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熹《简明汉语史》期末复习_第1页
向熹《简明汉语史》期末复习_第2页
向熹《简明汉语史》期末复习_第3页
向熹《简明汉语史》期末复习_第4页
向熹《简明汉语史》期末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州工程学院 内部整理资料 1 14 向熹向熹 简明汉语史简明汉语史 期末复习期末复习 一 汉语语法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一 汉语语法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 虚词的发展 虚词是汉语最重要 最活跃的语法手段 1 实词虚化 即所谓语法化 是汉语虚词产生的主要方式 实词虚化的条件 词在 句中所处的位置 词在句中处于主要位置时 它是说话者注意的重点 不容易虚化 如果 词在句中处于次要位置 它就比较容易虚化 如 看 在句中做谓语是看见 不容易虚 化 只有放在别的动词后面才会虚化表示尝试的助词 实词本身的意义 虚词的语法意 义往往就是实词的词汇意义进一步抽象化的结果 如 助词 了 着 介词 被 把 是由 终了 附着 遭受 把持的意义虚化来的 2 虚词转化 某些略带实义的虚词可以转化为另一类完全没有意义的纯虚词 如 古代反复问句的否定部分通常省去主要动词 否定词处于句末 就会进一步虚化 某一 虚词与另一虚词本无关系 因为在句中出现的位置相同 它就可以取代另一虚词的用法并 转化为另一类虚词 3 单音虚词复音化 1 单音虚词连用为复音虚词 如 假 令 连用为 假令 2 单音虚词重叠为复音虚词 渐 重叠为 渐渐 3 单音虚词附加成分 为了 为着 4 词组凝固为复音虚词 然而 虽然 4 虚词应用规范化 新的虚词淘汰旧的虚词 或者势力强的虚词淘汰实力弱的虚词 某些虚词的用法得到调整 由分工不大明确到逐渐分工明确 2 句法的发展 1 词序固定化 汉语词类缺乏形态变化 词序成为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 主语在谓语 前 定语 状语在中心语前 宾语 补语在动词后 这是古今一致的词序 2 句法手段多样化 如 随着 被 把 的虚化 产生了多种新的被动式和处置式 随着 得 的虚化 产生了多种新的可能补语 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 3 句子结构严密化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单句力求结构完整 复句逐渐由意合 1 2 走向形合 4 句子容量不断扩大 句子成分复杂化 一个句子可以出现多主语 多谓语 多定 1 语 多状语 而主语 谓语 定语 状语本身又可以是各种相当复杂的词组或句子形式 多重复句日益丰富 一个复句可以由几个分句组成 分句本身又可以是复句 2 二 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主要特点二 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主要特点 1 基本持有很大的稳定性 如 单音词 天 山 水 人 等在甲骨时期就有 一直沿用到现在 2 词汇发展中 新陈代谢不断产生 且新词产生数量多 旧词死亡的数量少 如 上古儒家的兴起 仁 义 忠 孝 信 等随之产生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 举人 进士 科目 等词随之产生 3 词的多义化和词的分化两者辩证统一的发展 如 音同形异的 禽 与 擒 兽 与 狩 等 4 词汇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主要方向 5 适当吸收外来成分是丰富汉语词汇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 logic 逻辑 beer 啤酒 6 此外 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还表现在同义词和成语特别丰富上 它们的大量存在 标志着汉语词汇发展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 徐州工程学院 内部整理资料 2 14 三 汉语史的分期三 汉语史的分期 1 高本汉是最早为汉语史进行分期 依据语音变化 中国音韵学研究 1915 1926 20 21 标志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1 太古汉语 诗经 以前 2 上古汉语 诗经 以后到东汉 3 中古汉语 六朝到唐 4 近古汉语 宋代 5 老官话 元明 2 王力先生 汉语是稿 1980 年 1 三世纪以前 五胡乱华以前 为上古期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 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 南宋前半 为中古期 十二 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3 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九世纪 鸦片战争 为近代期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19 年五四 运动为过渡阶段 4 二十世纪 五四以后 为现代期 3 吕叔湘 近代汉语指代词序 1984 1 古代汉语 2 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近代的延续 4 太田辰夫 汉语史通考 1987 年 1 上古 商周 春秋战国 汉 2 中古 魏晋南北朝 3 近古 唐五代 宋元明 4 近代 清 5 现代 5 5 向熹 向熹 简明汉语史简明汉语史 的分期的分期 A 上古期 从公元前十八世纪到公元三世纪 即商周秦汉时期 其中商为上古前期 周秦 是上古中期 两汉是上古后期 特点特点 1 语音上 没有轻唇音 没有舌上音 前期和中 期没有庄组声母 阴 阳 入三类韵母配合整齐 声调分平 入两大类 两类之中又各按 音高和音长分为两类 没有去声 2 词汇上 以单音词为主 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 3 语法上 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 被 动句通常用 于 见 等虚词表示 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志 B 中古期 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二世纪左右 即六朝唐宋时期 其中唐为中古中期 宋 为中古后期 特点特点 1 语音上 以 切韵 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形成 平 上 去 入四声形成 轻唇音产生 舌上音产生 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 大量古入字变为 阴声 2 词汇上 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 复音词大量增加 由于对外文化交流和佛教 在中国广泛传播 汉语词汇中增加了相当数量的外语借词和有关新词 3 语法上 第三 人称代词 他 产生 动词实体系统开始出现 结构助词 底 地 出现 系词 是 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 否定句 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 用 被 表示的 被动句出现 用 将 和 把 表示的处置式出现 带 得 的补语结构有了多种形式的 发展 C 近代期 从公元十三世纪到公元二十世纪初 即元明清时期 元为近代前期 明清为近 代中期 鸦片战争至五四为近代后期 特点特点 1 语音上 浊音声母清化 舌上音和正齿 音合并 并变为卷舌声母 后期尖圆音逐渐相混 韵部系统简化 m 尾消失 并入 n 尾 入声消失 并入平 上 去三声 平声分阴阳两类 2 词汇上 由于白话文学普 徐州工程学院 内部整理资料 3 14 遍传播 口语词汇 包括方言词汇 大量进入文学语言 前期书面语言里出现了不少蒙语 借词 中期以后 受西方文化影响 吸收了大量外来词 并根据外来的概念创造了大量新 词 3 语法上 时体助词系统进一步完善 着 了 的用法分工明确 开始貌 继续 貌 短时貌先后产生 结构助词 的 普遍使用 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 D 现代期 五四以后到现在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 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最后形成且进一步发展 是是 字句字句 1 上古时期 1 B A 是也 是 是谓语 代词 复指前文 是这样 的意思 水由地中行 江淮河汉是也 禹汤文武是也 2 A 是 B 用系词 是 构成判断句 先秦萌芽 汉代正式产生 后面多带语气词 也 耳 谓彼是是也 不可 巫妪弟子是女子也 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 是 在上古有多义 1 形容词 正确 eg 偃之言是也 2 动词 认为正确 eg 国君之所是 必皆是也 3 指示代词 此 这 eg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2 中古 是 字句 汉代用 是 构成的判断句还不多 结构也比较单纯 往往同时加语气词 也 结尾 晋 宋以后 在比较接近口语的作品里 是 字句也大大发展起来 唐宋应用更加普遍 且不 和语气词 也 连用 结构上 是 字句的主语和表语复杂化 意义上 是 字句不仅 表示判断 而且有了不同的引申用法 Eg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3 近代 是 字句 1 系词 是 在下文再次出现 Eg 洒家不是别人 俺是 鲁提辖的便是 2 是 在句末并逐渐虚化成语气词 Eg 小子赛卢医的便是 吉凶晓得是 用于陈述句 加强语气 3 选择问句中的系词 是 逐渐虚化成选择连词 Eg 小姐是车儿来 是马儿来 4 表语与主语相同 表示区别 让步等多种意义 宋代开始出现 这类 是 已经失去 原来的意义 可以用其他虚词表示 Eg 为人自是为人 读书自是读书 好是好 只是妹妹受屈了 表让步 近代 是 字句有的保存了 有的消失了 Eg 别吞吞吐吐的 只管说就是了 被动式的发展被动式的发展 一 上古被动式 西周金文开始出现用介词 于 引进施事的被动句 1 于 字式 徐州工程学院 内部整理资料 4 14 1 公用亨于天子 小人弗克 2 传曰 君子役物 小人役于物 此之谓实 2 为 字式 1 不为酒困 2 宜其为禽也 3 见 字式 1 随之见伐 4 为 于 式 1 胥之父兄为僇于楚 2 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 5 见 于 式 1 见厌于公 2 见笑于大方之家 6 为 所 式 1 后则为人所制 7 为 之 式 1 遂为周氏之禽 8 为 之所 式 1 有为人之所制衣 9 为 见 式 1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 10 为 所见 式 1 为专权之臣所见批抵 1111 被被 字句 字句 开始出现于战国后期 汉代用的多 这类句子大多用于不愉快的事情 被 字直接附于动词之前 不能引出施动者 1 国一日被破 虽欲事秦 不可得也 2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二 中古被动式 1 从汉末开始 被 与动词中间可插入施事 与上古不同 1 臣被尚书召回 2 举体如被刀刺 叫呼而终 2 动词不再是孤家寡人 可以带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 1 被石酒气冲入鼻中 3 动词后带宾语 宾语还可以复指的代词宾语 1 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4 主语是施事 被 字置于主语之前 引出某种意外或不如意之事 并不表示被动 5 受上古 为 所 影响 出现 被 所 式 1 果被众人所怪笑 6 受上古 为 见 式影响 三 近代被动句 1 多个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相继产生 例如 着 教 叫 与 乞 把 给 2 被动句的结构复杂化 宾语复杂化 谓语复杂化 被动式和处置式结合 3 被 不完全表示被动 虚化 4 被 仅仅表被动关系的语法标识 徐州工程学院 内部整理资料 5 14 四 被时代 和 被结合 1 新型的 被 字句 2 被 组合的语义分析 第一 遭受义 第二 被强迫义 第三 被认为 被定义 处置式的发展处置式的发展 处置式是利用一定的虚词把受事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句式 这种句式大多数具有对 受事进行某种处置的意义 所以叫处置式 处置式可分别表示把某物给予某人 把某人 物 作某种处理 把某人当做某人 把某物置于某物 处置式上古汉语上古汉语也有 用介词 以 构成 如 伯楚以吕卻之谋吿公 今予将试以汝迁 用 以 表处置 六朝以后仍然应用 同时 将 也开始用于处置式 如 因以死人头投大贤前 将一大石 安置佛前 把 字广泛用于处置式是在唐代以后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的处置式跟现在又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1 动词前后没有别的成分 这是跟现代汉语不同的 如 料理中堂 将少府安置 只有一个双音节动词与今不同 秋时又把甚收 只有一个单音节动词 2 动词后面带有宾语 这是跟近 现代汉语一致的 如 且将此事写表奏上晋文皇帝 他走把国家名器财物做人情耳 3 动词后面带有宾语 或助语 这是跟近 现代汉语一致的 如 用水头上攘之 将竹插于腰下 动 补 4 动词前有各种修饰成分 这跟近 现代汉语一致的 现代汉语里 处置式的否定式 一般只把否定副词 不 放在 将 和 把 前面 而不 能放在 将 把 和动词的中间 如 不能不话放在心上 而唐宋没有这种限制 近代处置式近代处置式对中古处置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1 把 与 将 逐渐有明确分工 2 处置式的谓语复杂化 谓语可以由一个单独的动词充当 不带任何修饰成分和补足 成分 否定词可以放在 把 将 的后面 如 我们把马匹都教人看守在这村里 兼语词组作谓语 果然那些小妖一拥上前 把个长老绳缠索绑 缚在那些定魂棒上 连动词组作谓语 宋江教戴宗 接济 连复句作谓语 把那淫妇教他领了去变卖嫁人 联动套兼语词组作谓语 此外 用疑问代词作处置式的谓语 表示反问 从明代开始出现 3 宾语复杂化 如 将自己袖的一方丝巾 松柏儿 并列复句作 将 的宾语 把他二爷东庄上收的子粒银 一包五十两 放在明间桌上 偷了去了 都是 子粒银 的说明语 4 出现没有动词相呼应的处置式 在对话中出现 带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 说话者没有把话讲完 就停止了 逐渐成为 徐州工程学院 内部整理资料 6 14 一种固定的句式 如 我把你个大胆的泼猴 怎敢这等欺人 把 将 的宾语较长 后面失去相应的动词 如 毛太公教把他两个使的钢叉并一包赃物 扛了许多打碎的家伙什物 5 处置式和被动式结合使用 如 如今把俺们也吃他活埋了 弄得汉子乌眼鸡一般 俺们 是受事 他 是施事 6 产生了不少不表示处置义的 把 将 句 如 把一个高赞就喜得手舞足蹈 须臾间 风狂火盛 把一座观音院处处通红 7 用 拿 捉 表示处置式 比较结构中比较体的位置比较结构中比较体的位置 1 上古汉语 上古汉语差比用介词 于 将比较体放在说明语后面 或者省略 于 Eg 1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2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3 比吾乡邻之死则以后矣 2 中古差比结构的发展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 1 通过比较词 比 将比较体移到说明语前面 Eg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2 是用比较词 似 表示差比 但语序上跟上古的 于 字差比结构没有什么不同 Eg 恐子贱未能强似子贡 3 近代 比 字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范围扩大 主要用于差比 eg 比福橘之价十分之一 古今皆用 近代又可用于 等比或者比较不同 eg 你家比我家各有内外 2 出现多种说明语结构 3 否定式有所发展 主要有 甲 不比 乙 和 甲 比不得 乙 eg 如今荣宁两府不比先时的光景 4 比较项具有多种关系 A 比昔时出落得长大身材 面如满月 自身今昔比较 说明语 说明本体 B 赵后有一妹 名曰合德 美德绝伦 比赵后也要让他三分 两项整体比较 说明语说 明比较体 汉语词汇史专题汉语词汇史专题 词汇化词汇化 一 一味 1 一味 的词组阶段 1 嘉膳之和 非取乎一味 一种味道 一种滋味 2 有一味之甘 割而分之 一种味道 一种食物或菜肴 3 取金液及水银一味而煮之 中药药方中的一味药 2 一味 向词转化 两元 原 一味 受性自殊 犹喜大江同一味 故应千里共清甘 远来无物可相赠 一味丰年说淮颖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在意义上 一味 介于由表示一种滋味趋于泛指 一样 整个 的变化过程间 味 的 徐州工程学院 内部整理资料 7 14 实义逐渐减弱 在结构上 原本定中式的一味具有修饰关系 现无修饰 凝固在一起成词 在功能上 在宋时表 一样 义的 一味 逐渐化作状语 3 一味 由实词向虚词转化 一味凄凉君勿叹 平生自不愿春知 由 一样 向 一直 转化 功能上 一味 完全虚化 作副词用 二 由来 1 由 来 在先秦的运用 善不由外来兮 名不可以虚作 乐由阳来者也 礼由阴作者也 由 为介词 来 为动词 由 来 作的状语 2 所由来 在先秦的运用 孔某不同问肉之所由来而食 患之所生 污而不治 难而不守 所由来也 3 所由来 和 由 来 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所由来 是 由 来 的指称形式 而 由 来 是 所由来 对应的陈 述形式 它们之间不是演化关系而是生成关系 即 所由来 是 由 来 通过特定的 语法操作 区别 在句法结构上 由 来 状语 动词 所由来 名词 词组 在功能上 所由来 在言语上表达比 由 来 丰富 4 由来 取代 所由来 原因 双音化趋势的强烈推动作用 所 字自身语义的虚化和功能的弱化 这是 所 字脱落的更为重要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随着 所由来 的转指意义从空间范畴向时间范畴过渡 所 字自身的表义作用也由强到 弱 随着指称手段的变化 由 来 动词性短语 所由来 名词性结构 由来 词 组 三 词汇化 1 什么叫词汇化 一个短语或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 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的词项 并且进入基本词汇或一般词汇 人们称这一过程或现象为词汇化 简而言之 词汇化就是 一种句法单位成词的凝固化 2 词汇化的动因 1 语义演变的原因 句法变化的原因 3 判断标准 语义是否融合 语义是否抽象化 能否更换其中的语法单位 4 词汇化的本质 词汇化是一种动态的语言演变过程 受利于语言演变基本规律和制约条件 词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语义成分整合成词的过程及结果 重点就是过程 目的是探索 语言演变的本质和规律 词汇化是造词过程 而不是用词过程 但它产生存在和发展于语言使用之中 词汇化前的语义成分组合结构较为松散 词汇化的主要结果是词 但不排斥其他词汇化语言单位 绪论绪论 徐州工程学院 内部整理资料 8 14 第一节汉语史的研究对象 任务和意义第一节汉语史的研究对象 任务和意义 一 对象和任务 对象 语音 词汇 语法 任务 描写 解释 总结 规律 预测 规范 二 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意义 意义 1 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2 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3 对于理解现代汉语方言尤为重要 4 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很有意义 第二节第二节 原则依据方法原则依据方法 一 研究汉语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注意语言的时代特点 2 区分通例和特例 3 注意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联系 二 研究汉语史的方法 归纳 比较 统计 证实 探源 转换 推演 系联 三 研究汉语史的依据 1 历代表存下来的书面语言 分为韵文 音韵 和散文 词汇和语法 两部分 2 前人的研究成果 属于词汇词义研究的 有 尔雅 类 方言 类 释名 类等 属于字形字义研究 有 说文 玉篇 等书 属于字音研究的 有 切韵 广韵 中原音韵 等韵书 3 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 外语借词包括外语里借汉语的词和汉语里借外语的词两种情况 4 现代汉语方言 第三节第三节 汉语史的分期汉语史的分期 一 作家作品 高本汉 中国音韵学研究 古汉语字典 王力 同源字典 汉语史稿 古代汉语 蒋绍愚 古汉语词汇纲要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郭锡良 古代汉语 汉字古音手册 汉字知识 汉语史论集 唐怍藩 汉语音韵学学识 上古音手册 二 分期的标准和依据 1 三点说明 a 汉语史的分期不取决于中国历史的分期 而取决于汉语自身的发展变化 b 汉语史的分期不能依据书面语 而取决于口语 c 至今汉语史的研究虽然有了很大进展 但断代的研究还不充分 2 标准和依据 高本汉的观点至今在西方汉学界有很大的影响 王力以语法为分期的依据 认为近代汉语 分期主要是语音 3 分期的着眼点不同 结论就不同 因此有两个原则 一是分期的主要依据应该是语法和 语音 二是考虑到语音 词汇 语法变化不同步的因素 分期应协调语法分期和语音分期 第二章第二章 第一节第一节 汉语词汇是研究序言汉语词汇是研究序言 徐州工程学院 内部整理资料 9 14 一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 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 是 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正确理 解古代文献语言及内容 也就是解决 是什么 的问题 二 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的关系 1 新学训诂 定位与训诂学不同 2 汉语词汇史与训诂之间的目的不同 3 研究材料不同 传统训诂学以先秦典籍尤其是佛家典籍为范围 词汇史则是研究所 用汉语书面语文献 特别是历代的口语文献 三 词汇史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蒋少愚 20 世纪的古代汉语词汇研究 提出汉语词汇史 历史词汇学 有两大部分组成 语义学 义训 声训 语义场 义位 义素 1 历史研究 1 词的产生消亡过程 2 词义的演变 3 构成方式及其发展 汉语新词的创造 在历史上主要通过两种构词手段 即音变构词和句法构词 2 理论的研究 四 古汉语词汇研究 建国后 历史的研究 1 解放前 尔雅 2 常用词方面 李宗江 常用词演变研究 王维辉 东汉 隋常用词研究 3 通史及断代史方面研究 第二节第二节 单音词的发展单音词的发展 一 上古单音词的发展 单音词是只有一个音节的词 以单音节为主 这是古代汉语词汇最显著的特点 甲骨刻辞所反映的商代词汇的特点是 1 内容广泛 数量有限 2 绝大多数是单音词 基本上字和词相当 复音词很少 3 多数词只有一个意义 一部分词有几个意义 4 就词性说 名次最多 动词次之 形容词较少 虚词更少 兼词现象相当多 二 中古单音词的发展 从词形和词义两方面 根据新词和旧词有没有联系 可分为三种情况 1 继承旧形 新义和旧义有联系 2 利用旧形 新义和旧义没有联系 3 词形和词义都是创新 三 近代单音词的发展 1 新词旧形 新义和旧义没有联系 2 新词新形 3 新词多义化 第三节第三节 复音词的发展复音词的发展 一 上古复音词的发展 1 联绵词 踟蹰 恍惚 逍遥 辗转 蝌蚪 2 重言词 1 两字重言 不能分开 徐州工程学院 内部整理资料 10 14 2 单字和重字都用 意义相同 用重言描写性更强 3 重言带词尾 或形容词带重言 3 合成词 1 复合词 联合式 社稷 财贿 并列式 休息 俯仰 偏正式 后生 鸟乌 支配式 屏风 当路 陈述式 屋漏 肢解 2 派生词常见的词头是 有 于 常见的形容词尾有 然 如 尔 若 乎 焉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名词词尾 子 已开始产生 但并未虚化 上古复音词的特点归纳为这样几点 1 上古词汇虽以单音词为主 但复音词已有明显的发展趋势 在上古后期 两汉 表现 得尤为显著 2 上古复音词已有多种结构形式 3 构词能力很强 二 中古复音词的发展 复音词的大量产生是其重要特点 1 新的结构方式 1 补充式 动补 摆脱 割裂 了却 2 名量式 车辆 花朵 麦粒 3 超层次组合 而立 涟漪 2 新的词缀 前缀 阿 老 后缀 子 儿 头 中古复音词产生的原因 1 语音系统的简化 2 对单音词的多义起限制作用 3 韵律的要求 三 近代复音词的发展 1 新的三音节词 1 附加式 AB C 两口子 可怜见 A BC 呆不腾 2 偏正式 AB C 半瓶醩 A BC 多早晚 3 补充式 A BB 笑欣欣 冷森森 4 重叠式 A 不 A 淡不淡 连不连 AAA 嗤嗤嗤 2 新的四音节词 破不留丢 脑袋瓜子 附 儿 演变小史 1 萌芽期 东汉至南北朝 儿 幼小之孙 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 2 成形期 唐至北宋 1 结构 它不仅可以做名词后缀 加在指人名词 动物名词和非生物名词之后 而且还 出现了做量词后缀的用例 2 功能 儿缀改变词义或者词性的功能 初露端倪 3 发展期 南宋 金元 徐州工程学院 内部整理资料 11 14 1 结构 可以作代词 宾语 形容词后缀 2 功能 不表示 小 或 可爱 之意 4 成熟期 明清 1 儿缀词使用频率高 数量大 2 产生了儿化韵 儿 的语音形式化入前一字音 四 固定语 指成语 谚语 惯用语 歇后语等词语单位 一般比词长 结构具有凝固性 意义具有完整性 第三章第三章 汉语语法史汉语语法史 第一节第一节 词类的发展词类的发展 一 人称代词的发展 一 第一人称的发展 上古 我 吾 余 予 朕 卬 合 中古 我 吾 余 予 身 奴 侬 鄙 民 下官 近代 我 俺 俺们 咱 咱家 咱们 洒家 现代 我 我们 俺 俺们 咱 咱们 1 我 的生命力最强 从甲骨卜辞一直沿用至今 2 近代出现了复词结尾 们 但这时单复数的区分已经不那么严格 二 第二人称的发展 上古 汝 女 尔 乃 而 若 子 君 中古 汝 尔 你 卿 官 仁 尊 近代 你 您 恁 现代 你 你们 您们 从上古到现代 第二人称逐步简化 三 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 上古 上古无专门的第三人称代词 厥 其 之 彼 均为指示代词 中古 其 继续扩大用法 产生新的代词 渠 伊 他 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突出的是对性的区分 二 量词 个 的发展 三 副词 很 的发展 四 结构助词的发展 一 上古结构助词 之 1 的 2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使之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中的分句 3 用在介宾词组前面 有提示和强调的作用 4 用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 5 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 6 用在补语后面 二 中古结构助词 底 地 得 1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表示修饰关系 2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 第二节第二节 形态成分的发展形态成分的发展 一 单复数词尾 们 的发展 1 注意 加在指人的名词代词后面 不能加在表动植物和无生命事物的后面 2 先秦两汉时期用 侪 辈 属 曹 等字表示 徐州工程学院 内部整理资料 12 14 3 们 产生于唐代 还有 弥 弭 伟 表群体 4 宋代 们 的写法用 满 懑 瞒 们 门 每 元代 每 宋元以后出现 们 每 们 反复变化的过程 二 时体词尾 了 着 过 的发展 时体语法范畴的产生在中古 一 了 用在动词之后 表动作的完成 上古有三义 1 明白 懂得 2 不整齐 杂乱 3 乐曲的最后一章 辞赋最后一段总括的话 汉以后继承了 3 的意思 为 终了 完毕 之意 从宋代开始 已经出现了时体词尾 了 与语气词 了 的分工 小结 表示完成的时体词尾 了 来自含 终了 完毕 之义的实意动词的虚化 最晚在 唐代开始虚化 到宋代已基本完成了虚化的过程 二 着 用在动词之后 表示动作的持续或正在进行 汉代以后 着 开始用在动词后面 有两种情况 一作补语 表示动作所达到的目的或结 果 二是用在兼语中 着 充当第二个动词 三 过 用在动词之后 表示动作已经过去或曾经经历 由动词 过 虚化而来 唐开 始 过 进一步虚化为时体词尾 第三节第三节 词序的发展词序的发展 一 动宾结构中宾语的位置一 动宾结构中宾语的位置 一 O V 1 肯定句中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起强调作用 eg 昭王南征而不复 寡人是问 责问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时 一般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 eg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学恶乎始 恶乎终 到了汉代 疑问代词作宾语有逐渐转移到动词后面的趋势 eg 武帝问 言何 二 否定词 O V 1 代词宾语大多放在动词之前 eg 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 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2 也有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后 eg 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比得上 三 惟 O V 惟 语气副词表示强调 四 O 是 之 斯 实 焉 V 代词 是 之 等复指前置宾语 eg 朋酒斯飨 日杀羔羊 五 惟 维 唯 o 是 之 V eg 1 唯余马首是瞻 2 此子有才 吾受子之赐 不才 吾唯子之怨 六 O 之为 V eg 当务之为急 急当务 七 惟 O 之为 V eg 唯仁之为守 唯义之为行 二 动宾宾语结构中宾语的位置 指人为间宾 指物为直宾 一 动词 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 eg 上问上林尉诸禽首簿 二 若直宾为之 则置于间接宾语之前 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