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_第1页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_第2页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_第3页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_第4页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 幸小利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博士研究生 电邮 幸小利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博士研究生 电邮 31725841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 Audience Research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Xing Xiaoli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at the School of Television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ec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Email 31725841 School of Television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ec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一 研究范式概述 关于研究范式 通俗地理解是指研究的一种方法 技巧 角度和途径 有 时候我们用研究路径或研究框架来代替研究范式的概念 托马斯 库恩 Kuhn 曾在 科学革命的结构 中提出 范式 paradigm 的概念 认为 范式通常 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 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 和解答 托马斯 库恩 2003 4 范式主要包括三个特点 一是有共同的基本 理论 观点和方法 二是具备共有的信念 三是具有某种自然观 包括形而 上学假定 总体来说 范式 的基本原则可以包含本体论 认识论和方法 论三个层面 范式可以理解为 一种说明他或她用特定的方式 方法论 分 析 考察一组问题 认识论 的参考框架 理论 本体论 包含研究 者的认识论 本体论和方法论前提的网络可以称作是一种范式 或者一种解 释框 一种 基本的指导行动 的信念 诺曼 K 邓津 伊冯娜 S 林肯 2007 23 24 二 传统受众研究范式的演变及其划分 受众研究是在西方现代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个研究领域 受不同学术 思想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实证主义与批 判主义的二元模式阶段以及多元模式阶段 一 实证主义与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传播学的受众研究最早在美国开始并确立 其研究价值取向和实证的研究 目的都与美国本土流行的 实用主义 价值观分不开 即表现为一种重视实 际 重视行动的效果的价值哲学形态 因此 无论是早期的行为研究还是最 近的接受分析 都十分强调传播的效果或影响 在研究项目的选择及研究目 的上符合于实用的 可操作的目的 具体来说 实证研究范式主要是从行为 科学的角度出发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方法研究传播现象 解决 的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之内的微观问题 其代表理论有拉斯维尔的传播过 程模式研究 霍夫兰的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 拉扎斯菲尔德的既有倾向理论 选择性接触理论 意件领袖等 批判主义将受众和媒介置于政治 经济 文化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考察 对传播制度和传播结构的不合理因素进行批判 受众研究的批判学派主要包 括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主张从哲学 和社会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商业化体制下的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他们从 文 化工业 角度批判大众媒介具有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功能 从而导致了受众 丧失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 位迎苏 2011 12 政治经济学派注重分析西方垄断 资本控制下的传播体制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过程 指出受众是大众传播 活动中真正的 商品 受众的注意力被出卖了 参与了市场经济的循环和 运转 文化研究考察受众的社会背景与其对媒介产品的接受状况之间的关系 对大众文化中 阅听人 的接受 表达 诠释结构及其与意识形态 社会背 景之间的强关联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斯图尔特 霍尔首先在理论上借鉴帕金 的观点 提出了 编码 解码 的假说 随后 大卫 莫利及其同事则用一系 列实证的民族志研究对此进行了检验和修正 二 受众研究的多元范式 1990 年代初以来 多位学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受众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补 充 使受众研究的划分更为多元和清晰 其中 丹麦的 K B Jensen 和瑞典的 K E Rosengren 1990 将现代大众传播受众研究存在五种传统 效果研究 使用和满足研究 文学批评 文化研究和接受分析 划归为社会科学和人 文科学典范 其中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属于社会科学典范 文学批评 和文化研究属于人文科学典范 接受分析则兼具两者的特色 社会科学典范 强调 定量 分析 人文科学典范研究则侧重 定性 分析 1994 年 丹尼斯麦奎尔在詹森和罗森格伦的受众研究划分的基础上进行 了删减与整合 将受众研究划分为三大类 即结构性 行为性 社会文化性 受众研究 McQuail 1997 16 21 麦奎尔认为 结构性受众研究起源于媒介工 业的需要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受众规模 媒介接触 到达率 流动情况 等方面的量化信息 这些数据对于媒介广告经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丹尼斯 麦 奎尔 2006 13 14 行为性受众研究通过考察受众外在的而非内在的表现 如受众的媒介选择 使用 意见和态度等来解释媒介的影响 为传播决策 提供参考 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广义上包括批判研究 文学批评 文化研究 和解释分析 狭义上主要指后者 从以上对传统的受众研究范式的梳理和分析来看 这些受众研究大多根植 于文化工业时期和以电视 报纸 杂志等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时期的 历史语境 当时受众属于被动的接收主体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的表达自由很 有限 且在商业主导下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批判思维 然而在以网路 手 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 传受地位发生了变化 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 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 尽管一些传统的受众研究范式仍然可 以解释新媒体受众的某些现象 但是纵观来说 传统的受众研究范式在新的 媒体环境下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研究价值取向的局限性 认识论 在大众传媒环境中 受众研究 主要服务于商业的目的 分析受众在大众传媒工业环境下的文化语境 这种 研究取向忽略了受众的心理因素以及受众之间复杂的网络人际关系 将受众 个体之间的人际因素排除在外 另外传统受众研究也很少关注网络中的独特 现象 如公民记者 网络水军 网络问政等 这些现象背后深藏的经济 政 治 文化因素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然而传统的受众研究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 受众行为 心理特质以及新媒体对于受 众产生的政治 经济 文化影响缺 乏一定的解释力 其次是理论框架的局限性 本体论 传播学的受众研究理论大都还停 留在大众传播时代 如议程设置理论 沉默的螺旋 把关 人理论等 这些 理论将受众看成是可以被操控的被动接受方 而无法解释新媒体环境下受众 平等互动的特质 即便以批判学派为代表的一些受 众理论也很难解释新媒 体环境下受众的政治 经济 文化特征 如法兰克福学派的 文化工业 说和 单向度人 弱化了对网络自由多元空间的阐释 再次是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方法论 传统的问卷设计等结构性调查法 以及行为测试的心理实验法只能通过可观察可测量的手段对受众个体外在行 为进行数据分析 无法对受众的内在意识进行深度考察 因此为了弥补调查 法的不足 受众研究出现了文本分析法 如霍尔对文本意义进行编码解码分 析 以及深度访谈的民族志方法 如莫利在霍尔模式的基础上发展了民族志 方法对受众进行深度访谈 尽管这两种方法有助于了解受众的文化语境以 及能对受众的心理状态进行 深描 1 然而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受 众解码的不一致性 而在民族志方法中调查者身份的 介入 很大程度上 也会影响受众心理 从而影响对受 众真实想法的判断 由此可见 无论是 实证主义的调查法还是结构主义分析或是民族志研究 获得对受众的调查信 息并不具备完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这也是传统受众研究方法将面临的一大 挑战 三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型 到了 20 世纪九十年代 也即新媒体开始逐步发展壮大的时候 尽管很少 有专门针对新媒体的受众研究范式出现 但是一些转型时期的理论范式对于 新媒体受众研究却具有前瞻性地理论指导意义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有景 观 观展 表演范式和社会网络分析范式 一 景观 观展 表演范式 1 景观 观展 表演范式的提出背景及其主要观点 景观 观展 表演范式 Spectacle Performance Paradigm SPP 是由英国 社会学学者阿伯克龙比 Abercrombie 和朗赫斯特 Longhurst 1998 年在其 专著 受众 Audiences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 中最先提出 他们论证了过去五十年来受众研究经历的三个范式 变迁 行为范式 Behavioral Paradigm BP 合作 抗拒范式 Incorporation Resistance Paradigm IRP 以及景观 表演范式 并比较分析了三个范式的特征 Abercrombie Longhurst 1998 阿伯克龙比和朗赫斯特借用了印度籍美国人 类学家阿帕度拉的 媒介景象 观 Appadurai 1996 重点提出了景观 观展 表演理论 以此形容当代无处不在的媒介景象 该理论关注的重点在于受 众如何通过媒介景观建构日常生活 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消费进行的认 同建构与再建构 2 景观 观展 表演范式用于新媒体受众研究的适用性 该范式提出的时间大概是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 当时的新媒体如互联网 社交媒体 手机等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兴盛和繁荣 作者也并没有将这一理论 范式结合新媒体景象进行过详细的论述 然而 作者却预见到了媒介发展变 革的大趋势 即无处不在的媒介景观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而这 一理论范式似乎成为了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研究范式转换的一个理论桥梁 既 可以对传统媒介环境做出解释 也更加契合了当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景观 以及受众特征 首先 社交媒体成为观展表演的舞台 在景观 观展 表演范式中 比 较核心的两个概念是 景观 观展 与 表演 它的意思既包括 作为 主体的观看 也包括 作为被展示观看的客体 因此有学者也将 Spectacle 景观 翻译为 观展 张玉佩 2005 作者指出景观导致日常生活 的美学化 人们视自己为他人注视的表演者 即所有的人都被看作是表演者 所有的人也都把自己看成是表演者 从作者的分析来看 这里的观展与表演 是一个相互相承的概念 观展别人的表演或者你被别人观展时自己的表演 即所有的受众都可以成为表演的主角 同时也可以成为观看表演的观众 就 如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集体狂欢派对 如果说在传统大众媒体时代这种集体狂欢式的观展表演没有发挥得那么淋 漓精致 那么到了新媒体时代 这种真正所有人都能参与的观展表演才有了 一个大舞台 那就是以微博 网络论坛 博客 播客等为主体的社交网络平 台 因为在传统媒体时代 能真正成为表演主角的毕竟是少数人 如电视明 星 但是在新媒体时代 人人都可以表演自己 人人都可以成为主角 如网 络红人 网络流行语 网络恶搞 微博围观等都是大众观展表演的结果 由 此可见 正因为新媒体为大众的集体观展表演提供了舞台 才让这一景观盛 况发挥到了极致 其次 网民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扩散受众 在景观 表演范式中 另一个 比较核心的概念是 扩散受众 作者指出在弥漫的媒介景象中 扩散受众 即便没有直接接触媒介 却不可避免与媒介相关的话题 终究会间接接触到 媒介形象 受众被包裹在各种直接或辗转的媒介形象中 Abercrombie Longhurst 1998 39 从作者的分析来看 扩散受众是指不一定要接触媒介但 是每天被包裹在无处不在的媒介信息环境中 作者并没有指出扩散受众获取 信息的现实途径 如没有接触媒介的人是如何感知媒介信息环境的 也许是 通过现实人际传播的信息交流获取的 但是在传统大众媒体时代 由于传受 主体之间的不对等性以及手机 网络等新媒体普及率较差导致人际传播间信 息分享的有限性 扩散受众的特征并不是很明显 但是新媒体的诞生和普及 为该范式提供了一个现实参照 即网民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扩散受众或者说 是扩散受众的缔造者 3 景观 观展 表演范式对于新媒体受众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及其局 限性 景观 表演范式代表了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 特别是在 社交媒体为主要平台的虚拟空间受众更能体现出景观表演范式中所表述的心 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而且新媒体为该范式的解释框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证 案例 该范式比较适用于解释网络社区的一些现象 如网络迷群 明星贴吧 专业论坛 微博群等 这些网络社区中的成员围绕共同关注的话题形成一个 网络迷群 关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观展 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表演 近 年来 该范式在国内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加上由于国内拥有强大的新媒体用 户以及网络流行文化的盛行 该范式成为了解释网络新媒体受众和传播现象 的一个理论范式 景观 观展 表演范式用于指导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具有重要的理 论价值 首先 该范式将传统经验学派倾向于对受众结构行为方式的群体研究转向对受众 心理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关注 更加能够展现新媒体受众的心理动机和意识层 面 如该范式探究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呈现的心理特征 如表演欲望 自恋 因素等 其次 该范式也将受众看作是观展与表演互动与交替的一个主体 这也契合了新媒体传受对等语境下受众的主体地位 另外该范式也体现了受 众在媒介景观中的自我建构过程 将受众的主动性提升到对媒介景象的关照 与社会生活的自我建构 开拓了自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以来仅限于对文本的 解读 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 并且也契合新媒体受众的媒介景观与对日常生 活的影响 如人们往往借助于利用社交媒体来替代现实中的社会交往 即景 观 观展 表演范式中提出的人们通过媒介景观建构日常生活 尽管景观表演范式对于新媒体受众研究表现了诸多的适应性 体现了该范 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意义 然而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首先 该范式仅 局限于从心理因素阐释受众特征 如自恋 表演欲望似乎成为了受众行为唯 一的动力因素 却忽略了受众群体内部的权利结构 受众所处的政治经济环 境等因素 从而造成该范式的微观视角和单一视角 此外 该范式的理论构 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 作者对该范式的阐述有过于乌托邦式的理想化 缺乏一定的现实参照 另外作者的表述也比较抽象和宽泛 一些概念过于模 糊 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地方 如作者虽然指出观展表演的行为 却没有涉 及如何实行观展表演行为的具体方式和具体空间 对于扩散受众的论述部分 作者指出扩散受众不一定要接触媒介 但又指出扩散受众的特点之一是花费 大量的时间消费媒介 消费媒介和接触媒介有什么区别和关联作者也没有做 过明确的界定 而且扩散受众是否适用于那些没有任何媒介接触的原始乡村 部落也有待商酌 最后 该范式缺乏一套系统的可操作化的研究方法 仅适 合用于建构性的理论阐释 而且该范式的提出缺乏一定的实证性 并没有经 过假设检验 由于该范式存以上方面的不足 因此在解释新媒体受众方面也 存在一定的局限 二 社会网络分析范式 1 社会网络分析范式的提出背景及其主要观点 社会网络分析 起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并成熟于 20 世纪 70 年代 是一 种研究社会结构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它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 R 布朗对结 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 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到 60 年代期间 社会结构 的概 念在融合了心理学 社会计量学 人类学 心理学 社会学 统计学 数学 概率论等多个领域的基础上逐步深化 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方法和技术 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 到 20 世纪 90 年代 该理论被广泛应用 于企业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观点是将个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联系 所构成的系统视为一个 网络 并认为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网络所构成的 大系统 2 社会网络分析范式用于新媒体受众研究的适用性 尽管该范式发端于社会学研究领域 最初主要用于对企业及其组织关系的 研究 然而随着近年来 SNS 网站蓬勃发展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 关 系传播 特质日益凸显 新媒体的传播路径越来越依赖人际关系网络 网络 成员以兴趣 观点 利益等为连接点形成新的关系和传播模式 以研究社会 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网络分析成为新媒体受众的一个研究范式 1 研究新媒体受众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主要议题 社会网络分析根据着眼点的不同 包含了两大分析要素 关系要素和结构 要素 关系要素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 通过社会联结的密度 强度 对称性 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行为和过程 结构要素则关注网络参与 者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 讨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 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 以及这种结构的形成和演进模式 具体说来 社会 网络分析主要涵盖了社会网络的三个层次 社会单元 可以是人 群体或位 置 社会单元之间的互动 社会单元互动形成的模式 侯钧生 2010 501 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是在这三个层次上展开分析 如网络成员个体 网络群体 分属第一个层次 网络用户之间或网络群体之间的交流频率 互动次数 群 体规模等分属第二个层次 网络用户或网络群体之间的互动机制 位置关系 结构模式等分属第三个层次 新媒体受众研究往往围绕这三个分析层次展开并根据关系要素或结构要素 分析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研究议题 如通过互动频率和关系密度找寻社交网络 中的意见领袖 通过社会单元的互动分析研究博客社区内的互动交流和权利 结构 通过社会单元的互动模式分析研究网络群体之间意见表达与互动交流 形成网络舆论的机制等 本文以社会网络分析为关键词 通过 CNKI 数据库 查阅了 2010 年以来和新媒体受众相关的文献 剔除了一些比较相似和雷同的 文献 大致有 50 篇 从这些文献分析来看 对社会单元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微 博 博客 社交网站 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社区中的信 息传播特点与人际交流之间的结构关系 二是网络社区中的舆论扩散及其舆 论主体 舆论生成和导向的研究 三是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网络营销策略 网络口碑传播 2 研究新媒体受众数据获取的可行性以及分析视角 社会网络分析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 它有一套可操作性的测量指标 和分析视角 需要对样本和数据进行统计和挖掘 新媒体受众在网上进行交 流与传播信息时留下的在线数据和信息非常便于获取 如大量的博客 微博 和各种社交网站上能够直接展现人际的交往关系 如我们需要研究博客之间 的互动交流关系 只要通过超链接搜寻 很快就能积累数百万的样本 微博 上的互相关注以及评论转发的数量和关系圈子也很容易获取需要的信息 社 交论坛上的的跟帖与发帖的后台数据的记录也便于获取 另一方面 愈加廉 价的计算和存储资源 更先进的算法和模型和统计软件 也便于对新媒体受 众进行定量统计和数据可视化的实证分析 有了新媒体数据便于获取和搜集 的优势 之后便需要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常用的测量指标作为分析的工具和分 析视角 具体来说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新媒体受众常用的测量指标和分 析视角有 网络规模与密度分析 中心性分析 凝聚子群分析等 3 社会网络分析范式对于新媒体受众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 社会网络分析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可以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首先 该范式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测量方法 具有完整和规范的分析视 角 超越了许多理论光有理论阐释缺乏实际操作方法的弊病 该范式对于新 媒体受众的网络社交关系以及团体结构特征具有很强的应用指导性 而网络 数据的可获取性也为该范式的实际测量操作提供了便利 并且该范式可将新 媒体受众之间的结构关系通过数据测量与矩阵关系等图式的方式直观展示 具有较为科学和精确的实证视角 此外 该范式也突破了传统结构性受众调 查的局限 将关注受众的个体特征转为关注受众的人际关系特征 林顿 C 弗 里曼 Linton C Freeman 曾指出的 在过去的 30 年中 经验社会研究主要 由抽样调 sample survey 控制着 但是 如人们常常指出的那样 调查是一种 社会学的绞肉机 meat grinder 它把个体从其所在的社会情境 social context 中抽离出来 并确保研究对象之间不存在联系 林顿 C 弗里曼 2008 15 16 社会网络分析学者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社会关系 而非具体的 社会个体 因为作为个体的人是多样的 而唯有其关系是相对稳定的 随着 网络社会的崛起 网状的扁平社会结构出现 这种社会结构不再关注社会行 动者个体的先赋属性 性别 年龄 职业 学历等社会统计学意义的特征 关注更多的是关系属性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 社会网络分析是未来研究网络 社会的主要方法之一 也是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的重要途径 此外该范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该范式偏向于结构化视角 容易走向 纯结构分析而忽视了受众的心理因素以及受众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 此外该 范式的指标测量过于依赖数据的获取与搜集 对于一些较难获取数据的网络 传播现象缺乏一定的分析力度与分析视角 四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的发展方向 研究范式作为一种分析视角和理论框架 会随着研究对象 研究语境 研 究取向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创新 这种变化和创新是一种螺旋式的变化 是 一种继承与批判的创新 首先是理论来源的继承性与拓展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 尽管传统的传播受 众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对于新的传播现象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微博中的意见领袖 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 因此 传统的受众研究范式不 能完全摈弃传统的受众理论 而应该在继承原有理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拓 展 传播学是一门融合了社会学 心理学 政治经济学的综合性学科 受众 理论应在继承这些学科理论的精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