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9常见的天气系统湘教版202002220179.doc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全一册课后限时集训(打包40套)湘教版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一册课后限时集训打包40套湘教版.zip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9常见的天气系统湘教版202002220179.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8气压带和风带湘教版202002220178.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7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湘教版202002220177.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6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202002220176.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湘教版202002220175.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湘教版202002220173.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40环境保护湘教版202002220174.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和地球的结构湘教版202002220162.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9旅游地理湘教版202002220172.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8中国地理分区湘教版202002220171.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7中国地理概况湘教版202002220170.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6世界主要国家湘教版202002220169.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5世界重要地区湘教版202002220168.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4世界地理概况湘教版202002220167.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江苏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湘教版202002220166.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2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德国鲁尔区与我国山西省的资源开发湘教版202002220165.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1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与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湘教版202002220164.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0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我国的长江流域湘教版202002220163.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地图湘教版202002220151.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9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湘教版202002220161.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8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预防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湘教版202002220160.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湘教版202002220159.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6区域经济联系湘教版202002220158.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5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湘教版202002220157.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4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湘教版202002220156.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湘教版202002220155.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2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湘教版202002220154.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湘教版202002220153.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0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湘教版202002220152.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地球与地球仪湘教版202002220140.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9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湘教版202002220150.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8城市空间结构湘教版202002220149.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7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湘教版202002220148.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6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湘教版202002220147.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5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202002220146.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4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的判读湘教版202002220145.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湘教版202002220144.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湘教版202002220143.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湘教版202002220142.doc---(点击预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0水循环与洋流湘教版202002220141.doc---(点击预览)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6397478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5.24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03-30 上传人:伐***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关 键 词: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全一册课后限时集训(打包40套)湘教版 2021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一册 课后 限时 集训 打包 40 湘教版
资源描述: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全一册课后限时集训(打包40套)湘教版,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一册课后限时集训(打包40套)湘教版,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一册,课后,限时,集训,打包,40,湘教版
内容简介:
- 1 -课后限时集训课后限时集训 1010水循环与洋流一、选择题读某学生依据水循环原理设计的获取淡水示意图,回答 12 题。1该方法获取淡水的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a蒸发b降水c径流 d下渗2该方法()a收集淡水有限,适合荒岛求生解决水源问题b设备简单,适合在我国华北沿海地区推广c以木柴为能源,适合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推广d消耗能源较多,适合在能源丰富地区推广1d2.a第 1 题,读图分析可知,图中体现出来的水循环环节有蒸发、降水、径流,未体现出下渗环节。第 2 题,图示海水淡化方法获取的淡水量小,效率低,适合在野外荒岛求生时使用,能解决淡水缺乏问题。(2017全国卷)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 210 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 2 000 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读图,完成 35 题。3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 2 000 毫米b约为 2 000 毫米c约为 210 毫米 d远小于 210 毫米4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b洪积扇 c河谷d湖盆5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3c4.a5.b第 3 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该流域蒸发量和降水量大致相当。- 2 -第 4 题,读图可知,该流域坡面坡度较大,地表水驻留时间短,实际蒸发量最小。第 5 题,虽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种植” ,依然会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b 对。大量种植植物,植物蒸腾量增多,但与湖盆蒸发量关系不大,a 错。水域富营养化一般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相关,材料中没有这方面的体现,c 错。材料中提到该盐湖的盐度已经饱和,湖水减少只能导致盐分析出,所以湖水盐度不会再升高,c错。(2019昆明模拟)乌尔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水深春季为 46 m,夏季仅 12 m。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生物圈保留区。据此完成 68 题。6该湖春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雨水 b冰川融水c地下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7造成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a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b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c破坏植被,坡面径流增加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8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尔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有()湖区发展渔业生产湖区实施人工增雨增加高山冰雪融水发展节水农业跨流域调水a bc d6d7.b8.c第 6 题,图中湖泊的纬度在北纬 37.5,说明冬季气温较低,有积雪堆积,在春季因为气温回升,积雪融化,答案选 d。该湖泊是咸水湖,说明深居内陆,降水较少,因此可把 a 排除。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地下水不是当地湖泊主要的补给水源,b、c 错。第 7 题,依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降水少,蒸发强烈,导致入湖的水量减少。c、d均是人为原因。本题易错选成 a,要注意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降水变率增大,而降水量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少,所以 a 错。第 8 题,乌尔米耶湖面积迅速缩小,要改变现状使其面积恢复或变大。湖区发展渔业生产,不会增大湖区面积;增加高山冰雪融水,会导致气温升高,蒸发会更强烈,湖区面积反而会缩小,故排除、。- 3 -浙闽沿岸流源于长江口和杭州湾一带,由长江、钱塘江的径流入海后与海水混合而成,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沿岸海域。受风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强弱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下图示意浙闽沿岸流主要影响的海域。据此完成 911 题。9浙闽沿岸流势力最弱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10冬季浙闽沿岸海域等温线大致()a向低纬凸出 b向外海凸出c向高纬凸出 d向陆地凸出11浙闽沿岸流对沿岸海域的影响有()a降低污染程度 b加剧海水污染c扩大航运范围 d增加温度和湿度9b10.a11.b第 9 题,读图可知,浙闽沿岸流由北向南流,为寒流,冬季受偏北风影响,势力增强,夏季受偏南风影响,势力最弱;春季和秋季为季风转换季节,浙闽沿岸流受风向影响较小,势力中等。第 10 题,浙闽沿岸流由北向南流,且源于纬度较高的长江口和杭州湾一带,水温相对较低,沿岸海域等温线应向低纬度方向凸出。第 11 题,浙闽沿岸流源于长江口和杭州湾一带,长江和钱塘江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和营养盐类,该沿岸流南下时必然将大量有机质和营养盐类输送到沿岸海域,加剧海水污染程度;浙闽沿岸流会影响航速,对航运范围不会产生影响;浙闽沿岸流为寒流,对沿岸海域有降温、减湿作用。二、非选择题12(2019德州模拟)下面左图为某地地形剖面示意图,右图为该地沿海某流域地下水等水位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 -(1)判断图示水循环的类型,并说明与 c 海区的渔业资源丰富有关的水循环环节。(2)在 b 处大量抽取地下水,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哪些?(3)判断 a 环节的名称,说明它对海洋和陆地的作用。(4)与 10 年前相比,右图中河流的地下水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该地的气候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以及该变化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解析第(1)题,图示海洋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地面形成地表径流,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回流到海洋,形成海陆间循环。c 海区位于大陆架浅海区上,地表径流携带丰富的营养物质,饵料充足,渔业资源丰富。第(2)题,b 处大量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大幅度急速下降,可能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容易出现地面沉降;建筑物可能开裂、倾斜、坍塌;沿海地区容易遭受海水入侵,加剧地下水水质恶化;还有可能产生泉流量减少,水井枯竭等不利影响。第(3)题,a 代表由海洋上空进入陆地上空,是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环节。水汽输送有利于调节海洋和陆地的热量与水分平衡。第(4)题,读图,10 年后地下水等水位线升高,说明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水位升高,水资源储备充足,可以提供更多的水资源,该地气候逐步趋向湿润。 气候变湿润,有利于沿岸地区自然环境的恢复。答案(1)海陆间循环。地表径流。(2)地面沉降(或地面建筑物倾斜、坍塌),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入侵。(3)水汽输送。调节海洋和陆地的热量与水分平衡。(4)地下水位变化:升高。气候变化趋势:逐步趋向湿润。地理意义:有利于沿岸地区自然环境的恢复;可以提供更多的水资源。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大西洋暖流是大西洋北部势力最强的一支暖流,随着全球变暖,科学家发现该洋流的流速已经比 50 年前下降了 31%。太平洋生蚝属于广温性贝类,对水温的适应性较强,其生长的适宜水温为 832 ,主要分布于低潮线至水深 20 米的浅海区,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口感嫩滑,有“海洋牛奶”之美称。(1)判断北大西洋暖流流速最快的季节,并说明理由。(2)分析北大西洋暖流流速减缓的原因及其影响。(3)分析太平洋生蚝在丹麦西海岸大量繁殖的原因。- 5 -解析第(1)题,北大西洋暖流流速最快的季节可从其成因方面(中纬西风)找推理依据进行判断。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纬地区的气温明显升高,而低纬地区气温变化较小,从而使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减小,进而导致高低纬间的气压差减小,使得高低纬间风速减小。北大西洋暖流是风海流,受西风的吹拂而成,所以,西风的风速越小,北大西洋暖流流速越小。此外,北冰洋海冰融化,部分淡水南下,对北大西洋暖流也有阻碍作用。第(3)题,丹麦西海岸海岸线漫长,浅海面积广,光热条件较好,利于太平洋生蚝生长;且有多条河流入海,泥沙沉积,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丰富;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水温适宜,利于越冬;当地天敌少,人们捕捞少,因此太平洋生蚝得以大量繁殖。答案(1)冬季。北大西洋暖流的形成受盛行西风驱动,西风势力强,则洋流流速快;冬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南北温差较夏季大,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2)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附近冰川融化,大量淡水融入海水,但淡水密度小于海水,很难沉入下部水底,使部分淡水南下。北大西洋暖流的补偿流减弱,进而导致洋流循环变慢,因此暖流势力减弱。北大西洋暖流是风海流,全球气候变暖使副极地与副热带地区的温度差变小,副热带高气压与副极地低气压间气压差减小,气压梯度力因此减小,西风势力变弱,引起北大西洋暖流减弱。 影响:洋流流速减缓意味着洋流势力减弱,其对沿岸地区增温增湿作用亦会减弱,故欧洲西部年降水量可能减小,冬季气温偏低;洋流势力减弱,可能会使寒暖流交汇处的位置发生转移,故北海渔场可能减产。(3)海岸线漫长,浅海面积广,光热条件较好,利于太平洋生蚝生长;有多条河流入海,泥沙沉积,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丰富;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水温适宜,利于越冬;当地天敌少,人们捕捞少。- 1 -课后限时集训课后限时集训 111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2019日照模拟)下表为甘肃省南部某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gkg1)变化。据此完成 12 题。1.海拔 4 050 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a60b75c105d1252与阳坡相比,阴坡()a温度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b温度低、降水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c温度高、蒸发强,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强d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1c2.d第 1 题,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判断海拔 4 050 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介于90120,结合四个选项可以判断海拔 4 050 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 105。第 2 题,与阳坡相比,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阳坡或者阴坡与降水量关系不大。19592010 年,天山冰川面积总体上呈萎缩趋势,面积缩减率达 18.41%,接近全国 18%的平均水平,冰川数量变化率较小,为 10.84%。下图为中国天山冰川面积随海拔分布图。据此完成 35 题。- 2 -3海拔 3 8004 800 m 为天山冰川集中发育区,其原因可能是该海拔区间()a降水量最大b受西风影响最大c受冬季风影响最大d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差值最大4天山冰川末端海拔的最小值为 2 640 m,其分布的位置可能为()a伊犁河流域 b塔里木河流域c准噶尔盆地 d吐鲁番哈密盆地5对 19592010 年天山冰川面积缩小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a冬季降水减少 b夏季降水增多c夏季气温升高 d冬季气温升高3d4.a5.c第 3 题,冰川发育主要由冰川形成和消融的关系决定,而非只由降水量直接决定;西风和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冰川发育不仅仅和降水有关,还和气温导致的消融有关;天山海拔 3 8004 800 m 为天山冰川集中发育区,其原因可能是该海拔区间降雪量与消融量差值最大,积雪最多。第 4 题,天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对冰川分布海拔有直接影响,所以冰川分布位置最低的地区应当是降水量较大的地区。相对其他三地,伊犁河流域受西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较多,有利于冰川的形成。第 5 题,冰川面积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会引起冰川面积的变化:夏季气温升高,冰川面积缩小;冬季气温降低,冰川面积扩大。冬季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对冰川面积缩小的影响较小;夏季降水增多,有利于冰川面积扩大;冰川面积变化主要看冰川形成与消融的关系,而夏季气温升高对冰川面积的缩小影响最直接。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该地常年盛行偏东风,8 级以上大风天数达 174 天,但并没有形成显著的风积地貌。下面 a 图为拉斯曼丘陵的位置示意图,b 图为拉斯曼丘陵局部地区景观图,c 图为拉斯曼丘陵地区各月和每小时的强风(风速大于 14 m/s)频率分布图(南极中山站数据,中山站位于拉斯曼丘陵)。读图,完成 68 题。- 3 -6关于拉斯曼丘陵地区强风的描述,正确的是()a南半球夏季至秋季频率变小b南半球春季至夏季频率变小c南半球夏季强风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d南半球冬季 712 时常出现强风7拉斯曼丘陵地区风积地貌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冰川侵蚀了风积地貌风力变率大地表碎屑物少地表被冰雪覆盖a bc d8下列推测与拉斯曼丘陵的自然环境特征相符的是()a稀疏灌丛分布,风力作用强b海岸多为侵蚀地貌,以浪蚀、海冰刨蚀等为主c寒季苔藓地衣生长旺盛,流水作用弱d暖季地表反射率大,日照时间长6b7.d8.b第 6 题,从图 c 中可知,南半球春季至夏季(9 月至次年 2 月)强风频率变小;南半球夏季至秋季(12 月至次年 5 月)强风频率变大;南半球冬季强风频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南半球冬季 1420 时常出现强风。第 7 题,拉斯曼丘陵地区虽然风力大,稳定性高,但是地表碎屑物稀少,加之冰雪覆盖,地表裸露时间短暂,限制了风积地貌的形成,故风积地貌不明显。第 8 题,该区域位于南极大陆边缘,气候严寒干燥,无法发育灌丛植被;该地位于南极大陆边缘,常年受极地东风影响,风力、冰川、海浪侵蚀作用明显,海岸多为侵蚀地貌,以浪蚀、海冰刨蚀等为主;该地水体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流水作用在该地区表现较弱,短暂的暖季苔原植被(苔藓、地衣等)生长迅速、旺盛;该地暖季地表反射率很小,日照时间长。(2019潍坊模拟)下图所示地区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蜂巢屋” ,一般由 3 至 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这样的民居,既克服了当地物资缺乏问题,又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据此完成 911 题。- 4 -9蜂巢屋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a沙漠广布 b森林覆盖率低c全年气候干旱 d河湖众多10 “蜂巢屋”的墙体厚达 80 厘米,推测其主要原因为()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 b墙体坚固,稳定性好c抵御夏季的雨水 d防御冬季的风沙11 “蜂巢屋”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很多游客,从气候角度分析,最适宜的游览时间为()a1112 月 b78 月c45 月 d12 月9b10.a11.c第 9 题,由图可知,该地位于地中海东部,属于地中海气候,不可能全年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河湖众多;该民居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应与该地森林覆盖率较低、物资缺乏有关。第 10 题,该地具有“夏季炎热,冬季多雨”的气候特点, “蜂巢屋”的墙体厚达 80 厘米,可以阻隔夏季阳光,使得室内较为凉爽,还能阻挡冬季冷空气,使室内降温慢。第 11 题, “蜂巢屋”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游客要去此地旅游应选择在春秋季节,气候较为适宜,因此选项中 45 月较为合适。二、非选择题12(2019山西忻州实验中学月考)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法罗群岛(如图)由覆盖冰川堆石或泥炭土壤的火山岩构成,海岸线非常曲折,有峡湾。岛上无天然树木,但在种植园里种植有一些起着防护作用的耐风树木。1 月平均气温为 3.4 ,7 月平均气温为 10.3 ,年均降水量约 1 200 mm。沿海盛产鱼类,捕鱼和渔业产品加工业在该岛经济中占主导地位。(1)解释法罗群岛冬季气温高于 0 的主要原因。- 5 -(2)分析法罗群岛岛屿众多,海岸线非常曲折的原因。(3)分析法罗群岛无天然树木的自然原因。解析第(1)题,影响气温的因素包括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如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及地表覆盖)等,根据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法罗群岛位于高纬度地区,其冬季气温高于 0 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和洋流影响。由图可知,法罗群岛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作用明显。第(2)题,地貌的形成与内外力作用均有关,在分析时容易漏掉“火山岩”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群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形成众多火山岛,地形崎岖,多基岩海岸。该群岛纬度高,冰川广布,冰川侵蚀作用形成众多峡湾;该群岛所在海域风大浪高,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明显。第(3)题,一般无天然树木的自然原因可从气温过低、缺水、土壤贫瘠、风力太大等方面考虑。法罗群岛处于西风带内,西风强劲,不适宜天然树木生长;岛上火山岩及冰川广布,土壤发育程度低,也不利于天然树木生长。答案(1)法罗群岛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作用明显。(2)该群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岩浆沿地壳断裂处上升喷发形成众多火山岛,地形崎岖,多基岩海岸;该群岛纬度高,冰川广布,冰川侵蚀作用形成众多峡湾;该群岛所在海域风大浪高,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明显。(3)有强劲的西风侵袭,不适宜天然树木生长;土壤发育程度低,不利于天然树木生长。13(2019海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2011 年 8 月中下旬至 9 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下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1)说明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2)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3)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解析第(1)题,在审题时注意关键词为“说明” “湖泊贯通” “自然条件” 。思考顺序- 6 -应为降水导致湖水增加乃至外泄,地形导致水由高处流向低处,最终贯通各湖泊。第(2)题,本题关键词为“指出” “对下游河湖” “影响” 。 “指出”即不用分析解释,只需要指出。影响既包括有利影响,又包括不利影响。有利影响为: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不利影响为:加剧地表冲刷;最终还能形成新的河道。第(3)题, “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 ,盐湖与清水河贯通的话,就与楚玛尔河相连通了,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变成外流河后,湖水流出,会导致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答案(1)近年来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水位持续升高,此次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地形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后的湖水连通库赛河,注入库赛湖,随之贯通海拔更低的海丁诺尔和盐湖。(2)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加剧地表冲刷,形成新的河道。(3)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1 -课后限时集训课后限时集训 121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选择题(2019广东梅州一模)如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读图,完成 12 题。1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a甲b乙c丙d丁2图中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规律d分异规律表现不明显1d2.c第 1 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量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则 d 正确。第 2 题,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则 a 表述正确。图中丙、乙、己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则 b 表述正确。图中降水量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差异,不能表示受海拔高度的影响,不能表示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规律,c 错误。图示表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地方性分异规律表现不明显,d 正确。(2019潍坊质检)等物候线是指同一日期出现同一物候(如桃花始开)的地点连成的线。到了秋季树叶中的叶绿素因为降温而分解,绿色褪去,而呈黄色。下图示意银杏叶全部变色日期等物候线分布。据此完成 35 题。3福州城区银杏叶全部变色比郊区推迟 5 天左右,主要影响因素是()a海陆位置 b纬度- 2 -c地形 d人类活动4广西银杏叶全部变色日期等物候线向南弯曲的原因是()a地处内陆 b纬度低c地势高 d降水多511 月 28 日银杏叶已全部变色的城市是()a武汉 b南宁c海口 d台北3d4.c5.a第 3 题,城市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排放大量废热,造成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因而福州城区降温速度慢,银杏叶全部变色比郊区晚。福州城区与郊区海陆位置、纬度和地形等相差较小。第 4 题,广西北部地形以丘陵、高原为主,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银杏叶全部变色日期相应提前。广西南部濒临南海,海陆位置与广东相差不大;广西与广东纬度相当,两地降水都较丰富。第 5 题,秋季树叶中的叶绿素因为降温而分解,使树叶呈黄色。选项所列 4 个城市中,武汉的纬度最高,降温最早且气温最低,位于图中日期等物候线以北,所以武汉是 11 月 28 日银杏叶已全部变色的城市。下图示意我国 30n 附近某河谷山坡聚落分布及植被随海拔分布状况。读图,完成68 题。6该山坡海拔 2 000 米2 800 米地段内聚落数量多,其原因主要是()a气候湿润,地势和缓 b水源充足,光照充足c气候温凉,交通便利 d地势高,免受洪水侵袭7该地随海拔的变化依次出现干旱灌木、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景观,其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地方性分异规律d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8调查发现该河谷地带针叶阔叶混交林的林线比 15 年前下降了几十米,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a气候变暖 b河流改道- 3 -c修筑梯田 d人工育林6a7.c8.d第 6 题,根据图中信息,海拔 2 0002 800 米地段,主要分布有针叶阔叶混交林,说明气候较湿润,该地段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势和缓,a 对;远离河流,水源不够充足,光照条件无法确定,b 错;位于河谷坡地,交通受限,c 错;虽能免受洪水侵袭,但不是主要原因,d 错。第 7 题,景观的形成体现了地形、土壤及气候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虽然沿山坡出现了垂直变化,但干旱灌木出现的位置海拔最低,且接近河流,不符合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图中所示现象出现在较小尺度的地域范围内,且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的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符合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第 8 题,该河谷地带若气候变暖,河谷气温升高,会使干旱区面积扩大,林线会升高,a 错;河流受山地束缚,不易改道,b 错;修筑梯田、毁林开荒会导致树木减少,林线上升,c 错;15 年间,林线下降几十米,说明林地覆盖范围增大,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这种短期内的变化最有可能是人为所致,d 对。(2019皖南八校联考)长白山北坡植被带的垂直变化最为完整。而火山灰分布区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下图示意长白山火山灰分布。读图,完成911 题。9北坡植被带自下而上垂直分布为()a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b常绿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c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冰原d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针叶林高山冰原10东坡只有地势较平坦处形成了小面积森林,其主导因素是()a气温 b降水量c光照 d土壤11火山灰在东坡最厚表明历史时期天池大规模火山喷发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9a10.d11.d第 9 题,该山脉是长白山,山麓地带是针叶阔叶混交林带,植被带自下而上垂直分布,应为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第 10 题,- 4 -东坡火山灰分布广,易受流水侵蚀,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生长环境不稳定;只有地势较平坦处形成了小面积森林,其主导因素是土壤。第 11 题,该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火山灰在东坡最厚,表明历史时期天池大规模火山喷发时吹西北风,季节是冬季。二、非选择题12(2019太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球除了热带雨林,还有“温带雨林” 。左图中的 w 岛是世界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地区之一,温带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冷杉、云杉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只有在树木相对稀少的局部地带才能见到低矮的阔叶植物,这是温带雨林与热带雨林最大的不同。云杉和冷杉林颜色暗绿,树冠浓密,透光量很小,林中阴暗潮湿,地衣、苔藓随处可见。右图为 w 岛温带雨林局部景观。w 岛东西部环境差异明显。冬季岛上平均气温 2 4 ,西部可达 5 以上。 降水量西部沿海达 2 000 mm3 000 mm,东部沿海只有 600 mm800 mm。(1)分析该岛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多数地区偏高的原因。(2)推测 w 岛雨林分布的主要地区并说明理由。(3)与热带雨林相比,分析 w 岛雨林地区树种单一的原因。解析第(1)题,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洋流、地形、下垫面等,从这几个角度作答即可。第(2)题,茂盛的雨林生长需要较好的水热条件,由材料可知 w 岛西部沿海水热条件较好。第(3)题,w 岛雨林地区树种单一即生物多样性较少,需从水热条件、光照条件、优势树种生长习性等角度展开分析。答案(1)w 岛地处太平洋,冬季海洋对气温有巨大的调节作用;东(北)部高大山脉阻挡北极冷空气;沿岸海区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2)雨林主要分布在岛的西部沿海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冬季气温高,雨量充沛,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良好。(3)(与热带雨林相比,)w 岛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适合冷杉、云杉等针叶树种生长;阴雨天气较多、森林茂密,日照时间相对较短,低矮的阔叶植物因光照不足而分布稀少,但高大的冷杉、云杉等针叶树却能够获得较好的光照,成为主要树种。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如图示意华北- 5 -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1)说明该地林地的植被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2)试推测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的原因。(3)分析图中耕地的植被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曲线出现双峰的原因。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示曲线,林地的植被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 8 月份。按季节划分,从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主要因为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覆盖度上升。8 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落叶,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第(2)题,在同一农业耕作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叶片大小、植株高度均不同,因此植被覆盖度的大小差异明显。第(3)题,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 月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 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作物收获后,地表植被覆盖度下降。小麦收获后,播种玉米、高粱等作物,8 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度又出现峰值。答案(1)趋势:林地的植被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先上升后下降,峰值出现在 8 月份(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原因: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8 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枯萎或落叶,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2)原因:(同一农业耕作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密度(植株密度)、叶片大小、植株高度均不同,因此植被覆盖度的大小差异明显。(3)45 月峰值原因: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 月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 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8 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度又出现峰值。- 1 -课后限时集训课后限时集训 1313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选择题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容易垮坝。读图,回答 12 题。1图中三个聚落都受到堰塞湖的不利影响,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aa、b、cbb、c、acb、a、c dc、b、a2与图中聚落分布规律最相似的地区是()a青藏高原 b江南水乡c东北地区 d内蒙古高原1b2.a第 1 题,从图中可知堰塞湖已将 b 聚落淹没,影响最大;堰塞体垮坝后对c 聚落影响也很大;但对 a 聚落影响最小,故选 b 项。第 2 题,图中聚落分布在河谷地带,故与青藏高原相似。下面的左图为某古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据此回答 34 题。3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河流在 ac 段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河岸 d 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河岸 c 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 a 和 d相对于河岸 a、b 和 c,河岸 d 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a bc d4古人对该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b疏风防寒- 2 -c通风散热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3b4.c第 3 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因此,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挟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河岸 d 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河流在 ac 段形成曲流,这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河岸 c 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 a 和 d;河岸 d 位于下游地区,在洪水期相对于河岸 a 和 c 更易决堤。第 4 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2019揭阳模拟)古诗曰:“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完成 57 题。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流c乙岸河床较陡,宜建河港d “新住处”多位于乙地6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中桑落洲即指江心洲,多位于河流下游,一般是由于()a河道凹岸流水侵蚀而成b河道变宽之处,泥沙淤积而成c河流涨水淹没沙洲而成d河流水位下降,河床露出而成7几条引水至小镇的线路中,方案设计较合理的是()a bc d5d6.b7.a第 5 题,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河流的东岸(乙地)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是堆积岸,所以“新住处”多位于乙地;河流的侵蚀岸适合建设河港,即图中甲地;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规律可知,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第 6 题,由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在河道变宽之处,河流流速变慢,- 3 -挟带泥沙的能力变弱,泥沙容易淤积而形成江心洲,b 正确。第 7 题,图中四条引水线路中,只有线路可以自流,而且线路的水源地位于河流上游,水质最好。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图)。据此完成 89 题。8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c地形因素 d工业分布9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经济实力的增强汽车性能的改善科技水平的提高为节省投资a bc d8c9.a第 8 题,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是因为山区坡陡,公路要沿着等高线延伸方向修建,这样可使线路坡度较缓,安全性较高。第 9 题,高速公路突出高速,要尽量走直线;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可遇山挖隧道、遇沟搭桥,使道路尽量沿直线延伸;汽车性能的改善与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关系不大;逢山开道、遇沟建桥成本更高,投资更多。读某地城市略图,该市现在计划再修建甲、乙两条市外快速通道,结合地形和河流,完成 1011 题。10该城市布局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b政治经济的发展c交通运输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11交通线路的选择建设要注意成本,甲、乙两条线路的交通造价相比较()a乙线路造价低,是由于用到了林地和滩地b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c乙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 4 -d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10d11.c第 10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主要沿河流的谷地延伸,因而地形和河流的分布是影响其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第 11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线路多次穿过河流与山脉,修建时工程难度大,因而造价高。二、非选择题12(2019菏泽模拟)“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结合某同学收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线图,回答问题。(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2)说明图乙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和意义。(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聚落遗址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原因可从凸岸和凹岸部位流水的侵蚀或堆积作用分析。第(2)题,村落沿河分布,原因可从生活取水、农业生产两个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建设成本、线路选择、自然灾害等角度归纳。答案(1)位于河流的凸岸处。由于水力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无洪涝之灾,适宜居住。(2)沿河谷分布。利于取水灌溉,河流沉积,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3)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13下图是某地局部不完整信息的假想,b 地区资源丰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如果想在 a、b 两地之间兴建交通线路,请在图中画出你认为合理的线路,并说明理由。(2)在依据图文资料规划 a、b 间交通发展蓝图时,对具体重点采用哪种运输方式(铁路、- 5 -公路、水路、管道还是航空)产生了争议,无法抉择,请指出缺少的条件。(3)根据图中的信息,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比 a 地条件更具优势的地点作为港口,用“”标在图中,并说明理由。(4)若 a 为港口,简述在 a、b 两地之间兴建交通线路对 a、b 两地及其交通沿线地区的意义。解析第(1)题,山区交通线路的修建既要连接尽量多的居民点,又要考虑地形和线路长短,减小工程量,节省投资。第(2)题,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运费、距离长短、运输货物特点以及区域所具有的运输方式等方面,而在图中缺乏这方面的判读信息。第(3)题,图中 m 处修建港口比 a 地修建港口更具优越的是自然条件的差异:位于河口处、水面开阔、风浪较小、地形平坦等。第(4)题,联系港口的交通线越长、越多,交通越便利,对港口来说有利于扩大经济腹地,增加吞吐量,会进一步促进港口的发展。对沿线地区:利于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等。答案(1)见图,按照甲或乙线路画均正确。甲线路:连接居民区,使其受益;避开不利地形,减少工程量;相对安全。乙线路:连接居民区,使其受益;线路短,工程量小。(2)缺少比例尺,无法根据运输距离的长短,选择运输方式;缺少运输货物(货源)的信息,货物性质影响运输方式;两地间的水文状况(有无河流、流量情况、水位变化情况、有无结冰期)、气候条件等不明确。(3)见图中 m 点。离 c 城更近;地处大的海湾内,风浪较小,停泊条件较好。(4)对 a 地:扩大了港口的经济腹地(扩大了市场);增加了资源的供应。对 b 地:加快 b 区域资源的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加强本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沿线地区:促进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1 -课后限时集训课后限时集训 1414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的判读一、选择题(2019湖北质检)下图示意亚洲部分区域 2013 年 5 月对流层 co2浓度(颜色越深表示浓度越大)的分布。读图,完成 12 题。1若仅考虑 co2的影响,在海拔相同的近地面,与地相比较,则地()a白天气温明显较高,昼夜温差大b白天气温明显较低,昼夜温差小c夜晚气温明显较低,昼夜温差大d夜晚气温明显较高,昼夜温差小2大气中的 co2增多可能使()a地球上淡水资源增加b北冰洋成为海上繁忙航线c热带雨林植被遭到破坏d极地动物生存环境得以改善1c2.b第 1 题,由图可以看出,地比地颜色浅,co2浓度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第 2 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增强,气温升高,会使极地的冰川融化,汇入大海,淡水资源反而减少,并且极地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a、d 错误;北冰洋的极冰融化,此地的地理位置特殊,沟通各大洲,会成为繁忙的航线,b 正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 错误。据某研究机构推算,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的小麦、大豆等作物产量大幅下降,每年因此损失约 424 亿美元。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区域降水也发生变化。下图示意19592008 年我国部分地区降水趋势系数分布。降水趋势系数表示降水长期趋势变化的方向和程度,降水趋势系数为正值,说明随时间的推移,降水呈增多趋势,反之,降水呈减少趋势。降水趋势系数的绝对值大于等于 0.273 时说明降水变化趋势明显。据此完成 35 题。- 2 -319592008 年,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的区域大致位于()a新疆中部b甘肃西部c陕西东部 d宁夏北部4图示区域具有生长优势的农作物是()a冬小麦 b春小麦c水稻 d大豆519592008 年,图中甲地()a湖泊水位大增 b粮食产量降低c病虫害发生频率减小d生态系统可能失调3c4.b5.d第 3 题,据图可知,陕西东部降水趋势系数为0.40.273,说明该地降水明显减少,c 对;宁夏北部降水趋势系数主要为0.2730.1,降水减少趋势不明显,d 错;而新疆中部和甘肃西部降水呈增多趋势。第 4 题,图示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降水较少,冬季气温偏低,冬小麦在该区域不具有生长优势;春小麦抗旱能力强,适宜在温凉气候下生长,在该区域具有生长优势;图示区域为我国西北地区,不适宜水稻、大豆的生长。第 5 题,因全球气候变暖,区域降水增多的同时,蒸发量也会增加,故甲地湖泊水位是否大增无法确定;降水增多,气温升高,高纬度地区粮食产量可能增加;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害虫安全过冬的可能性增大,从而造成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增加;气候的变化改变了环境,从而使生态系统不稳定。(2019太原模拟)气候相似原理是指将植物从一个地区移植到另一个地区,需严格按照地区的气候条件相似性来进行的原理。根据引种的气候相似性原理,选取美国 1961199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美国与上海的气候差异,划分美国植物引入上海的引种适宜度,将引入上海的美国园林植物种源地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如图)。读图,完成 68题。6与上海市气候特征相似度最高的美国城市是()a华盛顿 b路易斯维尔c迈阿密 d洛杉矶7西雅图的园林植物不适宜引种上海,是由于上海()a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 b冬季气温低- 3 -c冬半年降水量较少 d冬半年日照时数少8气候相似原理的应用有利于()a增加全球的生物多样性b充分利用气候资源c解决局部地区的粮食危机d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6a7.c8.b第 6 题,依据材料中的定义,可知图示适宜区为气候相似区,华盛顿位于适宜区。第 7 题,西雅图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半年降水较少,不利于源于西雅图的园林植物在此生长。第 8 题,利用气候相似原理,可在气候类似地区种植相同植物,使各地气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并没有增加生物种类,也不影响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2019中山模拟)下表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 911 题。气温/降水量/mm地点纬度1 月7 月1 月7 月全年230813.328.440.0210.01 614.139484.726.02.6196.6682.948583.518.454.353.6647.454171.813.4225.0117.02 399.09.表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a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b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c大兴安岭西侧d西经 130附近10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11下列关于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地较地更容易发生旱灾d地较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9d10.a11.b第 9 题,从表中数据看,地位于回归线附近,年降水较多,且- 4 -降水季节变化较大,应属于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 7 月高温多雨,1 月寒冷干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应位于大陆东部;地全年温和湿润,1 月均温在 0 以上,应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地的纬度较高,冬暖夏凉,年降水较多,且冬季降水较多,说明气候的海洋性特点明显,因此可能在西经 130附近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全一册课后限时集训(打包40套)湘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63974781.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