民服装换上官 员衣冠 其言 身 书 判四个环节 除 身 是天生的 其他都取决于主考官的意志 因此 士人钻营 请托 逢迎 拍马 趋炎附势 上书献赋 攀附权贵之风极为盛行 所 有这些 都使得科考作弊的各种防范措施常常成为掩人耳目 的虚文 此外 科举制度还有对考生身份的限制 如从事娼 优 隶 卒等 贱业 者 其子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而且 女性也是被排除在科举考试之外的 科举制的所谓公平性 由此可见一斑 二 科举制度与学术发展 科举制度在中 国的文化和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 明与文化学术的发展和繁荣都与科举制密切相关 比如 中 国文化在宋代的南移 科举制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 徐晓望先生的研究 科举制极大地推进了东南地区的文化普 及 促进了该地区理学的发展 出版业的兴盛 文史艺术的 繁荣 使长期处于中华文明边缘的 南蛮 之地呈现出 巷 南巷北读书声 及 家有诗书 户藏法律 的景象 由此形 成了东南地区一直延 续到明清时代的文化优势 5 科 举在古代中国的 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如 明末清初在中国居住过 22 年的葡萄牙人曾昭德 AlvarozSemedo 所言 中国人热衷科举考试 是因为只有通 过科举考试才能取得秀才 举人 进士这三种学位 这些 科举考试构成了国家最重要的事务 因为它事关权位 声望 荣誉及财富 它们是人们全力关注 魂系梦萦的事物 科举考试凭成绩取士 注重才能 这就在全社会特别是社 会中下层形成了一种惜时勉学 自觉求学的风气 无论是 仕宦望族 商贾阶层 还是一般平民百姓 都极为重视科举 教育 科举制还显然促进了明清时代农 工 商家庭出身 的 士人 群体的涌现 使得当时社会知识阶层人数大增 从而对古代中国学术文化与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 无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兴盛还是衰落 都无法排除 科举制的影响 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 科举制度的弊病也愈 加明显 由于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 考试方法注重死记 硬背 科举制日益流于形式 不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 而且束缚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1 科举制度下 八股取士 的弊端 抑制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创新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 时代 实行八股取士 考试形式越来越程式化 格式化 最终 形成 八股文 八股文是一种非常刻板僵化的文体 限定 论题 格 式等 被鲁迅先生讽刺为 原是蠢笨的产物 6 它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泯灭了人们的个性 销蚀了人们的创造力 考生不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无 法展示自己的才华 只能熟读四书五经以应付科举考试 八 股取士使得天下千万学子都把精力放在学做八股文上 学问 由此而衰败 学风也由此而变坏 社会的学术思维创新的环 境也因此走到了黑暗的极致 这使得人们即便有了新的思 想和创见 也无力或无法彰显于世 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 新 将许多知识分子的精力与研究都束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 内 这种反对独创 只尊孔孟朱程理学的做法 极大地抑制 了读书人的创新精神 甚至到今天还有影响 八股取士所带 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 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 影响 2 科举制度下考试内容狭窄单一的弊端 阻碍了中 国自然科学的进步 3 1 1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8 卷 科举考试的内容 狭窄单一 不外四书五经 而 且只能为 圣贤 作注 不能 越雷池一步 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 儒学被封建 统治者奉为圣典 其他均被视为异端而排除在科举之外 儒 学与科举制结合 显然也大大抑制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古代中国历来重治术轻技术 人文学科高度发达 自然科学 地位低下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侧重宏观而相对忽视微观 擅 长思辨而相对拙于实证 这种现象实际上与科举制互为表里 唐代科举系统中曾设有进士 秀才 明经 明法 明算 武举及吏道等科 虽然对考试内容限制并不太严 但明算科 是录取人数最少 地位最低的科目 到了宋代 考试科目的 设置变成了 精贡举 罢诸科 独存进士科 即 诗赋取 士 和 经义取士 7 法 道等体系的思想受到排斥 明清时期考试范围则进一步缩小 仅限于四书五经 清末受 西洋坚船利炮的震撼 曾开设算学科 然而所取人数极少 当时多数人在思想观念上根本就不重视自然科学 明代名 医李时珍在三次乡试不第后弃举从医 呕心沥血写成 本草 纲目 进献皇帝 却被束之高阁 这种状况除了与中国人传 统思维方式有关之外 显然还与科举制度的长期影响密切相 关 科举考试在内容上基本把自然科学排除在外 这使得资 本主义 分权时代 到 来 相应的 分科之学 西方科 学的基本特征 开始主导世界科学发展潮流的时候 富有创 新精神的 中华民族却无法展现自己的聪明智慧 因此 明 清以后中国科技大大落后于西方 科举制或许是难辞其咎的 3 科举制度 学而优则仕 的官本位弊端 扭曲 了知识分 子的价值取向 学而优则仕 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认为受 教育 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 做官 科场功名往往成为读 书人的原动力和毕生追求 白发童生 寿星举人 这样的现象不仅仅体现个体的不幸 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学而优则仕 的政治制度和价值取向也极大地缩小了中 国知识分子的思维空间 特别是到了明代实行的八股文考 试 更是把科举制度的弊端推向了极致 同时 因为学习儒 家经典的目的是应付科举考试然后做官 所以与之无关的知 识都被视为 形下之器 是君子不屑的 奇技淫巧 例 如经商 许多读书人只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经济上的贫困地位 才 弃儒经商 弃文经商 的 一旦他们的经济地位有 所改变 他们就往往会由商 返儒 8 自然科学和其他 学术文化在中国不发达 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 但知识分子 只重科举的价值取向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末年的著 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 天工开物 的序言中就很 有感慨地写道 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 显然 这是 科举时代注重实际的知识分子所发出的充满郁闷的感叹 三 科举制度与人才培养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取 士选官制度 属于文官考试制度 同时还兼有教育考试性质 所以它最直接地作用于教育与人才培养 其进步影响是无法 抹杀的 据记载 唐代共开进士科 263 科 取进士近 7000 人 有 姓名可考的状元 148 人 10 人位至宰相 其他的也多为能人 志士 如初唐 四杰 中的杨炯 王勃 其后的陈子昂 岑 参 王昌龄 韦应物 白居易 中唐的孟郊 刘禹锡 韩愈 柳宗元 晚唐的杜牧 李商隐 皮日休等等 都是进士出身 王维 柳公权还是登科状元 北宋和南宋共有 118 榜进士 取进士 30000 余人 状元 118 人 北宋 71 名宰相中 有 64 名是进士或制科出身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苏辙 曾 巩 晏殊 梅尧臣 黄庭坚 范成大 杨万里 朱熹 程 颢 文天祥 范仲淹 司马光等都是进士出身 明清时代 的进士中也不乏有文韬武略的人才 9 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 是科举制度造就了古代中国的人才 塑造了古代中 国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 然而 物盈则亏 法久终弊 科举 制度历经千年 正如康有为所说 凡法虽美 经久必弊 而不与时消息 改弦更张 则陷溺人才 不周时用 更非 立法求才之初意矣 10 虽然历代统治者都对科举制 进行过改革 但大都是治标不治本 致使科举制弊端丛生 科举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最大弊端在于 1 导致人才知 识结构有缺陷 科举考试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 是一根 强有力的指挥棒 由于考试只限于经书的内容 只注重经义 的解释 使得考生脱离实际而专注于那种空疏之学 知识面 越来越窄 对此一些西方传教士看得很清楚 英国传教士 韦廉臣认为 中国士人在科举的指挥棒下 谬于一偏之见 而不能达观 拾五经之糟粕 拘八股为文章 而于天文 地理 算学 化学 重学 置诸不论不议之列 另一位英 国传教士麦嘉温批评那些所谓秀才 举人 进士 翰林 用西方的观点看 获得以上学位所需要的知识是贫乏而有 限的 在我们英国学生的眼里简直少得可怜 11 2 造 成知识分子人格扭曲 前面已经讲到在科举制下人们读书就 是为了做官 这种思想对读书人的危害尤其严重 不仅使他 们的知识残缺 而且使他们的人格扭曲 他们梦想着经过十 年寒窗 一旦及第就可一步登天 为了实现读书做官的梦想 他 们不惜采取夹带 代考 行贿等舞弊手段 却还满嘴讲着正 诚格致 修齐治平的漂亮话 或者像范进那样为求取功名 皓首穷经 耗尽了青春年华 最终中举却成了一个疯子 3 科举制度本身具有非人性化特征科举考试从产生之日起录 取率就很低 而且科考间隔时间也很长 竞争异常激烈 在科 场上脱颖而出者为数甚少 大部分人终身没有出头之日 因 此 科举制的非人性化特征首先在于严重地埋没人才 对此 顾 炎武在其 日知录 拟题 中给予了猛烈抨击 八股之害 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材 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 余人也 同时 儒家经典常常晦涩难懂 它远离人们的现实 生活 更不会激发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 所以在科举制 度下 整个学习过程枯燥乏味 成为对读书人身心两方面的 折磨 此外 科场考试环境也是非人性化的 为了防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马鞍山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4年乌兰察布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3年西宁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
- 唐徕回民中学2025年高一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海安县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瓦房店市2026届高二上化学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考2025年高一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安徽省合肥一中八中、六中生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十堰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中国电气装备许继集团许继电气校园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复习+高考中的成语考查+课件
- 2025甘肃庆阳正宁县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40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选择题100题-附答案解答
- 2025广西玉林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下半年公开招聘2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低温天气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整车线束培训资料
- 4.1 10的认识(课件 )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新教材)
- 2026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 2025山东泰山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及分支机构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剪纸社团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